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天才的存在,有時候努力和付出永遠不成正比,但是如果不去努力的話,自己終將一事無成,這並不是什麼雞湯,這只是現實道理。再看《風雨哈佛路》這部影片時,先看到了這部電影的兩種極端評論,一部分人認為女主角的生活經歷實在太過坎坷,根本就沒將她怎麼努力的過程,覺得她的成功來得太過於輕而易舉,另一部分人反而覺得這是一部比較真實的勵志片。也正是因為抱著這種探索和思考的態度,花費了一些時間觀摩了女主的成長經歷。
麗滋住在貧民窟,父親母親皆是墮落的大人,小小年紀的麗滋被迫承擔起了這個家庭的責任,她每天都會到外面垃圾桶裡尋求食物,然後帶給家人。生活對於麗滋來說就是永無止境的痛苦,墮落和災難。她沒有什麼方法能迫切的結束這種生活,她如此熱愛著自己的家人,她無法斬斷與家人的羈絆,年紀輕輕的她也不知未來將前往何方,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如此的迷茫和不確定。
過早體驗過人情是非的麗滋,明白只有讀書才是她今後唯一的出路。只有讀書,才是她和別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武器,除此之外,她根本就沒有別的什麼能改變命運的方法。麗滋童年的痛苦和不幸,影片就花了大部分的時間,篇幅來進行描述。這點一方面可以讓人對主角的身世有個大概的了解,一方面在為以後的轉型塑造奠基,讓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以此來烘託她以後的成功。
電影正是因為這一點而遭人詬病,很多人看電影圖的就是講故事的節奏,認為冗長的鋪墊根本就沒有太過深邃的意義。但是就個人立場來說,還是支持影片比較寫實的人物悲慘經歷。在觀看一部影片,就要切實的融入故事的情節發展之中。麗滋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女孩兒,她漂泊無依,沒有可以為之依靠的親人,不是她在學習上有天賦,而是她必須努力抓住學習這個給予她唯一舞臺的機會。
《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應該不是屬於對普通人有作用的勵志電影,它的受眾應該是那種位於社會最底層的人。因為他們知道被生活所迫的滋味兒,知道那種永遠沒有希望的痛苦。他們知道就算身體再怎麼勞累,也不能倒下,因為一旦倒下就要面臨的就是最嚴苛的失敗,在那些人眼中看來失敗是唯一不能忍受的,因為失敗就等於否認了光明美好的過去,這是他們人生中唯一僅剩的一些意義。只要給予他們一個機會,他們就會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瘋狂的吸收著經驗,好讓自己改變自己的命運。而讀書,就是命運給予麗滋唯一公平搏鬥的舞臺。
《風雨哈佛路》這部影片用一種最普通的方式表達了主角的成功道路,就是努力,就是拼搏,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其他的道路。看電影的人會覺得很是平凡,但是請設身處地的細想之下,一個人二十四小時心中念念不忘的都是書,一本書的時間可以用七八個小時來瀏覽,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都會對這個故事了熟於心,一復一日年復一年,麗滋究竟讀了多少書,這個問題是否有人曾經仔細的考慮過?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勵志的影片,如果抱著一種娛樂的心情,很有可能會察覺不到那平靜無瀾的敘述中,究竟隱藏著一種怎樣的態度,建議在看這部影片的時候請勿浮躁,它真的是一部十分值得觀看品味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