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媽
編輯\張媽
「校園暴力」一直是近年來的高頻詞彙,校園暴力事件更是頻頻發生。儘管學校出臺各種處分政策,仍然沒有辦法有效地保護孩子不受到傷害。最令老師和家長頭疼的事情無非就是在學生遭受校園暴力後往往不敢向老師和家長訴說,只能選擇獨自承受著校園暴力所帶來的的心理創傷,獨自在角落黯然神傷。
小案例
小郭是一名初三學生,她學習優異長相甜美,是老師眼中「好學生」的代表人物。在一天放學後她就被班裡的「小太妹」給盯上了。這天,小郭像往常一樣走著小路回家,突然被班裡的一群「小太妹」給圍住了,她們不由分說地便開始毆打小郭,嘴裡還念念有詞「讓你幫我不作弊,讓你向老師說我沒交作業!」
在持續了一個多小時的毆打後,終於在路人發現後停止了這場校園暴力事件,小郭也在此次校園事件中左臉留下了疤痕、右耳也因此失聰導致一輩子需要帶著耳蝸,從此留下了極大的心理創傷,變得恐懼學校恐懼學習,一個「好學生」在校園暴力中就此隕落。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呢?
學生發洩不良情緒許多學生因學習不好,被老師批評的同時又被家長批評。長此以往導致心中積怨頗深,便容易對學習好的學生產生仇視心理,而且也會本著「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我學習不好我也不允許別人好過,便欺負學生來發洩自己對老師對家長批評教育的不滿。
未成年人犯罪成本低廉我國現有的法律規定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違法不追究責任,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犯尋釁滋事罪不追究刑事責任,未成年學生在毆打他人後往往只需要賠償醫藥費和向受害者道歉便能了事,這也是助長校園暴力不良風氣橫行的原因之一。
那麼該如何有效地防止校園暴力的發生呢?
加大處罰力度
校方應該針對校園暴力施害者的相應校規,加大處罰力度讓明知故犯的學生想要實施校園暴力的同時也要掂量一下自己是否能夠承受得起處罰,必要的時候校方也應該勒令施暴者退學或者轉學,這也是最有效的辦法,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
在學習中加入校園暴力的心理課程老師應該定時為孩子做心理疏導,讓一些長期遭受批評的學生心中扭曲的心理得到及時的矯正,內心中的怨氣得到抒發,同時老師們可以在課堂上讓同學們知道相互尊重,在學習過程中發生爭執的話要互相包容等。
校園暴力又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心理出現問題校園暴力給受害人帶來的是心理和生理的雙重打擊,它最可怕的一點就是這樣的時事件重複出現的機率非常高,校園暴力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當「不良學生」盯上某個學生的時候就會長期的對其進行辱罵毆打,長此以往,這些飽受「校園暴力」侵害的學生的心理壓力逐漸變大,開始變得自卑懦弱,本來一個開朗的人或變得內向起來,也會因為精神壓力過大從而導致無法得到正常休息影響學習。
恐懼學校,逃避學習孩子遭受到校園暴力後,每天上學時都會提心弔膽,生怕再次遭受到校園暴力的侵害從而產生厭學的心理,他們會恐懼去學校和逃避學習,同時學習成績也會出現直線下滑
張媽有話說
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的背後應該引發我們的思考,究竟是當今社會不良風氣橫行,還是法律法規未明確校園暴力應該承擔什麼責任,又或者是家長應注重對孩子良好心態的教育?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從源頭解決校園暴力,那麼就只有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必要時候懂得反抗,而不是一味的忍讓導致長期被校園霸凌。
我是張媽,有喜歡我文章的讀者歡迎你們點讚關注我,我將持續更新育兒方面的文章,與大家共同進步
(本文內容皆是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