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駿指的是哪六匹馬? 揭秘「昭陵六駿」的前世今生

2020-12-17 川北在線網

  昭陵的六匹駿馬分別是白蹄烏、特勒驃、颯露紫、青騅、什伐赤、拳毛纏。白蹄烏是一匹有四隻白蹄的純黑色戰馬。在薛仁杲軍受重創的情況下,唐太宗沒有聽從舅父竇軌的再三阻攔,決計一鼓作氣,全殲薛軍。於是他催動白蹄烏,身先士卒,銜尾直追,一晝夜奔馳了200多裡,包圍了折侄城,迫使薛仁杲率殘部投降。在黃土高原上,白蹄烏昂首怒目,四蹄騰空,鬃鬣迎風,後因長途疾馳力竭而死。特勒驃為毛色黃裡透白的戰馬。

  公元619年,在與宋金剛作戰中,唐太宗乘騎特勒驃猛插敵後,迫使宋軍陣營大亂,潰不成軍,向北逃竄而去,唐軍收復了太原及山西大片土地。颯露紫為純紫色。在與王世充的軍隊對陣之際,為了刺探敵陣的虛實,唐太宗騎著颯露紫,率領10餘名精銳騎兵,出敵不意地猛衝敵陣,殺開了一條通道,直出敵後。颯露紫飛奔如燕,輕捷矯健,氣吞三川,威凌八陣,不幸中箭身亡。

  青騅是一匹蒼白色雜毛馬。在與竇建德虎牢關作戰時,唐太宗乘騎青騅,飛箭似地衝入竇軍陣地,經過四五回合的交戰,終於在敵方的陣營裡豎起了唐軍的旗幟。在衝鋒陷陣的過程中,青騅身中5箭。

  什伐赤是一匹純赤色馬,是唐太宗在洛陽和虎牢關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乘騎的另外一匹戰馬。這匹駿馬凌空飛馳,身上中了5箭。

  拳毛纏雖毛黃嘴黑,又有旋毛,但是矯捷善走,在唐太宗與劉黑闥作戰時身中9箭。唐太宗之所以要用6匹駿馬來裝飾自己的陵墓,是由於這6匹駿馬是他生前所愛,並為唐朝一統天下立下過汗馬功勞。這6匹駿馬體型粗曠,雄健有力,神態生動,成為唐太宗愛馬成癖的真實寫照。

  唐太宗不僅愛馬成癖,還有一套識別良馬的本領。在虎牢關戰役中,竇建德軍中有一個叫王琬的,騎著隋煬帝的御馬出來挑戰。唐太宗一看,讚不絕口,認為這是一匹真正的良馬,命令將士們衝入敵陣,將王琬連同駿馬一併擒獲歸來。唐太宗給這匹馬取名黃驃驄,晚年還帶著它遠徵,不幸中途死亡。

  唐太宗非常哀傷,命樂工創作了《黃驄疊曲》,來慰藉自己的情懷。公元647年,突厥骨利棍派遣使者向唐朝貢獻了百匹良馬。其中10匹尤其矯駿,唐太宗稱它們為「十驥」,給他們起了「騰白雲」、「皎雪驄」、「凝露白」、「發電赤」等富有詩意的名字,而且還對他們作了一番精彩的評論。

  唐太宗承繼帝位後,就在宮中修建馬苑,專門馴養自己心愛的良馬。一次,唐太宗特別喜歡的一匹駿馬突然死亡。唐太宗對養馬人的失職非常震怒,準備把他處死。幸虧長孫皇后用春秋時期齊國晏嬰勸諫齊景公不要因為馬死了,就把養馬人殺死的歷史典故提醒他,才使唐太宗饒了這位養馬人。

  唐太宗統治的中後期,隨著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他開始派遣使者遠出萬裡去索尋良馬。群臣加以勸阻,唐太宗不以為然,還把良馬賞賜給大臣。由於對馬的摯愛,唐太宗還留下了一些詠馬的詩篇。其《詠飲馬》云:「驗骨飲長涇,奔流灑絡纓。細紋連噴聚,亂荇繞蹄縈。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翻似天池裡,騰波龍種生。」對馬飲水的各種姿態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寫。

  唐太宗生長在邊地,不僅好馬如狂,而且喜弓善射。晉陽起兵後,他東徵西討,出生入死,弓箭常伴身旁。他使用的箭,比通常用的箭大一倍,命中率高,威力大得可洞穿門闔。公元619年,唐太宗與宋金剛對峙於柏壁,有一次,唐軍被包圍,他就用大羽箭射殺了宋金剛的驍將,使宋軍驚退。統一全國的戰事結束後,唐太宗騎射圍獵的豪興不減當年。每天有數百人參加,射中的就賞賜弓箭和布帛。由於唐太宗喜歡遊獵騎射,大臣虞世南、魏徵等都加以諫阻,一是為他的安全考慮,二是為他的擾民擔憂。在大臣們的提醒下,唐太宗克制自己,不妨農事,但圍獵之事仍然不絕。在他看來,圍獵是為了布陣練兵,不忘武備。

  喜馬必愛,愛馬必養。其實,唐太宗用六匹駿馬裝飾自己的陵墓,不僅僅只是由於自己嗜馬如狂,最重要的是還與他的愛好騎射有關,唐太宗是想通過騎射不忘武備。

相關焦點

  • 美國訪中為禮物發愁,昭陵六駿中三俊的由來
    當時有一位美籍華人就說了,把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裡收藏的昭陵六駿中的兩駿歸還給中國,讓這兩駿與其它四駿相聚,這才是給中國最好的禮物。人們不禁會問,這位華人為什麼會提這樣的建議,難道六駿真的有這麼珍貴嗎?我們就介紹一下這六駿,既然是昭陵六駿。那麼我們就說一下什麼是昭陵,昭陵就是唐太宗的墓。早在唐貞觀十年,即公元636年,唐太宗的皇后長孫皇后去世後。
  • 西安碑林博物館,昭陵六駿少兩駿,可惜
    著名的「昭陵六駿」中有四駿藏於這裡。 碑四面環刻,存書三面。碑陽19行,碑陰20行,行38字。左側5行,行37字。 是顏真卿71歲時所做,可謂晚年精品。碑林裡自營的拓片不算便宜,比外面的貴好多倍。這些拓片應該是從復刻的碑上拓的吧?
  • 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昭陵六駿只剩四駿,另外兩駿去向何方
    六駿郵票昭陵六駿是昭陵司馬道上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厚約40釐米,重達3.7噸。,由石刻家閻立德依畫雕刻於華山石上,他還親自作詩六首,由大書法家歐陽詢抄錄下來刻在六駿旁邊。
  • 昭陵六駿中,為何它排首位,只因一點其他五駿沒法比
    聽說過「昭陵六駿」的人很多,但知道其詳細情況的卻很少。「昭陵六駿」,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祭壇前,東西兩側六塊駿馬青石浮雕。  在千古帝王中,李世民對自己的戰功是很自負的,毛主席也稱讚他為「最能打仗的帝王」。為了自詡馳騁疆場騎射的生活,他在修建自己陵墓時,就命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用青石鑿刻了生前騎過的六匹戰馬的浮雕,以歌頌自己南徵北戰的武功。
  • 陝西省資訊|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昭陵六駿只剩四駿,另外兩駿去向何方
    陝西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昭陵六駿只剩四駿,另外兩駿去向何方貞觀十年,李世民為了告誡子孫創業的艱辛,在興建昭陵時下詔,「朕所乘戎馬,濟朕於難者,刊名鐫為真形,置之左右」,於是便有了「昭陵六駿」。
  • 遊國博賞國寶,殘破的昭陵六駿馱出了大唐盛世
    陪他一起馳騁沙場的,除了秦叔寶、程咬金等功臣良將外,還有六匹寶馬良駒。李世民沒忘記那些功臣,讓閻立本為他們畫了像擺進了凌煙閣;李世民同樣沒有忘記它的六匹座駕,在自己的陵寢昭陵北麓祭壇兩側的廡廊裡,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兩兄弟,合力把它們製成了浮雕石刻。
  • 「大唐的背影——尋訪唐帝陵」之二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其中的一個鐵匣中,『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9月4日,在唐昭陵遺址公園景區,導遊陳晨帶著遊客一邊參觀一邊解答大家的疑問。《舊五代史·溫韜傳》《新五代史·溫韜傳》都記載了溫韜盜掘昭陵的事情,《宋會要》裡也有昭陵被盜的記載。
  • 劉月群/長孫皇后與昭陵遺存
    長孫皇后與昭陵遺存 文/劉月群 並決定把昭陵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他駕崩後與皇后合葬,由此可見,昭陵與長孫皇后關係的密切程度。後來,唐太宗在撰寫《昭陵刻石文》碑時,評價了長孫皇后節儉的美德,闡明了因九嵕山為陵的原因,並使百世子孫奉以為法。
  • 揭秘清代第一官窯——海城皇瓦窯前世今生
    原標題:揭秘清代第一官窯——海城皇瓦窯前世今生   為皇宮帝陵燒琉璃瓦每塊一兩銀子▲皇瓦窯有「昭陵」字樣的琉璃磚瓦  皇瓦窯,位於遼寧省海城析木鎮缸窯嶺村北山半坳皇瓦窯溝內,據《清史稿》記載,該窯始建於後金天命6年(1621年),停燒於清末(1911年),歷時290年,是清代我國東北地區唯一為「一宮三陵」(瀋陽故宮、昭陵、福陵及撫順永陵)提供琉璃構件的官窯。有清代第一官窯之稱,也是東北唯一一座官窯。
  • 初秋途徑瀋陽,匆匆走過大帥府和清昭陵
    八大碗是指滿漢全席之一的下八珍,每逢年節、慶典、迎送、嫁娶等富家多以八大碗來宴請,每桌八人,桌上八道菜,全都以大碗上桌,這八道菜集中了多種烹飪手法,很受民間歡迎。東北好多地方都有八大碗飯館,吃的不一定是當年的八道菜,卻也各有特色。表妹說瀋陽開的幾家店都挺火的,人多的超出想像,進門就看見一字排開的大鐵鍋,相當有氣勢!
  • 詭秘皇陵,紅色狐狸,瀋陽昭陵密道事件,考古隊員差點喪命
    清昭陵又名為皇太極陵,是埋葬清朝第二君主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清昭陵分為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上如宮殿巍峨,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像皇宮排列,主體建築都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布置,佔地達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陵墓。
  • 國寶134件,包括昭陵四駿,多件文物禁止出國
    西安碑林被譽為天下三大碑林,大名鼎鼎的昭陵六駿,石臺孝經,開成石經,以及嶧山刻石,合陽令曹全碑,孔子廟堂碑,同州三藏聖教序碑等等國寶級石刻,都在碑林展藏,非常寶貴。碑林一共有7個碑室,4個石刻藝術室,仔細欣賞的話,一天時間可能都不夠。
  • 從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畫看展示個性的初唐婦女髮式
    本文作者主要以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畫中女性為例,窺探初唐女性髮型的時代特徵:初唐婦女的髮式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眾多造型美麗、個性的髮髻甚至引來了唐代及後世文人的由衷讚美和效仿。從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壁畫、彩繪釉陶女俑、三彩女俑及紅白陶女俑的髮型中可以概括為髻、鬟、鬢三種髮式。髻和鬟的區別,髻是實心的,鬟是中空做環形,大多為青年女子所梳者,其中以雙鬟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