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你看到一個雞蛋,你心裡用一個【圓形符號】來代表雞蛋,這是初級表徵,初級表徵跟現實聯繫得比較緊。
次級表徵呢,你可以先複製一個圓形符號,然後呢再把它修改成其它可能,這樣就脫離了初級表徵,【這就是去耦合】,然後再用新的表徵符號去扮演模擬這個世界。
舉個例子,幾個積木所對應的初級表徵:可能是【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初級表徵複製一分,然後修改一下,成為次級表徵,脫離現實世界。通過次級表徵可以扮演模擬成【手槍、房子】等等,這些扮演和模擬,是脫離現實世界【積木】。
初級【表徵】直接映射世界,和某個反應直接相關連。為了使假扮模式化,萊斯利提出了次級表徵,次級表徵是初級表徵的複製品與真實世界分離。從而能夠被操控即模擬機制。
初級表徵-要保持與事物的對應關係【防止改變】。在次級表徵實現負責假扮和心理模擬,在這個模擬的過程中,又不會破壞初級表徵與世界兩者之間關係的心理空間稱為可能世界箱【Possible world box].重點是次級表徵與世界的分離【去耦合】,並在【類型2】加工中進行模擬時保持這種去耦合,這種加工需要消耗大量的計算資源,從而限制個體完成其它類型2【任務】的加工。因此類型2的任務處理基本是基於【單任務】而不能並行。
你的孩子不在你身邊時,你大腦呈現孩子的樣子【表象】,這個就是心裡表徵。表徵可以指採取符號來代表【物】。即使【物】你看不見,但這個符號就足以代表了物。
表徵是心理表徵。初級表徵是你心理採取【符號、或者其它】對【物】的一個表述。你把初級表徵COPY一份,就是次級表徵,你可以【修改次級表徵】去模擬世界。這個過程,就是要動用到算法心智。通常所說的智商就是這個層面。而這也是理性的一個基礎。
邏輯其實就是使用概念【脫離事物】對世界進行推演。在次級表徵去推演。
世界的初級心理表徵,複製一份並去耦,變成了次級表徵,通過修改次級表徵去【假扮模擬】世界。這個過程要耗費很大的能量,並且佔用計算資源。
簡單談一下去耦,從耦合性說起,耦合性也叫塊間聯繫。模塊間相互聯繫緊密程度的一種度量。去耦,就是要去掉耦合,去掉【聯繫】。去掉【初級表徵跟次級表徵】的聯繫。從現實世界的【初級表徵】分離出一個模擬世界所對應的【次級表徵】,這個過程就是去耦。操控這些次級表徵去假扮和模擬。算法心智【去耦合、模擬推演】這些都是耗散能量,要求【推理能力、計算能力】。陝義的智商就在這個層次,實際指向去耦合【就是去掉初級表徵與次級表徵的聯繫】、然後操作【次級表徵】進行【模擬推演、仿真】。
知識要通過自己的心理表徵,才能被理解。我之前講的針對事物設計出思維結構,這個思維結構其實就是一種心理表徵。當你談一個概念,比如需求,你如果心理不能有一個結構去表徵這個概念,你就算把需求這個概念背熟悉了,你還是不能把握【需求】這個概念。初級表徵比較直接,你對事物構建【結構、圖式、符號】去理解事物。你通過駕馭【結構、圖式、符號】去理解事物。表徵跟事物有直接的對應關係。但在推理層次,有時就必須構建次級表徵。次級表徵就是斷開跟現實世界的聯繫【這是一個去耦合的過程】。然後操作表徵符號去扮演和模擬。當你聽完我講的得,比如什麼是溯因推理,你的心理表徵是什麼,你大概要形成自己的心理表徵才能理解,而這個心理表徵需要自己重新構建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別人無法幫助到你。
心理表徵,所有的認知都逃不過表徵,這個基礎性的知識。通過表徵就會明白,為什麼意識層次【算法心智】【類型2】【系統2】的思考,會那麼吃力,非得通過表徵才能把這個事說清楚,因為,在【意識層次、類型2】的思考,要去耦合【就是去掉初級表徵與次級表徵的聯繫】、然後操作【次級表徵】進行【模擬推演、仿真】,這個過程要佔用大量的認知資源、消耗掉大量的能量。
我猜很多人可能是初次聽見【表徵、圖式、表象】。如果想學思維、認知、這些基礎性的東西,還是要掌握。能透過所講的文字與圖形,跟自己的心理表徵關聯起來。這種有效的學習,需要一些基礎,反而不在於表現的載體。而在於自己要多加思考所講的東西,需要大家反覆再去理解,我自己過一段時間,也會有相應新的理解,新的表徵。
在底層每多理解一分,實實在在的就會上層進步很多,但每多理解一分,都是很困難的。因為有時我也很害怕在一個課裡引進一些概念,每引進一個概念,就會增加很多混亂。但有時不得不。
上節課談到的溯因,其實是很難理解的,一定要建立起相應的心理表徵,不然所學到東西就不能被真正被用。
圖式也是一種表徵,如果你看了皮亞傑的書,就會明白圖式是一種心理結構,而且是一直在變化的。出現新的刺激,會影響或改變你的心理表徵,比如花一段時間學習溯因,你對溯因的圖式【心理結構】表徵就會相應的根據你最新的理解而有改變。起碼一談起溯因時,你的心理很清楚,溯因是什麼。如果不清楚,大抵還是停留在文字階段,還無法通過自己的思考去表徵【知識】。因為之前講課,我沒引著大家往底層的底層走,這也會引起很多混亂。因此之前的安排會有思維結構、系統、大道至簡,這些東西是基礎,但還談不上最基礎,之前講的東西,就引起了很多的混亂,我自己也是在探索一種方式,如何協調我所要講的全部內容,這其實有很大的挑戰。
噹噹講一個表徵,其實這樣的兩個字,真得很難,但把它放到一個更大的框架,反過來幫助大家去理解表徵。如果自己學的【知識】,不能被吸收以及轉一手交付,問題大都出在表徵層次。
表徵一定是指心理表徵,一定要指向【事、物、概念】。是指我們在思考相應的事、物、概念時所對應的心理結構、心理圖式。皮亞傑用了圖式這個詞來指認知結構、智力結構。個人通過圖式去適應和組織環境。圖式可以看作概念或類別,類似於索引彙編,索引彙編中的每一一張索引卡都相當於一個圖式。圖式就是智力結構,這種結構把有機體所感知的事物,按其共同特徵編成各個組,這個過程是可重複的心理活動。圖式定義為在【記憶中】表徵【一般知識】的【認知結構】。
比如小孩子看到一隻牛,如果他先前有一隻狗的圖式,他會把這隻牛叫做狗。因為孩子的心理表徵【關於狗的圖式】可以用來闡述這隻牛,都有四隻腳,有尾巴。過了一段時間,隨著對牛的認知深入,會引起衝突,這隻孩子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複製一個狗的圖式,然後再上面修改,變成了一個新的圖式【牛】。 第二種孩子會創新一個新的圖式來表徵牛。剛開始這個圖式會比較粗略,隨著對牛的認知進一步深入,這個新圖式的細節就會不斷的清晰起來。圖式是會發展變化的。以後再碰到【牛】的時候,這個孩子就不會叫【狗】,而是【牛】。這是一個圖式發展的過程,也是認知結構不斷豐富的過程。
我們學習知識,就是要把知識變成了【心理的表徵】,比如上面談的需求,你的心理表徵可以是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有三個要素:
要素1:目標物要素2:欲望要素3:支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