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金秀章
另一個讓孩子與父母產生情感疏離的是父母的暴力管教,無論是語言上的,還是肢體上的暴力,都會對孩子有很深的傷害。
我曾被嚴厲的父親打過一次,傷到鼻出血。在被打的那一刻,覺得父親以前對我的關心都是假的,那是一次很深的創傷,讓我對父親產生了疏離感,對他有怕懼之心,不敢主動到他面前。
那時我已有5歲多,若是1歲左右的小小孩常被父母訓斥,甚至打罵,會造成更難以估量的心理傷害。所以,中國人的棒打出孝子,特別是經常的暴力傷害,完全是錯誤的教養方式。
我在兒童中心工作時,每天都要和有這類創傷的孩子交往,發現他們膽小、多疑、焦慮;不信任人,並總與人保持距離。
能夠贏得他們的信任,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更長時間的等待。
而孩子與父母的距離就等同於孩子與天主的距離,在他們眼中會把父母形象投射成天主形象。
小孩子會將父母對自己的錯誤管教當成天主對待自己的方式;把父母對自己的態度也當成天主對自己的態度,也會當成他人,甚至自己對自己的態度。指責、批評,甚至暴力,也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不信任、失望,使他們的自我形象產生扭曲。
如果嬰兒在這一階段得到足夠的愛,就有可能建立起基本的信賴,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相信世界和天主,對生活有積極的嚮往,形成其希望的根基。
我個人以前總覺得教會裡面講的信、望、愛三德是很抽象的理論,現在才深深認識到它是如此緊密地與我們的生命交融在一起的,不再是難懂的信條,而是每個人活生生的生命經驗。
如同保祿所說的,三者之中,最大的就是愛(格前13:13)。愛是一切的根基、源頭,天主就是愛!天主透過父母向孩子展示祂的愛。
有了這份愛,孩子才能快樂成長,學會接納自己,肯定自己,欣賞自己,也與天主有親密感。但如果父母沒有能力傳遞這份愛,甚至扭曲了這份愛,孩子也會變得自我扭曲,他心目中的天主形象也不會完美,甚至恐怖。
而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是被親愛的天主所擁抱的父母,才能用天主之愛去擁抱他們的孩子,進而給孩子奠定紮實的信仰基礎。
在我陪伴他人的過程中發現,那些對心理治療效果不明顯的人,是那些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被愛經驗的人,特別是那些小時候受到過嚴重心理創傷的人。
在一次給一位學員做心理輔導時,我心裡感到很困惑,因為經過很長時間的談話,對方的表情看上去似乎沒有一點變化,幾乎是挑戰了我以前的經驗。
當我要他講出一、兩件小時候被愛的生活經驗時,他想了很長時間,最後只是搖搖頭說:沒有,一次也沒有!一點也不記得被父母愛過。這是很恐怖的事情!
他分享說自己經常活在恐懼與不安之中,即使是白天,在房間裡聽到外面有腳步聲,他都會有焦慮感,擔心會有不好的事發生,而這種不安全感,每天都如影隨形。
他雖然生活在團體裡,卻總是感到孤獨,感覺生命就像沒有根的水中浮萍一樣。而且他對別人的話很敏感,猜疑他人看不起自己,背後說自己壞話。
缺乏被愛的經驗會破壞前面提到過的歸屬感、價值感和重要感。歸屬感來自於親密的相依關係,價值感來自於被肯定和接納,重要感來自於自我欣賞。但如果沒有愛,這一切都會歸零。如果一個人的負面經驗太多,無疑會給以後的信仰生活帶來挑戰。
父親對我的一次暴力管教,就讓我覺得父親不是真心愛我,降低了對他的信任感。加之他後來要求完美,常批評、指責我,不僅使我與他感情疏離,同時也影響到了我和天主的關係,總是擔心守不好誡命會招來天主的懲罰,當了神父之後還有這樣的感覺。
這種影響一直到了我對自己有了清晰的覺察之後,才有所改變。而且是先改變了與父親的關係後,才覺得和天主的關係近了許多。
而我母親待我則比較溫和,給我更多的愛與關心。每當我回顧被母親特別愛的那一時刻,心裡就覺得很溫暖,很感動!讓我有力量,有勇氣和信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在母親的影響下,我更加熱愛和敬禮聖母,與聖母的關係比與天主的關係更親密些,這是因為我對母親沒有任何的恐懼和害怕。我的經歷完全驗證了父母的行為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與天主及與聖母的關係。
宗教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工作發現,家庭對孩子信仰的影響才是最大的,而後天的努力培訓,對信仰的影響卻不是很明顯。美國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受過神學培育的人中,70%的人完全沒有變化,25%有一些變化,只有5%的人有很大的變化。這表明,家庭對人信仰確立的重要性。
所以,一個家庭可以建樹孩子積極的自我形象,也會給他們帶來正面的天主形象;同樣也可以摧毀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同時扭曲天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