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華語》工作的時候,我做了一次關於「中國留學生在英國找工作」的主題採訪,被採訪人是英國巴克高寶公司總經理董徵。她從一名留英學生,成為了「中國留學生在英實習項目」的發起人。這個項目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已經幫助了百餘名中國留學生找到了英國公司的工作。坐在她們公司的一間寬敞的會客室裡,董徵對我說,現在華人在英國的就業趨勢是,大量工作集中在IT,工程,金融,財會,採購行業。而最難找的就是媒體。即使是英國本地學習媒體的學生,也很難進入大的媒體公司。
如她所說,我知道有這樣一個在少年時代就來英國生活的中國男孩,幾乎就是一個BBC (British Born Chinese英國出生的中國人)。他從小就喜歡文字,經常用英文寫文章。但當他畢業要找一份媒體工作的時候,他向所有的英國大報都投了簡歷,但最後沒有任何音信。想想也是如此,英國主流媒體的編採隊伍,不可能像大的金融機構那樣,年年招聘畢業生。即使有職位空缺,多是不同報社之間的編採人員的流動,而非畢業生。更何況是母語為非英語的外國人。
董徵還道出了「我們中國人在英國找工作的重要捷徑」,她說,「我們的優勢是,比英國人更加了解中國,劣勢是,我們比英國人更加不了解英國。所以,一定要找和中國有關係的工作。」正如她所說,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能夠充分和巧妙利用我們自身的中國文化背景,「身為中國人」是可以成為我們求職中的優勢的。而至於一些英國人天生就佔主導地位的工作,如果我們與英國本地人硬碰硬地拼,雖然是可以的,但至少不是必要的。這就是目前華人在英就業的規律。順著規律,我們可以利用規律。而逆著規律,我們就要被規律所羈絆。
董徵還說,中國畢業生在英國找工作,一定不要怕從基層做起,甚至從小公司做起,從不起眼的職位做起。有些中國留學生,一畢業就說「小公司不去,只去大公司」。「You must start from somewhere(你一定要從某個地方開始),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在以上這些大前提下,以我屢敗屢戰的面試經驗來看,要想成功獲得職位,還必須要熟悉英國招聘流程中的各種面試方式。就拿最基本的求職信和簡歷來說,英國公司有自己約定俗成的要求。好的簡歷往往要在開頭的地方用三到四句話簡述自己的工作經歷和學歷,而求職信並非簡歷的重複和革命般地表達決心,而是要用具體的例子(從事件到數字)來證明你的每一種能力。有些公司專門提供「修改簡歷和求職信」的服務,儘管收費高昂,但市場需求依舊很旺。
大公司的面試過程更是充滿了挑戰和難度。面試者要經過至少兩到三輪面試,從電話面試,到一對一面試,到三五個人組成的小組面試。對於畢業生,往往還要參加Test Centre (測試中心)的測試。為此,有些畢業生報名參加了「專門幫人訓練求職技巧的課程」,還有專門為學生提供詞彙、圖形和數學測試訓練的圖書、光碟和培訓課程。
由於英國人力資源體系已經比較完善,大型機構和國際企業的招聘流程,已經變得非常系統化了。針對這些,作為應聘者的我們必須要有的放矢的精心準備,但這恰恰是在中國環境下培養的求職者起初所不知道的,也是需要努力去學習和適應的。
然而,熟悉面試流程還遠遠不夠,求職成功更為重要的是一個「練」字。我的很多面試,都是從電話面試開始的。最開始,我的確能感到自己在聽問題的時候情緒很激動,這就容易聽不清問題,而導致說錯話,或者說話磕巴。後來,電話接得多了,對於對方的問的問題已經摸出規律,情緒也就越來越穩定。即使自己沒有聽懂,在穩定的狀態,還可以非常冷靜地請對方重複,甚至直接猜出大概,這就是「靜能生慧」。到最後,任何面試電話,在任何時間打來,我都可以對答如流。而這一點在面試之初,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面對面的面試中,有面試經驗的人與沒有面試經驗的人會形成鮮明的對此。在我沒有經驗的時候,我覺得面試考官與我的關係是「考」與「被考」,他在上,我在下,我很怕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回答不好。而當我已經身經百戰,我對面試官的仰視變成了平視。我和他一起討論所應聘的職位和行業,一起探討應聘職位與我的匹配度,這讓我顯得比以往更加成熟和專業。所以,面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熟能生巧,勤能補拙。
在英國全職工作的外國人需要辦理工作籤證,這一般是由公司幫員工辦理的。然而獲得工作籤證並不容易。公司給員工申請工作籤,被稱作「Sponsor(資助)」。很多英國公司,甚至一些大公司,都不願意去「資助」員工,這並不是因為公司出不起幾百英鎊的申請費,而是根據英國的相關法律,如果公司想要僱傭一個人,必須要向英國內政部說明,這個工作只有外國人能夠勝任,而英國本國人並不適合。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工作籤證才能被批准下來。其實,這也是英國控制外來務工人員和外來移民的手段。因此,公司幫助員工辦理籤證,往往非常慎重。他們往往希望,員工自己就持有英國工作的合法身份,比如英國本地人和歐洲人。而對於求職者來說,沒有工作,就不可能有工作籤證。而沒有工作籤證,公司又不可能給你工作機會。這就是英國很多公司在僱傭問題上存在的悖論,也是很多外國留學生(主要是非歐盟學生)在這裡難以留下來工作的原因。很多公司在電話面試的時候,如果知道你沒有工作籤證或者合法工作身份,接下來的面試就會被自動取消了。此外,對於沒有英國和歐盟身份的人,如果需要換工作,根據法律規定,上一個工作籤證自動作廢,新的工作籤證需要由新的公司重新「Sponsor」。但是,拿到一個被新就職公司Sponsor(贊助)的籤證,談何容易?所以很多人都是等拿到英國身份,才會考慮辭職。
有了以上這些技巧、經驗、知識還不夠,在英國成功求職還有一點是非常必要的——「持之以恆」。 身邊一個曾經在英國讀過博士的中國朋友,在英國頂級大學工作了21個月,並在上一份工作離職前三個月開始投簡歷,參加面試。工作結束後的四個月時間裡,三十八場面試(有時一周參加五場面試)之後,終於在開始找工作的第七個月裡,確定了下一份在醫院的研發經理職位的工作。不說應聘的職位高低,薪水如何,盡說說這三十八場面試意味著什麼?很多人看來,這是三十八次打擊,三十八次摧殘,沒有一點毅力和耐力是根本經不住這樣的刺激的。但是,那位經歷了三十八次面試的洗禮的朋友,他將這三十八次面試,看作三十八次經驗積累的機會。搜集材料,製作PPT演講文件,在四五位面試官面前完成十到十五分鐘的演講,這已經成為他幾個月生活中的家常便飯。在這個過程中,他很多次整夜不睡投簡歷,或者準備面試的演講材料。有的時候,材料準備到凌晨六點,到了凌晨七點鐘,就迅速一身西裝革履,手提公文包,一臉豪邁地走在倫敦清晨的風雨中,趕去面試了。即使在別人對他都沒有信心,往日的好友開始疏遠的時候,頻繁的面試邀請反而讓他更為堅信自己的未來。
這樣的找工作的故事在英國並不罕見。不要說是外國人,就是英國本地人找工作,也有一年半載的。對於高學歷者,也不例外。一位學習醫藥的中國博士生,畢業之後,也是用了一年的時間,才如願以償地找到一份一年合同的工作。
一個個類似的故事充分地說明——求職的過程,是一種腦力和體力的考驗,也是對一個人精神的歷練。當你每天的工作就是「找工作」的時候,「唯有韌者勝!唯有志者贏!」
這也如同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老師所說,「把腳踩在地上,把目光放到未來,每天一小步,終到千裡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