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有輝
編輯 / 建東
出品 / 鹿鳴財經
與網際網路巨頭貪狼吞天般搞金融的畫風不同,房地產大鱷跨行創業總給人一種詼諧的魔幻感。
據《晚點》報導,恆大上馬汽車項目時,找了三家工程設計公司來設計 14 款車,試圖將低中高端一併覆蓋,以此迅速佔據市場。
這做法顯然不符合研發流程和客觀規律,但項目竟然就這麼推行下去了。期間三個設計平臺的使用並沒有加快進度,反而造成了重複造輪子的嚴重現象,到最後即使是官方宣稱已量產的國能 NEVS 93,在2019年全年上了交強險的,也只有四輛。
無獨有偶,熟悉的一幕也發生在了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把未來分成三個方向:地產、機器人、農業,並給機器人項目定了個調,「你們做的事要能產生效益,不然就不要研究。」——這對於目前全世界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狀態來說,不可不謂之激進。
在目標導向之外,還有速度的要求,一位碧桂園內部員工表示,一個項目,從提出概念到樣機落地,只給兩個月時間,通常這個時間連採購零部件都難以完成,核心技術研發更是無稽之談。
碧桂園為何這麼急?
壹 技術人掛帥,能施拳腳嗎?在楊國強的時間表裡,2020年是建築機器人開始大量投入使用的關鍵節點,而在過去的2019年, 按照預期,應該已經完成產前的試運營。但在此前發布的2020年中報顯示,碧桂園的多元化業務在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17.89億元,同比下降了4.3%。
中報裡還側面透露了一條核心產品的關鍵信息,在研建築機器人50款,其中35款已投放工地測試,今年以來,部分機器人已分別在順德和陽江等地的項目上使用。有業內人士推測,「這要麼是產品沒做出來,要麼就是少量樣品做出來後,使用的過程中並不是很理想,沒辦法大面積推廣。」
核心產品陷入窘境之外,碧桂園人員的變動也波詭雲譎。今年3月份時,集團宣布對全國區域進行重新劃分合併,減少了14個區域,38位高管獲得新任命,涉34位高管免去原職。後來發布的財報顯示,截止到6月30日,碧桂園有87851名僱員,較2019年底的10.18萬人減少了約1.4萬人。
眾所周知,企業向科技轉型的大後方,總是要有一個技術大牛在壓陣,在拉投資、引人才時好歹算是一個招牌,甚至自帶信仰光環。但在圈內看來,楊國強站在技術的對立面上,被人看作是資本逐利的一方,摁滅了技術宅的夢想。
從2018年6月碧桂園深圳機器人產業園落地開始,碧桂園的機器人業務就像坐上了火箭,7月成立全資子公司(沈崗加入),9月在廣東順德建機器人谷,12月與清華合作成立機器人聯合研究院。
一如楊老闆所許諾的美好,五年投入800億元,引進10000名機器人專家,打造全球機器人產業聚集區,主打建築類特種機器人和商業服務類機器人。
可沈崗和楊國強的思路卻是兩種完全逆向的行業邏輯。不同於科技程度較低、講究迅速攫取市場的房屋建造,建築機器人的內核思想並未成型,甚至基本的設計流程都尚未完善。
沈崗對外宣傳時曾說,「我們不是一家賺快錢的公司。現在碧桂園最欠缺的就是智能製造技術,要發展起來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希望大家不要用看房地產的模式去看機器人谷,我們希望和房地產分開來看,按照科學規律摸索成長」。
後來更離奇的故事是,作為央視節目《我愛發明》的忠實觀眾,楊國強有次找來了兩位農民發明家來博智林傳授研究方法,用意令人難以琢磨。無論是沈崗,還是旗下的大批博士,不免都有些尷尬。
一個《我愛發明》的觀眾評論或許能很好形容沈崗當時的處境,「發明出來的東西好是好,能不能普及就是一個另問題了。」
沈崗離開時,已經有了一道「心理陰影」——帶著夢想而來,卻打了一針雞血而去。
上一個技術敗於資本的故事發生地還是在百度,在這一點上,從行業龍頭髮那科機器人離職到碧桂園的沈崗,從微軟離職到百度的陸奇,兩人似乎並無二致。
值得一提的是,告別機器人公司的沈崗沒有離開順德,而是和碧桂園的老鄉美的集團合夥,在今年3月份,擔任起盈和機器人與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CEO,這一回沈崗把決策權拴實了。
這已是其個人的後話。
貳 高周轉,戰無不勝嗎?碧桂園的機器人業務誕生於輿論的漩渦之中,2018年碧桂園由於 40 天內連續發生上海奉賢項目坍塌、杭州蕭山項目裂痕、六安地王項目坍塌三起重大死傷事故,造成 7 人死亡,19 人受傷而公開道歉。
碧桂園的擴張戰略被人用放大鏡來分析,誰也沒想到,這道明碼標價的戰略會如此粗糙卻直擊人性——項目拿地後三個月開盤,獎勵項目總20萬元;但如果超過七個月開盤,則項目總撤職。
在業內,這一速度堪稱房地產開發的極限。文件裡還有一句話,「高周轉是我們戰無不勝的法寶。」
安全事故的輿論風波之後,碧桂園的房產業務雖然陷入停滯,但新上馬的機器人業務仍然發展處於「高周轉」的速度。
內部的問題重重並不影響外在,碧桂園的建築機器人仍然一度登上央視。《參考消息》在今年年初報導了其中一個案例,在中鐵碧桂園工地上,一輛遙控搬運小車,一次可以搬運4塊到6塊一百多公斤預製牆板,只需要一名工人遙控操作,就能將牆板提升、綑紮、倒放,再通過工地複雜的路況、進出電梯,最終整齊堆放到樓層指定地點。
另一項業務,博智林餐飲機器人也已經面世,位於佛山、廣州等地的機器人餐廳首次開業,碧桂園還將兩臺貨櫃式煲仔飯機器人捐贈給武漢和鄂州,緩解了疫情期間的用餐矛盾,因此獲得了不少關注。
但現實是,餐廳機器人的技術含量甚至比不上肯德基、麥當勞的自動化設備,而且東莞的一些自動化設備企業早已實現了這樣的技術。
而在核心產品建築機器人上,研發和量產是兩碼事。在專業人士看來,自動化設備最忌諱的就是粉塵與汙垢,而在建築工地的複雜條件下運行,首先定位校正系統會失效,對於建築機器人這樣的超大體型工件而言無疑是災難。
「在談建築機器人之前,要先形成新的建築理念。但從博智林放出的視頻上看,都沒有滿足這個要求,還是一味地以現有消費市場來定位產品設計理念,從根本上體現出外行管內行的舊毛病。」
自沈崗於去年5月離職後,機器人圈內一時震動,博智林也一度失去了聲譽,碧桂園的兩次換帥難言成功,目前的博智林仍是群龍無首。原西門子高管周小天在接替沈崗的職位後,只待了四個月便匆匆離去,只得由碧桂園西北區總裁張志遠管理,而在今年3月份,張志遠也調任地產的湖南區域總裁。
有分析人士稱,從目前投資的方向看,碧桂園開始做房地產產業鏈方面的創新投資,包括做農業,或多或少都能從側面反映出機器人這一塊分量的降低。
碧桂園內部人士曾表示,大家老說碧桂園有錢,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碧桂園之前對外宣稱要投機器人1500億,後來又說800億,實際上投入只有20多億,到現在估計也不會超過30個億,而且這裡面還有大量的資金來自於貸款。
據碧桂園中報顯示,2019年全年,機器人業務的研發費用約為19.7億元。耐人尋味的是,在2020年3月時,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就完成了一項動產抵押,抵押名下多項生產設備,抵押權人為廣東粵財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融資租賃金額為,15億元。
這樁看上去一來一去的買賣讓人捉摸不透,但回到前文所提的《晚點》報導,就能提供一個很好的觀察視角。為了造車,恆大汽車在全國成立了多達七級子公司。
據《晚點 LatePost》不完全統計,恆大汽車僅在 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9 月間,就通過這些公司在各地拿了 1133 萬平米土地。其中只有半數是工業用地:35%(403萬平方米)是住宅用地,可以蓋商品房出售。13.34% 是綜合用地,可以建商業地產、寫字樓、學校或商住兩用樓。
醉翁之意不在酒,房地產巨頭之意仍在地。
叄 機器人價值在哪?其實,恆大汽車值錢的並不只是汽車,而碧桂園機器人要想值錢,同樣遠不能僅是機器人。機器人僅是技術實力的標籤,真正對買家的投票有多少影響力不得而知。
在廣東博智林成立僅2個月後,博智林便與佛山市順德區政府籤約,雙方共同打造10平方公裡的「機器人谷」。
去年4月,碧桂園湘江智谷·人工智慧科技城項目順利落地,項目位於湖南湘江新區嶽麓高新區,共佔地14.34平方公裡,總投資500億元。
一位身處一線的博智林工程師告訴「鹿鳴財經」,兩年時間,團隊掌握的核心技術發展幾乎為零,但造房進度從沒落下,機器人谷旁的新樓盤——「碧桂園·28光年」已經拔地而起,「名字顯得很無知,甚至連這個單位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
(受訪者供圖)
「機器人旁邊的售樓處都建好了,它已無心再披上機器人的皮。」
事實上,碧桂園的主業也仍未擺脫高周轉的負面buff魔咒,甚至被冠以「工地殺手」。自今年2月10日對外宣布分階段逐步復工復產以來,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裡,碧桂園集團已經發生 6 起工地安全事故,累計造成 11 人死亡,死亡人數已經超過 2018 年。
此前的 5 月 16 日,廣西玉林碧桂園鳳凰城五期 A1標段 1#、 2#、 5# 樓工程發生一起施工電梯高空墜落事故,5 名男性和 1 名女性工人在事故中不幸身亡。初步調查結果顯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設備安裝不當。
楊國強在兩年前的道歉會上,曾向媒體抱怨:「本來我可以跟著房企大哥去爬珠穆朗瑪峰,結果我每天賺的錢不是自己的,做的東西不是自己的,還要做農業,機器人。我現在變成小學生,每天還要學習機器人,我也不知道為了什麼。」
顯然,碧桂園陷入到了迷思之中。
不知道為了什麼的,還有博智林員工。8月份幾位機器人團隊的一線工程師和生產副總監王志鵬被突然開除,理由是違反公司規章制度,結果不甚了了。今年一年,順德區北滘鎮勞動局已經受理了數十份勞動糾紛。
但正如碧桂園高管李長江所言,「今年年底,將有2萬人機結合的機器人,對碧桂園服務旗下的樓盤進行服務」,都沒引起什麼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