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理論不應該是僵化的教條

2021-03-01 鉛筆經濟研究社

本文共計1982字,建議閱讀時間12分鐘。


為紀念真理標準問題討論40周年,我寫過《實踐是壓倒一切的標準》,這裡再換個角度,談經濟學提煉理論和驗證理論的方法。存在決定意識,是說科學的理論來自實踐,可面對紛繁複雜的經濟實踐怎樣提煉理論?同時,從實踐中提煉的經濟理論需經過事實檢驗不被推翻才成立,那麼我們又如何用事實驗證理論?
  嚴格地講,上面的問題是哲學(邏輯學)方面的學問。讀者或許會問:我研究經濟學為何要談哲學?不是我要談哲學,是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哲學;而且經濟學研究到理論層面,都是在用哲學提煉經濟規律。大家知道,《資本論》是一部經濟學著作,而馬克思用的就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哲學方法。事實上,古往今來大多傑出的經濟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
  言歸正傳吧。先說經濟學提煉理論的方法。何為經濟理論?經濟理論是對經濟規律的表述,如大家熟知的「需求定律」、「供求原理」等皆為經濟理論。我們為何需要經濟理論?因為不能用事實解釋事實,解釋事實(認識實踐)需要理論。一旦有了科學的理論,也就掌握了規律,掌握了規律便能指導實踐。問題是怎樣提煉理論呢?
  經濟學提煉理論的方法,不外有兩種:一種是歸納法;另一種是演繹法。所謂歸納法,是指從經濟活動中尋找人類行為共性的方法。共性即規律。舉個例子,德國學者恩格爾曾通過觀察大量統計數據發現了一個帶規律性的事實:收入低的家庭,食品支出在收入中的佔比相對高;而收入高的家庭,食品支出的佔比卻相對低。這個發現後來通過事實驗證一直未被推翻,於是定名為「恩格爾定律」。
  由此可見,歸納法具有三個特點:第一,歸納的依據必須是可觀察的事實,而且觀察到的樣本(事實)越多,判斷被推翻的可能性越小;第二,歸納所得出的判斷是對某類事實共性特徵的描述,如「高收入決定高消費」「中等收入陷阱」等,此類判斷一般是全稱判斷;第三,歸納形成的理論是定律(經驗性事實)而非定理,如「需求定律、恩格爾定律、奧肯定律」等。
  演繹法不同於歸納法。從推理過程看,演繹法是先提出假設,然後根據假設作推斷;從推出的判斷看,演繹推出的不是全稱判斷,而是假言判斷或定理(有邏輯前提的判斷)。由此決定,演繹推理的重點也不是描述事實,而是解釋事實。如前面提到的「恩格爾定律」是描述事實;而科斯定理則是解釋事實。科斯定理說:「若交易成本為零,產權界定清晰,產權無論界定給誰經濟皆能達到高效率」。顯然,其中「交易成本為零」與「產權界定清晰」是假設,而「達到高效率」是判斷。
  想深一層,用演繹推理解釋事實,其實就是尋找並指出事實存在的約束條件。黑格爾有句名言:「存在即合理」,意思是任何存在都有存在的原因。時下國內房價高企,很多人認為不合理。可按黑格爾的觀點,房價高必有房價高的道理。你認為不合理,是因為你不知道高房價存在的約束條件。假若我們不喜歡高房價,應該找到高房價的約束條件並去改變它。若約束條件不改變,高房價就一定存在。
  以上說的是提煉理論的方法,下面再說怎樣驗證理論。由於歸納法不同於演繹法,所以對兩種推斷作驗證也有不同的方法。說過了,歸納法提煉理論的依據是事實,證明某理論成立的方法是舉證大量的事實。而驗證理論相反,驗證理論也用事實,但驗證的目的不是證實,而是證偽,證偽無需大量舉證事實,只要舉出一個反例,理論就被推翻;若舉不出反例,理論才算成立。
  我曾撰文質疑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該書提出過一個理論,即「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說隨著人們收入增長,消費也會增長,但消費增長趕不上收入增長,導致消費率不斷遞減,儲蓄率不斷上升。在凱恩斯所處的時代,這現象也許是事實,但我們今天所觀察到的事實是,美國的居民儲蓄率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卻不升反降。僅此一例,足以證明消費傾向遞減並非規律,至少不是永恆規律。
  驗證「演繹推理」要複雜些。演繹推理是假言判斷,對假言判斷作驗證有三個重點:一是看「假設」是否是事實,若不是可觀察的事實,其推斷將無法驗證;二是看推理的結論是否是事實,若結論不是可觀察的事實,其推斷也無法驗證。這樣說吧,只要假設與推斷有一方不是事實,理論皆不可能被推翻。而不可能用事實證明錯的理論,同樣也不可能用事實證明對。
  若假設是事實,推斷的結論也是事實,那麼驗證理論的第三個重點,是看假設與推斷是否存在真實的因果關聯。比如你家門前的樹長高是事實,你家的孩子長高也是事實,可兩者間並無內在的因果關係。胡適先生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大膽假設是指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通過分析事實存在的各種原因,從而提出一種理論解釋;小心求證,則是從抽象到具體的驗證,即反覆用事實驗證理論是否能被推翻。
  最後再多說一句,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理論通過事實檢驗而未被推翻,理論就算暫時成立。但理論不是僵化的教條,實踐在發展,理論也要不斷接受實踐檢驗,與時俱進。理論之樹常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本文選自2018年5月25日《學習時報》,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作者:王東京)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關注鉛筆經濟研究社公眾號,並回復以下數字,或點擊以下連結,查看精彩鉛筆社文章。

回復「201」,國家存亡的意義(令人驚奇的大格局精彩長文)

回復「202」,伊斯蘭問題還是阿拉伯問題(尋找現代伊斯蘭恐怖主義的根源)

回復「204」,北京為什麼是首都(尋找北京成為首都的那段歷史)

回復「208」,重新理解市場(打破人們對市場長久以來的認識,一篇讀了後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改變的長文)

回復「209」,個人主義與共同體(對個人主義的理性分析,重新理解愛國主義的意義

 讀者如果覺得有收穫,請猛擊以下二維碼打賞,小編等你們好久了。

相關焦點

  • 解讀「李克強經濟學」:不教條 有彈性
    那時,他並不知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正在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宏觀調控的「上限」和「下限」說。「下限」,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是防通脹。曾受邀參加類似座談的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說,「上限」和「下限」的說法,為此前被外界津津樂道的「李克強經濟學」增加了新含義不教條,有彈性。  或許,這會讓老尚的轉行之路走得更為順暢。
  • 終於被小學數學教育的教條僵化再一次震驚了
    具體內容是這樣的:一個小孩的聲音說,你們知不知道下圖的計算是錯的?正確的做法是紅筆的做法。前者錯誤的原因是「答案中用了除法分配律」,但是老師說了「除法沒有分配律」,只要用了除法分配律,那這個計算過程就是錯的。後者的做法對,是因為化成分數以後,做分數加法,還不用通分,就能算出來了。然後,孩子特別自豪地結束了視頻,敬請大家期待下一次更新。
  • 教條的哈耶克主義已經衰敗
    大致有十五年的時間,它佔據著中國知識界的主導地位,標誌著中國現實社會政治理論知識體系開始成型。  說哈耶克在中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思想理論視域一點不過分。因為儘管在當時的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和哲學諸領域也有西方現代理論知識的譯介和論述,但大多是零散的,枝節性的,而哈耶克的思想得到系統地翻譯、介紹,顛覆了傳統的知識結構,啟迪了新一代知識分子。
  • 契約理論勝出諾貝爾經濟學獎 什麼是契約理論?
    諾貝爾官網對此也有所解釋:「契約理論」是用來解決類似這樣的問題的:諸如學校、醫院和監獄這樣的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應該是國有的還是私有的?教師、醫生和獄卒應該有固定工資,還是績效工資?企業管理人員的收入應當多少來自獎金,多少來自認股權?
  • 法律經濟學的理論困境和挑戰
    ,由獨特的經濟學視角進行法律的解讀,成為跨經濟學和法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流派。如果存在這種可能性,我們是不是應該綜合考慮所有的幸福來源,而不是單單追求財富的最大化這一種途徑。因此,對於社會財富最大化這個標準,法律經濟學是否應該劃定範圍、或提供標準以供適用者來判定哪些案件適用財富最大化標準以及哪些案件不適用此標準。儘管波斯納承認財富之外的幸福來源以及其與追求財富最大化可能產生的衝突,但他並沒有提供標準來供我們判斷何種情況屬於此情形,也沒有提出解決之道。
  • 《新供給經濟學》新書發布 賈康:過去主流經濟學理論認知框架不對稱
    因為中外人士反覆提到的經濟學面臨的挑戰性問題就是我們在新供給研究中必須致力做出的「破」,至少集中於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我們在研究中直率的指出了主流經濟學理論認知框架的不對稱性。 美國不像中國這樣的經濟體有不能迴避如何解決「轉軌問題」和「結構問題」的客觀需要,自然他們難以提升對供給側的重視程度,相比於我們現在面臨到的在經濟學研究中大家在研究中指標量可以通約、比較易於建模的需求側,反過來看供給側它的指標是不可通約的,千變萬化的,更不容易建模的,但是這並不能成為我們經濟學理論可以長期容忍其認知框架不對稱的理由,這是我們特別強調的,我們首先破的切入點是針對著過去主流經濟學理論認知框架的不對稱性
  • 張元釗:行為經濟學,傳統經濟學的補充
    行為經濟學的研究重點在於為什麼人在有些時候是非理性的。根據傳統的經濟學觀點,個人應該會根據客觀條件做出最優決策,這就是「理性人」假設。但近年來的許多研究卻顯示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美國馬裡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公共政策與經濟學教授蒂莫西·布倫南(Timothy J.
  • 錢穎一:阿羅:現代經濟學理論的奠基人
    在《經濟分析基礎》一書中,薩繆爾森還感謝浦山的幫助。阿羅和薩繆爾森是現代經濟學泰鬥級的人物。這兩人還有親戚關係:阿羅的妹妹嫁給了薩繆爾森的弟弟,他們的兒子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克拉克獎獲得者,擔任過哈佛大學校長、美國財政部長、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等職務。 薩繆爾森說阿羅是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理論家。
  • 十分鐘讀懂諾貝爾經濟學獎關鍵詞:契約理論
    諾貝爾官網對此也有所解釋:「契約理論」是用來解決類似這樣的問題的:諸如學校、醫院和監獄這樣的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應該是國有的還是私有的?教師、醫生和獄卒應該拿固定工資,還是績效工資?企業管理人員的收入應當多少來自獎金,多少來自認股權?那麼,契約理論的研究者們為何能夠斬獲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 當代經濟學理論與數學科技
    簡要分析一下,即可看到在經濟學中,用到的數學工具非常廣泛,有的還很精深。其中包括線性規劃、幾何規劃、非線性規劃、不動點原理、變分法、拓撲學、控制理論、動態規劃、凸集理論、概率論、數理統計隨機過程、有限結構(圖論、格論)、矩陣論、微分方程、對策論、多值函數、集值測度,以及A rrow的合理意圖次序理論等等。
  • 莫幹山會議札記三:奇怪的「經濟學常識」
    凌斌本專業是法學,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律社會學與法律經濟學,近年來開始進入土地制度領域。他的法律經濟學專著《法治的代價》,就是對作為產權派理論基礎的科斯定理的系統批判。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他天天都在閱讀和思考各地土地流轉和土地制度改革的試點經驗。
  • 阿羅:現代經濟學理論的奠基人|思想的力量
    說阿羅是現代經濟學理論的奠基人,一點也不誇張。打開任何一本嚴謹的現代經濟學教科書,都有兩部分核心內容:一般均衡理論和社會選擇理論。這兩部分內容是分別關於市場經濟中的資源配置機制和民主政治中的投票選舉機制的基礎性分析,阿羅都做出了根本性的貢獻。
  • 馬克思主義理論應加強概念史研究
    概念史研究在眾多概念演變的歷史追溯中敞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境遇,研究視域、經典文本、時代語境都以在場的方式切入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言說體系之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對於社會現實的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建構。概念史研究能夠避免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空泛化、形式化的教條,能夠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書寫社會現實、引領時代發展的思想航標。
  • 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案例分析的融合
    一、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案例分析研究的背景在高等院校的經濟專業以及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中,計量經濟學課程是必修科目,教材中對於數理推導往往更在意,缺乏對經濟學的分析以及解釋,也就導致學生對於計量經濟學的深刻內涵缺乏了解,沒有建構完整的經濟學研究機制和理論框架。
  • 從《佃農理論》的敗筆說今日經濟學的困境
    不談方法論,可能是因為知識理論的湛深、弔詭、不完善,這種直覺不容易說清楚。竊以為,這種直覺首先是兩種經濟學明顯的對比反差——堅守價格理論、堅守理性的經濟學有一種理論的優雅:極簡的公理假設,卻擁有強大的解釋力。解釋現象範圍相同的理論,選擇最簡約的一個。同樣複雜的理論,選擇解釋現象範圍最大的一個。兩難之下則要權衡。
  • 古典經濟學理論宗師李嘉圖
    第十一節  奧地利學派與經濟學方法論第五節  古典經濟學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一、亞當斯密與他的《國富論》二、古典經濟學派重要代表人物1.古典經濟學理論宗師李嘉圖大衛·李嘉圖(1772~1823)出生於英國倫敦的一個猶太移民家庭,在十七個孩子中排行第三,其父亞伯拉罕·李嘉圖是一位富裕的證券交易所經紀人。
  • 劉綱紀|論美學理論的更新
    只要不涉及政治法律上的問題,我認為我們應當尊重這一類理論的存在。馬克思主義者可以同它開展對話、交流、討論和競賽。這是有利於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發展的。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內部,也可以有不同的流派。中國歷史上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但他們的思想卻各有自己的特色和貢獻,不能互相代替。馬克思主義何嘗不能也這樣呢?
  • 批契約理論學者分享2016諾貝爾經濟學獎
    哈特:  提出「不完全合同」理論  今年68歲的哈特出生於英國倫敦,1969年獲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數學學士學位,1972年獲華威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在1974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後成為倫敦經濟學院的教授以及劍橋邱吉爾學院研究員
  • 2021考研院校排名:哲學、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
    這期我們帶來的是人文社科類0101哲學、0201理論經濟學、0202應用經濟學三個學科的院校排名情況,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院校整體學科的水平,從而更好地選擇學校和專業。以上就是0101哲學、0201理論經濟學和
  • 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的理論創新與政策主張
    雖然已有的研究成果還屬初步,但其新意已可做出概要總結:一是新在其「破」,即對經濟學理論迄今已取得的基本成果基於反思的揚棄與突破;二是新在其的「立」,即結合中國的現實需要與國際經驗啟示提出的理論創新進展;三是新在成體系的思路設計與政策主張。   「新供給」研究中的「破」   第一,指明主流經濟學理論認知框架的不對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