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分享︱J. Am. Chem. Soc.: 無需結構轉換:可推廣的核酸外切酶介導的基於適體的小分子檢測

2021-02-13 YaolabHNU

適體是通過配體的體外系統進化通過指數富集(SELEX)分離篩選出來的核酸,它們作為出色的生物識別元件而受到廣泛關注。已經開發出了基於適體來檢測多種目標,尤其是小分子。小分子結合適體後會引發適體的結構變化,從而產生比色,螢光或電化學的信號。但是,大多數SELEX方法使用非結構化庫,因此會產生適體具有不可預測的綁定域,並且沒有結構切換功能。因此,通常需要額外的工程步驟來將結構切換功能引入此類適體。常用的方法是將適體截短以確定其靶標結合域,為了檢測到這種變化,截斷的適配體必須用信號報告元素進行化學修飾,如螢光團、電活性標記、酶或量子點。這使得這種傳感策略複雜且昂貴,而且適配體的不穩定會大大降低其與靶結合的親和力。

2018年,美國佛羅裡達國際大學的Yi Xiao課題組和福州大學的付鳳富教授在《J. Am. Chem. Soc.》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No Structure-Switching Required: A Generalizable Exonuclease-Mediated Aptamer-Based Assay for Small-Molecule Detection」的研究論文。作者開發了一種簡單的雙核酸外切酶介導的測定方法,該方法通常可以在未修飾的,預摺疊的條件下檢測小分子。對脫氫異雄甾酮-3-硫酸鹽(DIS)及脫氫異雄甾酮-3-硫酸鹽適體進行了詳細研究,並用ATP和古柯鹼進行了驗證了其工作機制。最後,在實際樣品進行了回收率測定並構建了同時檢測ATP和古柯鹼的雙重傳感器。

圖1. 有無DIS時,適配體(DIS-37)被Exo III酶解的過程。(A)DIS-37的寡核苷酸結構。(B)有無250 μM DIS的情況下在60分鐘內對DIS-37消化產物進行PAGE分析。(C)Exo III介導的非靶標結合(左)和靶標結合(右)DIS-37消化的示意圖。

無論DIS是否存在,Exo III都會從DIS-37的3'末端迅速消化前三個核苷酸。在沒有DIS的情況下,Exo III繼續消化,形成了三種中間產物(33 nt,32 nt和31 nt),最終產生了30nt的主要產物(圖1B)。在存在DIS的情況下,抑制了Exo III的進一步消化,主要產物為33 nt和34 nt(圖1和1C)。這些結果表明,加入靶標後,DIS-37的Exo III消化受到強烈抑制。

圖2. 有無250 μM DIS的情況下,核酸外切酶消化15分鐘後,DIS-30和DIS-34的PAGE分析。(A)DIS-30和(B)DIS-34的核酸外切酶消化產物的寡核苷酸結構和PAGE分析。DIS-37的Exo III消化是通過兩階段過程發生的。

之前實驗表明,在靶標存在下,34-nt產物極大地抑制了Exo III的消化。為了了解抑制的機理,作者用Exo III或Exo I消化了DIS-30和DIS-34。無論是否存在靶標,DIS-30都不被Exo III消化,而是被Exo I完全消化(圖2)。這證實了即使在250μM DIS的存在下,30 nt產物也主要以單鏈狀態存在。在沒有靶標的情況下,Exo III和Exo I均可消化DIS-34(圖2B),這表明非靶標結合的DIS-34在單鏈和雙鏈狀態之間處於平衡狀態。相反,由於存在靶標,在存在DIS的情況下,DIS-34的Exo III消化受到極大抑制,適體複雜。同樣,目標結合的DIS-34也未被Exo I消化,表明適體是主要在雙鏈狀態時結合到DIS(圖2B)。

圖3. 15分鐘後,DIS濃度增加時,(A)DIS-37和(B)其突變體(DIS-37-M)的核酸外切酶消化PAGE分析。適體用Exo III和Exo I的混合物進行消化,然後用PAGE分析來表徵消化產物。(C)DIS-37和DIS-37-M所有消化產物的計算濃度(基於DNA階梯強度)與DIS濃度的校準曲線。

基於這些結果,作者開發了一種雙核酸外切酶介導的測定方法,該方法利用Exo III和Exo I的協同消化來定量DIS濃度。在存在DIS的情況下,Exo III僅從DIS-37去除3個核苷酸,而與靶標結合的34 nt產物仍然對兩種核酸外切酶具有抗消化能力。該消化實驗的PAGE分析證實DIS-37在不存在靶標的情況下被完全消化。在存在目標的情況下,觀察到了34 nt的主要產物,圖3A和3C)。為了確定更高濃度的DIS是否可能抑制任一核酸外切酶的活性,作者用核酸外切酶混合物消化了該突變體適體DIS-37-M。突變體在高達500 μM的DIS濃度下被完全消化(圖3B和3C),證實DIS本身既不抑制Exo III也不抑制Exo I。

圖4. 使用無標籤的基於適體的雙核酸外切酶介導的螢光分析檢測DIS。(A)使用SYBR Gold作為信號報告基因的DIS檢測測定的方案。(B)有無250 μM DIS的情況下,經核酸外切酶混合處理的(紅色和黑色線)和未經處理的(藍色線)DIS-37的SYBR Gold的螢光光譜。(C)在各種DIS濃度下產生的樣品的螢光光譜。(D)從螢光光譜得出的校準曲線。(E)在緩衝液以及50%尿液中測定的線性範圍。

作者將雙核酸外切酶抑制方法改編為無標記的基於螢光的測定法,用於DIS的靈敏檢測。選擇SYBR Gold作為信號報告基因,因為它僅對寡核苷酸螢光染色。用核酸外切酶混合物消化DIS-37 15分鐘後,添加含有EDTA和甲醯胺的溶液以使核酸外切酶失活並將所有主要產物變性為單鏈結構。加入SYBR Gold後,相對於不含靶標的樣品,觀察到含有250 μM DIS的樣品的信號增益為40倍,在沒有DIS的情況下只有極小的背景(圖4B)。通過使用不同濃度的DIS生成螢光校準曲線進一步測量了靈敏度(圖4C)。螢光信號增益隨DIS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圖4D),線性範圍為0至10 μM,可檢測的極限500 nM(圖4E),在50%尿液樣本中獲得了相似的線性範圍和DIS的檢測限(圖4E)。

圖5. 反應25分鐘後,有無250 μM古柯鹼的COC-38和COC-38-M核酸外切酶消化產物的PAGE分析和雙核酸外切酶介導的螢光檢測古柯鹼的方法性能測定。(A)COC-38和(B)COC-38-M的寡核苷酸結構,以及通過Exo III,Exo I或兩者的混合物生成的消化產物的PAGE分析。突變的核苷酸標記為紅色。(C)在各種古柯鹼濃度下生成的樣品的螢光光譜。(D)從螢光光譜得出的校準曲線。(E)在緩衝液以及10%唾液中測定的線性範圍。

接下來,用古柯鹼適體(COC-38)證明了此方法的通用性,它是預摺疊的,並包含一個三向連接結構的結合域。類似於DIS-37,非靶標結合的COC-38被核酸外切酶混合物完全消化,但兩種酶都不能消化靶標結合的35 nt產物(圖5A,Exo M)。但是突變的適體由於其失去了與古柯鹼的結合親和力,在有無古柯鹼存在時都會被Exo M消化。用螢光法測定古柯鹼濃度時,獲得了0至10 μM的線性範圍,在緩衝液和10%唾液中的可檢測極限均為100 nM(圖5 E)。

圖6. 消化20分鐘後,有無250 μM ATP的情況下,ATP-33和ATP-33-M的核酸外切酶消化產物的PAGE分析,以及用於檢測核酸的雙核酸外切酶介導的螢光測定法。(A)ATP-33和(B)ATP-33-M的寡核苷酸結構,以及通過Exo III、Exo I或兩者的混合物生成的消化產物的PAGE分析。突變的核苷酸標記為紅色。(C)在各種ATP濃度下產生的樣品的螢光光譜。(D)從螢光光譜得出的校準曲線。(E)在緩衝液中測定的線性範圍。

接下來作者進一步證明了此方法可以用來檢測一般結構的ATP適體(ATP-33),其靶結合域的確切結構尚未最終確定。實驗結果表明此方法也能用於檢測ATP,檢出限為250 nM(圖6 C–E)。這些結果清楚地表明這種的核酸外切酶測定法廣泛適用於各種具有不同的二級結構的適體。

圖7. 雙核酸外切酶介導的基於適體的多重分子的檢測流程(A)僅古柯鹼,(B)僅ATP,(C)古柯鹼和ATP,(D)無靶標。在存在或不存在100 μM古柯鹼和/或ATP的情況下生成的FAM(綠色)和Cy5(紅色)的螢光光譜。

將雙核酸外切酶介導的檢測方法同時檢測多個小分子,為了進行多重分析,在有無古柯鹼和或ATP的情況下,將COC-38和ATP-33與Exo III和Exo I的混合物混勻,然後加入分子信標以實現目標檢測,實驗結果表明此方法可以同時檢測多個小分子。

圖8. 在有無古柯鹼和ATP的情況下,經核酸外切酶混合物處理的樣品的COC-MB(綠色,發射峰在520 nm)和ATP-MB(紅色,發射峰在668 nm)的螢光光譜。在兩個靶標的三個不同濃度下的螢光光譜結果表明,一個靶標的存在不會影響另一個靶標的螢光強度,因為在古柯鹼和ATP存在下產生的信號是相同的,而不管靶標是存在於混合物中還是單獨存在。兩者之間沒有串擾分子信標,因為每個螢光團都是在其各自的激發波長下單獨激發的。

總之,該團隊首次開發了一種簡單的雙核酸外切酶介導的測定方法。此測定法可快速,無標記,簡單而靈敏地檢測小分子分子目標,並能適用於具有各種二級結構,包括三向連接和髮夾結構地適體。重要的是,此方法還能檢測複雜生物樣品(如唾液和尿液)中的靶標,並能實現多種靶標的檢測。基於這些成功的結果,該檢測方法可用於多種應用,例如醫學診斷、藥物篩查、食品安全、環境監測和生物防禦。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8b04975

作者簡介

Yi Xiao,佛羅裡達國際大學教授。

教育經歷:

1997年-2000年:南京大學  博士

2001年-2004年: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博士後

2004年-2011年: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拉分校  研究助理

2011年-至今:佛羅裡達國際大學

研究方向:1)基於納米材料的生物傳感器;2)基於DNA的生物傳感器;3)體外定向進化;4)利用生物技術與納米材料結合的新生物材料,以開發放大和一次性的生物傳感器,用於現場即時特定的體外或體內傳感。

付鳳富,福州大學化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環境分析化學,食品安全分析,藥物分析,毒理分析。

教育工作經歷:

1983年9月-1987年7月:福州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學士

1987年7月-1993年10月:福州大學化學系,助教

1993年11月-1997年3月: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環境化學,碩士

1997年4月-2000年3月: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環境化學,博士

2000年4月-2002年3月: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基礎研究部 契約研究員

2002年4月-2004年3月: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環境科學部 研究員

2004年4月-2005年1月: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教授

2005年2月-現在:福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導

2005年11月-2007年2月:赴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合作研究

2013年5月-2013年6月:赴美國弗羅裡達國際大學訪問

編輯:fffish

審核:長心的豐豐彐

推送:推送

相關焦點

  • 文獻分享|J. Am. Chem. Soc.:利用核酸外切酶加速適配體的Post-SELEX工程
    作者展示了一種基於核酸外切酶的高效和經濟的螢光分析方法,用於準確、快速和無標記地篩選一組DNA適配體的結合親和力和特異性。具體來說,該方法利用的是外切酶III(Exo III,一種雙鏈DNA外切酶)和外切酶I(Exo I,一種單鏈DNA外切酶)的混合物可以將游離適配體消化成單核苷酸,但這種消化對結合靶標分子的適配體具有抑制作用這一原理。
  • 文獻分享|Anal. Chem.|2020|核酸外切酶III耦合DNAzyme構建的信號放大器在高效microRNA-21檢測
    本期分享一篇2020年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關於核酸外切酶III耦合DNAzyme信號放大器的論文,題目為「Construction of an Exonuclease III-Propelled Integrated DNAzyme Amplifier for Highly Efficient microRNA Detection and Intracellular
  • 【收藏】核酸適配體會議精彩回放出爐
    將DNA酶和螢光蛋白結合從而看到一些小分子。報告了一種簡單的方法,無需任何預處理即可在單個病毒顆粒水平上快速(<30min)檢測和區分環境或生物樣本中的傳染性和非傳染性人類腺病毒。針對新冠病毒,選擇靶標:S蛋白的RBD結構域,篩選過程加入ACE2競爭輔助篩選,期望獲得的適配體與RBD的結合區域與ACE2的結合區域相同。提出基於結構域、家族大小、結構穩定性的多維度綜合分析策略,實驗對高通量測序大數據中核酸適配體的快速、準確甄定。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劉高強、王永紅課題組在赭麴黴素A的生化檢測領域取得進展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業生物技術省重點實驗室劉高強、王永紅課題組圍繞赭麴黴素A檢測,利用生物傳感技術首次提出了一種基於RecJf外切酶循環和β-環糊精主客體識別作用檢測赭麴黴素A(OTA)的方法(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9, 124:82-88)。通過外切酶循環作用和β-環糊精富集作用實現了目標的信號放大檢測。
  • J. Am. Chem. Soc. | 色氨酸殘基特異性標記技術
    本文中,作者開發了一個基於仿生電子轉移的化學反應,實現了針對蛋白上的色氨酸殘基特異性標記。       蛋白質的選擇性化學標記對化學生物學與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極為重要。鑑於生物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與研究的日益複雜且深入,研究者們需要不斷擴展化學標記手段所能標記的胺基酸類型。
  • 科學家發現一核酸外切酶關鍵作用機制
    來自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香港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針對一種關鍵鹼性核酸外切酶,分析了其生化及生物物理特性,發現了這種酶的關鍵作用機制,這對於進一步解析DNA重組和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 精誠所至——第四屆中國核酸適配體學術研討會驚喜連連
    ,構建了核酸適配體修飾物介導的幾種更高效的體內外腫瘤靶向檢測和治療製劑; 以胱氨酸骨架陽離子脂質體包載雙肽-siRNA綴合物,能夠以避開溶酶體降解途徑跨膜轉運,發現在此基礎上的基於酸敏感PEG及cRGD的製劑體內腫瘤靶向性明顯提高;近期設計合成了基於中性胞嘧啶核苷脂質材料(DXCA)等,發現其能夠以氫鍵及π-π堆積作用轉染反義核酸及G-4鏈體核酸適配體入胞, 低濃度(~100 nM)給藥情況下,發現了更高活性的反義核酸磷硫代修飾物及可以選擇性抑制耐藥腫瘤細胞生長的核酸適配體修飾物
  • 【文獻推送】J. Am. Chem. Soc.| 光還原法實現甲硫氨酸的選擇性功能化
    傳統的生物綴合方法依賴於親核胺基酸殘基和小分子親電子試劑之間的取代反應,主要集中在賴氨酸和半胱氨酸等高度親核殘基上。然而,在基於親核性的反應性範式下,難以控制修飾的蛋白質混合物的結構均質性:賴氨酸殘基的表面豐度使位點選擇性生物綴合具有挑戰性,而基於半胱氨酸的修飾則需要對天然蛋白質進行預處理,以減少無法獲得游離半胱氨酸殘基的二硫鍵(圖1左圖)。
  • 文獻分享|Adv. Funct. Mater|新型納米自組裝平臺用於CTCs的高效捕獲及靈敏檢測
    文章發展了一種基於雜交膜及多價核酸適體修飾的磁性納米顆粒的高性能CTC分離和檢測平臺。通訊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的鮮躍仲教授,其課題組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電分析化學、納米生物分析化學、傳感器件設計及應用、納米材料合成及應用等。
  • 來10分鐘get小分子三級結構(.pdb)
    花花那天很開心,打開公眾號後臺竟然有700粉絲咯,感謝大家的關注和分享,公眾號日更永不斷~~~要做分子對接需要準備兩個文件:蛋白質的結構坐標信息、小分子的結構坐標信息文件,格式是.pdb,這個格式的文件用三級結構可視化軟體就可以讀取和顯示。  蛋白的結構坐標信息是從PDB資料庫http://www.rcsb.org/中獲得,或者自己進行三級結構預測,方法詳見:https://www.jianshu.com/p/f4e37c62399b。
  • 文獻分享| Angew. Chem. Int. Ed.:利用鄰近PAINT成像技術實現超解析度空間鄰近檢測
    最近,基於DNA的鄰近連接分析(PLA)方法被開發出來,該方法通過合理設計邏輯AND門來檢測兩個蛋白靶點的鄰近程度,即當兩條DNA鏈連接時,通過DNA放大反應可產生衍射限制的螢光信號。然而,經典PLA方法固有的放大步驟限制了精確檢測衍射極限下定位分子鄰近距離的可能性。因此,目前用於空間鄰近成像的可視化技術存在著空間解析度、動態範圍的限制以及單分子靈敏度低等問題。
  • 諾華TLR7/8小分子拮抗劑的發現及優化
    因此研究者開發了一種可以檢測與TLR受體ECD直接相互作用的小分子的生化測試。由此發現並優化了系列高活性、高選擇性的TLR7/8小分子拮抗劑。TLR8拮抗劑競爭性測試為了設計能用於高通量篩選的測試系統,研究者利用螢光素標記的拮抗劑建立起了一個配體競爭性測試系統。基於他們之前發現的化合物1,研究者將螢光示蹤劑引入末端伯胺,得到探針分子2。
  • 河間:無需掛號,網上可預約核酸檢測
    為方便居民做核酸檢測,河間市人民醫院在微信公眾號推出【核酸檢測預約】功能,檢測者無需醫生開具核酸檢測項目,可在微信公眾號自助開單,支付後前往河間市人民醫院核酸檢測門診(市醫院院內西北角感染病房樓)完成採樣即可。
  • Chem. Soc. Rev.主編綜述:受阻路易斯酸鹼對催化反應
    圖4. FLP主族催化劑對CO2分子的反應(Chem. Sci., 2014, 5, 2625-2641) 要點4. 此外,更加重要之處在於,找到p區主族催化劑和過渡金屬之間的區別和獨特催化作用(過渡金屬無法實現的催化作用)。開發複合結構的催化劑,比如將FLP催化劑負載到MOF上實現構建異相結構催化劑。開發FLP催化劑對N2、CO、CO2、CH4等分子的催化反應。 四、參考文獻及原文連結Douglas W.
  • 生物漫談丨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為何不能簡稱內切酶
    圖1:高中生物課本截圖這個問題也不知道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還是就是隨口一問,但是不管學生的出發點是什麼,作為老師還是寧願相信學生的每個問題都是深思未果,只好找自己最信任的老師來求解,基於此,我決定好好回答他。
  • ...顯楊課題組與化學系李景虹課題組合作揭示黃病毒屬抗核酸外切酶...
    RNA的機械穩定性各向異性對於發揮其生理功能以及發展具有可調控機械性能的RNA生物材料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人們對RNA如何對機械力做出響應以及RNA機械穩定性各向異性的分子機制知之甚少。 近年來,人們對一類來源於黃病毒的抗核酸外切酶RNA(xrRNAs)產生了濃厚興趣。
  • J. Am. Chem. Soc. | 新型基於2-((烷硫基)(芳基))-甲烯基)-丙二腈和1,2-氨基硫醇的生物正交反應
    一直以來,位點特異性修飾是研究多肽和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重要策略。其中,基於雙親核試劑1,2-氨基硫醇的修飾方法因具有高原子利用效率和高位點特異性,而備受青睞,如自然化學連接、硼酸芳基醛介導的偶聯反應。但是,自然化學連接所需硫酯基團在生物系統中不穩定,而硼酸芳基醛對應的產物硼酸芳基酯也易被活細胞氧化。因此,仍然需要開發新型生理條件下穩健的1,2-氨基硫醇生物正交標記策略。
  • Science背靠背|泛素蛋白酶體途徑介導microRNA降解
    AGO蛋白可保護miRNA免受核酸外切酶的水解【4】。有趣的是,有一部分miRNA的半衰期很短,小於2-10小時。這部分miRNA與靶mRNA有非常高的互補匹配度,而不限於5』端的種子序列(seed sequence)。
  • 諾華TLR7/8小分子拮抗劑的發現及優化|TLR7|TLR8|拮抗劑|吡啶酮|喹...
    因此研究者開發了一種可以檢測與TLR受體ECD直接相互作用的小分子的生化測試。由此發現並優化了系列高活性、高選擇性的TLR7/8小分子拮抗劑。因此,基於已報導的TLR8晶體結構,研究者對其進行同源重組並作為參考),兩個拮抗劑分子結合在兩個TLR8 ECDs界面的兩個對稱的口袋上,形成一個同型二聚體。
  • 通過小分子「夾住」分子內單元實現核酸適配體功能獲得性活化
    通過小分子「夾住」分子內單元實現核酸適配體功能獲得性活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6:52:15 廈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楊朝勇課題組在小分子誘導的核酸適配體活化方面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