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企業新招聘的部門高管,面試和簡歷堪稱完美,面試官掩不住心中竊喜,差點當場聘用。結果一經調查,竟然是一個「李鬼」,冒用了別人的信息。
剛入職的運維,在入職的第一天就被警察帶走了,被告知,他竟然是盜竊嫌疑人。
某公司入職3個月的技術主管,突然提出離職,隨後小時,還順便清空了公司的資料庫。
剛入職的小劉以父母生病急需醫藥費為由,向公司借款5萬元,隨後閃辭,調查後發現,小李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已有2年。
在產品上線的前一天,競爭對手公司發布了同款產品,經過調查,法人竟是我司離職不久的技術總監。
這些荒誕離奇的經歷,都是因為HR工作不到為,給公司帶來的慘痛教訓。
據數據調查顯示,有1%的候選人身份信息不符,35%的候選人學歷不符;50%的應聘者履歷存在造假;87.5%的應聘者曾離職閃辭,3.3%的應聘者偽造職業資格證書。
而每100個候選人中4個求職者存在網貸失信,每100個候選人中即查得1位有不良記錄,每5位候選人即查得1位有商業利益衝突,每100位候選人中有2位的是失信被執行人。
HR作為企業招聘、人才引進的第一道關卡,應該如何為企業規避和降低用人風險呢?
首先,就是要了解新員工從前的工作經歷。
一個人過去的工作表現,是他們今後如何為你工作的最佳指標。不對新員工工作經驗進行審核,是僱主最大的錯誤之一。
所以,各大企業對於僱傭員工的信息核實,已經成為常態。最開始只是針對高層高管、核心員工做背調,延伸到普通職工也會做背調,職位不同,背調的內容也是不一樣的。
針對高管以及核心員工:
核實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身份、學歷、工作履歷、工作表現、職業資格、網貸負面、不良記錄、商業衝突、失信被執行人等。
針對一般員工:
核實內容就稍微少一點,例如:身份、學歷、工作履歷、工作表現、不良記錄、網貸負面、失信被執行人等。
針對基層員工:
如果是招聘收銀員、快遞員等,核實的內容一般為:身份、不良記錄、網貸負面等。
什麼時候做背調?
1、獲取簡歷(海選)
當HR拿到簡歷的那一刻,即可根據應聘職位,做基本信息核實,做初步篩選,選出優秀應聘者,邀約面試。也為應聘者和面試官節約時間成本。
2、初次面試(晉級)
初次面試時,根據應聘者的簡歷及面試了解的信息,進行背調,如有任何問題,可當面跟應聘者聊,快速高效,避免因某種誤會錯失人才,也可最大可能的篩選出優秀人才。
3 、終面後,offer前(決策)
終面後,就是要做決策的時候了,決策前,一定要對候選人進行充分的了解,降低企業招聘風險,為公司選擇優秀人才。
4、入職後(補查)
此時,員工已經入職,做背調其實已經有些晚了,如果真遇到有問題的員工,可能危害已經造成,損失已經產生,如隱藏的地雷,已經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