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起」的知網不斷漲價被指涉嫌壟斷

2020-12-11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首都師範大學2013和2014年的知網採購價。

    又到高校畢業季,畢業論文成熱門話題。今年3月以來,有關學術資料庫提供商中國知網漲價,包括北京大學等多家高校圖書館用不起知網的消息不斷見諸報端。日前有律師質疑知網涉嫌壟斷,觸碰了《反壟斷法》高壓線。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反壟斷律師鄧志松表示,中國知網涉嫌濫用其在國內中文學術文章檢索服務市場上的支配地位,對論文作者制定不公平低價並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給用戶制定不公平高價並實行差別待遇,限定期刊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此外,中國知網還藉助行政力量的支持,成為我國唯一經國家批准正式出版博士學位論文的學術電子期刊,限制了博士學位論文的出版與傳播。

    南都記者發現,越來越廣泛的免費獲取學術資源的社會需求,與越來越高的商業資料庫使用費之間的矛盾趨深。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胡凌曾公開表示,學術資料庫本來是有利於學術資源廣泛傳播,但其矛盾之處就在於一方面讓更多人通過網絡共享了學術作品,另一方面資料庫本身又成為新型數字資源壟斷的中間人,把著作權變成純粹的商品,從中獲取高額利潤,形成惡性循環。

    連年漲價高校「買不起」

    「由於資料庫商漲價過高,圖書館目前正在全力與對方進行2016年的續訂談判。上一年度的合同期截止到2016年3月31日,期滿後資料庫商隨時可能中斷北大的訪問服務。」3月底,北大圖書館主頁的一則公告引來廣泛關注。公告中所稱「資料庫商」,即「中國知網」系列資料庫的經營者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知網)。

    中國知網,最被大家熟知的是其豐富的信息資源,期刊、博碩士學位論文、會議文獻、報紙、外文文獻、年鑑、百科全書、詞典、統計數據、專利、標準、成果、手冊等。南都記者獲悉,高校常用的中文學術資料庫還包括維普、萬方等,但從檢索文件所需求的查全和查準而言,大多網友認為知網比較有優勢。

    一邊是知網成為學子「論文寫作剛需」,一邊卻是知網近年來價格連續大幅增長。公眾號「浙江大學學生會」推文《知網下的困獸》中挪揄,「學生們常常自嘲『我們不生產論文,我們只是知網的搬運工;當我們面臨『免費福利』被取消時,才發現自己已陷入『無知網不論文』的困境」。

    南都記者查閱公開報導發現,北京大學並非首家反映知網漲價問題的高校。2011年,網友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BBS「雁塔晨鐘」爆料,知網「向國外資料庫商學習」,要求陝西省高校購買費用漲價約10%。西安多所高校的圖書館負責人與知網方面進行了談判,但談判還未結束,知網就停止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對其資料庫的訪問。

    2015年底,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在官網發布通知,稱知網資料庫近年來價格連續大幅增長,2016年的價格在該校圖書館購買的中外文資料庫中最高,漲幅和價格已經達到學校圖書經費「無法承受的地步」。有媒體報導,2000年以來,知網每年對該校報價的漲幅都超過10%,其中2010年到2016年的報價漲幅為132.86%,翻了一倍多。此前「中國之聲」報導,從2013年年底開始,雲南高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旗下所屬的近十所省屬重點高校都停用了知網。雲南某大學學生小林稱,2014年知網對雲南大學的報價從原來的40萬元漲到70萬元。

    知網的報價並不對外公開。南都記者從一家985高校的圖書館工作人員處獲悉,知網的年服務費約為90萬元。

    觸碰《反壟斷法》高壓線?

    知網報價為何連年快速上漲?知網方面曾回應,知網有很多獨家資源和高成本的外文材料,導致其資源成本較高。加上近幾年好的期刊資源價格也有所上漲,算上公司的其他成本,對高校的報價也就隨之上漲。

    知網的成本到底上漲了多少?漲幅是否和知網對高校的報價一樣?記者多次致電知網,對方均以其公司沒有精力解釋為由拒絕作出回應。

    「為維持正常運行,中國知網向用戶收取訂購費無可厚非,但每年保持10%甚至更高的價格漲幅,就很難說是為填補成本了。」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反壟斷律師鄧志松認為,知網的此種行為或已觸碰《反壟斷法》高壓線,涉嫌濫用自己在國內中文學術文章檢索服務市場上的支配地位,即《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一)項所禁止的「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

    鄧志松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知網坐地漲價限制了用戶的選擇和使用,也制約了學術成果的廣泛傳播,不利於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我本身長期關注反壟斷領域,中國知網的行為已經涉嫌損害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可能構成壟斷行為,也在整體程度上不當抬升了社會公眾獲取知識資源的成本。」

    南都記者了解到,武漢理工大學於今年1月貼出通知,表示已正式訂購併恢復開通知網資料庫。北大圖書館也於4月公告稱,仍在與知網進行續訂談判,這期間資料庫訪問不會中斷。「努力堅持爭取到合理的條件,不向商家過分的漲價行為輕易妥協。我們這樣做,原因並非完全是由於圖書館經費困難。」北大在公告中如是說。日前有媒體稱北大圖書館與知網已經達成協議,北京大學圖書館在接受南都記者詢問時表示,不便透露任何談判信息。

    鄧志松指出,在中國知網價格漲幅巨大的情況下,大多數高校仍選擇繼續使用,可見中國知網具有很強的價格控制能力,而學校的議價能力較弱。換言之,中國知網具有較強的控制相關市場的能力。

    有評論指出,對圖書館來說,可怕的不是每年要花費千萬元買資料庫,而是年年都在大幅漲價。

    低價購買高價售賣?

    「有個學姐的文章被知網收錄了,畢業後下載自己的文章時還花了5元錢。」這並非一個笑話,而是網友「柳城之殤」的感慨。網友「麼爾之星1999」也有疑問,「自己的文章在中國知網被收費下載,我作為作者為什麼沒有報酬?」

    中國知網收錄的文章,一部分來自其購買版權的期刊,其餘部分則直接來自原作者。對於來自期刊的文章,中國知網並不向文章作者支付費用。但是該文章每在知網上被下載一次,知網就會收取0.5元/頁的費用。如果是獨家數字出版的期刊全文、學位論文和會議論文,收費則為1元/頁。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總幹事助理羅向京曾撰文指出,信息網絡傳播權是作者的一項重要權利,轉讓、許可該項權利,都應當有作者明確的意思表示,沒有作者明確授權,期刊無權對此權利予以處分。羅向京表示,目前部分期刊通過稿約或版權聲明的方式,要求作者同意由期刊統一將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賣給知網等資料庫。這些版權聲明大都條件苛刻、要求霸道,存在主體不平等、不符合法律規定等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知網認為通過與期刊籤訂授權協議,就可以傳播海量作品並從中謀利,難免讓人質疑。

    對於直接從原作者處收錄的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和博士學位論文,中國知網向每篇論文的碩士生作者一次性支付60元人民幣的現金稿酬和價值300元人民幣的「C N K I網絡資料庫通用檢索閱讀卡」,向博士作者則一次性支付100元人民幣的現金稿酬和400元人民幣的檢索閱讀卡。

    南都記者嘗試以「航天」為主題在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檢索,下載量排名前三位的論文分別被下載9293、8751、7175次,下載價格依次為60.5、16和31.5元。據收費價格推算,知網最高可從這三篇論文中獲得近93萬元的下載費用,其付出的購買成本僅為180元現金稿酬和價值900元的檢索閱讀卡。

    鄧志松律師表示,雖然下載量中很大一部分來自高校等集體用戶,他們下載文章時無需再付費,但學校早已為這些用戶支出幾十萬元高昂購買費以涵蓋他們在一年內下載該篇文章的費用。

    「由此可見,中文學術文章的下載服務幫中國知網賺取了高額利潤,而文章作者卻不能從這些下載量的收入中拿到分毫。」鄧志松說,中國知網的此種行為損害了文章作者的權利,涉嫌構成《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一款(一)規定的「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

    何以成「唯一指定」?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喻中撰文指出,如果「知網」在學術資源的匯聚與服務中,確實已經佔據了某種壟斷的地位,同時又充分依賴這種壟斷地位來肆意抬高價格,以獲取高額的壟斷利潤,那麼維護公平交易的機構就可以主動介入,以法律規定的方式抑制其壟斷價格。

    在接受南都採訪時,鄧志松律師指出,中國知網官網上有「我國唯一經國家批准正式出版博士學位論文的學術電子期刊」的標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中國知網作為唯一能夠出版博士學位論文的學術電子期刊,而廣電總局官網等資料中卻未能找到批准的標準和要求。他據此質疑,有關部門很可能利用其行政權力,直接指定中國知網為獨家出版博士學位論文的學術電子期刊。

    「國家廣電總局作為行政機關,僅僅批准中國知網作為博士學位論文的獨家出版電子期刊,」鄧志松表示,該行為限制了博士學位論文的出版與傳播,涉嫌構成《反壟斷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的「限定或者變相限定單位或者個人經營、購買、使用其指定的經營者提供的商品」。

    南都記者就此致電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應。南都見習記者馮群星 記者 高珈佳

    數據

    2013年,北京工商大學向4家公司採購了中文資料庫,知網的採購金額為72.59萬元。2014年,該校的採購公司增加到21家,知網的採購金額降至52 .6萬元。

    2015年,南昌航空大學採用單一來源方式採購中國知網資料庫,金額為44 .6萬元。2016年對原有項目進行續訂,金額為48萬元。

    首都師範大學2013年在知網的花費為150萬元;2014年為179.99萬元;2015年為215.99萬元。

相關焦點

  • 連年漲價,涉嫌壟斷,知網再上風口浪尖,學術與商業該如何平衡?
    近日,演員翟天臨被曝出曾在直播互動中表示不知「什麼是知網」,在網上還掀起了一番熱議。  不過最近知網自己卻也因為其收費模式陷入了爭議。幾天前,蘇州姑蘇法院判處了一起案件,最後判定知網設置的最低充值額限制規定是無效的。而對於長期訂閱的高校用戶來說,知網此前也曾因為漲價,多次被高校抵制。那麼知網的收費模式究竟存在哪些問題,是誰給了知網漲價的底氣?
  • 知網們的「壟斷」生意經:漲價幅度使高校頭疼不已
    「知網是什麼東西啊?」   另一方面,學校可能更苦一些:知網的漲價幅度近些年來使得許多高校頭疼不已。   次日,北大還發表聲明稱:「我們仍在與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進行談判,努力堅持爭取到合理的條件,不向商家過分的漲價行為輕易妥協。」
  • 眾人批知網:壟斷的知網 形式主義的查重 學術機構的不作為
    光明網:知網不斷漲價,源自學術機構不作為 今天(2月18日)有媒體報導說,學術文章的集納和整合網站——知網因連年漲價且涉嫌壟斷的行為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據介紹,知網始建於1999年,目前已收錄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是人們使用頻次最高的檢索和下載學術資源的網站。
  • 半月談網:知網,還要在壟斷之路上狂奔多久?
    最近,學術界關於知網的吐槽比比皆是: 下載一篇文獻只要7元,但是需要最低充值50元才能購買;漲價幅度每年都在10%以上,高昂價格曾令多地高校停用,最後卻又不得不屈服於知網的壟斷地位而無奈交錢;年收入近10億,卻把閱讀卡當作者稿酬…… 知網收費模式可謂槽點滿滿,歸根結底,都是重盈利性而無視公益性造成的。
  • 該規範中國知網的過度逐利行為了
    一同走到聚光燈下的還有中國知網——較同行更高的毛利率、在學術界壟斷地位以及高收費等再次引起爭議,有學者甚至公開聲討中國知網的論文「壟斷生意」。據媒體公開報導,中國知網的漲價幅度每年都在10%以上,多地高校都曾出現過停用知網又重啟的情況。作為國內知名度與論文載量都排列在前的中文資料庫,中國知網屬於清華控股旗下公司,2017年度營業收入達到9.7億元,毛利率61.23%。
  • 知網「中槍」:學術資源供給 壟斷不能是常態
    核心觀點:其實,加強我國學術資源的版權保護,破解學術資源的智慧財產權壟斷,最為關鍵的一點還是要完善相關的法律規範。  近日,「博士演員」翟天臨被曝出曾在直播互動中表示「什麼是知網」,其學術水平一時間引發網絡熱議。隨著事件的不斷發酵,這幾天「知網」也「中槍」了,其較同行更高的毛利率、在學術界的壟斷地位以及不公平收費等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有學者甚至公開聲討中國知網的論文「壟斷生意」。
  • 論文資料庫「知網」涉壟斷爭議,知識類資料庫應當公開嗎?
    近日,蘇州大學法學院學生小劉因最低充值限額問題,起訴了中國最大的學術資料庫中國知網的運營商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主審法官認為,知網侵犯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限制了消費者的權利。是次判決在演員翟天臨涉抄襲後,又使知網陷入「壟斷」的風波。
  • 知網被查凸顯文獻資料庫行業困境
    由於政策規劃不完善、市場機制不健全,中國文獻資料庫服務市場存在競爭不當、侵權頻發、壟斷控價、文獻資源同質化嚴重等現象,致使文獻資料庫產業發展無序  □ 本刊實習記者 王慶凱/文  國內最大的文獻資料庫知網,近期麻煩不斷。
  • 快遞"雙11"前宣布漲價 專家:聯合提價涉嫌壟斷
    針對提價,順豐表示,不會跟進漲價。京東方面對媒體表示,短期波動不受影響。有分析認為,考慮到「通達系」快遞公司的緊密關係,不排除另外幾家民營快遞公司有跟進漲價的可能。也有快遞從業者認為對提價應客觀看待。西安一位不願具名的快遞站點負責人方先生表示,近年來快遞陷入低價競爭,這對消費者是好事,但價格戰給快遞站點運營和生存帶來問題。
  • 中國知網「紅與黑」
    然而,在近期,因演員翟天臨「不知知網」且論文造假受到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其作為國內最大的中文資料庫,卻因為侵權、頻頻漲價、涉嫌學術壟斷,也將其背後的運營主體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方知網」)推到聚光燈下。
  • 知網改最低充值為0.5元 網友:知網再也不能悶聲「發大財」了
    一個月前的翟天臨肯定沒有想到,當初一句「不知知網」讓自己陷入質疑,人設崩塌;而他更想不到的是,作為「打假」工具的知網,如今也因涉嫌不公平收費、知識壟斷等問題,成為了新的關注焦點。充值餘額不能退,大學生告贏知網「只要寫論文,必會上知網」,這幾乎已成為所有當代大學生的共識。
  • 學術好伴侶,怎麼成了「問題知網」?
    近期,翟天臨事件仍在發酵,不知「知網」為何物的他不僅牽出國內藝人論文造假的問題,也讓此前涉嫌學術資源壟斷的中國知網(以下簡稱知網)再次陷入爭議。知網,這個中國最大的學術電子資源集成商,因強勢提高服務價格,已多次遭到來自各方尤其是學界的質疑。  鑑於學術資料庫的特殊性,其對權威學術資源的版權壟斷具有一定合理性。
  • 知網該不該免費
    作為查找並下載學術文獻、論文、工具書等多種資料的主要渠道,知網在國內學術研究界的地位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其論文查重等服務的價格更是水漲船高,「天下苦知網久矣」,戲謔之詞裡儘是大學生對於知網壟斷地位的不滿。「目前個人用戶在知網下載一篇論文,需要每頁支付0.5元的費用,折合下來,平均每篇論文需要付款3元左右,同時一年後如果需要再次下載,則要另外支付費用。
  • 一篇論文賣200萬,知網都年入10億了,欠下的稿費什麼時候還?
    於是,知網徹底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學術論文的資源壟斷集合體。但作為老大的知網,卻不斷挑戰著論文資源商業化的邊界。  從13-17年,知網每年的毛利率都保持在60%以上,13年更是高達70%。  知網是中文資料庫中為數不多每年漲價的,維普和萬方的資料庫價格都只是知網的零頭,學校購買十年維普資料庫使用權的費用還沒有知網一年的高。
  • 孫建波:壟斷的知網 形式主義的查重
    知網利用國家政策便利實現了論文資源的壟斷,以此做起了論文查重服務的壟斷生意。當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公共知識資源被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壟斷,同時在政策的支持下,繼續提供政策要求的壟斷服務「論文查重」,這便是政策出了問題了。論文資源是一種最重要的社會公共資源,它的商業化的邊界在哪裡?如何反壟斷?毫無疑問,已經迫在眉睫了。
  • 中國知網「打假有功」卻憑高市場份額要漲價 北大曾因此暫停續訂
    不過最近知網自己卻也因為其收費模式陷入了爭議。幾天前,蘇州姑蘇法院判處了一起案件,最後判定知網設置的最低充值額限制規定是無效的。而對於長期訂閱的高校用戶來說,知網此前也曾因為漲價,多次被高校抵制。知網的收費模式究竟存在哪些問題,是誰給了知網漲價的底氣?這門有關學術的生意是否合法合情合理呢?
  • 知網生態調查:一切都在「網」中央
    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校編制預算的時候,知網漲價再度成為高校圖書館數據採購人員關心的話題。記者調查了解到,知網資料庫資源漲價已經成為每年高校相關採購的「保留節目」,不同層次的高校、不同子資料庫的採購,其價格也不盡相同,漲幅在5%~10%之間。
  • 你不知道的中國知網:年收入近10億 閱讀卡當作者稿酬
    而與此同時,一同走到聚光燈下的還有中國知網——較同行更高的毛利率、在學術界壟斷地位以及高收費等再次引起爭議,有學者甚至公開聲討中國知網的論文「壟斷生意」。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北京大學就曾宣布中國知網即將停用,原因為「資料庫商漲價過高」。根據媒體公開報導,中國知網的漲價幅度每年都在10%以上,多地高校都曾出現過停用知網又重啟的情況。
  • 中國知網「紅與黑」:下7元付費論文要先充值50元
    然而,在近期,因演員翟天臨「不知知網」且論文造假受到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其作為國內最大的中文資料庫,卻因為侵權、頻頻漲價、涉嫌學術壟斷,也將其背後的運營主體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方知網」)推到聚光燈下。
  • 汰漬奧妙飄柔立白集體漲價 被指涉壟斷
    本報訊 (記者 黃佩、林曉麗)日化企業正在掀起近三年來最大規模的漲價潮,本報記者昨日從多家商超獲悉,本月底到4月初大部分日化品牌都將漲價,平均漲幅高達10%左右。尤其是競爭激烈的洗滌用品行業,已經悄然漲價,而這片領域幾乎被寶潔等四大巨頭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