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溼地公園前身只是4座廢棄的混凝土水庫。
80年代之前,公園現有的區域曾是倫敦泰晤士供水公司的蓄水池,稱為維多利亞水庫,面積56.56公頃。1980年,由於倫敦泰晤士環城水道(Thames Water Ring Main)建成,維多利亞水庫就逐漸被廢棄。
成立公園的動機非常單純:只是為了保護一隻瀕臨絕種的鴨子。鑑於這裡原先就有很多動物棲息、同時也是鳥類遷徙過冬的所在,水庫的擁有者沃特家族決定與野禽及溼地基金會(The Wildfowl&Wetlands Trust(WWT))合作,將水庫轉換成溼地自然保護中心和環境教育中心。11年後,這個設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開發模式」
沃特家族(水庫擁有者)最早以很低的租金將地塊租賃給WWT基金會,希望能建造溼地公園。緊接著,伯克利家族(地產商)也加入了這一項目。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三方制定了這樣一個方案:
沃特從中拿出9公頃土地,供伯克利進行房地產開發;土地資金作為剩下42公頃土地上建設溼地公園的啟動資金;利用WWT基金會提供的資金來開發溼地公園;利用溼地公園的旅遊收入償還基金欠款。
「運營模式」
自2000建成到現在,公園基本能夠實現收支平衡,政府不給予任何補貼。現有40名職員進行日常管理,還有約140名志願者從事導遊或其它服務。職員的薪金和日常管理費用基本由兩塊收入貼補:
一是中心內的旅遊產品商店、望遠鏡商店、畫廊的銷售,以及餐飲服務的盈利;
二是門票收入,從2000 年開始, 每年有約15萬左右的人來這裡參觀遊覽。
除了收入外,中心還接受一些社會捐款,如滙豐銀行等每年都會捐贈部分款項。此外,中心還定期舉辦許多培訓項目,開展野生動植物研究。
「設計理念」
設計者追求公園的生態功能與美學價值相統一
為溼地生物提供最大限度的棲息和繁殖機會;讓遊客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近距離觀察野生生物,並在遊憩之餘學習更多有關溼地的知識;倫敦溼地公園在設計上作了精心的處理。公園內的水體是相對靜止的,而人流是相對活動的。
因為這裡是一個開放場所,為了減少遊客對環境的幹擾,公園設計者按人流活動的密集程度不同,將整個公園分成了若干的區域和點,且重點在於每一個區域都有相對的獨立性。
以主湖水域為中心,其餘區域水陸錯落分布。休憩點、觀測點等景觀節點或小品點綴其間,構成了公園的多種溼地地貌。
公園為全步行區域,所有車輛都停在外圍停車場,遊客步行進入溼地公園。在遊客中心聚集後,參觀者便沿著通往各個觀察點的路徑分散。
公園中的建築稀少,而這些建築作為凝聚人流的「點」分布在公園中,對整個溼地公園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公園大多採用木質的附屬設施,和周圍環境結合融洽,展現出自然之美。
此外,公園外圍向南形成一條城市綠色軸帶,上面串接不同功能的公園、綠地、開放空間,形成連綿的綠地。整個區域穿插運動、健康為主題的項目,如體育學校、球類運動場、運動會所等,形成有特色的城市功能片區,提升周圍社區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