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訊 當非遺文化融入電影科技成為一門孩子們喜愛的課程,當親手製作的絹人變成定格動畫是怎樣的一種深刻體驗?6月14日上午,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區舉行了主題為「融合·生命·創新」的絹人動畫STEAM課程展示與研討活動。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中心課程室主任朱傳世、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梁玖教授、絹塑非遺大師滑樹林、豐臺區委教工委副書記劉建賓、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團總校校長李有毅、北京十二中黨委書記郝文玲、豐臺分院黨委書記支梅等嘉賓與領導出席。
李有毅校長致辭 (攝影:徐明磊)
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團總校李有毅校長在致辭中提到,在傳統文化與現實教育中,我們常有個誤區。有時對傳統文化中的營養價值還未深入思考就走進了校園中,尤其是一些瀕危的非遺文化,如果只是在校園,它只能表明文化的一種存在形式,教育的側重在操作技巧上的點撥,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承。進校園中的「進」應當是深入學生的骨髓,讓受教育者應當在頭腦中理解,並時不時品咂出那種跨越時空仍然讓人內心怦然而動的文化內核味道。所以非遺進校園的工作,不可浮於表面,而是要深入文化的精髓,去研究,去落實。中國傳統文化的傳輸,不僅要從博物館,從大師作品中看到,更要從學子們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在教育中讓學子親歷實踐,不斷磨合,才能把割裂的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貫通,才能讓漸漸衰微的非遺文化在孩子們心中復活,複合的傳統文化才是真正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
王嶺校長做課程介紹 (攝影:徐明磊)
據南站校區王嶺校長介紹,絹人動畫課程採用了STEAM理念來設計,是一個圍繞藝術創作的STEM課程。該課程是基於集團創新型人才培養項目下,在本校區原有的絹塑工藝製作課程基礎上融合國學、影視製作、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而來。該課程不僅開闢了傳統絹塑藝術傳承和發展的新手段、新形式、新途徑,還使學生在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方面得到很好地培養。
學生現場操作動畫人物模型3D列印 (攝影:徐明磊)
學生演示動畫拍攝過程 (攝影:徐明磊)
學生介紹彩色鉛絲飾品的製作過程 (攝影:徐明磊)
活動當天,與會嘉賓還近距離觀賞了學生親手製作的絹人動畫原型、實景道具;在非遺大師和南站校區同學們的帶領下親自體驗「彩繩編織託盤、彩色鉛絲飾品、擠金收納袋」等手工藝作品的製作;還親自拍攝和操作動畫人物模型3D列印。
學生獲獎照片 (攝影:徐明磊)
學生獲獎照片 (攝影:徐明磊)
體驗活動結束後舉行了原創絹人動畫頒獎典禮,由出席活動的嘉賓們分別給獲得「最佳道具製作」「最佳劇情改編」「最佳配音」和現場票選產生的「最佳場景設計」、「最受歡迎動畫影片」等獎項的學生團隊頒獎。
活動最後,與會嘉賓對本次活動進行了點評。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中心主任朱傳世認為:南站校區的絹人動畫課程通過主題項目式學習,打破學科壁壘,重塑課程新樣態;實現了學生物質生活領域和精神領域的貫通,通過全學科的融合教會學生學習、生活、集體協作和交往溝通,全面發展思維,增長能力;同時創造了新的學習秩序,在課程實施中學生領悟學術的邏輯,溝通的法則,乃至心理層面的平衡與調劑。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小學美術教材編輯室賈小川主編,則有感於該課程對學生思維培養與養成教育的真實性。北師大博士生導師梁玖教授特別欣賞學生置身於絹人動畫課程之中的「成人」與「成藝」,既有思想的觸發,情懷的陶冶,同時又有對於藝術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同時他也建議學校通過絹人動畫積極思考和建構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時代意義,從而把課程做得更加充實,更加美好。
據學校負責人介紹,南站校區擁有首個校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北京絹塑」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滑樹林老師及其家人駐守校園親自向師生傳承非遺技藝。未來,學校將秉承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的使命,積極開發與提升絹人動畫STEAM課程質量,建設校園非遺體驗基地,讓更多孩子能近距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首都基礎教育發展貢獻十二中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