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的機器人故事可能更為荒誕

2021-01-15 億歐網

文 / 周有輝

編輯 / 建東

出品 / 鹿鳴財經


與網際網路巨頭貪狼吞天般搞金融的畫風不同,房地產大鱷跨行創業總給人一種詼諧的魔幻感。

據《晚點》報導,恆大上馬汽車項目時,找了三家工程設計公司來設計 14 款車,試圖將低中高端一併覆蓋,以此迅速佔據市場。

這做法顯然不符合研發流程和客觀規律,但項目竟然就這麼推行下去了。期間三個設計平臺的使用並沒有加快進度,反而造成了重複造輪子的嚴重現象,到最後即使是官方宣稱已量產的國能 NEVS 93,在2019年全年上了交強險的,也只有四輛。

無獨有偶,熟悉的一幕也發生在了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把未來分成三個方向:地產、機器人、農業,並給機器人項目定了個調,「你們做的事要能產生效益,不然就不要研究。」——這對於目前全世界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狀態來說,不可不謂之激進。

在目標導向之外,還有速度的要求,一位碧桂園內部員工表示,一個項目,從提出概念到樣機落地,只給兩個月時間,通常這個時間連採購零部件都難以完成,核心技術研發更是無稽之談。

碧桂園為何這麼急?

壹 技術人掛帥,能施拳腳嗎?

在楊國強的時間表裡,2020年是建築機器人開始大量投入使用的關鍵節點,而在過去的2019年, 按照預期,應該已經完成產前的試運營。但在此前發布的2020年中報顯示,碧桂園的多元化業務在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17.89億元,同比下降了4.3%。

中報裡還側面透露了一條核心產品的關鍵信息,在研建築機器人50款,其中35款已投放工地測試,今年以來,部分機器人已分別在順德和陽江等地的項目上使用。有業內人士推測,「這要麼是產品沒做出來,要麼就是少量樣品做出來後,使用的過程中並不是很理想,沒辦法大面積推廣。」

核心產品陷入窘境之外,碧桂園人員的變動也波詭雲譎。今年3月份時,集團宣布對全國區域進行重新劃分合併,減少了14個區域,38位高管獲得新任命,涉34位高管免去原職。後來發布的財報顯示,截止到6月30日,碧桂園有87851名僱員,較2019年底的10.18萬人減少了約1.4萬人。

眾所周知,企業向科技轉型的大後方,總是要有一個技術大牛在壓陣,在拉投資、引人才時好歹算是一個招牌,甚至自帶信仰光環。但在圈內看來,楊國強站在技術的對立面上,被人看作是資本逐利的一方,摁滅了技術宅的夢想。

從2018年6月碧桂園深圳機器人產業園落地開始,碧桂園的機器人業務就像坐上了火箭,7月成立全資子公司(沈崗加入),9月在廣東順德建機器人谷,12月與清華合作成立機器人聯合研究院。

一如楊老闆所許諾的美好,五年投入800億元,引進10000名機器人專家,打造全球機器人產業聚集區,主打建築類特種機器人和商業服務類機器人。

可沈崗和楊國強的思路卻是兩種完全逆向的行業邏輯。不同於科技程度較低、講究迅速攫取市場的房屋建造,建築機器人的內核思想並未成型,甚至基本的設計流程都尚未完善。

沈崗對外宣傳時曾說,「我們不是一家賺快錢的公司。現在碧桂園最欠缺的就是智能製造技術,要發展起來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希望大家不要用看房地產的模式去看機器人谷,我們希望和房地產分開來看,按照科學規律摸索成長」。

後來更離奇的故事是,作為央視節目《我愛發明》的忠實觀眾,楊國強有次找來了兩位農民發明家來博智林傳授研究方法,用意令人難以琢磨。無論是沈崗,還是旗下的大批博士,不免都有些尷尬。

一個《我愛發明》的觀眾評論或許能很好形容沈崗當時的處境,「發明出來的東西好是好,能不能普及就是一個另問題了。」

沈崗離開時,已經有了一道「心理陰影」——帶著夢想而來,卻打了一針雞血而去。

上一個技術敗於資本的故事發生地還是在百度,在這一點上,從行業龍頭髮那科機器人離職到碧桂園的沈崗,從微軟離職到百度的陸奇,兩人似乎並無二致。

值得一提的是,告別機器人公司的沈崗沒有離開順德,而是和碧桂園的老鄉美的集團合夥,在今年3月份,擔任起盈和機器人與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CEO,這一回沈崗把決策權拴實了。

這已是其個人的後話。

貳 高周轉,戰無不勝嗎?

碧桂園的機器人業務誕生於輿論的漩渦之中,2018年碧桂園由於 40 天內連續發生上海奉賢項目坍塌、杭州蕭山項目裂痕、六安地王項目坍塌三起重大死傷事故,造成 7 人死亡,19 人受傷而公開道歉。

碧桂園的擴張戰略被人用放大鏡來分析,誰也沒想到,這道明碼標價的戰略會如此粗糙卻直擊人性——項目拿地後三個月開盤,獎勵項目總20萬元;但如果超過七個月開盤,則項目總撤職。

在業內,這一速度堪稱房地產開發的極限。文件裡還有一句話,「高周轉是我們戰無不勝的法寶。」

安全事故的輿論風波之後,碧桂園的房產業務雖然陷入停滯,但新上馬的機器人業務仍然發展處於「高周轉」的速度。

內部的問題重重並不影響外在,碧桂園的建築機器人仍然一度登上央視。《參考消息》在今年年初報導了其中一個案例,在中鐵碧桂園工地上,一輛遙控搬運小車,一次可以搬運4塊到6塊一百多公斤預製牆板,只需要一名工人遙控操作,就能將牆板提升、綑紮、倒放,再通過工地複雜的路況、進出電梯,最終整齊堆放到樓層指定地點。

另一項業務,博智林餐飲機器人也已經面世,位於佛山、廣州等地的機器人餐廳首次開業,碧桂園還將兩臺貨櫃式煲仔飯機器人捐贈給武漢和鄂州,緩解了疫情期間的用餐矛盾,因此獲得了不少關注。

但現實是,餐廳機器人的技術含量甚至比不上肯德基、麥當勞的自動化設備,而且東莞的一些自動化設備企業早已實現了這樣的技術。

而在核心產品建築機器人上,研發和量產是兩碼事。在專業人士看來,自動化設備最忌諱的就是粉塵與汙垢,而在建築工地的複雜條件下運行,首先定位校正系統會失效,對於建築機器人這樣的超大體型工件而言無疑是災難。

「在談建築機器人之前,要先形成新的建築理念。但從博智林放出的視頻上看,都沒有滿足這個要求,還是一味地以現有消費市場來定位產品設計理念,從根本上體現出外行管內行的舊毛病。」

自沈崗於去年5月離職後,機器人圈內一時震動,博智林也一度失去了聲譽,碧桂園的兩次換帥難言成功,目前的博智林仍是群龍無首。原西門子高管周小天在接替沈崗的職位後,只待了四個月便匆匆離去,只得由碧桂園西北區總裁張志遠管理,而在今年3月份,張志遠也調任地產的湖南區域總裁。

有分析人士稱,從目前投資的方向看,碧桂園開始做房地產產業鏈方面的創新投資,包括做農業,或多或少都能從側面反映出機器人這一塊分量的降低。

碧桂園內部人士曾表示,大家老說碧桂園有錢,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碧桂園之前對外宣稱要投機器人1500億,後來又說800億,實際上投入只有20多億,到現在估計也不會超過30個億,而且這裡面還有大量的資金來自於貸款。

據碧桂園中報顯示,2019年全年,機器人業務的研發費用約為19.7億元。耐人尋味的是,在2020年3月時,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就完成了一項動產抵押,抵押名下多項生產設備,抵押權人為廣東粵財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融資租賃金額為,15億元。

這樁看上去一來一去的買賣讓人捉摸不透,但回到前文所提的《晚點》報導,就能提供一個很好的觀察視角。為了造車,恆大汽車在全國成立了多達七級子公司。

據《晚點 LatePost》不完全統計,恆大汽車僅在 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9 月間,就通過這些公司在各地拿了 1133 萬平米土地。其中只有半數是工業用地:35%(403萬平方米)是住宅用地,可以蓋商品房出售。13.34% 是綜合用地,可以建商業地產、寫字樓、學校或商住兩用樓。

醉翁之意不在酒,房地產巨頭之意仍在地。

叄 機器人價值在哪?

其實,恆大汽車值錢的並不只是汽車,而碧桂園機器人要想值錢,同樣遠不能僅是機器人。機器人僅是技術實力的標籤,真正對買家的投票有多少影響力不得而知。

在廣東博智林成立僅2個月後,博智林便與佛山市順德區政府籤約,雙方共同打造10平方公裡的「機器人谷」。

去年4月,碧桂園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項目順利落地,項目位於湖南湘江新區嶽麓高新區,共佔地14.34平方公裡,總投資500億元。

一位身處一線的博智林工程師告訴「鹿鳴財經」,兩年時間,團隊掌握的核心技術發展幾乎為零,但造房進度從沒落下,機器人谷旁的新樓盤——「碧桂園·28光年」已經拔地而起,「名字顯得很無知,甚至連這個單位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

(受訪者供圖)

機器人旁邊的售樓處都建好了,它已無心再披上機器人的皮。」

事實上,碧桂園的主業也仍未擺脫高周轉的負面buff魔咒,甚至被冠以「工地殺手」。自今年2月10日對外宣布分階段逐步復工復產以來,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裡,碧桂園集團已經發生 6 起工地安全事故,累計造成 11 人死亡,死亡人數已經超過 2018 年。

此前的 5 月 16 日,廣西玉林碧桂園鳳凰城五期 A1標段 1#、 2#、 5# 樓工程發生一起施工電梯高空墜落事故,5 名男性和 1 名女性工人在事故中不幸身亡。初步調查結果顯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設備安裝不當。

楊國強在兩年前的道歉會上,曾向媒體抱怨:「本來我可以跟著房企大哥去爬珠穆朗瑪峰,結果我每天賺的錢不是自己的,做的東西不是自己的,還要做農業,機器人。我現在變成小學生,每天還要學習機器人,我也不知道為了什麼。」

顯然,碧桂園陷入到了迷思之中。

不知道為了什麼的,還有博智林員工。8月份幾位機器人團隊的一線工程師和生產副總監王志鵬被突然開除,理由是違反公司規章制度,結果不甚了了。今年一年,順德區北滘鎮勞動局已經受理了數十份勞動糾紛。

但正如碧桂園高管李長江所言,「今年年底,將有2萬人機結合的機器人,對碧桂園服務旗下的樓盤進行服務」,都沒引起什麼波瀾。

相關焦點

  • 碧桂園的「米其林」機器人大廚來了
    全世界都受疫情困擾的當下,距離產生美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因此,機器人餐廳的落地變得更為應景。有人實地體驗了機器人餐廳的運作流程:進門,掃碼點餐,機器人臂迅速啟動開始炒菜,AGV送菜小車在頭頂雲軌上平穩穿行,很快菜品就會放在盤子裡從「天」而降,抵達客人所在的桌位。選擇了科技感和儀式感都很強的中餐,吃飯的客人欣喜的發現只需要坐在桌子旁,其它真的都不用做了。
  • 碧桂園推出機器人餐廳綜合體:科技餐廳 立等可取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6月22日,FOODOM天降美食王國機器人餐廳綜合體在廣東順德開業。這是碧桂園旗下千璽餐飲機器人集團在連續推出5家機器人餐廳後,打造的首個機器人餐廳綜合體,體驗升級、功能更全。如今,機器人餐廳、智慧餐廳逐漸成為餐飲行業熱詞。一手抓技術研發,一手抓實體經營,千璽集團等科技公司正探索餐飲行業更多可能。
  • 碧桂園發力機器人業務 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如今,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位居全球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龐大的市場需求會進一步促進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作為龍頭企業,碧桂園對正在湧現的新變化、新挑戰及新機遇一直有著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從樓宇建造過程中所面臨的人力用工問題,到房地產企業愈發重視為業主和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碧桂園在洞察了行業發展趨勢後,將未來的發展重點聚焦到機器人領域,力求在行業大變革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 開一家碧桂園機器人餐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文/ 譚璐 編輯/ 江一葦碧桂園旗下的機器人餐廳即將開放加盟,經營一家機器人餐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碧桂園集團助理總裁兼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總經理邱咪在6月22日透露,千璽集團將通過自營、合營以及加盟等模式擴大機器人餐廳的規模,之後將公布具體的加盟方案。
  • 碧桂園機器人公司召開專場招聘會
    7月1日,碧桂園集團機器人公司召開專場招聘會,吸引了眾多來自國內外知名機器人公司的專家和頂尖科研高校的優秀畢業生前來參加。本次專場招聘會標誌著碧桂園集團正式進軍機器人行業,開啟碧桂園集團探尋機器人產業發展創新的新篇章。
  • ...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建築機器人|機器人餐廳|碧桂園集團|工業機器...
    繼世界美食之都,廣東順德,正在成為機器人智谷。  誕生在順德的碧桂園,曾幫助千萬追夢人實現安家夢想。如今的碧桂園,正在用機器人告訴世界,建築行業不只是鋼筋混凝土。日前,碧桂園旗下博智林機器人公司首批43臺建築機器人正式交付,並順利上崗。那個「機器人蓋樓」的未來,已經變得觸手可及。
  • 與主業多元協同增效 碧桂園旗下機器人餐廳綜合體迎新開業
    碧桂園布局餐飲業再進新臺階!6月22日,碧桂園旗下千璽餐飲機器人集團(下稱「千璽集團」)打造的「FOODOM天降美食王國」機器人餐廳綜合體在廣東順德開業,涵蓋中餐、火鍋、快餐三大業態,20餘種餐飲機器人設備集中亮相「上崗」。
  • 科技智能風口之上 碧桂園的機器人「藍海」
    繼世界美食之都,廣東順德,正在成為機器人智谷。  誕生在順德的碧桂園,曾幫助千萬追夢人實現安家夢想。如今的碧桂園,正在用機器人告訴世界,建築行業不只是鋼筋混凝土。日前,碧桂園旗下博智林機器人公司首批43臺建築機器人正式交付,並順利上崗。那個「機器人蓋樓」的未來,已經變得觸手可及。
  • 碧桂園集團機器人公司召開專場招聘會 進軍機器人行業
    本次專場招聘會標誌著碧桂園集團正式進軍機器人行業,開啟碧桂園集團探尋機器人產業發展創新的新篇章。招聘會現場 「我時常思考,碧桂園發展到今天,該如何走以後的路,來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碧桂園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出席本次專場招聘會並說到,「在國家不懈推動科技進步的環境下,機器人和智能製造方面是未來社會普遍需要的。
  • 碧桂園的機器人之路,不好走
    2018年7月1日加入碧桂園擔任旗下的博智林機器人公司總裁一職的沈崗已經離職,任職不滿一年。梳理一下沈崗的背景,1992年去到日本留學,1994年— 2003年期間,就讀於東京工業大學機械專業,2003年博士畢業後,加入日本機器人巨頭公司發那科。
  • 房產企業開機器人餐廳!碧桂園46款機器人做起順德菜
    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研究院院長閆維新說:「為便於管理餐廳和調度機器人,我們還獨立研發了客戶點餐系統、設備調度系統、語音交互系統、人臉識別技術和自主導航等技術。」碧桂園作為房地產企業,也在向機器人產業進軍,並於2018年7月成立了全資子公司碧桂園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
  • 碧桂園餐飲機器人量產 產業在加速布局中
    據了解,碧桂園旗下專攻機器人餐飲的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於4月10日在佛山博智林機器人谷正式成立機器人組裝工廠。  據負責人介紹,建立組裝工廠是為滿足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今年各項業務快速發展要求,進一步擴大設備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滿足目前訂單需求。
  • 碧桂園引領中國科技創新力量 全球最先進最完整系統化機器人餐廳落地
    在此背景下,一大批有責任、有格局、有擔當的企業,正在以科技創新賦能,引領著傳統行業的種種變革,碧桂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說起碧桂園,可能更多的人對其「龍頭房企」的身份更為熟悉。但實際上,這家行走在轉型路上的公司,在高科技領域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月12日,碧桂園旗下的Foodom機器人中餐廳旗艦店在廣州正式開業。
  • 碧桂園建築機器人正式「上崗」!
    我們前面就說過,建築工人這一職業未來可能會被機器人取代。這不,碧桂園建築機器人已經開始正式上崗。。。。。。近日,碧桂園發布一則重磅消息:博智林首批43臺建築機器人正式上崗!對比人力,該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停工作造房子!
  • 碧桂園打造全球首個機器人餐廳,下單,炒菜,上菜都由機器人負責
    6月22日,智慧機器人行業又迎來一個重大突破——全球首個機器人餐廳綜合體在中國開業了!這個餐廳就是碧桂園旗下「千璽集團」打造的FOODOM天降美食王國機器人餐廳綜合廳,落戶於廣東順德(北滘)南平路。對人工智慧有所關心的人,對於碧桂園這個名字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 成見|萬科物業萬人招聘與碧桂園機器人的煲仔飯
    不過另一個房企人力大戶碧桂園似乎與萬科物業在疫情面前有著截然不同的思考路徑。「每15分鐘可以出鍋36份煲仔飯,全天免費食用。」碧桂園通過國強公益基金會捐贈的首臺全自主研發煲仔飯機器人在武漢投入使用。這樣新奇的宣傳內容,可以說在眾多房企的抗疫行動中最吸引眼球的一種。
  • 碧桂園機器人餐廳的量產計劃:「美食天降」還要「遍地開花」
    這家大型餐廳綜合體背後的「操盤手」,是房企龍頭碧桂園旗下的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簡稱「千璽機器人」)。作為碧桂園在地產以外的重點布局產業之一,千璽機器人將在全國開設更多門店。2020年細化量產計劃向全國拓展門店 考慮發展加盟在產業鏈前端,機器人餐廳可整合碧桂園農業資源,實現產地直採;在產業鏈後端,可以為包括碧桂園社區、酒店、教育、商業項目等提供智慧化餐飲服務作為承載碧桂園機器人餐廳產業的主體,千璽機器人還算是「新人」。
  • 碧桂園試水機器人餐廳,是大獲全勝還是落荒而逃
    碧桂園作為房地產行業極具影響力的品牌,早早地就已經延伸出其他業務。2018年,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宣布進軍機器人領域,至今還不到兩年時間,已經成立了兩家機器人公司——建築機器人公司博智林和餐飲機器人公司千璽集團,產品覆蓋了建築機器人、安防機器人、清潔機器人和廚藝機器人多個品類。
  • 碧桂園研發機器人說明了什麼
    碧桂園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楊國強這樣描述企業的發展方向。碧桂園作為大型房地產企業,斥巨資搞機器人研發,貫穿著看似不相關選擇中的深刻邏輯,就蘊含在這句話裡。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製造業尤其是高端製造業,是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戰場,也是經濟大國爭奪新的戰略制高點的關鍵。
  • 機器人+現代農業驅動下,碧桂園(02007)不止於地產
    時至今日,在機器人+現代農業這「兩駕馬車」的共同拉動下,碧桂園的科技感越來越強了,離實現「高科技綜合性企業」的目標也更近一步了。看似不起眼的布局,實則對碧桂園而言意義重大。下面不妨從其具體動作出發,來探究一下機器人+現代農業之於碧桂園,究竟有著哪些實質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