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文科沒用?文科是理科學不好的人才選的!我因為學不好理科所以才選文科的?(圖片呈現)可收集更多的例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到類似的話?你們作何感想,我聽到肯定是不舒服的,我作為一個文科生對現在這種仍然存在的重理輕文的思想既感到憤怒又感到無奈......
而且,我感覺重理輕文的現象還會在我們的社會中存在,即使我們現在國家已經意識到複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不過從新中國成立甚至從洋務運動以來形成的理工氛圍一時間還是比較難以打破的。
國家也做出了調整,比如今年就有了新高考,三加X的模式終於是用上了。不過即使新高考出現了,但是文理觀念,尤其是在家長群體中,重理輕文的思想仍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
既然我都說了我是文科生,我自然是不認為理重文輕。那麼我們就來掰扯掰扯文理的關係。
我的觀點就是,文理並重,你肯定會認為我在浪費你時間了。別急,觀點沒什麼新意不代表論證觀點的論點就一塌糊塗。
我的第一個論點:文科和理科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文科即有可能成為理科發展的阻礙,也可能成為理科發展的動力。而理科對文科的影響也是雙向的。
在中世紀,基督教統治強盛,教會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想出了一系列阻止社會發展的,解剖屍體被當做是對靈魂的褻瀆,研究科學的人會被當成異教徒活活燒死。這無疑直接阻礙了科學等諸多學科發展的可能。而在我國近代,我們的革命家們又衝破封建禮教的藩籬,給科學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社會氛圍,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等一批近代著名科學家也就隨之出現。
再比如在19世紀的西方,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影響到了文學創作,如19世紀流行的自然主義文學便受到了呂卡斯的生理學研究的影響。這裡就不好說這樣的影響是好是壞,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好的傾向,它拓展了文學創作的一個新範式。但是從審美意識的角度來看,受到自然科學影響的自然主義文學成就顯然也不算太高。
這裡就有人說了,那如果只發展理科或者只發展文科那就不會受到另外一方的阻礙了呀。真的是這樣嗎?顯然不是,如果沒有宗教,沒有政治,沒有道德,沒有法律,任由科學發展會出現什麼現象......相信前些時間的基因編輯嬰兒就是很明顯的例子了吧。
同理,沒有科學的指引,宗教、政治.......也很可能走向蒙昧。
不過這裡我只論證了文理都應該存在,並且相輔相成,但是還沒有論證為什麼兩者是平起平坐的地位。
我們接著聊,我就要拋出我的第二個觀點——我們的社會現實。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有沒有錯?當然沒有錯,不過這是站在一個理想角度來看的。而我們的現實社會可沒有那麼理想。去年中國人民大學一位教授發了一篇名為《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與美國差距有多大,問題在哪兒?》的文章。文章指出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僅只有6%,而美國則有50%。作者給出的原因是政策和管理等不夠到位。換句話說,是人文學科在科學研究中的缺失。我們的社會是綜合性的,我們所需要的團隊也需要綜合各家之長。一個科研流程的完善是需要多方協調配合才能將其質量發揮到最大。
那麼我們就知道文史類學科實際上與理工類學科是並重的了。
又有人會說人文類學科對理工類學科只起到一個輔助發展的作用嘛,不能算得上是同等重要。
其實很簡單,看兩者是否同等重要,我們只需要看去掉一方,另一方的發展狀態會如何就明白了。如果去掉一方,另一方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那麼就說明兩者是同等重要的。而根據那篇文章我們就可以看到,沒有正向人文學科的參與或者參與度不夠導致的問題是極為嚴重的。所以我認為人文學科和理工學科是同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