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失蹤的那一刻起
一個家庭就已經土崩瓦解了
2016年5月,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發布了一款名為「團圓」的系統。該系統作為公安部唯一官方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截止2018年5月24日,共發布3053名兒童失蹤信息,找回兒童2980名,找回率為97.6%!
可以說,
「團圓」系統大大提高了失蹤兒童的找回機率,
幫助更多家庭實現了團圓。
但是,最近有網友反映稱
手機軟體下載商店可以下載到
一款名為「團圓系統」的軟體
該軟體稱可以通過採集人臉、掌紋等信息
幫助用戶找到失散的親人
6月7日
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官方微博
鄭重聲明
從聲明中我們可以了解到
軟體下載商店出現的「團圓」系統軟體和
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毫無關聯
並且,公安部提醒大家注意:
1、「團圓」系統是打拐民警內部使用的軟體,不會在網際網路上供群眾下載的;
2、該軟體要求用戶上傳掌紋、人臉等隱私信息,而且警方不會要求群眾上傳個人信息的!
公安部發出聲明後
網友們紛紛留言表示憤怒
目前,該軟體已經下架
對於部分用戶已經上傳的個人信息
開發者稱:
都封存在系統裡
應該也不會被盜用
小編提醒大家
對於一些要求上傳人臉和掌紋等個人隱私信息的服務,用戶應保持高度警惕!一旦這些信息被他人盜取利用,可能會造成個人財產損失。
一直以來,
關於打拐,
我們都在想,如果有一天,
小孩從一出生就帶「DNA」身份證,
或者錄入指紋,
這樣,
以後不管發生什麼事情,
小孩都容易找得到。
現在好消息來了!
廣報君昨天獲悉,
廣州最快可在今年發出第一張加載DNA條碼的電子出生證,加載DNA後的電子出生證,將在打拐、失聯、破案、司法程序身份認證、醫學配型應用、親權鑑定等方面實現精準應用。
帶DNA條碼的電子出生證來了
6月9日,加載DNA條碼電子《出生醫學證明》原型系統研發應用華南示範擴展項目正式在穗啟動。項目由中國疾控中心婦幼保健中心、中國人口學會出生人口與兒童專業委員會主導。加載DNA後的真正電子出生證,將在打拐、失聯、破案、司法程序身份認證、醫學配型應用、親權鑑定等方面實現精準應用。
出生證電子證照省內通用
中國疾控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副主任、中國人口學會出生人口與兒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樊延軍介紹,從1996年使用國家統一印製下發的《出生醫學證明》以來,已更新使用過五個版本,目前正在使用的是自2014年1月1日起啟用的第五版本。1996~2017年,全國出生證印製總數達3.24億套。
出生證只有具人民幣印製資質的企業才能印刷,但紙質證件加上信息有限,還是給相關機構鑑別真偽帶來了一些困難。
「紙質出生證的不足,早就引起了重視。」樊延軍說,從2012年開始,我國就對電子出生證的制發模式進行了研究。今年6月5日,廣東省第一張省內通用的《出生醫學證明》電子證照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籤發。
「是《出生醫學證明》的電子證照,而非電子《醫學出生證明》,使它只能在省內通用。」樊延軍說,電子證照申領中,全程進行人臉識別身份認證,但無法從根本上實現唯一的排他性防偽。
樊延軍表示,還得搞電子出生證,即通過國家數據中心進行防偽唯一編碼,相關機構直接列印籤發,同時電子傳送包含二維碼防偽標識的出生證。據介紹,這一電子出生證的原型系統已在遼寧撫順、湖北武漢試行。
出生證擬「加料」綁DNA條碼
據樊延軍介紹,更重要的一項《出生醫學證明》示範項目,是在出生證上「加料」綁定DNA條碼。
所謂「加料」,就是在新生兒出生時採集血型、DNA等,採用DNA檢測技術,將每名新生兒獨一無二的遺傳信息轉換為基因身份編碼,作為生物標識,綁定標註在出生醫學證明上。
這樣一來,
如果新生兒或兒童被偷盜、被拐賣、丟失、失聯等,
單純的電子《出生醫學證明》無法避免資料造假後重新申領,
但DNA「加料」後就可以避免。
這其實是從基因身份證上獲得的「靈感」。樊延軍介紹,2000年,我國第一張基因型身份證明面世,2001年,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基因診斷中心製作了全國第二張基因身份證,首次加載了多達18個STR基因座DNA。「如今,能提取STR基因座位點已經超過40個,技術上完全可支撐出生證加載DNA。」樊延軍說。
6月9日,加載DNA條碼的電子《出生醫學證明》原型系統的研發和應用華南示範擴展項目正式啟動,廣東省精準醫學會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籤署了項目任務書,將在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區)啟動新生兒採集DNA研究與應用。華南8家醫療衛生機構、7家司法鑑定機構、8家基因檢測研發企業參加了啟動會。
這也意味著,華南共有1000例新生兒納入這一由國家衛健委科技研究所、國家疾控婦幼保健中心等主導的項目,最快於今年內,廣州等地可發出第一張加載DNA條碼的電子出生證。
能醫學應用 更重要是助打拐破案
問:這1000例具體操作流程如何?
中國疾控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副主任樊延軍:推薦在接生時或新生兒留院期間以及做新生兒篩查時,由產房助產士或病區護士,為新生兒採集2滴足跟血;將血樣保存在血卡上,自然風乾後,統一由冷鏈運輸到指定的DNA鑑定機構;DNA鑑定機構按操作標準提取血樣中的DNA信息,加密後存放在《出生醫學證明》DNA信息庫或者電子出生證明信息庫;通過《出生醫學證明》編號將DNA信息與《出生醫學證明》相關聯,並加載於電子《出生醫學證明》。
問:這樣的DNA採集、檢測、使用,是否會洩露基因隱私?
廣東省精準醫學會常務副會長孫炳剛:新生兒DNA特異性STR檢測,只是選取能夠表現基因位點的個體特徵,並不能說明與個體與功能有關(如健康狀況、疾病)的基因信息,所以不存在洩露基因隱私的問題。
此外,示範項目所採集的新生兒信息、STR檢測信息、生物樣本(血樣),都將按總項目的要求,保存在項目組指定的國家人類遺傳資源庫和國家統一的數據平臺,以確保安全,並為將來與其他部門實現數據共享打下基礎。
問:電子+DNA出生證到底有什麼用?
樊延軍、孫炳剛:加載DNA後的真正電子出生證,使得人與「人生第一證」真正實現人證合一,可以防抱錯新生兒,也能防走失孩子,防人口拐賣;可用於司法程序中的身份認證,比如在遭遇意外事故、失散、財產繼承等情況中,發揮個體識別、身份認證作用;也可進行醫學應用,比如試管嬰兒、骨髓配型、器官移植、家族性遺傳病研究等;可用於親權鑑定,即血緣族譜的尋找和確認。此外,還可為社會綜合管理提供精準人口信息,為建設國家誠信系統提供人證合一的人口信息源。
比如在打拐領域,如果新生兒出生證是加載DNA的電子證,那一旦發現疑似被拐兒,馬上做個STR檢測,與全國資料庫匹配,就可迅速查到兒童的出生信息,找到家人。
目前DNA特異性STR檢測費用約1000元/例,項目方期望能降到200元/例。今年千例檢測研發後,明年將推動地方雙軌試用政府落地,並將技術從新生兒擴大至青少年人群。
部分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張璐
來源:廣州日報、深圳CID(szxjcid)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