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小怪獸在南半球
張一彬(Ben Zhang)是紐西蘭去年最優秀的高中畢業生之一。他以極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紐西蘭最高學術獎學金,並被哈佛大學錄取。
很多華人擔心紐西蘭太過寬鬆的教育環境,會導致孩子無法成才,那麼Ben就是緩解此種焦慮的明證。但Ben的故事不僅於此,每個人的成績並非偶然,也不能將其歸功於環境的或寬或嚴,只能說在培養一個完整的人格方面,紐西蘭的教育優勢是明顯存在的。
Ben的媽媽Lisa是一個爽朗的北京人,她既不是虎媽,也不是學霸出身的「考一代」。聽她來講述Ben的故事,更覺得真實可接近,也藉由她的口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哈佛招生背後的秘密。
學霸+?=哈佛錄取
很多人問過我,你兒子能被哈佛錄取,是不是因為他是學霸?是啊,他是個學霸,但這不是哈佛錄取他的原因。哈佛什麼樣的學霸沒見過,你的學術成績再好,它都不會覺得稀罕。
哈佛因為歧視亞裔學生被起訴,從去年開始公開考生的錄取檔案。之前是沒有的,考生也不知道自己是因為什麼被哈佛錄取,很幸運,我們趕上了第一撥兒,這才知道哈佛究竟看上了他什麼。
其中一個招生官寫道,一開始看到Ben的申請,很擔心是刻意美化過的,直到看到他一直在紐西蘭兒童熱線(Kidsline)做志願者,接聽電話,幫助了很多有自殺傾向的孩子,這才相信他確實是一個有高度同理心,懂得關照他人的人。
(手捧Dux獎盃,Ben與Macleans College校長在一起)
在Kidsline做義工完全是他自己的選擇。我一直在醫院工作,可能是受此影響,Ben從小就立志要做一名醫生。他問過很多人,怎樣才能做一名醫生,有人跟他說,想做醫生,從小就要去做志願者,於是他就聽進去了。
他很喜歡Kidsline的工作,除了是志願服務,他也因此挽救了人,他覺得這跟醫生的職業追求是一樣的。可以說,他做義工完全沒有功利的追求,可能這才是哈佛認為的真的社會工作,而不是為了美化簡歷。
完成了美國大學的申請,Ben也差不多了解了幾所美國知名高校的錄取偏好。
哈佛所培養的是能夠改變世界的領袖,因此在學術成績之外,它希望招收那些全面發展,有奉獻精神的人;
麻省理工非常看重學術能力,申請的時候不能展現出自己在多個學科上有同時優異的成績,因為它可能會覺得你不夠專注。它希望招收那些在某一學科上有強大科研能力的人,因此招收的中國學生比例也比較高,它不太在乎你的社會活動。
斯坦福喜歡招收腦洞大開、不走尋常路的學生它最喜歡。在申請的幾所大學裡,唯一沒有錄取Ben的就是斯坦福,他總結原因,覺得是自己太乖了,學習好,同時是學生領袖,不太符合斯坦福的要求。
這是Ben對美國頂級高校的個人見解,同時也是他與升學顧問多次交流之後慢慢建立起來的印象。
(Ben與哈佛校友在一起)
Ben讀的是公立高中Macleans College,學校不可能有專門的老師輔導你進行海外學校的申請,於是就找了社會中介機構輔導美國大學申請。
給Ben做輔導是一個常青藤畢業的顧問,靠的是自己親身經歷和行業浸淫摸索出來的經驗和規律。他對Ben最有幫助的一項是修改大學申請文書(College Essay)。
文書是考生自己寫的小文章,內容是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它對美國大學申請非常重要,因為其他材料都是數據羅列,唯有文書可以自由地表達出考生的觀點和個性。Essay的題材不一定要高大上,往往記錄一些小事反而更能打動人。
(Ben為Macleans College拍攝的宣傳照)
Ben的文書寫的是自己在貧富對比中獲得同理心、歸屬感的故事。他六歲時跟著我們移民到紐西蘭,讀的是奧克蘭西區最差的小學,是學校裡唯一的一個亞洲人。他寫自己剛上學的時候很孤獨,想加入同學的遊戲,但是那些腳上鞋都破了洞的同學卻嘲笑他手裡有豐盛的三明治。
我們在他讀初中前搬到了奧克蘭東區最好的學區,在這裡他看到別人手裡都用的是Macbook,只有他用ThinkPad。一開始他拒絕別人借給他Macbook的好意,總跟人辯論買高級電腦不值得,當別人操作電腦遇到麻煩時還總想嘲笑他們。
直到有一次,他話到嘴邊沒說出來,他才意識到他終於可以戰勝自己的羞恥感了。他想起小時候的三明治,想起他在貧困地區的小學同學,他們的心情其實是一樣的。經歷過貧與富的環境,他理解了曾經的那些怨恨,如何來面對貧窮帶來的自卑,如何更有同理心,如何去正視這些問題。
文書主題確定之後,遣詞造句費了相當大的力氣。升學顧問要求他一遍遍修改每一個細節,改得太多後來都開始犯噁心。
(哈佛校園)
升學顧問還給他看了往年一些成功錄取的學生的文書,其中有一個是同樣考上哈佛的師姐寫的,升學顧問的評價是,是他見過的文書裡寫得最完美的一篇。
寫的內容是什麼呢,是自己小時候使用膠捲相機拍攝照片時,更能表達真實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能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現在改成了數位相機,記憶反而在海量的照片中泯滅了。
你看,沒有什麼宏大的主題,都是很個人化、個性化的內容。申請哈佛的學生成績都是個頂個的棒,考官只有通過文書這樣的軟性材料來斟酌誰才是更合適的錄取人選。
學霸如何煉成
說實話,我對我兒子沒有太高的要求。
你看我們讓他讀的小學就知道了,是一分的學校(紐西蘭曾按照社區富裕程度,對各區學校進行十分位評級,一分代表最貧困,十分最富裕。2017年,教育部宣布取消這項評分政策,但民間普遍認為,分數越高的學校,教學質量越好。)我和他爸都是普通人,你說我們怎麼能要求孩子成為多優秀的人,比我們強點就得了。
要說孩子在小學期間的表現,確實各門功課都是很優秀的。但華人子女普遍成績都好,也不能說在那個時候就確定說這孩子真是個學霸。
(Ben與父母在哈佛留影)
在兒子五年級的時候,他爸曾經想過讓他跳級,於是我們就去找了初中的校長,想跳過六年級直接讀初中。
結果肯定是不可能的。那位校長跟我們說,你們只看到了他學習成績好,有沒有想過其他方面他是否同步成熟。他說,「你的孩子只有10歲,初中的孩子是已經進入青春期的Teenager了,你讓他跟比他成熟很多的大孩子們在一起,他很可能不會快樂。」
我想這就是紐西蘭的教育吧,學生不是只有學術的一面,他們是否健康、快樂,能否與周圍環境建立起強大穩定的關係,跟學習是同等重要的事。
他讀初中之前我們搬到了東區。初中的時候他成績依然很好,但他從來沒在課後上過任何輔導班。用他自己的話說,「學習不好的才去補習呢。」他每天下午都是在體育場上度過的,要做大量的體育活動,網球、排球和足球都很喜歡,是校隊的成員。
(一年一度的哈佛耶魯橄欖球賽上,Ben與哈佛校長合影)
但我並不是說,學霸的養成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我們雖然對他沒有太多要求,但有一點做到了,就是從小給他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他直到現在讀大學了,上課之前還是要提前預習的。
從上小學開始,我們就要求他每天必須學習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看似不多,但能每天堅持下來很不容易,即使我們一起出去旅行,或者他跟同學聚會回來很晚,都要先學習一小時才能睡覺。
再一個是給他買了國內直到高三的課本,家裡人陪著他全部學完。上高中之後,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大多都是概括性的東西,他基本都不聽,全在自學。為了準備參加國際生物奧林匹克大賽,他也是買了一本奧克蘭大學的生物教材自學,再參加了一段時間集訓後去英國參賽,最後獲得了世界金牌。
(國際生物奧林匹克競賽中,Ben與紐西蘭的其他隊友)
但我們家長能做的其實很有限,Ben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好的成績,還是他自己的天資決定的。有這樣的兒子,只能說我們很幸運。
他在高中時的學習成績已經顯現得足夠優異了,足以證明自己是個學霸,也因此擁有了申請哈佛的底氣。
除了13年級的生物奧賽金牌外,12年級時,他還獲得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銅牌;
劍橋CIE考試中,AS Level物理紐西蘭第一名,A Level化學、英語紐西蘭第一名,總成績紐西蘭第一名。所有劍橋考試成績都是A+;
獲得紐西蘭總理獎學金(紐西蘭最高學術獎學金,每年只有10名左右高中生獲此殊榮),在總理獎學金考試中,物理排名全國第一,全部九門獎學金考試全部獲得單科獎學金;
ACT獲得36分的滿分。SAT 2所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四門,均獲得800分滿分。
(在總理獎學金頒獎典禮上,Ben一家與懷孕的紐西蘭總理Jacinda Ardern合影)
他的理科都很強,尤其是生物。但最讓我驚喜的是他的英語成績,雖然不是母語,但在劍橋考試中拿到了英語全國第一。
我記得高中有一次開家長會,他的英語老師跟我說,「能夠教你的兒子,我感到非常榮幸。別的孩子需要布置作業才會完成,Ben是每周主動交一篇作文讓我批改。」
如何讓哈佛更容易看到你
我們這些哈佛的華人家長有一個微信群。
剛入學的時候,學校給我發了封郵件,介紹大三的一個澳洲華裔學生家庭給我們認識,學校的目的是更好地幫助新生熟悉環境。我通過這個媽媽,認識了哈佛的華人家長。
去年哈佛新生有1000多人,我們微信群裡有兩百多個家長,有一部分是父母雙方都在群裡的,那麼這屆新生裡應該有100多個華裔學生。
挺有意思的,我們這些遍布世界的華裔家長們因此湊在了一起,北美的最多,還有國內的,還有我們這些其他國家的。
(紐西蘭前總理Bill English在哈佛講課時,與校內紐西蘭學生一起晚餐)
群裏海外的華人家長比較活躍,可能因為文化環境更接近一些,共同的話題比較多。群裡國內的家長往往不愛說話,這些家長們很多都是公務員,或者是名校畢業,但是都特別低調。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美國五所名校群,裡面是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頓和耶魯的華人家長。
這五所學校是北美華人家長心目中的Top 5,沒錯,這就是華人眼中的美國名校歧視鏈。
這裡面哈佛肯定是站在家長歧視鏈最頂端的。在國內以及第一代華人移民裡,很多都有哈佛情結,覺得哈佛世界第一,當然這也是種偏見,老外就沒有這樣的名校情結。作為移民二代的華人子女也不太會這麼想,如果小孩同時被哈佛和斯坦福錄取,多數都傾向於選擇斯坦福。
但聽Ben講他的課程和校園活動,還是覺得哈佛真的不一般,聽完連我都覺得熱血沸騰。
(Photo from Pexels)
像我那時候讀大學,覺得上課特沒意思,大學一直是在混日子。之前我真想像不到,哈佛的學生對上課能那麼痴迷,那麼喜歡。
Ben現在還沒有確定專業,會選很多不同門類的公共課。
比如他們有一門課叫未來文化場所,請的全是世界最一流的文化界人士來輪流講課。第一節課請來的是波士頓交響樂團的藝術總監,第二節課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設計師,第三節課來的是愛馬仕的藝術總監。
還有一門中國政治課,研究的是民國至文革以前的中國,裡面好多研究比國內學界做得更深入。我們家長在微信群裡也討論來著,好多人感嘆,從小到大在孩子的學習上沒幫上過什麼忙,現在終於有機會解答他們的問題了。說到「大躍進」、「文鬥武鬥」,我們肯定比他們熟啊。
今年暑假他只回來了三個星期。他要回去參加一個哈佛和麻省理工合作支持的項目,在世界最知名的生物醫學中心用試紙測試流感病毒,希望未來可以廉價快捷地檢測出流感病毒的DNA。
(Ben在哈佛分到了大多數人不太喜歡的宿舍,但他自己依然很喜歡)
Ben一直是一個很主動爭取機會的孩子。紐西蘭高中畢業在年底,美國高校開學在年中,這中間有半年的空閒時間,他跑去奧克蘭大學醫學部,跟教授一起研究漸凍人。
他跟奧大沒什麼關係,機會全靠他自己主動爭取。他在生物奧賽集訓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奧大的生物老師。那位老師給了他奧大醫學研究課題組負責人的郵箱,他挨個給人發郵件,問誰有項目他可以去參與,於是他獲得了這個機會。
這可能也是小小的紐西蘭的一個優勢吧,優秀的部分能夠高度集中,只要走進了這個圈子,資源獲得不是難事。
(Photo from Pexels)
Ben讀的高中Macleans College是傳統公立名校。在申請哈佛的時候,需要校長和兩名老師寫推薦信,所以想讀海外名校的學生和家長就要注意了,學校真的很重要。如果是知名高中的校長,歷年又有學生考進哈佛,對招生錄取來說,就有了先入為主的好印象。
Ben在Facebook上聯繫了一個考上哈佛的高中師兄,跟他請教了很多問題。國外的孩子這點兒特別好, 很樂於助人,知無不言,不怕麻煩也沒有私心。如果學校有這樣優秀的前輩,也能幫上你不少忙。
甚至哈佛在大洋洲的招生官去年還去Ben的學校跟有志於上哈佛的學生見過面,Ben當時就給招生官留下了印象,你說這對錄取他能沒幫助嗎?
Ben讀哈佛給我們一家帶來了極大的幸福感,移民之後的一些不如意通通因此抵消了。不僅如此,Ben還拿到了哈佛的助學金,家庭年收入在10萬美元以下的學生可以申請。
赴美留學的高額學費嚇退了很多人,紐西蘭一些學生和家長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選擇留在本國讀大學。Ben能如願入讀哈佛,我們家也沒有因此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真的是非常幸運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