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消失的淘書地-虎嗅網

2020-12-19 虎嗅APP


任劍濤,1996年獲得中山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曾任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院長,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高級訪問學者,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所長。


2009年9月調入中國人民大學,2016年調入清華大學。現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下文摘自任劍濤最新著作《書緣:讀書·品人·閱世相》,是書分為「讀書」「品人」「閱世相」三個板塊。「讀書」所評之書均為學術經典之作或是近年學界出版的學術力作,「品人」所看之人,大多為學界的泰山北鬥;「閱世相」並不是要閱盡人間百態,看穿世事風流,主要想講的,卻是淘書故事,正是想要說給天下間的愛書人、淘書人聽。


(孔網經天津人民出版社授權刊發,以饗讀者。為適應讀者新媒體閱讀習慣,文章標題及文中圖片、圖說均為編者所擬。)


盤桓潘家園:京城淘書記


每周六,我會一改一周幾乎天天晚起的慵懶,早早從床上爬起來,匆匆吃點東西,急忙趕去乘坐地鐵十號線。目標:潘家園。


潘家園是我近兩年淘書盤桓之地。曾經隱然消逝的淘書之樂,借周周盤桓潘家園,回到了我的日常生活中。說起來,從我住地的北三環西路,一路奔襲,到東三環南路,還真是路途遙遠!這路途,自然不是說地理距離的長短,而是說心理距離的遠近。這年頭,人們幾乎都在網上書店買書。足不出戶,心儀的圖書到手。況且網上書店折扣較大,方便又划算。人們何苦滿城竄去找書呢?!


從北京西城竄到東城,只為潘家園的周末書市。這個買書勁頭,實在是太大了,大到有時候我自己都覺得有些莫名其妙。是少小養成的習慣?還是經年伴書的陋習?或是專業工作落下的病症?雖不得其解,但實在覺得潘家園有這個魔力,把我這個書迷的胃口吊得老高。其實,我自命書迷有些靦腆,甚至應該臉紅。我買書不為搜求文物一般的罕見書籍,更不願意付出太高的書價,搜羅的也都是我的研究需要的一些專業書籍。買便宜,是我去潘家園淘書的最大動力!


幾乎每個周六去潘家園淘書,潘家園都不負我,總是能讓我能淘到十本以上便宜的好貨。珍貴自然是說不上,但絕對符合我的研究興趣需要。這就足夠了。更為重要的是,相比於新書店買到人人唾手可得的新書,到潘家園這樣的舊書集散地淘書,可以收穫購買新書不易體會得到的獨佔之樂!上到書店架上的新書,複本甚多。潘家園書市,一家攤檔,一般是一書一冊,多是獨本,在人人爭搶之際,奪人先聲,成功購入,滿足感無需多說。


我的購書行當頗接近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一輛在地壇書市淘書時購得的、頗顯破舊的藍色小推車,內裝一本記得密密麻麻的購書筆記本,外帶一支用以記錄已購、待購書目的籤字筆。每次這樣上地鐵,總覺得有人投來異樣的目光。或許是心虛,或許是想向人表白而不得的壓抑,心中總有點怪怪的感覺。在一個以衣帽取人的時代,不知這屬不屬於正常的心理反應?!但只要在潘家園購書歸來,碰巧有個座兒一坐下來,我便會心情釋然,在地鐵裡旁若無人地一本一本地翻起書來,好像剛剛打了一場勝仗的士兵,心無旁騖地欣賞自己繳獲的戰利品。


常常在潘家園聽書市老闆聊起這塊地方政府要另派用場,是耶非耶,不得而知。站在政府的立場上想,這塊風水寶地,隨便派個地產房產或做大型商業之用,都可能收到更為豐厚的稅費回報。心裡估摸,即便我這個書迷去從政,也會這麼做吧?想到這裡,暗自神傷。但願最後的購書「聖地」潘家園,不要這麼快地退出北京的文化天地。


樂此不疲的臺灣淘書


在臺灣淘書的經歷甚是愉快,可圈可點之處不少。但尤為值得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是2010年和2015年兩次做訪問學者而有的淘書小高潮。


2010年最後一個季度,我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教授的邀請,去那裡做三個月的訪問研究員。此行在與臺灣同行交流學問上頗有收穫自不待言。這三個月還有一個意外驚喜,就是淘了整整16箱舊書。在此之前到臺北開會,只是零零星星地買了些舊書,對臺灣的舊書業印象不深,沒覺得臺灣的舊書業有什麼勝於北京、香港的地方。


這次做訪問學者給了我在臺灣瘋狂淘書的寶貴機會,也徹底改變了我對臺灣舊書業的印象。臺灣的舊書業,應該說是大中華地區最發達的,尤其是與其他城市明顯衰落的舊書業相比而言,更是如此。彼時,不唯臺北到處是舊書店,而且舊書店的擴張非常迅速。記得臺灣舊書業的龍頭老大茉莉二手書店,本來在臺北就有三家分店了,即臺大店、臺大影音店、師大店,我去的時候正趕上它們新開兩家分店,一家是臺大出版社分店, 一家是臺中旗艦店,可見其生意之興隆、業務拓展之迅速。臺灣舊書業的集散地自然是臺北。臺北的舊書店簡直可以說是星羅棋布,遍布全市。這不僅因為臺北是臺灣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臺灣的文化中心。


關鍵還因為臺北有一批專注於舊書業的書店老闆和店員。也許這與臺灣的經濟結構有點關係,臺灣的中小企業很多,構成經濟發展的主體,類似於規模不大的舊書店這類各行各業都分布廣泛的中小機構,很難說有大難不死的存活能力,但只要不遭受大的經濟風浪,它們卻都有經久不衰的秘方。我知道在臺灣開辦舊書店的人多是一些有情懷的人。茉莉老闆的書情告白,大家是很熟悉的。一句話,他就是心裡裝著書。像胡思二手書店、雅舍二手書店、阿維的店、竹軒書屋等,書店老闆對書的感情也有目共睹。而身患絕症的愛閱書房的創店老闆,那種大陸人常說的「身殘志堅」,不僅留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簡直常讓人感動落淚!


臺灣的舊書店不只是數量多而已。如果只是數量多,卻讓愛書人買不到自己心儀的書,那舊書店再多也不會讓愛書人留戀不舍。臺灣的舊書店說不上各有特色,但書店經營者幾乎都使出渾身解數,盡力收羅買家想要購買的好書。所謂好書,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有偏愛稀見書的,臺北的舊香居、古今書廊可以大大滿足出得起高價的淘書者的偏好;有偏愛流通很快的暢銷書的,茉莉連鎖店不會讓人失望。像我這種以專業為主、興趣為輔加入淘書大軍的實用主義者,只要願意花時間到處亂轉,總是會買到自己喜歡的舊書。


2015年我太太受邀擔任臺大高研院的訪問學人,我以陪同身份也獲得客座研究員資格,為期一個月。這一個月又有不少時間花費在淘書上,收穫頗豐,寄回內地六箱書。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在臺北牯嶺街一家規模很小的舊書店「新舊書屋」,淘到了張君勱的早期名著《立國之道》,這是一本力圖兼綜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優勢的設計中國建國方案的專著,書是張氏所在的民主社會黨自印的。同時還淘到了他的最後一部著作《中國專制君主政制之評議》,這部書是他專門反駁錢穆認定中國古代政治不是專制政治,而是優於現代民主政治的政治形式的論斷而寫的。


兩書在臺灣舊書市上很少見,這家書店的老闆要價很高。當時確實有些不願出高價購買,跟書店老闆、一位年紀頗大的老先生砍價後,老先生給了不少優惠,同時告訴我,這書是他自己的私藏,不是因為眼力衰退無法專注讀書,他是不會賣掉這些書的。念及書的價值,以及老先生的誠懇優惠、人生述說,我終於掏了腰包。這可是我在臺灣淘舊書付出的最高價格了。


近現代著名學者、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又是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的張君勱


從2010年以還,除開兩次做訪問學者而比較集中地廣泛淘書外,幾乎每一年我都會因為或開會或與家人臺北自由行,而到臺灣的舊書市去淘書。由於大陸最近幾年的書價飆升,也讓我在臺灣淘書時出手闊綽起來。先前上了一千臺幣的書,哪怕是套書,我幾乎都是不考慮的。這曾經讓我痛失好書,後悔莫及。2010年時在臺大出版社的茉莉店開張時,我發現一套《胡適先生年譜長編初稿》,這對胡適研究來說,是一套必備的參考書。當時標價1500元新臺幣,優惠過後的價格,換算成當時的人民幣,幣值200餘元。那時大陸的書價尚低,百元以上的書不多,花200餘元買書,還是很奢侈的事情。猶豫再三,沒有下手。待到即將返回北京的時候,終於下定決心,要去買下此書。結果別人已經先下手為強了。這是在臺北淘書最為痛悔的一件事了,至今想起來還想捶胸口。


到2015年以後,大陸書價跟臺灣書價的差距是愈來愈小,隨之我出手的價位也就相應提高。記得這前後,我在雅博客舊書店看到一套《政治科學大全》,也就是舊版的、多卷本的《政治學研究手冊》,標價也是1500元臺幣,我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就出手拿下。買這書的同時,還心生一種出手大方的自我欣賞感。


臺灣淘書之樂,豈止得到所想購買的圖書,買書之餘,遊覽了城市、體會了民情、觀察了世相、豐富了知識、提升了品味、升華了人生。這才是樂此不疲的臺灣淘書成為臺灣行不可須臾缺少的環節最重要的理由。想像明年家人的臺灣自由行,那幾家熟悉的書店影子,便又在眼前晃悠起來……


只是讓人嘆息,臺灣的舊書業受衝擊極大,近兩年明顯有點衰落了……


舊書業與香港的吸引力


20世紀80年代到廣州讀研究生,處處可見香港對廣州的影響。流行歌曲《東方之珠》將香港描述得驚豔動人,心中便產生了到香港一遊的強烈願望。但機會似乎很渺茫,遊覽香港的願望一直被壓在心底。80年代末,研究生畢業留在中山大學任教。但數年下來,就是沒有機會到咫尺之遙的香港一遊,心裡隱隱有一種遺憾。


1994年,我接手中山大學辯論隊的教練任務,緊張地為全國大專辯論邀請賽作準備。在一天到晚不分晝夜的辯論輔導中,偶然從中山大學學生處得知,兩所中大傳統的一年一度、兩地交換的辯論賽需要組隊和尋找教練,而且這一年的比賽地點是在香港。我所在的辯論隊是中山大學團委組織的隊伍。得知學生處另起爐灶組織辯論隊到香港辯論,雖然為之怦然心動,但也沒有打算改投學生處的隊伍。當時學生處恰好有一位朋友,一再向處裡推薦我做教練,一者磨不過學生處同人的勸說,二者也確實極想在香港回歸前到此地走一走。那時,我剛調動到政治學系工作不久,政治學者心中那種比較回歸前後的香港社會的研究衝動,竟然也給挑激起來。衝動中便跟團委領導稟告,我不能繼續待在國辯的隊伍裡了,我得去帶赴港的辯論隊。在被戴了個「叛徒」帽子的情況下,我轉而組建和輔導香港辯論隊。1994年,在香港回歸前3年多,我就這麼踏上香港這片心儀已久的熱土。


辯論以我任教練的中山大學隊獲勝結束。這中間生出不少故事,留待今後另說。辯論結束後,我們辯論隊一行數人在香港轉悠開來。這一路逛商店、遊街道、觀名勝、品美食,到處留下良好印象。但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旺角幾家讓我這個書迷收穫頗豐的舊書店。記得辯論賽結束後,電臺與電視記者採訪我,問我對「香港是個文化沙漠」有什麼評論,我基於政治正確,振振有辭地答道,香港怎麼會是一個文化沙漠呢?你看香港的大學辦得不錯啊!香港的文化設施很齊全啊!香港的文化活動很豐富啊!香港人的文化創作很活躍啊!但老實講,當時心裡還真不覺得香港的文化怎麼了不得。如果說香港吸引我的原因,主要因素肯定不是文化,而是經濟發達!從落後地區出來,到發達地區開開眼界,這才是我很想到香港一遊的真實動力呢!


一腳踏進旺角的幾家舊書店,香港的文化味兒真是撲鼻而來。這可不是與政治正確粘連在一起的文化味兒,而是真真切切在舊書堆中嗅到的文化芳香。當時,我印象很深很好的舊書店之一是神州書店。經營這家舊書店的是一位先生。神州書店既賣港臺舊書,也賣大陸圖書,但港臺書明顯多一些。大陸書新舊參半,我也在其中淘到一些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舊書。但更重要的收穫,還是買到不少港臺思想文化方面的舊版書。那時我的視野還定在儒家思想上,而內地流行的思潮,正好是港臺海外新儒學。其時內地也出版了一些港臺海外新儒家的選集,但讀起來總是有支離破碎的感覺。他們比較完整的著作,尚待引進。因此到香港逛舊書店,收集相關圖書,就成為重中之重。牟宗三的「新外王三書」、徐復觀的《中國人性論史》、唐君毅的《中國文化精神》等書,就是在神州書店翻出來的。這對我後來做博士論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引導作用。


到香港逛舊書店,收集新儒家相關著作是重中之重


香港之於我的吸引力,從來不是它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琳琅滿目的高檔商品、華燈綻放的夜市街景。如果說在專業的角度我欣賞香港人的勤勞智慧、敢於表達、努力行動的品性,那麼在城市的角度講,我欣賞的就是香港發達的舊書業。一個城市舊書業的昌盛,既表明這個城市居民的曾經好學,又表明這個城市居民的總是好學:流通的舊書,大多是城市居民購買並閱讀後再賣到市場上的,不好學,不會有那麼多舊書;舊書的流通,說明城市居民願意購買這些圖書並將之作為精神食糧,沒有好書者,舊書就只能是廢品,只會經過廢品收集渠道,拿到紙廠搗成紙漿。一個城市發達的舊書業是這個城市社會的招牌,也是這個城市的文氣,更是這個城市的品味。香港的舊書業維繫著城市的文化品質。


可嘆的是,香港的舊書業也有點江河日下的感覺。近兩年到香港淘書,所獲日少,舊書店給人的感覺也在悄悄變化。如今說旺角是香港舊書的集散地,已經有些勉強了。神州舊書店已經搬到了遙遠的柴灣,上了一家工業大廈的23樓。好不容易去一趟,穿過幽幽的工業大廈一層,登上直達書店的電梯,進入書店便已經難有當年那種買書的爽快感覺了。而且神州書店的書價不菲,讓人不敢輕易下手。近年去了兩趟,便不再去了。


香港舊書業、香港吸引力、香港……


無處淘書:追懷廣州的文化味


成年後,我待的時間最長的城市是廣州,不計中間短時間的離開,前後算起來長達24年。整個中青年時光,幾乎全給了廣州。我於廣州,可見淵源,可見忠誠,可見情深。


對我這個讀書人來講,廣州物質生活方面的吸引力自然不小,但更重要的吸引力還是文化上的。這樣說,首先與我的職業有關。教書匠屬於文化中人,自然而然的便會優先關注文化方面的事情。其次也與我的興趣有關。我愛買書、尤其愛買舊書,淘書是我的一大樂趣。這個興趣是啥時養成的,一時也說不清楚。大約是在讀大學的時候,因為學校附近有個市場,總有幾家地攤書商,幾毛錢就能買到一本專業書籍。於是隨時隨地就往那裡跑,一來二去竟成了習慣。


廣州淘舊書,最集中、最實惠、最暢快的,不是在舊書店,而是在露天書攤。早些年,中山大學附近,尤其是廣醫二院、廣州美院交界的街心花園轉盤處,一到晚上便是十數家舊書地攤開張,「文革」時期出版的一些「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社會科學資料輯」就是在這些地攤上買到的,一套邱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竟然在地攤上能一次買到全本。


為了祛除「文化沙漠」的惡名,近年廣州新建了不少文化設施


在我看來,廣州的文化味,從舊書店與地攤書市不經意地展露出來。廣州這些年,為了祛除「文化沙漠」的惡名,花費不菲,修建了不少高大上的文化設施。博物館、展覽館、音樂廳、圖書館、科技館、文化館不一而足。建築富麗堂皇、展品底蘊豐厚、陳設相當講究、上演陽春白雪……但這些地方,市民常常只是偶爾光顧,很難成為市民文化消遣的常到之所。與市民文化真真貼近的,還是存活在市民生活空間中的文化形式。舊書市、地攤書市,就是市民在可親可近處感受文化的上佳場所。一個城市的文氣、書卷氣,常常不就在這裡透顯而出,讓人有一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快感,城市的文化升華也就水到渠成。所謂「人文化成」,不過此意。


相關焦點

  • 淘書秘籍 楊連山
    淘書秘籍 楊連山 河南省南陽市十四中的高潔語文教師楊連山,自詡為書呆子,自1991年開始淘舊書,至今29年了。趕了一個晚集,花了不菲的金錢,淘了三萬多冊毛選、文革資料、文史哲舊書,專門用一套房子藏書,可謂豪舉。在近三十年的淘書經歷中,感覺,淘舊書就好像娶老婆,講究緣分呢,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全靠月老的紅線牽了。
  • 淘書爺爺錢玉田獲贊無數,生活節儉的他一件警服穿16年
    由於年紀漸大,近些年老錢漸漸固定在家附近的一處廢品回收站點收書,對於送廢品的三輪車何時來,幾點去能「淘」書他早已摸清。而回收站的老闆也已經習慣了老錢的光顧,「我從一斤書8毛錢開始收,到現在一斤書2塊5毛錢,早就和那兒的老闆熟悉了」。老錢說,也正因如此,回收站的老闆都會按2塊錢一斤便宜賣給他,每次如果拿不動,還能放在站點寄存,隨時再去拿。
  • 漸漸消失的漫畫雜誌書,哪一本是你的青春?颯漫畫、還是知音漫客?
    現在的你有多久沒去過報攤了,又有多久沒有買過漫畫書了,你還能回想起小時候買到漫畫雜誌書的那種快樂嗎?曾經在上學的路上,兜裡揣著了了無幾的零花錢,看到校門口的小零食、馬路邊邊的麻辣燙,緊閉雙眼、咽下口水,因為今天是新一期漫畫書發售的日子,於是慌張地跑到報攤,買好自己喜歡的漫畫書,然後偷偷放在書包裡,馬不停蹄地往家跑,穿過父母的視線,躲回自己的小窩,然後在一頁一頁的仔細翻閱。
  • 5元一本的淘書快樂,絕對不能失傳
    重慶最大的二手書市消失了2020年3月末,重慶市楊公橋片區的地下書市,終於徹底完成了搬遷。愛書的朋友一定都知道,位於渝碚路上的楊公橋地下書市,曾經是山城最大的二手書交易市場。但無論如何拖延,楊公橋書市的消失,都已是板上釘釘、不可扭轉的事實,從第一本二手書被裝入箱中運走時,重慶主城就又少了一個大型的二手書交易市場。曾經,重慶主城有三個規模較大的二手書交易市場,除了楊公橋,還有一座在菜園壩的地下、一座在石橋鋪的交易城。
  • 專為人代購考試書籍 學生兼職網上「淘書」
    金黔在線訊近日,記者在我省一些高校看到,這裡出現了一群「淘」書的學生,他們專門以為同學們上網「淘」考試書籍為第二職業,他們這樣一個月「淘」下來,居然能賺個五六百元。據了解,這樣的「淘書族」每個學校有幾十人。
  • 去倉庫淘書,面對300萬本書我不知所措
    前幾天,我嘗試去一個存放著300萬本書的大型庫房淘書。買書有許多種方式,一種古典的方式就是淘書。淘書的過程有點像淘米,只是淘米是從千萬顆米粒中去除少數雜質,而淘書恰恰相反,是從汗牛充棟的印刷製品中挑揀自己的喜好。
  • 「七旬老人廢品站淘書捐贈」的多重意義
    這不,76歲的錢玉田老人就從廢紙堆裡淘到了極富閱讀價值的舊書,而且一幹就是十年之久。透過錢老伯「廢品站淘書捐贈」的義舉,人們可以看到多重積極意義。首先,彰顯關心下一代的愛心善舉。錢玉田老人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小時候買不起書,做夢都渴望能夠讀書。退休後的最大願望就是能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做點有益之事。
  • 她穿書成炮灰女配,看著漸漸變大的肚子,夫君你的萌寶不要了嗎!
    這裡是清子推書,只為你推薦好看的小說,有趣的小說能充實你無聊的生活,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又書荒啦!今天小編為大家精選了幾本好看的小說,她穿書成炮灰女配,看著漸漸變大的肚子,夫君你的萌寶不要了嗎!好吧,形勢所逼,嫁就嫁,可為什麼在一夜之後便消失不見,只留給她一個漸漸變大的肚子,夫君,你的萌寶不要了嗎?傾寧望著天,有著說不出的苦逼!精彩片段搶先看:在洞的裡壁上有一株類似葡萄般的藤蔓植物,鋪滿了整面牆,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傾寧看見那上面掛著紅彤彤的果子,而且還無一絲靈力波動!這說明什麼?說明她不用挨餓了,天上掉了一大塊餡餅給她!
  • 上海,漸漸消失的老虎灶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城市舊區改造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別是煤氣灶普及和各種家用電炊具得到廣泛使用之後,到「老虎灶」泡開水的人越來越少,「老虎灶」的經營狀況每況愈下,加上年輕人也不願「子承父業」,後繼乏人的「老虎灶」漸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即使倖存的幾家「老虎灶」,也大多換成了電熱水器,再不用人工燒火一勺一勺地灌水了。只要水龍頭一開,就OK了。
  • 自從與孔網結緣,淘書成了生活中特殊而隱秘的一部分
    作者 | 秘密之書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淘書小記# 自從與孔網結緣,淘書成了生活中特殊而隱秘的一部分,我曾鼓動我的好朋友跟我一起去淘書,雖然苦累,但他們都和我一樣一天下來,像個非常快樂和滿足的孩子
  • 濟南中山公園淘書小記
    阿雍因事兩周未去中山公園淘書,本周末再去公園時,感覺像是走親戚,新朋舊友見了面都有禮物相送,一圈轉下來,買的還沒有送的多。然後轉到張利兄處,去討多日前在他家網店所訂的《山東清真寺》一書(幫同事買的),他很抱歉地說那本書在他不在櫃檯時,被旁邊的書商混在其他書裡給低價賣出去,還未追討回來。阿雍在他攤位上又隨意瞟了一樣,結果就發現了這本《嬴牟勝景步芳》(呂守泰先生著),關於萊蕪風物的一本個人作品,張利兄執意不肯收錢,我趕緊用手機掃了掃櫃檯上的微信收款碼,付款走人。
  • 小主人的作業被貓撕破,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主人不厚道地笑出聲
    小主人的作業被貓撕破,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主人不厚道地笑出聲。平時,貓咪還是挺乖巧的,只是會時不時地搞破壞,要是家裡有孩子,那就要小心了,因為貓咪會不小心把孩子的作業給撕掉。這是真的事情,並不是大家平時搪塞老師用的藉口,不過,當貓咪真的把作業撕掉以後,孩子也不會那麼開心。
  • 二手書店裡淘出英國插畫書的秘密
    一本送給愛書人的《英國插畫書拾珍》由三聯書店出版,9月1日,《英國插畫書拾珍》作者崔瑩做客單向空間·愛琴海店,與讀者聊聊這些插畫書背後的故事。活動還邀請到資深出版人汪家明、裝幀設計師魯明靜、資深媒體人潘採夫,暢聊插畫書的文化和歷史、插畫與設計、英國淘書經歷等有意思的話題。
  • 在高雄臺南淘書,行李重了,收穫滿了
    還有一本《俗文學概論》,厚厚一本,800多頁,因二手書才賣80臺幣,對於中國俗文學中的歌謠、神話、變文、小說、彈詞、民間文學、流行於民間而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各種文學形式,這本書講得詳盡而具體,資料豐富。但書如磚頭一塊,猶豫再三,還是沒有買,在書店裡做了半小時摘抄。
  • 閒逛重慶北濱路興源廣場舊書集市,淘到近4000元的一套書
    這個我最熟悉的書刊市集,現在主要提供的新書和兒童書,舊書已經很少了。連環畫是集市曾經最吃香的舊書之一。最近半年,每個周末我都去北濱路書刊集市轉一圈,舊書集市的興盛,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九十年代中期連環畫收藏熱的盛行。
  • 聽著《老街》,想起那些車內漸漸消失的配置
    當車上一直單曲循環著這首《老街》,筆者也漸漸將思緒從愛恨糾結的少年往事轉移到了眼前的汽車上。筆者從小坐車就十分興奮開心,如今還記得小時候坐車時車內的一些配置,但如今如同老街一樣,有些配置在車上也開始漸漸消失。配置一:車載CD以前在手套箱裡或者後備箱都會有放CD唱片的地方,多碟CD甚至一度是高級的代名詞。
  • 樂淘為何未「樂」即被「淘」?-虎嗅網
    2013年6月,有消息稱樂淘元老陳虎已從樂淘離開,員工縮減大半,辦公地點也從北京王府井商業圈的繁華地帶搬離到較偏地區。當年10月2日,正值國慶黃金周期間,樂淘官網卻突然無法正常訪問,一時樂淘面臨倒閉危機的傳言四起。三天後,樂淘網恢復正常訪問,儘管樂淘官方並未說明此前官網宕機原因,但據知情人士稱,樂淘網又在進行新一輪業務轉型,且其新產品也已基本研髮結束。
  • 李佳琦推薦的化妝水火了,祛痘效果好,網友:痘痘漸漸消失了
    李佳琦推薦的化妝水火了,祛痘效果好,網友:痘痘漸漸消失了閉口和痘痘真的是個大問題!皮膚問題,如脫皮、毛孔粗大和黑眼圈,可以通過護膚品或化妝品來改善和覆蓋。但沉默不同於痤瘡,它很難恢復,一旦出來,它會留下一個超級難看的痤瘡恢復後的痕跡!
  • 谷曙光︱豔遇與歷險:冬季到臺北來淘書
    淘書是我人生一大愛好。在赴臺之前,我就定下宏偉計劃,擬趁客座良機,遍訪臺北的新舊書店。後來雖說未能遍訪,卻也基本做到了「地毯式轟炸」,既略有收穫,也良多回味。等到2019年春節前,離臺之際,我居然郵寄了八大紙箱的舊書(郵局售賣的大號紙箱)。不揣自誇,對臺北淘書訪古,我多少有些心得體會。良辰雖已逝,尚可追憶之,姑且挑選若干有趣的片段記錄下來。
  • 網上淘書去哪淘?來,我告訴你!
    網上淘書去哪淘?來,我告訴你!網上書店的蓬勃發展,使得消費者通過網絡購書的行為越來越多。最火的十大網店,你知道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