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峽地域會存在以「巫山龍骨坡人」為代表的眾多古人類生存遺址?為什麼大溪文化遺址層的考古發掘中,會發明動輒成百上千斤的魚骨頭?這些問題在巫溪本土文學愛好者唐文龍的新書《巫鹽天下》中均有答案。
1月10日,我市第一本全面講述巫鹽文化的文化散文《巫鹽天下》正式首發。這是巫溪本土文學愛好者唐文龍創作的長篇散文,由重慶出版集團出版。書中首次提出了「巫鹽古道」是中國版圖腹心地帶文明大通道的概念。為了證明這一概念,作者從2013年開始,用5年多時間,翻閱了大量文獻進行系統論證,這也是目前對三峽巫鹽文化和鹽道文化最系統、最完整闡釋的學術研究著作。
歷時5年完成作品撰寫
唐文龍表示,真正動心思寫一本關於巫文化、鹽文化的書,還是在2013年。
「創作這本書(《巫鹽天下》)的靈感來源,這與我本身的工作性質有很大的關係」。唐文龍坦言,因為長期在巫溪縣委宣傳部門工作,平均每年他都需要接待十餘批來自陝西、湖北,甚至更遠地方的學者、作家,陪著來到寧廠這個已經破敗的古鎮。「最初的靈感來自於他們望向鹽泉的眼神給予我的感動。」
唐文龍表示,見到鹽泉後,他們很多人合十的手掌在顫抖,眼中熱淚翻滾。他們說,那是他們祖祖輩輩吃過的食鹽誕生地,是需要焚香朝拜的。「他們到了寧廠寶源山鹽泉後,雙手合十,頂禮膜拜,其虔誠的態度讓人震驚。」唐文龍介紹,對方都說他們的祖輩都吃著寶源山鹽泉產出的鹽,不少人的祖輩還是挑夫,一生都在鹽道上穿梭,因此,他們來到寶源山鹽泉,都有「尋根」之意。那份近乎宗教信仰者朝聖的方式,望著這孔上古鹽泉,莊嚴凝重,虔誠的態度,感染著唐文龍,也激發著他的研究欲望。「當時我就在想,外地的學者都虔誠膜拜,喝著古寧河水長大的我們中間,當有為之有所作為的人,迫使自己執筆而書。」
在更加深入地進行系統了解後,唐文龍有了新的發現,「以寶源山鹽泉為代表,整個三峽鹽源頭髮散出去的古道,背後蘊藏的文化內涵大得讓人震驚,幾乎貫穿了整個亞洲人類發展史。」
唐文龍認為,如果通過「巫」「鹽」這兩種分別代表最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媒介延伸出的「巫鹽古道」為紐帶,很多神秘現象都能得到解釋,很多發展過程都能一一捋清。比如,為什麼三峽地區會存在以「巫山龍骨坡人」為代表的眾多古人類生存遺址?為什麼大溪文化遺址層的考古發掘中,會發現動輒成百上千斤的魚骨頭?他認為,這都是因為「鹽」的存在,在大溪文化遺址裡發現大量魚骨,說明這一區域的古人類,在距今5000—6000年的時候,已經能夠熟練運用食鹽來對魚肉進行防腐處理。
正是基於這樣一些思考和好奇,唐文龍開始創作這本《巫鹽天下》,並從2013年開始收集資料,2018年方成書。
找資料、尋依據成最大困難
「書到用時方恨少。」唐文龍表示,在孕育這部作品時,他共花費了5年多的時間,搜集與「巫鹽」有關的資料、史書、文獻超過了500餘萬字,僅是購買的與「巫鹽」有關的書籍就有60餘冊。「我們這代人,古文基礎相對較弱。可海量的文字資料,基本都是文言文,令人費解。這些都需要去請教專家學者,但最難的,還是「巫鹽文化」涉及到很多學術問題,海量的資料匯聚,不同領域的專家對「巫鹽文化」的學術論斷也不統一。」
唐文龍舉例說,杜甫寫了很多關於鹽的詩句,他是否也到過巫溪?自己翻閱了大量文獻資料,都無法證明杜甫是否到過大寧鹽廠,但在清人恩成修、劉德銓收錄的《夔州府志大寧文藝志》裡,收錄的38首詩中,杜甫所寫關於鹽的詩就有14首,比例之大讓人稱奇。古人把杜甫的這麼大比例的詩收錄在有關巫溪的章節裡,肯定有一些未解的原因。然後他繼續考證,在劉德銓所纂的資料裡顯示,詩詞大多來自明代大學者楊慎的《全蜀藝文志》。楊慎是明代文學大家,深知撰寫志書是傳給後世之人所讀,所以自當謹慎,收錄這麼多杜甫的詩在大寧縣(今巫溪縣)自有他們的依據,但其中奧妙到底是什麼,也算是一個謎,無法弄清。「但諸如此類的一些情況,都需要找出一定的依據。」
用語輕鬆 讀著不累
「丫頭端著木盆,沿著石板街下到後溪河裡。河水流過白嫩的腳踝,也流過圓圓的卵石。河水清清,歌聲輕輕。這歌對著流水而唱,對著大山而唱,對著彎彎曲曲的鹽道而唱。曲還是那些老曲兒,歌詞卻是丫頭隨心而吟,那是只有丫頭才懂的詞義,只有丫頭才懂的情懷。」「鹽道上有苦也有樂,小夥兒嗓子好,苦能來一曲,樂也能來一曲。鹽民們辛苦,山林中寂寞,來首山歌,一為壯膽,二為娛樂。於是,更多的文化,就在這山歌民謠中傳承。流傳文脈的,有星光閃耀的文化大師,更有默默無聞的山野村夫。」……在《巫鹽天下》中,唐文龍以自己擅長的散文手法,將散文寫作和學術研討結合起來,給人以輕鬆、靈動、鮮潤的閱讀體驗。他用人物間的對話和不斷變幻的場景來修復巫風的洋洋大觀,畫面感隨處可見,學術撰著之嚴肅與文字表達之優美相映成趣。
關於以寶源山鹽泉為代表的整個三峽諸鹽,包括整個鹽道,其實也有其他學者在研究。但為什麼他們的東西很少有人去讀,更少有人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出來?在唐文龍看來,就是因為學術性的表述方式太生硬,太機械化,去讀它們的人,始終只能是一些所謂的「學者」。文化是需要傳播的於是,他運用了散文這種文體,用散文的筆觸來把有關巫文化、鹽文化的故事講述出來,把一些學術理論分析出來,給讀者最大的一個好處是:讀著不累。「無論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或者其他文體,讓讀者愉快的閱讀,輕鬆的閱讀,享受的閱讀,在拋開那些高深的文學理論之外,應該是最簡單樸素的文學要求了。」唐文龍說。
上遊新聞記者 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