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2017年如約而至。
就像以往的每年一樣,不論此後的時光帶給我們的是希望、失望、欣喜抑或悲涼,在新年伊始,面對未來,我們滿懷的永遠都是希望。
2017年,我們的高等教育也有著太多值得去期待的事情——「雙一流」建設、高考改革、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民辦高等教育新發展、基層黨建、創新創業教育……對於這些事關高等教育發展的大事,高校的不同人群有著不同程度的盼望和希冀。
面對剛剛在我們腳下延伸開來的2017,您最希望自己的哪一份願望最終成真呢?
大學校長說
傳承基因,立德樹人
■郭東明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催人奮進;高等教育爭創一流的堅實步伐,牽動人心。
前不久,黨中央召開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事關高等教育發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結合黨中央此前作出的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戰略決策,「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之道已經綱舉目張。
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中國特色是基因。「中國特色」回答了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我們將更加自覺地傳承紅色基因,堅持紮根中國大地,牢記「四個服務」使命,持續提高辦學能力、辦學活力、辦學實力和辦學魅力,助推東北振興,助力偉大「中國夢」。
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立德樹人是根本。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我們要把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一流人才作為立身之本,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帶動學校整體邁向一流。
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匯賢用才是關鍵。我們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同樣堅持德才兼備的標準,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努力堅持「四個統一」;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培養人才和引進人才並舉,國內人才和國外人才統籌,努力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一流大學氛圍。
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是基礎。一流大學必以一流學科為基礎和支撐。在學科建設上,我們將處理好世界前沿、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的關係,充分發揮理工科優勢,把握學科趨勢、不斷聚焦重點方向;我們要善於面向中國前無古人的偉大現代化實踐回應理論、科技難題,與其他高校一道,努力探索構建中國特色的工科發展範式和評價標準體系。
(作者系大連理工大學校長)
彰顯大學能力
■徐飛
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識。2015年,黨中央作出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科學決策,為發展更高質量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17年,我們要全面推進「雙一流」建設,努力提升和彰顯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造力、學術競爭力和思想影響力。
我們要全面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迎接全球化和數位化時代的機遇與挑戰,順應高等教育從「教的範式」向「學的範式」轉移的深刻變革,以範式創新再造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打造「價值塑造、人格養成、能力培養、知識探究」四維一體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基於研究型、探究式學習模式,讓學生自主開展深度學習,做積極的知識發現者與建構者,真正讓創新成為學子最鮮明的才學稟賦。
我們要全面加強科學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加強基礎研究,推進原始創新,全力推進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建設,在科學技術關鍵環節、共性技術上取得重大成果,以前沿科學技術支撐國家戰略,引領創新創業,反哺人才培養,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我們要始終堅守大學精神。秉持「竢實揚華,自強不息」的交大精神,「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交大校訓,涵養獨具交大特色的文化底蘊,致力把西南交通大學建成一所受人尊敬的高貴的有靈魂的大學,一所具有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創新創業型大學。
我們要致力於促進文明交融,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交通大學「交通成和」的精神圖景,契合中華民族「和合」的智慧文化。全方位服務「一帶一路」、中國高鐵「走出去」戰略,加強國際合作和人文交流,以人文交流促文明交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交大力量。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學校長)
高校教師說
加強學生「成人教育」
■於亭
中國正在轉入高素質社會,但是高校學生在學習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人文素養等方面,與社會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高素質人才比較缺乏。對此,很多人以為是高等教育出了問題,其實是中學的「知識」教育和大學的「成人」教育沒有很好地連接在一起。所以,我希望新的一年或接下來幾年,兩者可以更好地銜接,並且,「成才教育」要轉為「成人教育」。
北大教授提出了「空心病」,其實武大也存在這一問題:學生進入大學後開始厭學、放縱自己,心理疾病和焦慮人格、心理缺陷等問題與以前相比大面積出現。大學教育現在注重品質提升,但是中學生還停留在考進一個好大學就萬事無憂的想法。所以,要更加強調「成人教育」,就是讓年輕人成為一個更加健康完整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知識載體走到社會上。
現代社會對人的技能要求越來越細、越來越多,而且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大學生在面對這一問題時可能沒有意識到,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其實是一個綜合載體,而不只是某個專業學習了。所以,大學生延續中學教育的「知識教育」,到了大學某個專業渾渾噩噩地學,最終進入社會就會普遍感到壓迫感、不幸福。現代社會對年輕人確實比較殘酷,但大學生在抱怨的同時,也必須承認自己沒有很強的心理承受力和綜合競爭力,因為他們在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方面的訓練,遠遠低於他們的知識訓練。
中國式「成人教育」,大學可能佔90%的責任,但如果沒有中學教育的良好銜接,也很難完成。所以在未來幾年,大學和中學要逐漸溝通、聯手,讓中學生不僅要在知識上準備好,在理想、自我教育等方面也要更有主動性,要讓他們明白上大學究竟是為了什麼。這樣,他們的自主選擇也會更有針對性,而不是盲目地拼一個「985工程」或「211工程」。
(作者系武漢大學國學院中文系教授)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臧玉峰
新一年,我最關心的教育話題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最近我在海南開會,與會者中,有五分之四是國外華人教授,大家在一起討論現在的高等教育時,有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中國的學生很優秀,但是創新性不夠。我覺得這是培養過程造成的問題。
很多學生覺得老師講課沒意思,提不起學習興趣,那是因為老師只按照課本上來講,毫無新意。比方說心理學課,書上的大部分理論都是過時的,很多最新的研究都沒有寫進教科書,暫且不論這些最新研究的科學性,老師都應該先掌握。它又與很多其他學科交叉,比如醫學、計算機科學等,把這些方面的新進展,比如心理學對這些學科的影響,或者這些學科對心理學的影響,新的技術、理論、動向等,及時結合一些實例講授給學生,可能就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人會說,課本是打基礎的,我不同意這個觀點,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做事,這才是打基礎。我希望讓做科研非常好的教授多給本科講課,如果由於時間問題講不了太多課,可以多做一些講座。因為通常來說,他們不會照本宣科。這也是一種創新。
此外,要讓本科生提早地參與做科研。大一學生一入學,我就給他們講科研,目前我還帶了四、五名大一的學生。其實,這不是為了培養科學家,而是要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式。
現在很多人都在說創新,但創新不是喊出來的,而是要有憑有據,就像做科研一樣。只有學生具備了科學的思維方式,才能更好地創新。不管是培養學生還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我都一直堅持這種方式。
(作者系杭州師範大學認知與腦疾病研究中心教授)
教育專家說
高考改革的回顧與展望之年
■劉海峰
作為研究考試制度的學者,我非常關注2017年。因為這是與高考制度有關的重要年份。
首先,2017年是恢復高考40周年。在恢復高考30周年的時候,全國媒體出現了集體性懷舊現象,所有媒體都對此有過大量報導。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所謂「四十不惑」之說,已經到了不惑之年的高考制度,今年一定會是大家關注的熱點。
與此同時,2017年本身也是高考改革的重要年份。因為在三年前的2014年,國務院《關於深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頒布。隨著《意見》的頒布,上海市和浙江省也在全國範圍內率先試點了高考制度改革,這次改革也成為了最受公眾關注、影響面最大,同時也是最複雜的一次試點改革,尤其是其中「六選三」的科目改革更加引人關注。
2017年,隨著當年的高一學生進入高考之年,這次改革也真正進行到了高考錄取環節。作為一次對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具有相當大影響的改革,這個試點效果如何,必須要經歷一次完整的實踐檢驗,也只有經歷了這次檢驗,我們才能確定哪些經驗可以推廣,哪些環節有需要加以改進。
事實上,不管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還是國務院在2014年頒布的實施意見,都提到高考改革要在2017年全面推開。在這一年,北京、天津、山東、和海南四省市也要開始實行上海和浙江在試點中進行的科目改革,國內其他省市則準備在2018逐步推進相關改革。因此,上海、浙江兩地改革的成敗,將對全國其他省市的改革產生巨大作用。
總而言之,2017年,將是對高考改革進行回顧與展望的關鍵之年。
(作者系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
培養什麼人?辦什麼大學?
■蔣國華
2017年中國的高等教育離不開兩個方面,一個是培養什麼樣的人,一個是辦什麼樣的大學。現在由於高等教育大眾化深入發展,國家新的科學技術發展,我們熟悉的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機制、教育模式、管理方式等都迫切需要改革和調整。這裡要談到大學課堂政治底線和大學課堂意識形態。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第一要務,目前大學教師隊伍總體是好的,但也有些教師對國情的了解不夠深入,在課堂上胡講亂講,誤導了學生。老師承擔著傳道的義務,要引導學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黨的領導,這就需要國家明確教師課堂教學的政治底線,建立健全課堂教學管理體系,確保課堂意識形態安全。
第二,自由、平等、民主之類是人性中皆有之的。正如馬克思所教導的:「自由確實是人所固有的東西。」「人生來就有自由的要求。」這或許是國門洞開之後國人精神領域被喚醒的最深刻的變革,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
第三,大學要為中國教育的創新,尤其是科學技術的創新作出新的貢獻。管理模式、教育機制的改革不光針對老師,也針對學生。因此,大學要採取有效的措施,積極鼓勵學生進行科研創新,讓學生也參與到這一進程之中。
很大程度上,教學的水平、服務的水平、國際的影響基礎在科研。全世界現在有兩萬四千多所大學,總共一個億的大學生,而中國大學生就有3700萬,佔其中的37%。如果我們重視這37%大學生的科研創新,達到的成果會難以想像。從「十三五」規劃裡,有關創新的詞出現了71次,就可以看出國家對於這一點也很重視。
一所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一定要有自己的科學,而不僅僅是傳播別人的科學。在2017年,大學應當朝著本校有科學的方向前進。如果一所大學連自己的科學技術都沒有,那就和培訓機構沒什麼區別了。而這就需要大學在論文、專利上的創新,讓科研成果進課堂,最終服務於教學和育人,服務於國計民生。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民辦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北京葵心教育諮詢中心主任)
「雙一流」建設須兼顧公平
■侯定凱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底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時強調,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推動教育均衡發展,要少一些「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回到這份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具體目標,其中之一是加快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學科和國際原創性成果。
2017年,「雙一流」建設必將深入推進。由於涉及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學術競爭格局的調整,作為一項重大的公共政策,「雙一流」建設的政策設計和實施是否會加劇教育不公平?如何兼顧學術卓越和教育機會均等的雙重目標?
2016年6月《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普通高校本科出身的名校研究生——我們為何淪為「學渣」》的報導,描述了我國部分普通高校忽視學生系統、紮實的學術訓練,卻以學生考研為辦學目的的現象。殘缺的知識結構和儲備,讓那些在激烈考研競爭中有幸勝出的普通高校本科生,在進入名校研究生大軍後依然要經歷學術發展的迷茫。這則報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當前不同層級院校辦學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這種矛盾折射出社會公平、教育質量和學術發展的多重意義。
局部地看,學術和教育資源向少數名校和學科聚集,可以為「雙一流」建設帶來短期效應。但如果將眼光放到國家的整個高等教育體系,我們就需要反思由此帶來的教育質量和教育公平的代價。如同上述報導所說,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培養質量問題已經傳導到知名高校研究生的培養過程;未來更廣泛的學術資源配置動向及其對教育質量和公平的影響更值得關注。「雙一流」建設應該成為一流高等教育體系建設的一部分,而不是用前者替代後者。
面對非重點院校那些可以「自己把自己講暈」的教師、陳舊的教材和不斷降低的教學標準,我期待同屬一個高等教育體系下的廣大師生,有機會共同參與一流高等教育體系的建設,分享一流大學和學科建設帶來的紅利,而不是任其陷入一個分裂制度的窪地。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研究員)
行政人員說
把鏡頭對準「臺下」
■聶際慈
國家教育的發展與高等教育息息相關,高等教育的發展又與高校中的每個人息息相關。國家正實施「雙一流」建設,吹響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衝鋒號」,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校以怎樣的方式達到一流目標,提高國際化水平與國際影響力,在世界學術界樹立起更多「中國品牌」,傳播更多「中國之聲」,是我最關心的內容。
作為一名高校的媒體工作者,做好傳播工作是我的本職。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校園媒體不再是「一家獨大」。從「兩微一端」的風靡到「直播」的盛行,新媒體、自媒體已成為重要傳播平臺,深刻改變著傳播格局,每名師生都可以是「記者」,每人都有「麥克風」。此時,如何讓校園「官方」媒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找準自身定位,遵循傳播規律,增強師生認同,實現「外樹形象、內聚人心」,是我們一直且做且研討的話題。為此,得更多把鏡頭對準「臺下」,對準教學科研,開展調查研究,做出有溫度、接地氣的作品才行。
目前,多所高校已開始「去行政化」的試點工作,這成為了高等教育的熱點。在「去行政化」背景下,高校人事制度也將深化改革。高校教職工未來的定位與職業發展,是我很關注的話題。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不斷增多,學生就業壓力較大。2017年如何能更好滿足畢業生們的就業需求,讓他們「學以致用」,也很值得關注。
高校教師是一個職業,更代表著一種沉甸甸的責任。在高校,每一崗位的每個教職工都承擔著「育人」之責,把職業作為事業,全心全意為之奮鬥,這是2017年,我對自己的要求與期待。
(作者系南開大學黨委宣傳部青年幹部)
探索高校基層黨建文化
■張璐
2017年,是高校布局「十三五」、建設「雙一流」的重要節點,也是在2016年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後布大局謀新篇的關鍵一年。在這些偉大事業中,基層黨建的力量不可缺席。確切地說,是在以發揮基層黨組織先鋒模範作用和廣大黨員的戰鬥堡壘作用為進路的事業裡,高校共產黨人的文化共識不可缺席。探索高校基層黨建文化,是我們的必由進路和必將成就。
首先應該確立的是文化表述。小子狂妄,一家之言,但總有位卑不敢忘憂國的熱情。我覺得這個表述應該與「向著同一方向」為發端,最終落向崇尚科學、捍衛真理、追求卓越的現代大學精神同向同行。那麼,一個「誠」字應該能夠在基層黨建的文化中語境立足。夫惟「誠」者,有「摯誠」——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將心比心、溫暖動人;有「忠誠」——在黨言黨、在黨愛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而同樣該有的是「精誠」——凝聚人心、不畏艱難,觀照科學、追求卓越。這是回顧近現代西人在大學精神旗幟下,之所以能夠富國利民的精魂。高校黨的事業,也應該凝練出類似這樣的一種魂魄。
更難的是文化傳播和文化行為。我的父親於前不久退休,他說在講臺上講了32年的黨課,不知道如今的黨課應該怎麼講;當了大半輩子黨員,不知道如何令後生照做。這是個新媒體、自媒體、「網際網路+」乃至VR、VA技術的時代,也是個消解權威、張揚自我和文明衝突的時代。即便有了旗幟,如何能在這個時代招展,進而喚起行動的力量,我們任重道遠。
這不僅是在求索文化,也是在用高校共產黨人的熱忱,一起溫暖這個年代。
(作者系東北大學黨委組織部青年幹部)
本版內容由本報記者陳彬、見習記者王之康,實習生田思敏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17-01-03 第5版 大學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