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學習,必須掉頭轉向認知的底層,掌握知識的表徵

2020-12-17 認知框架

比如你看到一個雞蛋,你心裡用一個【圓形符號】來代表雞蛋,這是初級表徵,初級表徵跟現實聯繫得比較緊。

次級表徵呢,你可以先複製一個圓形符號,然後呢再把它修改成其它可能,這樣就脫離了初級表徵,【這就是去耦合】,然後再用新的表徵符號去扮演模擬這個世界。

舉個例子,幾個積木所對應的初級表徵:可能是【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初級表徵複製一分,然後修改一下,成為次級表徵,脫離現實世界。通過次級表徵可以扮演模擬成【手槍、房子】等等,這些扮演和模擬,是脫離現實世界【積木】。

初級【表徵】直接映射世界,和某個反應直接相關連。為了使假扮模式化,萊斯利提出了次級表徵,次級表徵是初級表徵的複製品與真實世界分離。從而能夠被操控即模擬機制。

初級表徵-要保持與事物的對應關係【防止改變】。在次級表徵實現負責假扮和心理模擬,在這個模擬的過程中,又不會破壞初級表徵與世界兩者之間關係的心理空間稱為可能世界箱【Possible world box].重點是次級表徵與世界的分離【去耦合】,並在【類型2】加工中進行模擬時保持這種去耦合,這種加工需要消耗大量的計算資源,從而限制個體完成其它類型2【任務】的加工。因此類型2的任務處理基本是基於【單任務】而不能並行。

你的孩子不在你身邊時,你大腦呈現孩子的樣子【表象】,這個就是心裡表徵。表徵可以指採取符號來代表【物】。即使【物】你看不見,但這個符號就足以代表了物。

表徵是心理表徵。初級表徵是你心理採取【符號、或者其它】對【物】的一個表述。你把初級表徵COPY一份,就是次級表徵,你可以【修改次級表徵】去模擬世界。這個過程,就是要動用到算法心智。通常所說的智商就是這個層面。而這也是理性的一個基礎。

邏輯其實就是使用概念【脫離事物】對世界進行推演。在次級表徵去推演。

世界的初級心理表徵,複製一份並去耦,變成了次級表徵,通過修改次級表徵去【假扮模擬】世界。這個過程要耗費很大的能量,並且佔用計算資源。

簡單談一下去耦,從耦合性說起,耦合性也叫塊間聯繫。模塊間相互聯繫緊密程度的一種度量。去耦,就是要去掉耦合,去掉【聯繫】。去掉【初級表徵跟次級表徵】的聯繫。從現實世界的【初級表徵】分離出一個模擬世界所對應的【次級表徵】,這個過程就是去耦。操控這些次級表徵去假扮和模擬。算法心智【去耦合、模擬推演】這些都是耗散能量,要求【推理能力、計算能力】。陝義的智商就在這個層次,實際指向去耦合【就是去掉初級表徵與次級表徵的聯繫】、然後操作【次級表徵】進行【模擬推演、仿真】。

知識要通過自己的心理表徵,才能被理解。我之前講的針對事物設計出思維結構,這個思維結構其實就是一種心理表徵。當你談一個概念,比如需求,你如果心理不能有一個結構去表徵這個概念,你就算把需求這個概念背熟悉了,你還是不能把握【需求】這個概念。初級表徵比較直接,你對事物構建【結構、圖式、符號】去理解事物。你通過駕馭【結構、圖式、符號】去理解事物。表徵跟事物有直接的對應關係。但在推理層次,有時就必須構建次級表徵。次級表徵就是斷開跟現實世界的聯繫【這是一個去耦合的過程】。然後操作表徵符號去扮演和模擬。當你聽完我講的得,比如什麼是溯因推理,你的心理表徵是什麼,你大概要形成自己的心理表徵才能理解,而這個心理表徵需要自己重新構建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別人無法幫助到你。

心理表徵,所有的認知都逃不過表徵,這個基礎性的知識。通過表徵就會明白,為什麼意識層次【算法心智】【類型2】【系統2】的思考,會那麼吃力,非得通過表徵才能把這個事說清楚,因為,在【意識層次、類型2】的思考,要去耦合【就是去掉初級表徵與次級表徵的聯繫】、然後操作【次級表徵】進行【模擬推演、仿真】,這個過程要佔用大量的認知資源、消耗掉大量的能量。

我猜很多人可能是初次聽見【表徵、圖式、表象】。如果想學思維、認知、這些基礎性的東西,還是要掌握。能透過所講的文字與圖形,跟自己的心理表徵關聯起來。這種有效的學習,需要一些基礎,反而不在於表現的載體。而在於自己要多加思考所講的東西,需要大家反覆再去理解,我自己過一段時間,也會有相應新的理解,新的表徵。

在底層每多理解一分,實實在在的就會上層進步很多,但每多理解一分,都是很困難的。因為有時我也很害怕在一個課裡引進一些概念,每引進一個概念,就會增加很多混亂。但有時不得不。

上節課談到的溯因,其實是很難理解的,一定要建立起相應的心理表徵,不然所學到東西就不能被真正被用。

圖式也是一種表徵,如果你看了皮亞傑的書,就會明白圖式是一種心理結構,而且是一直在變化的。出現新的刺激,會影響或改變你的心理表徵,比如花一段時間學習溯因,你對溯因的圖式【心理結構】表徵就會相應的根據你最新的理解而有改變。起碼一談起溯因時,你的心理很清楚,溯因是什麼。如果不清楚,大抵還是停留在文字階段,還無法通過自己的思考去表徵【知識】。因為之前講課,我沒引著大家往底層的底層走,這也會引起很多混亂。因此之前的安排會有思維結構、系統、大道至簡,這些東西是基礎,但還談不上最基礎,之前講的東西,就引起了很多的混亂,我自己也是在探索一種方式,如何協調我所要講的全部內容,這其實有很大的挑戰。

噹噹講一個表徵,其實這樣的兩個字,真得很難,但把它放到一個更大的框架,反過來幫助大家去理解表徵。如果自己學的【知識】,不能被吸收以及轉一手交付,問題大都出在表徵層次。

表徵一定是指心理表徵,一定要指向【事、物、概念】。是指我們在思考相應的事、物、概念時所對應的心理結構、心理圖式。皮亞傑用了圖式這個詞來指認知結構、智力結構。個人通過圖式去適應和組織環境。圖式可以看作概念或類別,類似於索引彙編,索引彙編中的每一一張索引卡都相當於一個圖式。圖式就是智力結構,這種結構把有機體所感知的事物,按其共同特徵編成各個組,這個過程是可重複的心理活動。圖式定義為在【記憶中】表徵【一般知識】的【認知結構】。

比如小孩子看到一隻牛,如果他先前有一隻狗的圖式,他會把這隻牛叫做狗。因為孩子的心理表徵【關於狗的圖式】可以用來闡述這隻牛,都有四隻腳,有尾巴。過了一段時間,隨著對牛的認知深入,會引起衝突,這隻孩子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複製一個狗的圖式,然後再上面修改,變成了一個新的圖式【牛】。 第二種孩子會創新一個新的圖式來表徵牛。剛開始這個圖式會比較粗略,隨著對牛的認知進一步深入,這個新圖式的細節就會不斷的清晰起來。圖式是會發展變化的。以後再碰到【牛】的時候,這個孩子就不會叫【狗】,而是【牛】。這是一個圖式發展的過程,也是認知結構不斷豐富的過程。

我們學習知識,就是要把知識變成了【心理的表徵】,比如上面談的需求,你的心理表徵可以是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有三個要素:

要素1:目標物要素2:欲望要素3:支付能力。

相關焦點

  • 《好好學習》掌握學習管理和底層認知,提升高效學習力
    我們注重關注著怎樣獲得很多的知識,如何對知識進行理解和消化。對學習上高效輸出方式,比如,讀書筆記,復盤,刻意練習等,能夠把學到的知識能夠用於解決方式。 第三個是底層規律的維度。對於自己對學習上要有認知深度,必須要把大量具體知識沉澱的基礎上,形成更宏觀和抽象的理解。
  • 職場中如何高效學習?這個學習法則,可能會顛覆你對學習的認知
    作為職場新人的堂妹,前幾天問我:「如何在職場中高效學習呢?離開學校後,發現原來在學校的那一套學習方法不是很有效果了。」首先我們要澄清職場學習的目的,那就是學習知識轉換為能力,實現我們的價值,從而讓我們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職場學習是帶有「功利性」的。
  • 布魯納:學習的三過程和認知表徵的三階段
    一、學習的過程1.考情介紹客觀題備考,多選直接考查布魯納認為學習包括哪三個過程。單選考查定義反選和例子反選,需要大家掌握每個過程的關鍵詞,並且能夠理解。例子反選題中,三個階段的含義不易理解。在此舉例介紹。2.理論詳解布魯納認,學習包括新知識的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基本的過程。學習活動首先是新知識的獲得。
  • 費曼學習技巧:一個高效的底層學習心法
    費曼技巧來自於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的學習方法,費曼作為大物理學家,總是能將抽象的概念用生動的方式表達出來,並且學生能夠很快聽懂。後來人們根據他的經驗提煉了一個底層的學習心法:費曼技巧。經過無數人的驗證,成為了一個廣受推薦的高效思維方式。運用費曼技巧,你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深入學習一個領域的知識,而且難以遺忘。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學習的三過程和認知表徵的三...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公共基礎知識:學習的三過程和認知表徵的三階段,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一、學習的過程1.考情介紹客觀題備考,多選直接考查布魯納認為學習包括哪三個過程。單選考查定義反選和例子反選,需要大家掌握每個過程的關鍵詞,並且能夠理解。
  • 用構建心理表徵的方法,學習心理表徵
    4.有助於高效的學習。 心理表徵並不知道是學習某項技能的結果,還可以幫助我們學習。 這種學習指向性更直接,直至我們學習的本質。如果沒有圖畫,就按照學到的東西在腦袋裡勾勒圖畫;如果已經有了圖畫,就對照更高效、更細節的圖畫,不斷完善自己圖畫的細節。
  • 《好好學習》:我們應該學習什麼知識,提高認知深度?
    2.臨界知識學習的底層思維一、我們應該學習什麼知識,提高認知深度?為什麼我們的學習層次上不去呢?知識碎片化,人們習慣於獲取被媒體過濾提純或者精心設計過的內容,漸漸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正是他們的專注、不斷提升認知深度、深入研究寫作的底層規律,才造就了他們在寫作上的成就。因此,在學習時,選定一個領域後,先要研究這個領域的底層規則,提升自己的認知深度。當你有了一定的認知深度後,機會就會不斷向你湧來。
  • 《認知天性》11位心理學家教你掌握科學的學習規律,高效學習
    《認知天性》這本書主要從兩個方面內容闡述了作者對於學習方法的觀點:一是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二是打造學習心智模型。接下來,先說說何為正確的學習方法。這一觀點顛覆了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認知。,其實不然,當舊有的認知幹擾我們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就應該將它們拋置在腦後,用新知識取代舊知識,所謂&34;,就是這個道理。
  • 好好學習:6個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幫你打造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這本書為你解開學習迷思,講授「學習的方法」,幫助你將零碎的知識體系打造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讓所學知識真正變成你的資產,讓學習成為你財富積累的過程!01、理解臨界知識了解臨界知識之前,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是知識?在作者的定義裡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
  • 基於「思維轉向」的教師專業知識學習路徑及策略
    (一)兼顧與融合:基於知識結構的專業學習路徑  教師知識結構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由多種教師知識要素整合而成的專業知識體系,它是教師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經由自身學習、建構、反思、外化,最終儲存在認知結構中而形成的多維度、多層次的動態知識體系。
  • 四個方面掌握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布魯納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為認知—結構論或認知發現說,對於他的學說,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認知。「一實質」:學習的實質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臨界知識」的3個底層思維與方法,你或許不知道
    對於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層思維和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成甲 今日繼續研讀成甲老師的暢銷書《好好學習》第二章「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對應原書的23-109頁。承接第一章拋出的概念「臨界知識」,本章詳細講述了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及方法。
  • 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布魯納的理論觀點是一個重要的考查點,關於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多以理解性的題目考查為主,理解起來較難,特此對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做一個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一、考情介紹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多以考查客觀題為主,三種表徵系統要進行識記,每個類型要進行理解記憶,考試多以考查例子類的單選題。
  • 《好好學習》:8招讓你提高臨界知識與認知深度,做個會學習的人
    學習是一個人精進最低的成本,但是做到知識吸收其實過程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學有所成」。怎麼讓學習更高效?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本書,給大家分析了為什麼學不進,是因為認知效率和認知深度未達到,讓你無法掌握臨界知識。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內容。
  • 精讀《好好學習》11:用心理表徵的方式閱讀第三章
    你可以問道於先行者,你可以通過解答別人的疑問去篤定自己讀書時的觀念,同樣,你可以從別人關注的領域中汲取能量,至少,可以增長見識。而共讀的最妙之處,並非在於切磋交流,而是在於領讀者易仁永澄老師提出的心理表徵學習方法。我對心理表徵的認知什麼是心理表徵?在《好好學習》一書中有涉及卻語焉不詳。永澄老師解釋為:當你在談論XX的時候,你心理浮現的那一幅畫面。
  • 科學認知需要適應性表徵—新聞—科學網
    我們發現,一切知識都是認知表徵的產物,知識要成為可靠、準確的科學陳述,就必須是真實的而非虛假的認知表徵;所有表徵形式,若要可靠地、逼真地描述其客體對象,就必須與它所描述的對象實質地、經驗地相適應,這就是適應性表徵。準確來說,適應性表徵是指表徵工具(語言、模型、圖像)與表徵對象(系統、客體、現象)之間的適當性與一致性描述。
  • 掌握臨界知識的三個底層方法
    關於學習的三個認知升級分別是:用微習慣培養習慣更有效;刻意練習可以讓學習效率急速飆升;用臨界知識構建多維競爭優勢最有競爭力。
  • 權威認知心理學家的高效學習法來幫你
    ,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不知道該怎麼高效學習,不清楚如何鞏固學習效果,無法設計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二、學習認知心理學底層規律,倍速提升學習效果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人可以做到不修地基就直接蓋出摩天大樓。但是在學習這件事上,我們卻忽視了這一點。不去了解如何學習,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方式有什麼問題,一步步走入學習的誤區,喪失了對任何事物的好奇心。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沮喪的呢?
  • 心理表徵:高手與普通人的區別,在於他們擁有更好的心理表徵
    作者|模型君  來源|思維有了模型(ID:siweimoxing666)到底什麼是學習?人是如何學習的?有沒有專門研究學習的學科?今天這篇文章,講透學習的底層原理之一「心理表徵」。
  • 《認知天性》如何高效學習?5000字乾貨給你講透
    那是因為大腦裡的元認知的作用。所謂元認知,就是我們自己對知識掌握情況的判斷。在重複中,誤以為自己已經記住了,只有在考試時才會」原形畢露「,其實這就和「谷歌效應」是一樣的。這和《認知天性》中講的知識鏈和記憶結是一個道理。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傾向於看書籍而不適合上書本思考和搜索。看完書本,我們沒有試著將知識點聯繫起來,這就好比所有的知識我們都穿在了一條細線上,沒有打結,那使用起來可不就是散落一地啊。將所學的知識分組,穿串的學習方法,劉媛媛在她的高效學習法中也提到過,可見高效的學習方法是有相通之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