創新課程助力卓越發展 STEAM課程讓傳統文化重獲新生

2020-12-25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訊 當非遺文化融入電影科技成為一門孩子們喜愛的課程,當親手製作的絹人變成定格動畫是怎樣的一種深刻體驗?6月14日上午,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區舉行了主題為「融合·生命·創新」的絹人動畫STEAM課程展示與研討活動。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中心課程室主任朱傳世、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梁玖教授、絹塑非遺大師滑樹林、豐臺區委教工委副書記劉建賓、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團總校校長李有毅、北京十二中黨委書記郝文玲、豐臺分院黨委書記支梅等嘉賓與領導出席。

李有毅校長致辭 (攝影:徐明磊)

  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團總校李有毅校長在致辭中提到,在傳統文化與現實教育中,我們常有個誤區。有時對傳統文化中的營養價值還未深入思考就走進了校園中,尤其是一些瀕危的非遺文化,如果只是在校園,它只能表明文化的一種存在形式,教育的側重在操作技巧上的點撥,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承。進校園中的「進」應當是深入學生的骨髓,讓受教育者應當在頭腦中理解,並時不時品咂出那種跨越時空仍然讓人內心怦然而動的文化內核味道。所以非遺進校園的工作,不可浮於表面,而是要深入文化的精髓,去研究,去落實。中國傳統文化的傳輸,不僅要從博物館,從大師作品中看到,更要從學子們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在教育中讓學子親歷實踐,不斷磨合,才能把割裂的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貫通,才能讓漸漸衰微的非遺文化在孩子們心中復活,複合的傳統文化才是真正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

王嶺校長做課程介紹 (攝影:徐明磊)

  據南站校區王嶺校長介紹,絹人動畫課程採用了STEAM理念來設計,是一個圍繞藝術創作的STEM課程。該課程是基於集團創新型人才培養項目下,在本校區原有的絹塑工藝製作課程基礎上融合國學、影視製作、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而來。該課程不僅開闢了傳統絹塑藝術傳承和發展的新手段、新形式、新途徑,還使學生在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方面得到很好地培養。

學生現場操作動畫人物模型3D列印 (攝影:徐明磊)

學生演示動畫拍攝過程 (攝影:徐明磊)

學生介紹彩色鉛絲飾品的製作過程 (攝影:徐明磊)

  活動當天,與會嘉賓還近距離觀賞了學生親手製作的絹人動畫原型、實景道具;在非遺大師和南站校區同學們的帶領下親自體驗「彩繩編織託盤、彩色鉛絲飾品、擠金收納袋」等手工藝作品的製作;還親自拍攝和操作動畫人物模型3D列印。

學生獲獎照片 (攝影:徐明磊)

學生獲獎照片 (攝影:徐明磊)

  體驗活動結束後舉行了原創絹人動畫頒獎典禮,由出席活動的嘉賓們分別給獲得「最佳道具製作」「最佳劇情改編」「最佳配音」和現場票選產生的「最佳場景設計」、「最受歡迎動畫影片」等獎項的學生團隊頒獎。

  活動最後,與會嘉賓對本次活動進行了點評。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中心主任朱傳世認為:南站校區的絹人動畫課程通過主題項目式學習,打破學科壁壘,重塑課程新樣態;實現了學生物質生活領域和精神領域的貫通,通過全學科的融合教會學生學習、生活、集體協作和交往溝通,全面發展思維,增長能力;同時創造了新的學習秩序,在課程實施中學生領悟學術的邏輯,溝通的法則,乃至心理層面的平衡與調劑。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小學美術教材編輯室賈小川主編,則有感於該課程對學生思維培養與養成教育的真實性。北師大博士生導師梁玖教授特別欣賞學生置身於絹人動畫課程之中的「成人」與「成藝」,既有思想的觸發,情懷的陶冶,同時又有對於藝術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同時他也建議學校通過絹人動畫積極思考和建構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時代意義,從而把課程做得更加充實,更加美好。

  據學校負責人介紹,南站校區擁有首個校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北京絹塑」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滑樹林老師及其家人駐守校園親自向師生傳承非遺技藝。未來,學校將秉承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的使命,積極開發與提升絹人動畫STEAM課程質量,建設校園非遺體驗基地,讓更多孩子能近距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首都基礎教育發展貢獻十二中的經驗。

相關焦點

  • 課程立校成就學校卓越發展
    傳承人本,創新發展: 課程立校成就名校辦分校的典範2011年9月,人大附中朝陽學校正式開學以來,一直秉承人大附中本部的辦學思想和精神內核,為學生提供全面優質的課程資源,致力於使學生成為新時代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中國精神和現代文明素養的卓越接班人。
  • 傳統文化特色課程
    日本的父母注重對孩子的啟蒙和引導作用,學校教育注重對孩子好奇心的保護,中小學教師教學的自由度較大,有意義的生活教育課程豐富,注重科技創新教育,等等。   在這些眾多的教育啟示之外,還有一個非常令人意外的教育啟示,那就是「堅持傳統文化教育,注意保持本國的文化特質」。
  • 以學習方式助力學校課程及系統創新
    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是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途徑,是激發學習者的潛能和提高學習效率的工具。回歸教育的本質——人,學校更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讓他們真正實現多元發展。四年以來,蒲公英教育智庫在全國招募了一百餘所以不同課程發展為使命的「聯盟校」。我們致力於讓學校「群聚」在一起。以高位有引領,身邊有夥伴,套路靠湧現的方式,推動著大規模學校的學習方式創新。
  • 基於活動課程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
    職業教育要在新的歷史時期保持長足的發展,就要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根植於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當中,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三觀」意識[11]。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義」 「禮」「智」「信」等優秀思想,修身養性、崇德重教等人格追求,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 開發傳統文化課程 提升綠色教育內涵
    原標題:開發傳統文化課程 提升綠色教育內涵 山東省龍口市潤新小學以提升學生生命質量為辦學宗旨,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整合、開發傳統文化課程,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策略,全面實施「綠色教育」。
  •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工商管理與卓越領導力研修課程
    浙江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高等學府,被譽為「東方劍橋」,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風景旅遊勝地杭州。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創立於1897年,是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在122年的辦學歷程中,浙江大學始終以造就卓越人才、推動科技進步、服務社會發展、弘揚先進文化為己任,逐漸形成了以「求是創新」為校訓的優良傳統。
  • Steam理念對開發語文課程的設想
    百度了一下才學習到steam的相關知識,終於明白這個名詞steam原來類似於自己早早就有的概念--學科整合,讓學生整合一種完整的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把一個知識單獨地豁裂開來,失去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繫。這不正同於我所說的學科融合不謀而合嗎? 就拿語文學科來說,我認為單單給學生去講課本上的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
  • 傳播媒介發展引發課程創新
    原標題:傳播媒介發展引發課程創新 網際網路技術與數位技術的興起和廣泛應用,讓信息傳播逐步從過去印刷傳播時代向電子傳播時代邁進。為應對傳播媒介的重大變革,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的複合型媒體人才,西方發達國家高校就傳媒專業結構設置不斷推陳出新,開設了一大批可以與時代對話的新型傳媒課程。
  • 潤物無聲,在課程實踐中強化新生教育引導
    潤物無聲,在課程實踐中強化新生教育引導——清華大學「新生導引課」課程建設紀實「兩封信,一封給過去,一封向未來。」這是本學期清華大學「新生導引課」其中一個小班最後一堂課的主題。課程採取小班教學的方式,由校黨委書記陳旭和來自各部處、各院系的黨政負責人、長聘教授和青年骨幹教師等共同組成授課團隊。開設過程中,「新生導引課」始終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努力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新生教育的根本任務,切實提升新生教育育人實效。課程開設兩年以來,每年均有多個課堂的教學評估指標位於全校前5%,在新生中廣受好評。
  • 「STEAM課程」課程引深思 教研促成長
    為進一步優化steam課堂教學,貴陽市第二實驗小學steam課程教師在12月進行了第二批steam課程教學的交流活動。參與本次課例交流活動的老師分別有高吉、孫瑾瑜、孫榮榮、楊芸、呂曉霞、嶽丹6位老師,她們根據課程內容聯繫實際生活,給學生們帶來了輕鬆而愉悅的課堂。孫瑾瑜老師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通過執教《桌子的「新」思》向學生展示了設計思維中的系統思想。
  • 南京大學新生學院、本科生院成立 四大人才培養特區助力考生放飛夢想
    同時,南大成立新生學院和本科生院,在「三三制」人才培養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三元四維」人才培養新體系,打造四大人才培養特區,推進「厚基礎提能力、重交叉寬口徑、融國際逐卓越」的「二三四」招生培養聯動體系建立,努力培養肩負時代使命、具備全球視野、推動科技創新、引領社會發展的未來各行各業拔尖領軍人才。 創新體制、立足融通,兩大機構聚焦解決本科人才培養難點。
  • 上海楊浦國學課程進校園,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發展孕育而來,學習傳統文化是一個潛移默化的複雜過程,需要不斷積澱,需要在傳承中創新。楊浦區各學校積極開設國學課程,讓傳統文化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目前,學校擁有一支60多人組成的學生民樂團,初步形成《絲竹新韻》區級共享特色課程,通過欣賞、演奏、舞臺表演等音樂實踐活動,以審美為核心、興趣為動力,鼓勵合作,弘揚民族音樂,引導學生用心體驗、感悟、表現音樂,共同演繹,得到藝術的享受。    學校民樂團排練的曲目豐富、形式多樣,多次代表區參加全國、市區級各類文藝專場演出和比賽屢獲殊榮。
  • 如何開發特色校本課程?系統、傳承與創新
    首先認識自己、學會自立;不忘中國根,學會自信;擁有世界腦,學會創新自主發展。三級目標確立後,我校開發了三級德育校本課程《我是幸福福興人》《我是自信中國人》《我是世界未來人》三大系列課程。 (一)學習傳統文化——做自信中國人我校家庭教育水平較低,文化教育底蘊差,學生不自信。
  • 新時代英語專業文化課程教學創新探索
    成都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學校」)創辦於1956年,經過6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已成為以理工為主、以多學科專業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的優良傳統、「不甘人後、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窮究於理、成就於工」的治學理念。
  • 華東師大教育學科新生試行「三三制」課程體系
    上周,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召開「卓越育人」專題會,專題研討「卓越育人」與「育人卓越」,部署學部本科「三三制」課程改革。柯政表示,為樹立華東師大教育學科在教學方面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發揮學科優勢助力華東師大育人卓越,教育學部將踐行一流學科辦本科,把最好的資源投入教學一線,特別是本科教育,把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在校內先試、本科先用,推動形成具有華東師大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 市南區三所學校德育課程獲評青島市中小學優秀校本德育課程
    近日,青島市教育局組織開展優秀校本德育課程評選活動,全市各中小學積極參與,49門課程入圍,青島基隆路小學《「翔宇」課程——愛、禮、智、健》、青島南京路小學《傳承非遺文化「麵塑」》、青島櫸園學校《小腳丫走青島》三門課程獲評2020年青島市中小學優秀校本德育課程。
  • 知更星詳解:STEAM課程與普通課程的區別
    隨著網際網路的崛起和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在科技教育領域新生了很多高科技教育產物如:VR、機器人、3D列印、人工智慧、少兒編程等等。而STEAM教育正是包含了以上所有熱門的新興學科,它們都以綜合的教育模式和提倡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被教育市場認可。
  • 立足課程基地內涵建設 創新國防教育特色發展
    2015年四甲中學獲評江蘇省國防教育課程基地;2018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中小學國防教育示範學校」;2019年4月被省委宣傳部、省國防教育委員會辦公室評為「2018年度國防教育工作創新三等獎」(省普通高中唯一);2019年8月被省委宣傳部、國教委命名為「江蘇省國防教育基地」;2020年學校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中小學國防教育特色學校」。
  • 研學旅行課程如何與傳統文化完美結合?
    近年來,研學主題活動課程中,國學文化、紅色研學及科技類產品受頗受青睞,而這些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正是體現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那麼研學課程中,傳統文化研學的根本在哪兒?研學課程又該如何與傳統文化相結合?1.傳統文化研學的根本在哪兒?
  • 江蘇大學18門課程獲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近年來,學校將一流本科課程建設作為提升本科教學質量和發展水平的核心要素來抓,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大力推動本科課程的內涵性建設和高質量發展。2017年11月以來,《大學英語》課程正式開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整體推行基於課程思政理念的「一體兩翼」式教學模式,深度挖掘主幹教材中思政教育資源,無縫對接大學英語「語言-文化-思維」教學目標與思政教育目標,於「無聲」中引導學生堅定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堅定「四個自信」,同時提升教學內容的思想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