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被列寧譽為 「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但後世對他的評價可謂冰火兩重天,有人說他是亂臣賊子,明朝楊慎《丹鉛錄》中有評價「安石之奸邪,合莽操懿溫為一人者也。……宋之南遷,安石為罪之魁。求之前古奸臣,未有其比。「 也有人讚譽他是千古名相,誠如黃庭堅所言:餘嘗熟觀其(王安石)風度,真視富貴如浮雲,不溺於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更被梁啓超譽為:若乃於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意思是說從夏商周到現在,四千多年歷史中,王安石堪稱古今第一完人!
今天通過他自己的九首詩詞,一探這位毀譽參半的宋朝宰相的內心世界
一、到手的狀元郎飛了
22歲那年,王安石參加了朝廷舉辦的科舉考試,殿試中本來所有考官一致圈定王安石為第一名,在送給皇帝最終裁定時,卻因一個叫做「孺子其朋」的典故將其降為第四!原來這孺子其朋說的是周公教育周成王的一句話,皇帝宋仁宗看了非常的不高興,所以最終降為第四。
但這件事情絲毫沒有打擊到王安石,我們來看他的詩詞
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
……
材疏命賤不自揣,欲與稷契遐相希。
這句出自其詩作《憶昨詩示諸外弟》,看這詩詞中的用詞,不難看出王安石年少時就志向遠大,用日月爭輝來形容,可見心高氣傲,這樣一個不拘小節的人,對科舉名次不會太過介懷!
二、深根基層,革新探索
王安石不遠在京師為官,多次拒絕調回京師為官的機會,他認為在京師為官束縛太多,更重要的是不能真正親臨一線,了解民間疾苦,對症下藥。他體察民情,制定切合實際的政策;突破常規,大膽革新,把後來正式變法中「青苗法」在鄞縣做了試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當時的王安石早已是心懷天下,對未來的變法強國充滿信心,在鄞縣任滿後回鄉探親,途經杭州時,他寫下了這樣的詩篇。
《登飛來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調入京師後,他給仁宗皇帝上了一封萬言書,將自己在地方任職十多年的觀察、調研做了一次全面系統的闡述,力陳自己的改革設想。可仁宗年老體邁病入膏肓,沒等改革就死了。
三、富國強兵,在此一舉
剛登基的神宗就接到一份「百年之積,惟存空簿。」的財政奏摺,神宗立刻下詔邀其進京,共商大事。君臣二人一個年輕力壯有決心,一個人到中年有方案,變法運動開始了。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變法伊始寫下的一首詩,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包含著了變法的美好願景!毋庸置疑,變法的初衷是好的,之前的基層試點也取得過很好的效果。可真到了全國推行,弊端開始顯現出來,於是北宋「新舊黨爭」的序幕由此來開
四、罷相歸家後,重回京師,恢復部分新法
當《流民圖》呈送御前時,神宗徹底動搖了於是新法廢除,王安石罷相歸家。後來在變法隊伍苦口婆心的爭取下,神宗又恢復了變法的諸項政策,還特地下詔邀王安石回京。返京途中,留下了那首「超然邁倫,能追逐李杜陶謝」的七絕名篇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此時的他多麼希望新法推行的形勢能夠儘快穩定下來,自己好退出這紛紛擾擾的名利場,歸隱還鄉,享受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 回到朝堂後,君臣之間默契不如從前,王安石的弟子呂惠卿為了獨攬大權,更是陷害王安石。不到兩年,57歲的他再次辭去宰相一職。
五、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辭官回到南京之後,王安石終於回歸了田園生活,過著和普通老百姓一樣的日子,經常是騎一頭毛驢出門。遠離了政治,潛心於文學創作,那個時期最有代表的一首就是:
《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這首詩非常樸素,平實,讀了有一種清新撲鼻的感動,而且意境高雅,也象徵了王安石的自身品格,更是對他退出廟堂的最好寄語。
六、歸園田居、心如止水
在南京過著閒適的小日子,猶如神仙般,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也應運而出:
《書湖陰先生壁》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但就算遠離了朝堂的紛擾,看淡了世間名利,對世事也沒有了能力改變什麼。王安石種菜賞花,掃地育林,卻做不到心如止水,變法事業也難以忘懷,卻又如何奈何呢
七、蒼涼失落,深沉感嘆
從退出朝堂不問世事開始,寫出過很多含蓄深婉、雅麗精絕、格調高雅、意境深遠的詩作,但只能說是對自己的一種寬慰,對現下的一種無奈,而這首足可以媲美《赤壁懷古》的名篇似乎所說了他內心的真實寫照,這首詞雄渾闊大:
《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裡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
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連當時的發對派蘇軾本人連連讚嘆:「此老真乃野狐精也!」但詞裡行間透露處的蒼涼失落,和回味自己的變法往事的深沉感嘆,著實讓人透不過氣來!
八、理想幻滅的痛苦與絕望
罷相八年後,年僅38歲的神宗去世,司馬光復出為相,盡罷新法。面對後繼者的全盤否定,深受打擊的王安石次年辭世,臨終前寫就一首《新花》詩,字裡行間充滿了理想幻滅的痛苦與絕望:
《新花》
老年少忻豫,況復病在床。
汲水置新花,取慰此流芳。
流芳柢須臾,我亦豈久長。
新花與故吾,已矣兩可忘。
花兒的生命不過是須臾之間,而他也將不久於人世,不管是花兒還是我,都終將會被人們遺忘。面對這樣的結局,讀者無不唏噓感嘆。
九、鬥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
最後,我們再一起重溫他的鳳凰山,人生如果可以重來,生長在盛世,那麼鬥鬥雞溜溜狗,快樂逍遙的過一輩子,那樣的人生多麼輕快啊
《鳳凰山》
歡樂欲與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遲。
白頭富貴何所用,氣力但為憂勤衰。
願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
鬥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
王安石生在下坡路的宋朝,面對諸多社會弊端,選擇負重前行,走了一條沒有後路的改革路。但相對於秦商鞅和明張居正的下場,王安石也算是善終了!
可惜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千秋功過是非任由後人說。王安石的一生,你又覺得是失敗還是成功,又有什麼看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王安石圖較少,考慮到宋朝官服,借用電視劇蘇軾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