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818黃金眼》報導了這樣一則新聞:
李女士原本在上海工作,10月份杭州一家A公司向她拋出橄欖枝。10月31日,A公司向李女士發送了入職offer。11月4日,李女士與上一任僱主解除了合同,並與A公司約定11月底入職。
11月21日,A公司的hr通知李女士,說她的背景調查出了些問題,不能正常入職了。李女士追問原因,對方hr的答覆說:是她前同事中有人講李女士的壞話,還給了李女士第三方背調公司的電話,讓李女士自己和背調公司聯繫。
在記者對第三方背調公司的電話採訪中,該背調公司稱,原因是李女士的前上級說「沒有聽過李女士的名字「。並且,不久之後也是A公司自己主動要求中止背調的,他們就沒有再繼續調查。
李女士隨即現場撥通前上級鄔先生的電話,鄔先生表示因為背調公司說「李女士」原名,他就沒有反應過來。(該公司都用花名稱呼)
記者再次撥通A公司電話,A公司又給出新的說法,稱A公司的背調是360度背調,並非背調公司一方出結果。
隨著該事件登上了當天微博熱搜,面對輿論壓力,A公司發布了《關於終止錄用候選人李某的情況說明》,《說明》中寫到,背調沒過原因是候選人在入離職時間和直屬匯報上級方面存在虛假陳述。
沒了工作,進退兩難的李女士表示,接下來會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該報導在經多家主流媒體轉發後,累積觀看量已超113萬次,在背景調查行業內,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入職前背景調查原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新聞中的爭議究竟是哪些疏忽造成的,今天就來探討一下:
首先,(以我們一直合作的全景求是背調公司為例)背調供職履歷等信息,是通過向對方hr核實姓名+手機號的方式,如出現查詢不到的情況,即進行身份證核實,並當場就「多種差異可能」追問;不僅如此,調查員還會參考多個證明人話術,了解差異原因。如真出現調查結果錯誤,也會有甲方公司或是候選人發起投訴覆核流程,用以保證僱主品牌及候選人體驗。事件中的第三方背調訪談,顯然是不專業的。
其次,對於不少公司來說,選擇背調公司往往有個誤區,想要貪圖便宜。過分追求成本低廉,很大程度會埋下一些不規範操作的隱患。謹慎選擇第三方背調,不僅需要選擇一家「真的會背調」的公司,還需要考慮對方是否有能力提供專業諮詢,是否能全面協助HR招聘、幫助提升背調專業度,是否具備各類風控機制,以及應對危機的處理方案等。
第三,最重要的是,背調公司應始終堅持「對甲方客戶負責」的首要原則,對背調過程及結果乙方公司必須嚴格保密。事件中,該背調公司在沒有明確定論下,就急於劃清界限,單方面「甩鍋」給客戶,是非常業餘的表現。
目前,我國整體背調行業正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誠信和責任意識是背景調查的內在動力。背景調查將繼續不斷完善,延伸到更多行業及場景,為企業提升其背調服務效率,降低由從業者準入審核不到位帶來的風險隱患,改善職場失信狀況、共同推進職場誠信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