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呆萌小獅子形象,陪伴魔都人民20年的美仕唐納滋Mister Donut甜甜圈要告別了……
該公司發出的公告顯示:本公司因業務調整,決定自2019年3月25日起停止在上海地區所有10家門店的營業,自本公告發布之日起,凡持有本公司發行的20元提貨券的顧客可以繼續在2019年3月24日前在各店鋪內使用,並可以參加各項優惠活動。自2019年3約25日起可以將未使用的20元提貨券退還給本公司,本公司將按照提貨券票面金額以現金方式進行退還。
消息來得比較突然,但似乎也在意料之中。最初由美國人"哈利·威諾克"於1955年在波士頓創立的甜甜圈品牌美仕唐納滋,以超過半個世紀的高齡,在引領了一段甜品風潮後,早已風光不再。
公開資料顯示,1971年,日本著名的株式會社樂清(DUSKIN)公司將該品牌從美國帶到亞洲,40年時間裡該品牌在包括日本、泰國、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和上海)已擁有2000多家連鎖店鋪,是日本甜甜圈第一品牌。
美仕唐納滋的甜甜圈以堅持手工製作著稱,擁有入口即化的法蘭系列、發酵系列,奶香鬆脆的菲香系列,以及獨家研製的具有QQ口感的芬迪系列等產品,口味多達數十種。芬迪系列產品2003年在日本上市後獲得了極高的人氣,已累計售出超過10億個。1999年進入中國,在上海襄陽公園開出了第一家門店,當時上海的甜甜圈還不多見,美仕唐納滋以好看的外形、好味道和口感,一度引領了甜甜圈風潮。
但好景不常在,隨著消費端需求的升級和甜品市場產品更新加速、日益多元化,甜甜圈的處境越來越尷尬。
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產業端角度來說,甜甜圈是一個比較老的呈現形式了,從上世紀50年代到現在,美仕唐納滋沒有在產品升級創新這塊下足功夫,導致其在整個新生代消費爆發後,其品牌老化、產品單一、不符合健康飲食的短板就凸顯出來了。從消費端來看,要分析需求的變化,中國的餐飲、烘培、零食行業從2016年來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符合當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必須要滿足三個屬性:一是純粹的產品屬性方面要有優勢;二是情感屬性,要滿足新生代消費者情感聯想、依託等需求;最重要的是大健康屬性,人們對於飲食中的糖、油、脂肪、熱量等因素與健康的關係認知越來越清晰,這一認知會驅動消費者選擇更健康的產品。
「以上三個屬性,甜甜圈都不具備,被消費者拋棄是必然的,」朱丹蓬分析,美仕唐納滋的案例也是向更多的企業和消費端提出挑戰和警示,如何去高度複合、匹配新消費人群的核心需求和訴求,是每一個企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他認為,與甜甜圈面臨相似處境的細分食品領域還有糖果(包括巧克力、曲奇餅乾等),這類產品缺乏很好的調性,更不符合健康屬性。事實上,從2015年開始巧克力糖果的大眾消費就呈現萎縮態勢。
糖果專家丁忠衛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包括70後和80後的零食中巧克力和糖果佔很大的比例,但是目前消費習慣在發生改變,一方面消費者選擇的餘地更多,近年來對過度攝入糖分的危害的宣傳改變了消費者對糖的認識,而80後和90後的父母們也排斥讓子女食用高糖的產品。
中國的巧克力糖果增長依然止步不前,傳統意義的巧克力糖果目前實際上只佔中國巧克力消費的三分之一,但巧克力的增長已經轉移到糖果之外的,諸如快速發展的冰激凌和烘焙行業,正在成為中國巧克力的新消費大戶。越來越多的下遊巧克力廠商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將巧克力和更多的流行業態相結合。
當下在歐美市場和中國一線城市漸漸興起的低糖、低熱量主食產品貝果,因為酷似甜甜圈的外形和顏色,經常被拿來與甜甜圈做比較,甚至有觀點認為貝果的興起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甜甜圈的關注度。
朱丹蓬對此表示,以貝果目前的市場影響力和覆蓋率來說,它對甜甜圈是沒有構成任何威脅的,被消費者打上了不健康的標籤,才是甜甜圈的死穴。「現在的競爭已經不止是企業間的競爭,更是企業和消費端的競爭,甜甜圈、巧克力糖果餅乾競爭不過消費者,是因為你沒能在比如減糖減脂、工藝、配方等方面,對接、匹配新生代消費端對於大健康的核心需求,這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