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5月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CSIG總裁湯道生正式宣布推出「騰訊教育」品牌。明確了戰略方向,加之整合了6個BG中20個教育產品,騰訊在教育業務上終於開始加速。
湯道生曾介紹說,整合後的騰訊教育,依託AI、大數據等技術,向個人、學校和教育機構等提供連接、教學和管理服務,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做教育行業智慧化升級的助手」。
近期,在杭州2019TESOL中國大會上,騰訊智能平臺產品副總裁李學朝在接受雷鋒網等採訪時,以騰訊英語君為例,闡述了如何圍繞騰訊教育的大方向、用AI來打造一款英語教輔產品。
騰訊智能平臺產品副總裁 李學朝
為何切入K12英語教育?
騰訊最初做英語君這款產品,起因是在另外一款產品「騰訊翻譯君」上挖掘到了用戶對於口語練習的需求。
據李學朝介紹,主打AI的翻譯君用戶增長很快,他們在對用戶做分析時發現,很多用戶,包括中小學學生、大學生在使用翻譯君時,還有許多額外的訴求,例如利用翻譯君來練習口語發音,其中還有部分家長用戶也是如此。
經過一番梳理,他們認為口語練習這塊還有很大的痛點需要去滿足。產品的洞察、用戶的需求有了,接著,各地中高考改革陸續將英語口語增加至考試中,政策的變化釋放出的信號,更讓團隊覺得做英語君這樣一款產品是有機會的。
「然後我們團隊結合之前在教育類產品上的一些積累,加上在AI技術上的儲備,包括語音識別、口語評測、圖像識別等技術,同時聯合內部其他AI實驗室一起做,最後就演變出英語君這款產品」
騰訊英語君正式推出是在去年年底,至今已有半年多時間,團隊規模近百人。但在公開場合,大家很少看見關於這款產品的宣傳。
「我們想把產品打磨好,只有覺得把各方面技術都做透了,反饋也不錯,才會拿出來呈現。之前做To C的產品有灰度實驗,現在做ToB教育產品,我們主要是通過標杆校、標杆區獲得使用反饋。」
李學朝表示,英語君推出後,一直處於測試和打磨階段,此前很少對外做產品的系統闡述。
騰訊英語君:AI解決了什麼?
近年來,AI在語音識別、測評方面的應用趨於成熟,在做語音助手和翻譯君時,騰訊已將AI應用於語音翻譯、同傳,現在又將AI遷移至英語君上用於口語評測和智能評閱。
採訪中,李學朝多次強調AI技術在教育場景的應用,英語君也被定義為一套AI教輔解決方案。
如今,隨著中高考逐漸強調口語的重要性,一方面優秀師資稀缺是不爭的現實,另一方面,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由於時間和精力有限,老師往往很難1對1對班上每個學生的口語發音進行診斷並提供針對性輔導。同時,口語作業也不像文本作業一樣可以快速處理,同樣也要佔據老師大量的時間,無形中給老師增加了許多教學負擔。
課前,學生可以提前預習口語發音。對著英語君讀一個單詞或句子,AI能夠對學生的發音進行個性化診斷並指出問題所在。指出問題後,學生要繼續加強練習,練習後還要看改善效果如何,那麼學生就需要找人練習口語對話,所以他們又增加了一個人機對話功能幫助學生練習對話。
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家庭可能會找個外教幫孩子練習口語,但擁有這種條件的家庭畢竟是少數。對於三四線地區的家庭來說,借用人機對話的方式來練習口語,或許是一種更優的選擇。同樣,家長也可以藉助AI在家指導孩子練習口語,實時查看孩子的成長進度。
課後,老師在教師端統一布置作業,然後利用AI統一批改作業,還可以看到整個班級的學情學貌的統計分析報告,進而幫助老師調整改進教學方法和計劃。
與此同時,為了獲得標杆區、校老師們的需求反饋,英語君的產品、技術等人員都加入到老師群和家長群,去理解他們的使用後的感受。
但他們後面也發現,產品和技術出來後,作為一款主要供學校師生使用的教育產品,單純只做一些技術類、供給類的遠遠不夠,還需要深刻理解教育場景,因此又邀請了一些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產品的打磨。
這是他們在英語君的研發過程中總結出的部分經驗,從大的層面來看,這也是騰訊從消費網際網路向產業網際網路升級過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的現實問題,怎麼更好的理解產業,從而解決B端複雜的場景需求。
不過市場上也有不少類似AI英語教輔產品,同樣以進校為主,面向老師、學生及家長群體提供多樣化服務。對此,李學朝表示,只要挖掘到教育場景中的這些需求,能夠利用AI等技術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又符合騰訊教育的整體戰略方向,就會去嘗試做,反而在做產品的決策時他們並不會特別關注競品是如何做的。
教育ToB是趨勢
騰訊教育的定位是做教育行業智慧化升級的數字助手,基於此,他們也為英語君提出了一個「數字英語老師」的概念。這個概念與時下備受關注的AI助教/老師本質上是一樣的,核心在於AI。
但數字老師、AI老師等概念與AI與教育融合落地的程度息息相關,顯然AI現在更多是在扮演著助教的角色。
李學朝認為,近幾年AI在語音、NLP領域的進展突飛猛進,在翻譯這塊的應用已有很大發展。一方面AI技術在不斷發展,另一方面,AI與教育的融合還在初級階段。
「AI、教育像是兩個平行發展的空間,教育行業的價值鏈比較長,怎麼找到行業中某個環節用AI去提升效率或者降低成本,讓這兩個平行的東西產生更多交集,讓AI滲透到每個環節中,讓價值鏈產生增益,我們也還在探索中。」
AI需要數據來訓練,因為AI在教育行業的滲透沒有很深,所以還需要積累更多教育的大數據。他認為,目前AI+教育在學科教育中,尤其是英語,比較好的切入點有兩個,一是翻譯,二是人機對話。主要是集中在課前練習、課後輔導以及評測環節,後面陸續可以向考試、模擬、日常輔導滲透,循序漸進,學生、家長就會選擇AI。
行業都開始布局B端教育市場,不僅是騰訊教育意識到AI、ToB的價值,教育巨頭好未來自去年底開始向B端教育轉移,同時不斷在AI能力方面進行投入和升級。
騰訊教育業務
「這確實是一個大的趨勢,不管是政策引導,還是從業者們陸續跟進,是趨勢的話,大家都會去追求。但每個公司在追趕和捕捉趨勢時,都會有不同的策略和差異化的東西。騰訊教育的優勢在於C to B、連接以及騰訊在雲和AI方面的能力。」
李學朝強調,基於產業數字助手的定位,採用生態和開放的策略,去建立更多合作夥伴,一起推動行業前進,這是騰訊做教育的主要策略。為了更好的連接用戶,他透露稱,英語君的小程序版本接下來也很快會上線。
上線已有半年,騰訊內部並沒有為英語君的發展設限,團隊目前只需考慮如何為用戶提供價值,以及如何通過產品、技術、內容的演進,讓用戶、合作夥伴更多的認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