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肖佳憶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歐公與綿州的關聯探析(中)
肖佳憶
二、
綿州七賢疑難考述
近年來,在綿陽召開的「歐陽修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部分與會代表持《七賢畫序》的「七賢」是「竹林七賢」,「綿陽鄉賢嫘祖、大禹、趙蕤」說法和觀點,缺乏嚴謹推敲。
(一)宋初追慕先賢
元代的羅壁曾說:「(宋人)論治必首三代,論人必希聖賢,論文必本六經」。追慕聖賢是宋人法三代、本六經的基礎。北宋張俞《益州通澤碑》:「所謂賢者,豈徙文詞乎?曰孝弟,曰節義,曰退讓,曰才謀,是謂乎賢者也」[48]。其一是鄉賢,「故君子之賢於一鄉者」,歐陽修《章望之字序》:「孝慈友悌,達於一鄉,古所謂鄉先生者,一鄉之望也」。其二為賢吏,皇祐五年(1053年),宋祁知益州時就把前任常州宜興人蔣堂列入賢守和受到蜀地公認的先賢放在一起,教化民。
宋代崇賢是州縣供奉本地歷代名宦或鄉賢的德行貢獻,用以弘文勵教、建構文化理念與教化策略。因而「賢人」有地域性的限制,有知名度的因素,有道德觀、價值觀的考評。宋代祠廟分為神廟和紀念性祠廟兩類,紀念性祠廟具有教化功能,其奉祀的對象為名宦或鄉賢。賢祠創廢的行為主體是地方官員,決定性因素為國家政治。宋代名相周必大言:「通天下郡邑,凡賢傑之鄉與其宦遊之地,往往揭名公字、繪像以祀,非獨誇耀古昔,亦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期有補於將來」[49] 。
周必大(圖片來自網絡)
「此七君子,吾所愛也」[17]。《七賢畫序》記錄了歐陽觀面對綿州鄉賢和為綿州做出貢獻的賢吏,表達出真摯的崇敬和讚美。這實際上也展現了觀公在綿州的兩重身份,既是文人,也是官吏。他以綿州先賢為標準,既注重地方的治理,同時也不忘綿州的士風轉變。
(二)竹林未入《畫序》
三國曹魏正始年間(240~249年)的「竹林七賢」,是一個飲酒清談的文人群體,與具有道義思想和傳統儒家文士楷模標準的「綿州七賢」相去甚遠。
趙治民《竹林七賢》(圖片來自網絡)
首先,竹林七賢與北宋社會的價值觀不同。嵇康,個性峻烈,「傲世不羈」[50],「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51]。阮籍,「才藻豔逸,而倜儻放蕩,行己寡慾,以莊周為模」[52]。「籍曠達不羈,不拘禮俗。性至孝,居喪雖不率常檢,而毀幾至滅性」[53]。劉伶,「肆意放蕩,悠獨暢,自得一時」[54]。阮鹹,「居母喪,縱情越禮。素幸姑之婢,姑當歸於夫家,初雲留婢,既而自從去」。「雖處世不交人事,惟共親知弦歌酣宴而已」[54]。竹林七賢標榜「名士風度」,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係》中說,魏晉時代「名士風度」「是毀壞禮教,不信禮教的。」北宋「本朝以儒立國,而儒道之振獨優於前代」[55]。朱熹《朱子語類》言「國初人便已崇禮義」[56]。歐陽修強調:「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57]」
其次,魏晉與北宋的崇「賢」標準不同。竹林七賢在崇老莊、尚清談、狂傲輕慢、不尊禮法的魏晉士人心中,自然是德高望重的「賢」。而北宋士大夫都是「集官僚、文人、學者三位一體的複合型人才」[58],以重建儒家 「禮義廉恥」道德準則為己任,推崇儒家聖賢,強調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做聖賢,以聖賢人格理想作為自己人生目標。
(三)州市七賢關聯
有專家將今綿陽市代管的鹽亭縣嫘祖、趙蕤,北川縣大禹等列入《七賢畫序》中北宋綿州鄉賢綿州先賢奉祀,欠妥。
綿州自隋開皇五年(585年),以綿水為稱,直至民國二年(1931年)實行道縣制綿州裁撤,共1328年,領縣不斷變更。現就北宋熙寧五年(1010年)歐陽觀離開綿州前的建制沿革及設置,簡要說明。
《隋書·地理志》:隋大業初二年,綿州統縣七個:巴西(今綿陽市涪城區)、昌隆(今江油市彰明鎮)、涪城(今三臺縣花園鎮)、魏城(今綿陽市遊仙區魏城鎮)、萬安(今德陽市羅江縣)、神泉(今綿陽市安州區塔水鎮)、金山(今北川縣永安鎮)。
《唐書·地理志》:唐天寶元年(742年),綿州(又稱巴西郡)領縣九個:巴西(今綿陽市涪城區)、昌明(今江油市彰明鎮)、興聖(今江油市中壩鎮)、魏城(今綿陽市遊仙區魏城鎮)、羅江(今德陽市羅江縣)、神泉(今綿陽市安州區塔水鎮)、鹽泉(今綿陽市遊仙區玉河鎮)、龍安(今北川縣永安鎮)、西昌(今綿陽市安州區花荄鎮)。
五代,綿州領縣八個:巴西(今綿陽市涪城區)、彰明(今綿陽江油市彰明鎮)、魏城(今綿陽市遊仙區魏城鎮)、羅江(今德陽市羅江縣)、神泉(今綿陽市安州區塔水鎮)、鹽泉(今綿陽市遊仙區玉河鎮)、龍安(今綿陽市北川縣永安鎮)、西昌(今綿陽市安州區花荄鎮)。
《宋史·地理志》: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分成都西川路,置「成都益州路(成都府路)、廣元利州路」;分奉節峽路,置「奉節夔州路、三臺梓州路」。川峽兩路遂成川峽四路,合稱「四川」路。成都益州路(成都府路)轄1府12州2軍1監61縣,其綿州領縣五,巴西(今綿陽市涪城區)、彰明(今江油市彰明鎮)、魏城(今綿陽市遊仙區魏城鎮)、鹽泉(今綿陽市遊仙區玉河鎮)、羅江(今德陽市羅江縣)。
宋熙寧九年(1076年)在汶山縣置威茂軍使,將石泉縣劃歸綿州管轄,屬益州路(後稱成都府路)。宋政和七年(1118年)茂州石泉軍領石泉縣(今北川縣禹裡鄉)、神泉縣(今綿陽市安州區塔水鎮)、龍安縣(今北川縣永安鎮)。
今綿陽市境內平武、北川、三臺、鹽亭,分別於1953年和1958年劃入併入綿陽專區行政區域管理[59]。
(四)綿州先賢變更
在展開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前的綿州先賢考查之前,需說明一點,因本文不是綿州先賢的專題研究,所以沒有就引用記載的各版本源流進行周密考證。只是在初步分析整理的基礎上,對1007年歐陽觀到綿州任推官前綿州先賢情況做一般性論述。
綿州敬重桑梓先賢由來已久。賢祠是民眾信仰的場所,綿州賢祠經歷了確立、廢止、重建,奉祀的先賢不斷轉移演變。歷代賢祠選擇奉祀的名宦或鄉賢有比較嚴格的標準:一是對綿州地方社會要有突出貢獻;二是要發揮對綿州民眾的教化功能;三是創建和維持者均為綿州地方官員;四是奉祀的對象來源於真實存在的歷史與人物,其神聖價值天然形成;五是分門別類,明代綿州舉人李梓撰寫《南山十賢堂記》云:「十賢,郡產四、官於此者六。古今三立(立德、立言、立功)而人弗聞」。乾隆《直隸綿州志》卷四將歐陽觀列入宋代綿州名宦之首,卷十四則將歐陽修位居綿州鄉賢之位。
《直隸綿州志》記載,綿州從宋代起就有了思賢堂、延賢堂、十賢堂等,用繪像或木主,奉祀漢朝以來的先賢。
思賢堂:州治東,內繪楊雄、杜甫、李白、樊紹述、蘇易簡、歐陽修、司馬光、蘇軾、唐庚九賢像祀之,宋州守史祁記[60]。
十賢堂:《一統志》州治內,《方輿勝覽》繪龐統、蔣琬、杜微、尹默、李白、陳該、蘇易簡、王仲華、歐陽修、黃庭堅十人像祀之,史祁記[61]。南山十賢堂:祀涪翁、李仁、尹默、文儒、文軫、程德降、範辰孫、方任、範侖、張世則、萬輝,萬曆癸巳郡人李梓記。考十賢自蜀漢迄有明,四為州鄉賢,六皆宦於州,雖出處各殊,時代亦異,然文章政績顯於綿[62]。
年代
姓名
事 跡
北宋
王仲華
綿州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4月18日)與蘇易簡參加貢舉,進士及第。鹹平六年(1003),以太常少卿身份知蘇州, 就任加右諫議大夫、知杭州。後因謝泌「奏劾仲華徙任日,冒請蘇州添給, 詔罰金[63],」移知虔州。
北宋
歐陽修
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號醉翁,六一居士,因其文學成就位列「唐宋八大家」。崇寧二年綿州首創「六一堂」,以追其風。綿州文廟設先儒歐陽修之位,明嘉靖九年從祀[64]。
北宋
蘇 軾
眉州(今眉山)人,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
司馬光
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北宋
黃庭堅
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晚年因被貶官為涪州(今涪陵)別駕,又號涪翁。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與歐陽修、蘇軾、王安石合稱為北宋文壇四大家。
北宋
文 儒
綿州巴西人。元豐六年(1083)三月,進士入第。熙寧年間(1068)文儒、文軫作,祖周易、仿太元,其數本三統五行,三其五而成十五式,每式八變十五,其八變百二十[65]。
北宋
文 軫
綿州巴西人。登元豐三年(1080)進士,為朝散大夫以老。其書《信書》三卷大抵祖《周易》而仿《太元》,略與《潛虛》相似。規模製造,雖不免乎屋下架屋之譏,然軫之用心亦勤矣。
北宋
唐 庚
眉州丹稜人,紹聖元年(1094年)甲戌科畢漸榜進士,崇寧二年(1103)任綿州錄事參軍,綿州人曾為他繪像,存於思賢堂,備受尊敬。唐庚為北宋詩人,有「小東坡」之稱。
南宋
程德降
眉州丹稜人,綿州知州。嘉定十二年(1219),吸取土城的教訓,以土石泥加固「大新城郭,惠政懷民」,「節用度以寬繇賦[44]」。
南宋
範辰孫
1231年任綿州知州。元兵至,闔家遇難。紹定辛卯(1231年) 在四川保衛戰中,「城守弗懈,元人大至,闔門死之」 [66]。元兵分哨入簡州,知綿州範辰孫死。
明
方 任
湖北黃岡人,嘉靖年間任安綿兵備楚,復修堤護城郭。作近沙堤,其法簡而功多,屹然外郭,薛史之亂今無矣[66]。
明
範 侖
吳人,正德年間任安綿兵備僉憲,以身帥士,足餉足兵。戍兒受邊餉,歲十金餘,而十六常在外,兵憲吳範侖以身身帥帥型伯長,省者日下報者弗倦 [66]。
明
張世則
山東諸城人。明萬曆二年(1574)第三甲第96名,「曾官安縣兵備副使,著有《貂璫史鑑》」 [67] 為官清正,嫉惡如仇,施恩予澤。更始城守,信及羌人。「嘉隆(1567)以降郡城,附合耳,信及羌奴,遺珪索玷」[66]。
明
萬 輝
南昌人,萬曆十八年任綿州知州,興學育材,政存節愛。以餼(祭祀或饋贈食物)登場,弗知(不知道)其痡(疲勞致病)巳。事存(一切事情)節愛(有操守而又仁愛),去久人思[66]。
從上可考,在歐陽觀綿州任上,已古的先賢有思賢堂的揚雄、杜甫、李白、樊紹述、蘇易簡,其次有左綿書院的龐統、蔣琬、杜微、尹默、李白、陳該、蘇易簡,最後有南山十賢堂的涪翁、李仁、尹默。有綿州鄉賢7位,綿州客籍先賢5位(3位名宦賢吏,2位流寓文人),計12位先賢。
(西漢)涪翁,針灸始祖。「涪翁避王莽亂隱居於涪,以漁釣老,工醫」[68]。據《後漢書·郭玉傳》載:「翁乞食人間,見有病者,時下針石,應時而效,著《針經》、《診脈法》傳於世。[69]。」涪翁被列為綿州鄉賢之一,有「涪翁山石刻」、「漢·涪翁像碑」等勝跡,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建一堰溝,又名「涪翁堰」。
涪翁(圖片來自網絡)
(蜀漢)尹默,涪(今綿陽市涪城區)人。「先主定益州,領牧,以為勸學從事」。「遠遊荊州,從司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學」[70]。「皆通諸經史。又專精左氏春秋」[71]。「以《左傳》授後主。後主立,拜諫議大夫、丞相軍祭酒」[72]。尹默是中國重視遊學的著名先賢。蜀漢益州士人重視當時流行的經學,而忽視對古文經學的研究,尹默認為這種學風會造成知識不夠廣博,於是遊學荊州,拜經學家司馬徽、宋忠為師,廣泛地吸取知識。常璩譽其:「思潛遊學,休志素林」[72]。
尹默(圖片來自網絡)
(蜀漢)杜微,涪(今綿陽市涪城區)人。「任安弟子。先主定蜀,常稱聾,闔門不出。建興二年(224年),丞相亮領州牧,選為主簿,輿而致之。亮引見,與書誘勸,欲使以德輔時,微固辭疾篤。亮表拜諫大夫,從其所志」[72]。諸葛亮以他「服聞德行,饑渴歷時,清濁異流,無緣諮覯。每嘆高志,未見如舊。」「以謂賢愚下相為謀,故自割絕,守勞而已」[73]。
(蜀漢)李仁,涪(今綿陽市涪城區)人。荊州在東漢末年戰亂時期是學術中心,「益部多貴今文,而不崇章句。仁知其不博」[72]。「與同縣尹默,俱遊荊州,從司馬徽宋忠等學」[70]。「受古學,以修文自終也[72]。常璩譽其:「章武之興,亦迪才倫。德賢好古,澹心藝文」[72]。「以修文終子,撰裔談經」[66]。其子李撰「具傳其業,位歷三郡太守」。
(唐)陳該,綿州顯武縣(今綿陽市江油市)人。「君少好學,能屬文,上元元年(674年)州貢進士,對策高第,釋褐授將仕郎。其明年制敕天下文儒,司屬少卿楊守訥薦君應詞殫文,……凡歷所職,皆以清廉仁愛著聞」[92]。陳該63歲去世後,歸葬綿州竇圌山。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讚譽他「敦懿元默,潔清溫良,馴道執志,好學博古」。雖然任茂州石泉縣主簿、隆州蒼溪縣主簿、懷州河內縣尉「行高職卑,不改其操,學優祿薄,不怨於天",「夫知命可謂君子矣,好學可謂為文矣」其「賢」令陳子昂「服美其德尚矣」 [74]。
(唐)李白,綿州昌隆縣(今綿陽市江油市)人。「十歲通詩書,既隱岷山。州舉有道,不應」[75]。「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76]。李白是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其詩以抒情為主,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歐陽修敬重李白,學習李白,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蘇軾稱其「詩賦似太白」。
(北宋)蘇易簡,綿州鹽泉縣(今綿陽市遊仙區)人[77]。「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年逾弱冠,舉進士。太宗方留心儒術,貢士皆臨軒覆試。易簡所試三千餘言立就,奏上,覽之稱賞,擢冠甲科」[78]。蘇易簡是北宋朝時期四川第一個壯元,「以文章有名,太宗時,承旨翰林為學士,參知政事,官至禮部侍郎」[79],著有《文房四譜》《續翰林志》等文集。蘇易簡孫子蘇舜飲比歐陽修小2歲,兩人20歲左右即定交[80],結下終生之宜。蘇舜欽與歐陽修等同朝好友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重要倡導者,其詩被贊為宋詩「開山祖師」。
(西漢)揚雄,蜀郡成都(今成都市郫郫都區)人。楊雄身兼文學[81]與儒學大師兩職,從北宋一開始,儒學的倡導者就把揚雄的地位提得很高,成為與孔子、孟子並駕齊驅人物 [82]。揚雄40多歲時離家赴長安途中,曾在涪縣西山結廬而居,潛心治學。615年(隋朝),涪縣人在其苦讀處建造了紀念性亭閣—子云亭。據《直隸綿州志》揚子云讀書臺 ,州境一在皂角鋪,二為西山「山腰盤石相傳為子云讀書臺,臺前石壁右鐫雄像,左鐫揚子真像」,考為宋代鐫刻。
(東漢)龐統,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蜀志》:建安十八年(213年),龐統隨劉備入蜀。獻三計,過關斬將,攻城略地,於涪大會,置酒作樂。「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年三十六」[83]。214年,劉備稱帝後在歸葬龐統的綿州羅江縣建祠祭祀。「真儒者不徒文章名世,大丈夫當以馬革裹身」。1869年,四川總督府參事李光漢作此聯以龐統激勵綿州文士做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忠肝義膽的蓋世英豪。
(蜀漢)蔣琬,零陵湘鄉(今湖南湘鄉)人。241年7月,漢大司馬蔣琬上書,請屯涪縣。「今涪水路四通,惟急是應,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請徒屯涪[84]」。243年10月,蔣琬自漢中還屯涪縣,延熙八年(245年)十一月,病逝涪縣,葬西山。「軍師將軍諸葛亮請曰:『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裡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85]。
蔣琬(圖片來自網絡)
(唐)樊紹述,河中(今山西永濟)人,任綿州刺史,唐散文家。韓愈在《南陽樊紹述墓志銘》譽樊紹述在綿州為官時治理有方,「至今皆曰:『於我有德。』」樊紹述是韓愈的文章知音,是古文運動的中堅。韓贊樊著作 「文從字順各識職」而這些也都圍繞「必出入仁義」。歐陽修在《論尹師魯墓誌》說,退之(韓愈)「與樊宗師作志,便似樊文」。
(唐)杜甫,鞏縣(今河南鞏義)人。《綿州志》載:自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四次到綿州[86]。寶應元年(762年)8月10日,因成都處於混亂之中,只好依附綿州刺史、自己的從侄(一雲從孫)杜濟為生,寓綿州左綿公館,寫下吟詠綿州的詩作18首[87]。杜甫的聲名在宋朝達到了頂峰,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
(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48] [宋]張俞《益州通澤碑》扈仲榮《成都文類》卷二,四庫全書本。
[49] [宋]周必大《益國周文忠公全集》。
[50] [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51] [晉]陳壽《三國志》阮籍傳。
[52] [晉]孫盛《魏氏春秋》。
[53] [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54] [唐]房玄齡《晉書》嵇康傳附《阮鹹傳》。
[55] [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上孝宗皇帝第三書》。
[56]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一二九。
[57]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五代史·馮道傳·論》。
[58] 王永熙《宋代文學通論》。
[59] 1913年(中華民國二年三月)綿州裁撤,以綿州本州地域建置綿陽縣,因縣城位於綿山之南,按「山南水北為陽」的古義,故名「綿陽」。同年,實行省、道、縣三級制。綿陽縣隸川西道(治今成都市),1914年改川西道為西川道。1918年四川實行軍閥割據的「防區制」,在其後長達17年的時間裡,綿陽縣成為川軍「防區」。其間,道轄縣的政區體制已名存實亡,縣的一切政務皆屬「防區」駐軍統轄。1930年西川道裁撤,綿陽縣改隸四川省。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以綿陽縣為治地建立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區,1948年領有綿陽、安縣、綿竹、德陽、梓潼、羅江、廣漢、什邡、金堂、彰明10縣。1950年,以綿陽縣為治地建綿陽專區,轄10縣;1953年,撤廣元專區,劃入8縣;1958年,併入原遂寧專區7縣,共轄綿陽、安縣、綿竹、德陽、梓潼、羅江、廣元、昭化、劍閣、青川、平武、北川、江油、旺蒼、遂寧、蓬溪、潼南、中江、三臺、射洪、鹽亭21縣。1985年,綿陽地區撤銷。2001年綿陽市轄涪城、遊仙2區,三臺、安縣、梓潼、鹽亭、北川、平武6縣,代管江油市。
[60] [清]《嘉靖四川總志》卷之三成都府。
[61]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九。
[62] [清]《直隸綿州志》卷十四。
[63] [宋] 周淙《乾道臨安志》杭州府志:王仲華鹹平五年十一月甲午,以太常少卿知蘇州。王仲華為右諫議大夫知杭州,六年十月戊午徙知虔州。《江蘇省通志稿》(九) 第十四卷 :十月,初,太常少卿王仲華知蘇州,本道轉運使任中正上其治狀,就加右諫議大夫、知杭州。既而,謝泌為轉運使,奏劾仲華徙任日冒請蘇州添給,詔罰金。
[64] 《直隸綿州志》卷十六。
[65] 《文獻通考》卷二百九·經籍考三十六:其數本三統五行,三其五而成十五式,每式八變,十五其八,一百二十斷。《易》有「象曰」,《元》有「測曰」,《潛虛》有「解」,而此書乃無之,疑注所引「信曰」等語,則象、測、解之類也。十五式、一百二十斷,皆宜有「信曰」,而今所見,獨「勉成」、「地靈」、「憂苦」、「首疾」、「豐和」、「天英」六式之十二斷。又終篇不載揲法,恐此本未為全書。且其閒尚多差誤,不可強正,姑列於後,以待考之。
[67] [明]李梓《南山十賢堂記》。
[68] [清]《直隸綿州志》隱逸卷四一。
[69]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郭玉傳。
[70] [晉]陳壽《三國志》尹默傳。
[71]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卷八百十一總錄部 遊學。
[72] [晉]常璩《華陽國志》卷十。
[73] [晉]陳壽《三國志》蜀書十二《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
[74] [唐]陳子昂《陳拾遺集》周故內供奉學士懷州河內縣尉陳君石人銘。
[75] [宋]歐陽修宋祁等合撰《新唐書》李白傳。
[76] [晉]劉昫等《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傳》。
[77] 在乾隆《直隸綿州志》中:綿州屠用謙知州引用了中江縣王一正縣令信函原文:「餘曩修《中江志》,雖據邑稿志及史傳諸書詳其事實,究無可稽。茲查《永樂大典》,得宋《潼川志》並《郡縣誌》皆曰:『易簡,綿之鹽泉人』。於以見文獻有證,而蘇氏之家世猶可考也。乾隆丁巳孟夏,綿竹王一正識於長安玉署」。同時,屠氏又用了很長一段文字分析了《宋史》誤記的緣由,現摘其要點如下:宋《潼川志》(指南宋的《潼川府志》)很明確地說,蘇易簡是綿州鹽泉人,可《宋史》說是銅山人。其實鹽泉縣從來沒有隸屬過梓州(註:北宋建立梓州,南宋改置為潼川府),一直是屬於綿州管轄。宋代初期的貢生參加京城會考,對出生地要求並不嚴格,非本籍的貢生也可以列入他州貢生名額參加會考,這叫「寄應」,相當於現在的「異地高考」。而蘇易簡雖是綿州鹽泉縣人,由於其祖是中江縣令,中江縣又屬於梓州管轄,因此,就以「寄應」的身份納入梓州貢生參加了會考。故《宋史》就以為易簡是梓州銅山人了。現在巡訪中江各地,均無任何有關蘇易簡的遺蹟。而蘇家的祖墓、宗族等都在鹽泉的青溪。在鹽泉還搜得蘇易簡的父親蘇協為其父蘇寓題寫的《司馬墓碑》的墓志銘上說「上世宦於蜀,樂左綿山水奇秀,挈宗族居焉」。墓志銘的記載,是蘇家後人為其先輩題寫,無疑是最為準確的史料,不應懷疑。
[78] [元]脫脫《宋史》蘇易簡傳。
[79] [宋]歐陽修《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
[80] [宋]蘇舜欽《蘇學士文集》卷四《哭師魯》
[81] 辭賦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歷史學家、文化先聖。
[82] 班固、司馬光把揚雄推舉為與孔子同等的聖人。
[83] [晉]陳壽《三國志》《蜀書》龐統傳。
[84] 《四川通志》《華陽國志》。
[85] [晉]陳壽《三國志》四十四《蜀書》十四《蔣琬傳》。
[86] 杜甫759年十二月從劍門入蜀,經綿州到達成都;762年秋七月送世交好友嚴武入朝到綿州,羈留綿州月餘;763年春三月,從梓州送眉州別駕辛員外「直到綿州始分首」;764年春三月,自閬州回梓州經綿州返成都。
[87] 《綿陽通鑑》。
上期回顧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肖佳憶(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供稿:綿陽市地方志編纂中心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肖佳憶 ‖ 歐公與綿州的關聯探析(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