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為給兒子簡辦婚禮,項城市高寺鎮張老家行政村的村民張銀中意外成為「村紅」,成為全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原來,當地婚喪嫁娶過去大操大辦之風盛行,隨禮禮金從100元起,上不封頂,群眾雖無奈,但礙於「慣例」,禮金不斷「加碼」,這種陳規陋習加重了群眾的負擔,不僅扭曲了正常人際關係,也敗壞了地方形象。
張銀中有3個孩子,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大女兒是中國政法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在北京就業,結識了同樣在北京就業的來自南陽市的一位小夥子。結婚的時候,張銀中就拒收彩禮。兩個孩子結婚的時候,他也沒有在家大操大辦,只是帶著妻子到南陽參加了女兒的婚禮。
兒子張玉東大學畢業後也在北京一家網絡公司從事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結識了來自項城市新橋鎮劉營村的姑娘李雨晨,姑娘在另一家網絡公司也從事管理工作。二人談婚論嫁時,親戚朋友都勸張銀中這次可不能太簡單了,娶媳婦和嫁女兒可不一樣,一定要排場。「原計劃安排酒席40多桌,結果還只辦了12桌。因為啥,現在國家提倡儉省節約,不讓鋪張浪費。兩個小孩正好也同意簡辦,我給俺親家一說,也願意簡辦,這樣也不浪費錢了,所以說給兒子婚辦事幾乎沒有花啥錢。」張銀中說,「婚禮就去了兩輛小車、一輛公交車,也沒有要響器、鑼鼓、抬花轎啥的。因為不收禮,婚宴一下子比計劃少待了28桌。辦完以後小孩也高高興興地回北京上班去了。其實,事後大家都認為還是簡辦好。所以,等北京工業大學的小女兒結婚時,我準備也簡辦。」
繼張銀中事件之後,村民們也紛紛效仿。村民張俊祥的女兒張冬麗大學畢業後在濟南一家醫藥公司上班,結識了當地的一位小夥子,結婚的時候,張俊祥夫妻也是拒收彩禮,他說:「彩禮都是兒女的債,給對方的所有經濟壓力最終還得兩個孩子擔負,所以只要兩個孩子好,要彩禮幹啥?我給親家說,咋省勁咋辦。姑娘走的時候,我在家只是通知了一下親戚,辦了四桌酒席,大家簡單聚一聚,沒有通知村民隨份子,這樣不僅省了錢,更省了心。女兒的婚禮,很多至親都沒安排去,她叔叔和嬸子都沒安排去,只是我和她媽媽去了。」
張俊祥的兒子張向東大學畢業也在北京工作,兒媳婦也在北京工作,老家是山東的。沒想到親家也很開明,兩個孩子在村裡舉行婚禮的時候,只是親家夫妻兩個來的,當天也只待了7桌客。談到這,張俊祥樂呵呵地說:「我現在發現,越是家庭條件不好的越講排場、比闊氣,越是條件好的怎麼辦都好說,婚姻還是兩個人一起生活,虛面子都是給別人看的,不攀比的婚姻才更幸福。」
因為婚事新辦,張俊祥還上了項城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一下子成了「網紅」。(苗海波 張希 張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