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哈佛路》:人生一旦認命,你就徹底輸了

2021-03-02 樊登讀書嵩陽服務中心


作者 | 樊登讀書 · 小雙

人生有很多事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比如在2021年讀完50本書,做一個腹有詩書,見解獨到的人。

人生也有很多事是我們無法選擇的,比如原生家庭。

相信在絕大多數人看來,一個出生在貧民窟,直到17歲仍在四處流浪,從未接受過一段完整教育的姑娘。

她有著極大的概率會延續父母的命運,成為一事無成、甚至走入歧途的「窮二代」。

然而,這個姑娘卻在20歲的時候,以全優的成績考入了世界頂級名校哈佛大學,並且獲得了紐約時報巨額的獎學金和寶貴的兼職機會。

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在感動全美的個人自傳《風雨哈佛路》中,作者莉絲.默裡便為我們詳細講述了自己的這段傳奇經歷。

在莉絲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不妥協、不放棄,我們總有翻盤機會。可人生一旦認命,那就徹底輸了!


認命,讓生活失去鬥志

莉絲.默裡出生在美國紐約最混亂的一條街道上,因為聚集的大都是依賴政府救濟勉強生存的底層人士,所以,那裡更像是一個隱藏在城市中的貧民窟。

其實,貧窮並不足以摧毀一個家庭。

但是,當一個貧窮的家庭中同時還有兩個無藥可救的癮君子時,那麼無疑註定了這個家庭最終走向毀滅的命運。

而莉絲.默裡,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悲劇的家庭中。

莉絲童年裡所有最美好的回憶都停留在3歲以前,在她3歲的時候,因為販賣毒品入獄的父親回家了。

父親的回來,打破了家中原有的平靜。在父親的帶動下,母親重新吸上了毒品。

莉絲曾說,她理解父母吸毒的舉動。

因為這個社會太殘酷了,童年成長中的種種陰影加上青年追夢時的處處碰壁,生活早已磨平了他們的稜角,耗盡了他們的鬥志。

所以,他們最終選擇了逃避現實,在最該奮鬥的年紀裡,心安理得的領著微薄的政府救濟金,依靠毒品尋求身心片刻的歡愉。

其實,莉絲的父母一直都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終有一天會因為這种放縱而走向毀滅。

但是,他們卻沒有一個人想過改變。認命,是他們面對人生考驗時做出的唯一選擇。

方志敏曾說:

我們活著,不能與草木同腐,不能醉生夢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為。

可惜,莉絲的父母並沒能明白這些。

他們的行為,不僅毀了自己的人生,也在無形中讓年幼的莉絲過早的認命,對生活失去了鬥志,誤認為放縱和逃避就是生活的本質。

逃避,讓生活陷入絕境

如果說認命能夠讓生活失去鬥志,那麼逃避,則足以將生活逼上絕境。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類的心理模式都是自帶墮落屬性的。

因為走出自己熟悉的環境,打破原有的生活節奏,必定會帶來更多的焦慮和壓力。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壓力和焦慮,很多人選擇了逃避,比如莉絲一家。

17歲前,莉絲始終在不斷的逃避現實。

幼年時,因為父母沉迷於毒品,根本無暇顧及莉絲和姐姐麗莎,所以,莉絲的頭髮上長滿了蝨子,身上有著永遠揮之不去的異味,這讓她成了學校裡的一個「怪物」。

為了避免被同學嘲笑,莉絲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改變自己的形象,而是選擇了曠課逃學,遠離教室。她的逃避,讓自己失去了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

後來,母親患上了愛滋,他們被迫搬離原來的住所,回到了外祖父家裡。看著飽受疾病折磨,日漸消瘦的母親和外公家陌生而壓抑的環境,莉絲內心極度不安。

為了逃避這種壓抑的生活狀態,莉絲在外公將她偷偷收留的好友薩曼莎趕出家中時,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追隨朋友,離家出走。

毫無疑問,一味的逃避終究不會解決任何本質問題,生活的苦難也絕不會因為逃避而自行消失。

所以,離家出走後,莉絲的日子並不好過。

沒有住處,她只能和朋友一起呆在地鐵站睡。沒有錢,她就去超市偷一些食物。最落魄的時候,她甚至不得不在垃圾桶裡撿食物吃。

那段時間,莉絲的生活陷入到前所未有的窘迫和絕望當中,居無定所,風餐露宿。

她永遠都不知自己的明天在哪裡,甚至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在某天清晨被發現暴屍街頭。

那種強烈的不安和恐懼深深地刺激著她,讓她惶惶不可終日。

之所以會陷入這種絕望處境,是因為當時的莉絲並不曾意識到:生活一直是公平的,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所以,當我們率先選擇了逃避,主動放棄生活的時候,生活自然不可能憐憫我們的處境,更不會對我們伸出援助之手。

抗爭,給生活一縷微光

就在莉絲的人生軌跡逐漸向她父母靠攏的時候,一個意外的轉折出現了,那就是莉絲母親的離世。

下葬那天,莉絲靜靜的趴在母親簡陋的木製棺材上面,傷心不已。過去,她總是自信的認為,終有一天,自己能搞定生活。

然而,母親的死讓她頓時醒悟,人生是沒有以後可談的,做出改變的時間要麼是現在,要麼就永遠都不可能了。

其實,莉絲曾經盲目期待未來的做法在我們很多人身上都曾出現。

比如很多人喜歡跨年,是由於他們誤認為12點的鐘聲一過,生活中那些糟糕的事情就會煙消雲散,自己就能贏來無限美好的新生。

可事實上,倘若我們不從這一刻開始做點什麼,那麼,即便是處在這個全新的2021年裡,我們依舊會延續原來的生活軌跡,人生絲毫不會產生任何實質性改變。

幸運的是,莉絲最終意識到了這點。所以,她選擇了與命運抗爭,而她與命運抗爭的方式,就是讀書。

讀書,讓莉絲在苦難的生活中看到了一點微光。儘管這點微光並不足以照亮她當時的人生,但是,為了爬出命運的深淵,她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也許,在很多人眼裡,微光意味著希望渺茫。可事實上,微光與強光一樣,都可以穿透迷霧與黑暗,為我們帶來重生的希望。

唯一的區別是,因為光線太弱,所以在追尋微光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付出更多汗水和堅持。

拼搏,還生活一份奇蹟


決心通過讀書改變現狀後,莉絲.默裡幾經波折,終於找到了一所肯接納自己的學校。不過,因為學業落下太多,以至於她不得不瘋狂的補課。

早在復學伊始,莉絲便決定了要用兩年的時間完成四年的高中學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她規定自己每學期必須學完10門課程。

每天,她都會強迫自己克服心底的惰性,在朋友們都埋頭酣睡的時候,早早起床,第一個趕往學校,背著自己沉重的書包輾轉於不同的上課地點學習。

因為基礎薄弱,加上課業太多,所以莉絲學的非常吃力。為了順利完成所有作業,她不得不經常在學校裡挑燈夜讀到深夜。

如此高強度的學習節奏一度令她的老師深感驚訝和不解,對此,莉絲解釋說,自己馬上就要成年了,再也沒有時間浪費和揮霍。

事實證明,人的思想境界一旦改變,考慮問題的思路和個人的言行舉止自然也會發生相應改變。

就像莉絲一樣,讀書讓她愈發深刻的認識到了人格獨立和生活獨立的重要性。

所以,她決定不再依賴朋友救濟和翻找垃圾堆生活,而是踏踏實實找到了幾份兼職,利用晚上放學後的時間拼命打工,總算勉強實現了自給自足。

再後來,因為學習成績優異,莉絲被學校獎勵前往波士頓,參觀了哈佛大學。

從哈佛返回後,莉絲的「野心」進一步增大,她不再甘心進一所普通的大學,而是對世界頂級學府哈佛大學萌生出了強烈的渴望。

她想:

我盡力拼搏,不讓自己淪落到社會底層,如果我更努力一點呢?是不是也可以像那些優秀的學生們一樣,有機會在世界最頂級的大學裡讀書,然後獲得一份足夠體面的工作,徹底改變自己的人生呢?

為了實現這個近乎瘋狂的名校夢,莉絲在緊張的學習之餘抓住機遇。

在18歲時順利贏得了《紐約時報》的獎學金,並在這個影響全美輿論風向的知名報社中獲得了一個寶貴的兼職機會,提前解決了自己大學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用。

2000年,歷經生活磨礪的莉絲.默裡終於在20歲的時候收到了美國頂級學府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如願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完美逆襲。

記得戴爾.卡耐基曾說: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理想使你強大,使你無懼,使你堅定。

正是因為心懷理想,無懼無畏,所以莉絲才能重獲新生,成為感動全美的「奇蹟女孩」。

在這段波折起伏的逆襲故事中,莉絲.默裡讓我們清醒的意識到:

這是一個並非盡善盡美的世界。

然而,哪怕生活遍地荊棘,只要不輕易認命,用力抓住生活中隱隱閃現的微光,堅持秉承奮起抗爭的勇氣和拼搏到底的決心,我們依舊可以絕處逢生,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免費聽書

讀書點亮生活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申請試用一書一課(原樊登讀書企業版,幫助您的企業建立學習型組織,提高企業培訓效率

喜歡,就點個

相關焦點

  • 你看懂風雨哈佛路呢嗎?
    電影《風雨哈佛路》演繹了一個非常貧苦的女孩Liz,通過發奮讀書擺脫不良家庭,考入哈佛大學的勵志故事。《風雨哈佛路》的主角是Liz,她媽媽是個吸毒的,Liz在15歲時媽媽死於愛滋病。她爸爸沒有賺錢能力,進了收容所。Liz連這樣一個貧困苦難的避風港也失去了,從此開始流浪,後來她意識到不能再這樣混下去,要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她用真摯的語言打動了校長,給了她繼續學習的機會。在這樣一個苦難深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並且最終考入了哈佛大學。
  • 風雨哈佛路:貧窮只是你人生的一部分,不能成為你不努力的藉口
    ————電影《風雨哈佛路》電影《風雨哈佛路》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勵志片,它之所以被打上勵志的標籤是因為電影中的女主人公莉絲的人生實在是太貧窮了。莉絲生活在一個糟糕透了的家庭環境中,她的父母都是「癮君子」和愛滋病患者,父母不僅沒有工作,而且還靠政府的救濟金維持日子。
  • 貧窮苦難的人生,造就寶貴的經歷財富——《風雨哈佛路》影評
    再看《風雨哈佛路》這部影片時,先看到了這部電影的兩種極端評論,一部分人認為女主角的生活經歷實在太過坎坷,根本就沒將她怎麼努力的過程,覺得她的成功來得太過於輕而易舉,另一部分人反而覺得這是一部比較真實的勵志片。也正是因為抱著這種探索和思考的態度,花費了一些時間觀摩了女主的成長經歷。
  • 《風雨哈佛路》:掉進一個生活的深淵,要怎麼去規劃人生?
    《風雨哈佛路》有時間看看《風雨哈佛路》吧!這是一部根據真人故事改編的勵志電影,英文名《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也譯為《最貧窮的哈佛女孩》。一部由Peter Levin執導的2003年上映的勵志電影,女主人公麗絲經歷了常人不敢想像的成長道路,最終實現了夢想,走進了哈弗大學的殿堂,演繹著一個無關你我卻又感動並激勵著你我的成長故事。
  •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風雨哈佛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說的是一個美國癮君子家庭的孩子,克服人生困境考上哈佛的事情。原來的英文片名是「從無家可歸到考上哈佛」,這個題目本身就足夠吸引人了,比今年考上北大的留守少女的故事還要勵志。
  • 《風雨哈佛路》——不要放棄尋找你的光
    《風雨哈佛路》這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影片於2003年4月7日在美國上映,其講述了女主主角麗茲在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之後,憑藉著自己的努力進入哈佛校園的故事。麗茲生活在一個父母都是癮君子的家庭。從8歲開始,為了活下去,她不得不和姐姐一起上街乞討,有時候她不得不像個大人一樣去照顧自己的父母。
  • 三個角度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和《風雨哈佛路》相似精神價值
    「這是我讀完小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和看完電影《風雨哈佛路》後,腦海裡想到的第一句話。小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歷史學家、作家塔拉韋斯特弗的一部自傳體小說,講述了塔拉自己受家庭桎梏從小沒接受過學校教育,到自己找尋到真正的自我,實現入劍橋、訪哈佛、拿到博士學位的涅槃成長之路。
  • 《風雨哈佛路》告訴你,去圖書館沒用,你得先說服你自己
    很多時候,小編想,這世上能夠阻礙人的是現實還是人心,想了很久,還是覺得人心最是能夠摧毀一個人,也最是能夠支撐一個人;就好像《風雨哈佛路》中堅韌的麗斯,就好像尋常生活中奔波勞碌的我們;而在《風雨哈佛路》中,麗斯不顧一切的前行來自於心中的堅持,這份堅持太過難得,尋常人少有這樣堅強的。
  • 《風雨哈佛路》:以麗茲為例,探究孩子「習得性無助」的解決方法
    這會導致孩子對生活中的更多事情失去了信心,缺乏面對失敗的勇氣,從而不能夠更好地調整自己,一旦遇到挫折就會向挫折低頭。關於孩子的&34;,家長們可以去看一部電影《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闡釋了關於女孩麗茲如何克服生活中重重困境,最終成功被哈佛大學錄取的故事,揭示了困境對人生的影響。
  • 風雨哈佛路:貧民窟女孩的哈佛逆襲之路
    #風雨哈佛路哈佛大學是美國最難進去的院校之一。從03年到18年,美國哈佛大學本科正常錄取率在逐漸降低,從7%降低到3%,而國際性學生的錄取率更低,每一年國際性學生僅佔總錄取率的20%。每一年僅有極少數中國學生進到哈佛。
  • 評《風雨哈佛路》:不夠勵志的勵志片,這幾點還有改善空間
    但在看《風雨哈佛路》的時候,我就感到困惑。《風雨哈佛路》的故事其實也是在這個大框架內的,也就是說,其劇情發展模式可以劃分為勵志片範疇。主角從小生活在非常貧困的家庭,後來曾在孤兒院生活,並一度流浪街頭。但她很堅強,也很聰明,她認識到唯有讀書才能為自己博一個未來。經過努力後,她成功的獲得了獎學金,並走進了哈佛校園。
  • 風雨哈佛路:我們都是普通人,面臨困境你會怎樣做呢
    但不可否認但是,很多人的不可能總是很順利,相反的,在人生的那麼多路口當中,每個人總有著各種不同的困境。有的人在面對這些困境時仍然能安然的度過,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精神,不會為困難所低頭,從而他們總會活得很精彩。其實在面對著生活中的各種困境和充滿未知的未來時,我們都應該充滿信心的挑戰。
  • 《風雨哈佛路》:說它是毒雞湯的人,一定沒有認真看電影
    重刷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風雨哈佛路》,我發現了女主角成功的4個秘訣。麗絲出身在一個非常糟糕的貧民窟家庭。有多糟糕?父親是癮君子,對家漠不關心。母親的悲劇,如同一記響亮的而光,徹底打醒了麗絲。從小到大,麗絲目力所及的每個人都是憤怒的、無力的。她要從這樣惡劣混亂的環境中爬出來。 她找到一所高中,用真誠打動校長,獲得了入學資格。
  • 「重溫經典」:上映17年的《風雨哈佛路》,至今再看仍舊感動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影片《風雨哈佛路》,主人公麗斯從小生活在貧民窟,父母又從未承擔起照顧呵護她的責任;但是她卻始終堅信人生可以改變,因此從來不曾向困難低頭,最終,麗斯用自己堅定的信念和意志戰勝了困難。《風雨哈佛路》主人公原型:莉茲默裡其實這部電影並不是單純的雞湯故事,而是真實的人生分享;這部電影至今已經播出將近17年之久了,而故事的現實版主人公也已經成為了美國著名的勵志演說家,她就是80後的女博士——莉茲默裡;
  • 《風雨哈佛路》:理解「杜根定律」,把自信變成行動,走向另一邊
    本文將以《風雨哈佛路》為例,向您介紹「杜根定律」的含義,並通過羅森塔爾實驗驗證這一規律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在本文的最後,我們還提供了正確使用「杜根定律」的三種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什麼是「杜根定律」?
  • 《風雨哈佛路》電影賞析 --基礎教育部開展英語課外活動豐富學生業餘文化生活
    為豐富在校學生的課餘生活,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2019年11月28日晚19:30在教學樓106室由英語教研組的老師們組織來自不同班級的學生們觀看了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 中國版「風雨哈佛路」:哈佛學霸Molly的求學經歷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她畢業於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曾擔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外聘教師,但她有一個你無法想像的起點:她父母幾乎都是文盲,小Molly 9歲起就為自己的學費擔憂、奔走,去哈佛讀書的學費也是自己籌款而來的! 從一個普通的客家女孩到哈佛學生會的主席,她的經歷就像一部中國版的《風雨哈佛路》。客家人堅韌的品格,不屈不撓的闖勁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 《風雨哈佛路》草根逆襲:命運面前,你是低頭抱怨還是迎難而上
    你是不是出生於普通家庭甚至貧寒之家?你是不是抱怨過自己的出生,埋怨過自己的父母?你是不是覺得諸事不順,人生沒有捷徑可走?電影《風雨哈佛路》裡的主人公莉絲是一個勵志的人物。於是她自薦上學,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連刷碗的時候都在看書,花了2年的時間讀完了別人4年的高中課程,爭取到了紐約時報的獎學金,考進了哈佛,也得到了在紐約時報工作的機會。這個主人公在現實中原型是美國人莉絲·默裡,出生於貧民窟,卻憑藉著自身頑強奮鬥考上了哈佛,最終改變了自己出生底層,生活不堪的命運。
  • 《風雨哈佛路》:從貧民窟女孩到哈佛高材生的傳奇逆襲,勵志經典
    《風雨哈佛路》是2003年上映的一部美國電影,非常勵志,2009年看過一次,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電影的主人公莉絲,出生在美國紐約的一個貧民窟裡,在充斥著貧窮、飢餓、毒品、暴力、酒精和死亡的環境中度過了悲慘的童年,從小就承受著原生家庭帶給她的苦難。
  • 《風雨哈佛路》告訴你如何度過逆境
    這部電影《風雨哈佛路》,讓我最受益的就是「別問為什麼」。別問為什麼是你,而不是別人。執著於「問為什麼」,被憤怒侵蝕自我而毫無用處,那只是在向命運投降。Lizs即使站在哈佛大學的草地上說到這裡,不知道你能否帶著最初的思考,從中找到答案。如果高考考不好,無論結果如何,接受它,讓自己更加努力,一樣能走出困境!很多時候我們總懷疑現實對我們太殘酷,但其實是不是我們不夠努力!面對困境,接受事實,觀察它,並改變它。Don't ask 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