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登讀書 · 小雙
人生有很多事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比如在2021年讀完50本書,做一個腹有詩書,見解獨到的人。
人生也有很多事是我們無法選擇的,比如原生家庭。
相信在絕大多數人看來,一個出生在貧民窟,直到17歲仍在四處流浪,從未接受過一段完整教育的姑娘。
她有著極大的概率會延續父母的命運,成為一事無成、甚至走入歧途的「窮二代」。
然而,這個姑娘卻在20歲的時候,以全優的成績考入了世界頂級名校哈佛大學,並且獲得了紐約時報巨額的獎學金和寶貴的兼職機會。
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在感動全美的個人自傳《風雨哈佛路》中,作者莉絲.默裡便為我們詳細講述了自己的這段傳奇經歷。
在莉絲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不妥協、不放棄,我們總有翻盤機會。可人生一旦認命,那就徹底輸了!
認命,讓生活失去鬥志
莉絲.默裡出生在美國紐約最混亂的一條街道上,因為聚集的大都是依賴政府救濟勉強生存的底層人士,所以,那裡更像是一個隱藏在城市中的貧民窟。
其實,貧窮並不足以摧毀一個家庭。
但是,當一個貧窮的家庭中同時還有兩個無藥可救的癮君子時,那麼無疑註定了這個家庭最終走向毀滅的命運。
而莉絲.默裡,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悲劇的家庭中。
莉絲童年裡所有最美好的回憶都停留在3歲以前,在她3歲的時候,因為販賣毒品入獄的父親回家了。
父親的回來,打破了家中原有的平靜。在父親的帶動下,母親重新吸上了毒品。
莉絲曾說,她理解父母吸毒的舉動。
因為這個社會太殘酷了,童年成長中的種種陰影加上青年追夢時的處處碰壁,生活早已磨平了他們的稜角,耗盡了他們的鬥志。
所以,他們最終選擇了逃避現實,在最該奮鬥的年紀裡,心安理得的領著微薄的政府救濟金,依靠毒品尋求身心片刻的歡愉。
其實,莉絲的父母一直都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終有一天會因為這种放縱而走向毀滅。
但是,他們卻沒有一個人想過改變。認命,是他們面對人生考驗時做出的唯一選擇。
方志敏曾說:
我們活著,不能與草木同腐,不能醉生夢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為。可惜,莉絲的父母並沒能明白這些。
他們的行為,不僅毀了自己的人生,也在無形中讓年幼的莉絲過早的認命,對生活失去了鬥志,誤認為放縱和逃避就是生活的本質。
逃避,讓生活陷入絕境
如果說認命能夠讓生活失去鬥志,那麼逃避,則足以將生活逼上絕境。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類的心理模式都是自帶墮落屬性的。
因為走出自己熟悉的環境,打破原有的生活節奏,必定會帶來更多的焦慮和壓力。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壓力和焦慮,很多人選擇了逃避,比如莉絲一家。
17歲前,莉絲始終在不斷的逃避現實。
幼年時,因為父母沉迷於毒品,根本無暇顧及莉絲和姐姐麗莎,所以,莉絲的頭髮上長滿了蝨子,身上有著永遠揮之不去的異味,這讓她成了學校裡的一個「怪物」。
為了避免被同學嘲笑,莉絲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改變自己的形象,而是選擇了曠課逃學,遠離教室。她的逃避,讓自己失去了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
後來,母親患上了愛滋,他們被迫搬離原來的住所,回到了外祖父家裡。看著飽受疾病折磨,日漸消瘦的母親和外公家陌生而壓抑的環境,莉絲內心極度不安。
為了逃避這種壓抑的生活狀態,莉絲在外公將她偷偷收留的好友薩曼莎趕出家中時,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追隨朋友,離家出走。
毫無疑問,一味的逃避終究不會解決任何本質問題,生活的苦難也絕不會因為逃避而自行消失。
所以,離家出走後,莉絲的日子並不好過。
沒有住處,她只能和朋友一起呆在地鐵站睡。沒有錢,她就去超市偷一些食物。最落魄的時候,她甚至不得不在垃圾桶裡撿食物吃。
那段時間,莉絲的生活陷入到前所未有的窘迫和絕望當中,居無定所,風餐露宿。
她永遠都不知自己的明天在哪裡,甚至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在某天清晨被發現暴屍街頭。
那種強烈的不安和恐懼深深地刺激著她,讓她惶惶不可終日。
之所以會陷入這種絕望處境,是因為當時的莉絲並不曾意識到:生活一直是公平的,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所以,當我們率先選擇了逃避,主動放棄生活的時候,生活自然不可能憐憫我們的處境,更不會對我們伸出援助之手。
抗爭,給生活一縷微光
就在莉絲的人生軌跡逐漸向她父母靠攏的時候,一個意外的轉折出現了,那就是莉絲母親的離世。
下葬那天,莉絲靜靜的趴在母親簡陋的木製棺材上面,傷心不已。過去,她總是自信的認為,終有一天,自己能搞定生活。
然而,母親的死讓她頓時醒悟,人生是沒有以後可談的,做出改變的時間要麼是現在,要麼就永遠都不可能了。
其實,莉絲曾經盲目期待未來的做法在我們很多人身上都曾出現。
比如很多人喜歡跨年,是由於他們誤認為12點的鐘聲一過,生活中那些糟糕的事情就會煙消雲散,自己就能贏來無限美好的新生。
可事實上,倘若我們不從這一刻開始做點什麼,那麼,即便是處在這個全新的2021年裡,我們依舊會延續原來的生活軌跡,人生絲毫不會產生任何實質性改變。
幸運的是,莉絲最終意識到了這點。所以,她選擇了與命運抗爭,而她與命運抗爭的方式,就是讀書。
讀書,讓莉絲在苦難的生活中看到了一點微光。儘管這點微光並不足以照亮她當時的人生,但是,為了爬出命運的深淵,她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也許,在很多人眼裡,微光意味著希望渺茫。可事實上,微光與強光一樣,都可以穿透迷霧與黑暗,為我們帶來重生的希望。
唯一的區別是,因為光線太弱,所以在追尋微光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付出更多汗水和堅持。
拼搏,還生活一份奇蹟
決心通過讀書改變現狀後,莉絲.默裡幾經波折,終於找到了一所肯接納自己的學校。不過,因為學業落下太多,以至於她不得不瘋狂的補課。
早在復學伊始,莉絲便決定了要用兩年的時間完成四年的高中學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她規定自己每學期必須學完10門課程。
每天,她都會強迫自己克服心底的惰性,在朋友們都埋頭酣睡的時候,早早起床,第一個趕往學校,背著自己沉重的書包輾轉於不同的上課地點學習。
因為基礎薄弱,加上課業太多,所以莉絲學的非常吃力。為了順利完成所有作業,她不得不經常在學校裡挑燈夜讀到深夜。
如此高強度的學習節奏一度令她的老師深感驚訝和不解,對此,莉絲解釋說,自己馬上就要成年了,再也沒有時間浪費和揮霍。
事實證明,人的思想境界一旦改變,考慮問題的思路和個人的言行舉止自然也會發生相應改變。
就像莉絲一樣,讀書讓她愈發深刻的認識到了人格獨立和生活獨立的重要性。
所以,她決定不再依賴朋友救濟和翻找垃圾堆生活,而是踏踏實實找到了幾份兼職,利用晚上放學後的時間拼命打工,總算勉強實現了自給自足。
再後來,因為學習成績優異,莉絲被學校獎勵前往波士頓,參觀了哈佛大學。
從哈佛返回後,莉絲的「野心」進一步增大,她不再甘心進一所普通的大學,而是對世界頂級學府哈佛大學萌生出了強烈的渴望。
她想:
我盡力拼搏,不讓自己淪落到社會底層,如果我更努力一點呢?是不是也可以像那些優秀的學生們一樣,有機會在世界最頂級的大學裡讀書,然後獲得一份足夠體面的工作,徹底改變自己的人生呢?為了實現這個近乎瘋狂的名校夢,莉絲在緊張的學習之餘抓住機遇。
在18歲時順利贏得了《紐約時報》的獎學金,並在這個影響全美輿論風向的知名報社中獲得了一個寶貴的兼職機會,提前解決了自己大學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用。
2000年,歷經生活磨礪的莉絲.默裡終於在20歲的時候收到了美國頂級學府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如願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完美逆襲。
記得戴爾.卡耐基曾說: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理想使你強大,使你無懼,使你堅定。正是因為心懷理想,無懼無畏,所以莉絲才能重獲新生,成為感動全美的「奇蹟女孩」。
在這段波折起伏的逆襲故事中,莉絲.默裡讓我們清醒的意識到:
這是一個並非盡善盡美的世界。
然而,哪怕生活遍地荊棘,只要不輕易認命,用力抓住生活中隱隱閃現的微光,堅持秉承奮起抗爭的勇氣和拼搏到底的決心,我們依舊可以絕處逢生,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免費聽書
讀書點亮生活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申請試用一書一課(原樊登讀書企業版),幫助您的企業建立學習型組織,提高企業培訓效率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