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論的階梯是用來檢視我們思考過程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學會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思維和邏輯推理方式。它也是使自己的思想為他人所知曉,進而詢問他人對形勢有何推斷的一種途徑。
推論的四階梯
推論的階梯有四階(如下圖):
最下階是觀察到的資料;
其次是這項數據在團隊中所被公認的意義;
再上階是團隊賦予這項數據的意義;
最上階是主導團隊詮釋這項資料的根本假設、信念、價值觀。
推論階梯的運用方式
團隊討論時,推論階梯能向別人展示你推論的聯繫部,別人不管是否同意,但可以看清你怎樣達到推論終點。運用推論階梯時,你可採用三種方式:
讓你心裡對自已的思考和推理更清楚(反思);
將你的思考和推理更明確地告訴他人(宣傳);
探究別人的思考和推理(探詢)。
如何使用推論的階梯
為此,我們在思考過程中,要從推論的梯子上下來:
1.注意你的結論可能是基於你的推論,他們可能並非不證自明的事實;
2.假設你的推論過程會有你看不見的落差或錯誤;
3.使用例子來說明你所選擇的數據,這些數據產生你的結論;
4.聽到他人所說的話後,(大聲)闡述當中的意義,這樣你就能夠檢查自己是否已確切了解;
5.解釋在你思考當中,從選擇數據,賦予意義,一直到達成結論的各個步驟;
6.問其它人是否用不同的方式解讀數據,或者是否看到自己的思考當中有不連貫的地方;
7.假設其它人達成不同的結論,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推論階梯,這個推論階梯的推論邏輯對他們而言是有道理的;
8.請其它人舉例說明他們所選擇的數據和他們所賦予的意義;
9.請其它人說明他們思考過程的步驟。
附錄1:
對於企業一開始使用實踐推論階梯這項工具,我會比較建議下面的作法:
1.跟一般情況一樣,進行決策會議,但進行全程錄音.
2.事後由專人把它作成書面記錄(任何聲音都不能放過,包括笑聲)
3.由專家事先檢視書面記錄,並聽取錄音,選擇其中幾段值得練習推論階梯的紀錄及錄音,作為教材。
4.安排推論階梯學習課程,請原參加會議的成員全數參加.
5.由專家帶領與會成員,針對選取的教材進行推論階梯的練習,必要時並重播選取的錄音.
6.將課程中所完成的推論階梯,於事後發給與會成員作為參考,並要求於下次決策會議必須攜帶.
7.於下次決策會議時,要求與會成員把上次的推論階梯放在面前,然後進行會議,並全程錄音.
8.繼續2-6的步驟,直到決策會議在潛移默化中,已經非常熟練應用推論階梯這項工具為止.
9.一般來說進行3-5次的練習,大概就會有明顯的效果出現.
附錄2:
心智模式中的推論階梯
某天早上,你正走在去公司的路上,看見同事老趙從對面走來。於是你笑著衝他點頭示意。可是卻發現他一點回應都沒有地就這麼筆直地從你身邊走過。你心想,我這麼一個大活人不會看不見吧,難到是故意的?哼神氣什麼。不就是在單位裡資格老一些嘛。你不理我,我還不理你呢。於是,從第二天開始,每次遇見他你都不再打招呼了。誰知道,其實那天,他正因為家裡小孩生病要去看而根本沒發現自己無意中就這麼跟人有了矛盾。
在這裡要說的正是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現象,一些事本無對錯,但卻在人際交往中導致了矛盾的產生。這裡的著眼點在於我們從一個現象開始的心理歷程,又稱心智模式。
首先,是我們從外界觀察到的「信息」或者經驗。這依賴於我們的各個感覺器官感覺器官。象上面的我們看到的上班路上的場景。
其次,是我們從觀察到的現象中選擇「資料」。這依靠我們的注意來完成,注意引導我們從許多紛雜的信息中選擇一些來進一步地加工。在上面我們注意到的是他沒有回應我們的招呼。
第三,我們賦予這些資料意義。就象上面的例子中我們由注意到的對方沒有回應我們的熱情而賦予它不按常理,沒有禮貌,傲慢等意義。這主要依賴於我們的經驗,或者說自上而下的加工。
第四。根據我們的詮釋,我們作出了一些假設。比如,他大概是因為在單位時間長了才會這麼自恃。
第五,我們得出結論。他是一個傲慢的,無禮貌的傢伙。
第六,我們採納或形成一些關於事物的信念。無禮的人我也不需要對他這麼熱情。
第七,我們根據信念採取行動。從此不再對他熱情。
這幾步逐級上升,可稱之為一架推論的階梯。我們從最初看到的,到最後站在階梯的最頂端所看到,想到的已經截然不同。而這裡面,我們可能會在任何一層上因缺少對其他信息的關注而犯錯,最終導致理解的錯誤而使矛盾產生。而另一方面,順勢思維通常要易於逆向推敲式的思維方式,這也使得發現和認清心智模式中的推論階梯變得困難。
這幾步逐級上升,可稱之為一架推論的階梯。我們從最初看到的,到最後站在階梯的最頂端所看到,想到的已經截然不同。而這裡面,我們可能會在任何一層上因缺少對其他信息的關注而犯錯,最終導致理解的錯誤而使矛盾產生。而另一方面,順勢思維通常要易於逆向推敲式的思維方式,這也使得發現和認清心智模式中的推論階梯變得困難。
————參考自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
附錄3:
當您準備以「推論的階梯」來與對方進行「反思與探詢」時,如果對方回您一句:「少來這一套!」時,您是否還要堅持使用「推論的階梯」這套工具?
「推論的階梯」是在學習五項修練或行動科學一項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它有其假設前提及限制條件,如果不管任何情況,都想利用此工具來進行「介入」或「反思與探詢」時,不僅無法得到預期效果,可能還會產生反效果,必須要特別留意。
「推論的階梯」的假設前提及限制條件是:
1.每個人的說話是理性的:也就是說,所說出來的話都是有根據的、有動機、有目的、有合理推論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說話有時是理性的、有時是感性的,沒有根據、沒有動機、沒有目的、沒有合理推論的,如果硬要反思或探詢出背後的「推論的階梯」,反而扭曲了事實真相。
2.每個人的推論是直線的:也就是如同階梯一樣,是一階一階進行推論的,事實上,人的推論往往是從過去長久累積下來的價值存底(valuestock)整體湧現的價值判斷,把人的價值判斷簡化成「推論階梯」,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先入為主」的答案,卻無法真正觀察、體會到一個人內心的整體價值判斷。
3.每個人的每一句話都是有意義的:不管是一般人或專家學者,在使用「推論的階梯」時,往往是對於每一句話去進行分析,而不是以一個人完整表達意思的一整段話來進行分析,容易「斷章取義」,惹惱了對方,反而怪對方過度反應,產生防衛機制,事實上是探詢者或介入者對於「推論階梯」的誤用。
因此要發揮「推論的階梯」的效果,必須在「可控制」的環境與條件下進行,否則後果自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