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只做好遊泳這一件事

2020-12-15 瀟湘晨報

在中國遊泳功勳教練徐國義執教的26年裡,他緊緊把握每一天的訓練,鑽研技術是他的每日「功課」。夯實基礎、技術為王、細節制勝的理念,貫穿了徐國義的整個執教生涯。

「他視遊泳事業為生命,喜歡潛心鑽研遊泳訓練的那些事,在研究技術方面特別痴迷,可以說是走在行業最前沿。」在浙江省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鄭瑤看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徐國義最重要的品質之一。

多年來,「請進來、走出去」戰略讓國家遊泳隊的教練員們能夠接觸並學習到國際先進的遊泳教學理念等,更好地取長補短。徐國義便受益其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視野的開闊,我對於遊泳的理解更加深入,對於項目知識、規律等有了初步認識。」每天守著一池碧水的徐國義思緒始終離不開對技術的鑽研。如何在身體條件更佔優的歐美選手面前揚長避短,憑藉更加先進的技術在對抗中取勝,是徐國義一直致力研究的課題。「遊泳是個講求技術的項目,也需要強大的體能,這需要我們在訓練中很好地把控。因為我很喜歡鑽研技術,所以才會每天去想、去設計訓練,有時也需要靈光一現,教練員是需要悟性的,沒有悟性的教練員成不了大器。」

「他時時刻刻都在思考訓練、鑽研技術」

在同事、朋友們眼中,徐國義是「智多星」「小諸葛」。當運動員時如此,1994年當教練後也是如此。

國家隊教練員王愛民和徐國義一起共事了11年。在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公寓裡住對門的兩個人時常晚上一起在房間裡聊天,兩人的話題永遠繞不開訓練和日常管理。「國義的工作狀態是沒有邊界、沒有時空限制的。一天24小時他都處在工作狀態,時時刻刻都在思考訓練、鑽研技術。他經常跟我說,沒事的時候或者是休息的時候,只要一閉上眼睛就在想如何讓運動員遊得更快。他下了大量功夫,我一直在向他學習。」

經過多年的觀察和交流,王愛民發現徐國義對於遊泳技術的理解很獨特、很到位,常常能一針見血地直擊問題根源。「國義是非常睿智的人。他的訓練強度設計非常巧妙,訓練計劃精準且靈活多變,能夠根據運動員當天的身心狀態進行積極調整,他的賽前調控能力也堪稱藝術。他對運動員的訓練管理和選材要求很高,他的隊員比賽成功率高,基本每次比賽都會提高成績。每次大賽前盤點時,他對於成績的預判都基本實現,這體現出他對世界一流競技水平的掌握和對運動員狀態的把控。」

鄭瑤曾擔任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與徐國義有較多的接觸交流。鄭瑤說:「我總跟他交流,要不斷學習借鑑國際上先進的理念、技術,他也每次都很自信地回復,『任何大賽中,對手有任何新的技術動作,我都會第一時間研究學習。』他不僅是大家印象中最重視技術的教練之一,也是與時俱進、十分重視體能的教練之一。他善於與體能教練及時溝通,針對葉詩文、徐嘉餘的短板,共同制訂體能訓練計劃,努力取得最好的成效。」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他對每一個技術細節都摳得非常細緻」

2018年12月10日,在國際泳聯世界水上大會金牌教練講習班上,徐國義分享了《根據運動員的不同情況調整訓練思路》的主題演講。面向世界各地的同行,他傾囊相授。徐國義在訓練過程中始終堅持技術第一的原則,緊緊圍繞運動員的技術特點去要求、重複、執行。

徐國義認為運動員在水中首先要具備保持「平、直、尖、緊、高、穩」的良好流線型姿勢以及保持這一姿勢的身體條件和能力。「提高動力、減小阻力」是他遊泳技術的核心內容。而技術的實施與運動員的身體條件、素質、能力、肌肉類型、神經特性、性格特點等緊密相關。王愛民認為徐國義的訓練抓住了強度和技術兩個重點。他說:「國義一直在研究如何在加強體能訓練的同時減阻、增加推動力,不做無意義的消耗,只有經濟化地使用體能、巧用技術才能揚長避短與歐美選手抗衡。他對每一個技術細節都摳得非常細緻,他和我聊過仰泳,他對仰泳手入水的深度、抓水的力量等都有非常細緻的研究。」

徐國義曾給王愛民支過招。那時王愛民正為一個以長距離自由式為主項的女運動員在長池與短池中的表現「苦惱」。王愛民告訴記者,一般來說,短池(25米)比賽因為轉身多、速度快,成績一般要比在長池(50米)裡遊起來快得多,但是這名隊員卻無法在短池比賽裡遊出更快的成績。「我在查找原因時考慮了轉身技術等方面的問題,而國義點了我一句話,『節奏問題,是長短池轉換訓練不夠、訓練節奏的問題。』我後來研究發現是長短池轉換的時間問題和長短池遊程中技術的控制問題,其次還有轉身等技術細節問題。這一次對我觸動很大,看的出來他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

徐國義所帶的運動員裡既有以混合泳為主項的奧運冠軍葉詩文,也有仰泳世界冠軍徐嘉餘,還有蝶泳名將李朱濠以及自由式名將朱夢惠等,如何為不同項目運動員分別制定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案,徐國義在這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徐國義根據運動員的實際情況以及比賽的技術要求,及時優化和改進技術,以達到最佳划水實效。同時,他還根據運動員的不同目標要求調整頂層設計方案,根據項目和個人特點調整專項體能和技術的訓練思路,並根據隊員的不同性格特點調整訓練思路和訓練要求。

徐國義為徐嘉餘打造了世界一流的仰泳技術。讓徐國義的妻子、同為國家遊泳隊教練的樓霞頗感驕傲的是他們在美國外訓時,外教把遊泳俱樂部裡所有的運動員叫到一起,讓徐嘉餘做出發轉身示範,並讓他們向徐嘉餘學習。在徐嘉餘的印象裡,徐國義一直在悉心為他打磨技術。「從2011年開始徐導就在不停地跟我強調技術,幾項技術講了六七年。即便2016年里約奧運會回來,我們還是在一遍遍改技術,一點點做磨合。」徐嘉餘回憶說,「2013年底我天天看入江陵介的視頻,向他學習。徐導看到我的努力,他根據我的技術特點,不斷幫我完善技術,後來終於打破了入江陵介的紀錄。」2015年徐嘉餘進入瓶頸期,徐國義邊著急邊想辦法,開始為當時身高1.86米、體重75公斤的徐嘉餘增肌。他要求徐嘉餘每天吃四五塊牛排,就這樣隨著體重的增加,徐嘉餘的技術也日臻完美。「徐導很厲害,他把我保護得特別好,時刻叮囑我該怎麼做,我不需要去擔心訓練中的問題,跟著徐導一起努力就可以了。」就在人們沉浸在徐嘉餘摘得2017年布達佩斯世錦賽100米仰泳冠軍,為中國男子仰泳實現世界大賽金牌「零的突破」的喜悅中時,徐國義已經在總結分析他的比賽分段成績以及動作頻次和實效,研究如何幫助他更進一步。

針對練混合泳的葉詩文,徐國義根據她4種泳姿的不同水平,為她量身打造差異化的成績目標。2012年倫敦奧運會,徐國義對於葉詩文200米和400米混合泳的比賽技術要求是預賽、半決賽、決賽都要以自我為主,蝶泳和仰泳的技術要求是遊出划水實效,仰泳注意調整呼吸為之後的蛙泳做好儲備,蛙泳強調腿的效果以及保持身體穩定的高位,最後要發揮自由式的優勢,腿要加起來,盡情釋放。同時考慮到400米混合泳的比賽是在奧運會遊泳比賽的第一天進行,幫助葉詩文減壓和專注比賽更為重要。在徐國義的悉心指導下,當時16歲的葉詩文收穫了倫敦奧運會200米和400米混合泳的雙冠。

「他的因材施教源自多觀察、多分析、多思考」

自信是徐國義給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洪留下的深刻印象。這份自信源自徐國義對技術的錘鍊,對隊員的了解。在備戰2012年倫敦和2016年里約兩屆奧運會的過程中,他與徐國義有過密切合作,也在技術理念方面形成很多共識。

徐國義認為,訓練比賽的過程其實也是對運動員「身、心、性」的訓練,要注重性格的培養和磨鍊。好的性格和品質才能專注、自律、堅持、珍惜。優秀運動員需要達到「身體好、條件好、悟性好、性格好」的標準,奧運冠軍還要有「特質」。林洪解釋說:「身是指身體,心是指思維,性是指性格。身體的訓練對於競技體育來說是最基礎的,而想要成為高水平的運動員要經過思維的訓練,最高層級是性格的訓練,要塑造性格和品質。徐導極為看重運動員的思維能力,因為奧運冠軍其實就是人類在這個項目上達到的極限,這對於運動員的思維、執行力、智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極高。我們還總結出能否達成目標有三個關鍵點,即『想了沒有、做了沒有、做好了沒有』。」

一次在昆明進行高原訓練時發生的事情給林洪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海埂基地的訓練池被改成25米的泳池,徐國義要求兩名隊員在每一個轉身出來使勁打水下腿,要做到出水後6個動作到邊。要知道在高原上進行長距離訓練時這樣的要求有些嚴苛。其中一個隊員能夠基本完成,而另一個隊員完成起來卻有些勉強。林洪問徐國義可不可以「放放水」,徐國義堅持說不行。因為在他看來,這不僅是在技術上的訓練要求,更是對運動員意志品質的考驗,不能輕言放棄。

在林洪看來,優秀的教練員、運動員有很多,而徐國義幫助每個運動員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訓練模式、技術結構、思維方式等,並塑造了成為優秀運動員的意志品質,也讓他們成為最佳搭檔,這十分難得。「每個運動員的條件、性格不同,而徐導總能因材施教,因此他帶出了一波又一波優秀的運動員。他的因材施教源自多觀察、多分析、多思考。」

葉詩文也與林洪有同感。在她眼中,訓練場上的徐國義自信、有魄力,同時能夠因材施教。「我們組隊員有各種泳姿,有長距離有短距離,他一個人要兼顧我們這麼多人是很難的,但是他做到了這一點,能夠在訓練計劃上平衡好。」葉詩文謙虛地向記者表示自己的技術不是特別好,但最為關鍵的是徐國義了解她的需求。「他很清楚每個運動員都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技術,他不會強迫我去做一些可能看起來划水效果特別好、特別到位、特別漂亮的動作,他知道我用那個動作反而會因為不舒服而遊得更慢,他會讓我在遊得更加舒服的狀態下更加伸展,我們一直在不斷溝通和打磨技術動作。」

「跟國際接軌,學習國外的科學方法,轉變訓練理念,路子是對的。不能照搬照抄,而要為我所用,融入自己的訓練,畢竟我們更了解自己的運動員。」大膽地將不同於常規思考角度的觀點和理念引入訓練,博採眾長並為我所用,讓徐國義更有信心、更有底氣。正如鄭瑤所言,徐國義是心無旁騖、克難攻堅、矢志奮鬥、追求卓越的優秀教練員代表,他用一生的心血和付出,踐行與詮釋責任擔當,彰顯的是榜樣的力量。

【來源:中國吉林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許國義 中國遊泳功勳教練: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一輩子只做好遊泳這一件事 記中國遊泳功勳教練徐國義(中)中國體育新聞李在中國遊泳功勳教練許國義執教的26年中,他每天都掌握訓練,學習技術是他每天的「功課」。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技術成為國王、通過細節取勝的理念貫穿了許國義的整個教學生涯。
  •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思想禍害了多少有為青年!
    一輩子只深耕一個行業,只做好一件事的思想禍害多少有為青年,在這個獲取知識和信息如此方便的時代,一個人如果一輩子只做一個行業,只做好一件事,那簡直是對生命美好時光的褻瀆,除非你是搞學術和專業的技術人才!
  • 如果一輩子只練一件事,就能成為世界級專家
    1、人的可塑性很強, 正常人經過訓練都能從事專業工作,如果一輩子只練一件事,就能成為世界級專家什麼是訓練?重複動作,重複分解動作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所謂特戰隊,不是超人,而是訓練,投入巨大的資源,要去哪兒執行任務,能找個地方把任務執行地模擬出來,提前幾個月反覆演練各種情況。
  • 為什麼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為什麼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很重要?莫扎特可以同時作曲數首,但我們不是莫扎特,我們不是天才,我們是普普通通的人。倘若我們想要同時做幾件事,最終是哪件事都沒做好。有這時間,那些老老實實、心無旁騖地一次只做好一件事的人早就把事情做完了,自以為效率高走捷徑,其實是花拳繡腿,徒勞無功罷了。
  • 用一輩子做好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據12月22日《人民日報》)七十年,這是一個數字,也是一個時間段,更是一個人的一生。窮其一生,一心只做一件事,開始這件事可能是因為熱血與激情,而堅持這件事則需要足夠的耐力與信念。吳梅筠,用其一生的經歷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做堅持與奉獻,叫人感動,更令人敬佩!
  • 一心一意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這把「神奇的鑰匙」是什麼呢?是專心!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時間同樣也是有限的。在我們有生之年,能找準自己要做的事情已經很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能抗拒潮流的衝擊,一直專心地做自己的事情,哪怕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情,你也非常了不起!
  • 十八年辦學經驗:孩子,一生做好一件事足矣
    學校、老師、學生也一樣,要有成就,就需要不動,一生做好一件事足以。 (1)人,最難修煉的不是熱情,是耐性,找一件喜歡的事很簡單,找一件能耐心做一輩子的事卻難。表面上看,這孩子活得風風火火、瀟瀟灑灑,每天都有正經事在忙。人脈也多,三教九流全認識。而且「學識非常淵博」,每次找我,都會說一些很時尚的商業新詞彙,我現在都記不下來,還有各行各業的趨勢變化,也講得頭頭是道。
  • 一群人,一輩子,一件事,唯有機器人!
    很多的學者試圖尋找其中的奧秘,為什麼在今天這個信息和知識交換大爆發的文明時代,那麼多的人喪失理智般,用幾乎傻痴的方式來追求一件電子產品。 更多人體驗的是產品本身的人文價值。一個人,用假定最後一天的全部時間做出來的產品,是值得其他人為之珍愛的。一個人,用假定最後一天的全部努力做出來的產品,一定帶他的全部智慧和心血,是值得其他人去尊重的。
  • ...一輩子只吃一碗飯 一百年只做一件事」崔字牌小磨香油飄香全球
    30多年來,他長期致力於傳承匠心精神,凝聚先輩的智慧,延續傳統古法工藝技術,堅守「一輩子只吃一碗飯,一百年只做一件事」,專心、專業、專注於芝麻產業,秉持「有質量就有市場,有誠信就有未來」的理念,讓崔字牌小磨香油走進了千家萬戶,走向世界飄香全球。
  • 深度:一個人最難的就是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專注於得分到永遠-KD
    他是新秀賽季就被球隊委以重任的超級新星,他是年度的最佳新秀,他是連續三年的聯盟得分王,他是一個嗜血的得分大魔王,尤其是2012年全明星賽上杜蘭特捧起全明星MVP獎盃的時候,說的一句話讓我們記憶猶新,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名球員職業生涯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時候,是多麼的恐怖。 「一個人最難的就是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專注於【得分】到永遠!」
  • 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
    在草原五班那樣的環境下,許三多每天堅持踢正步,認真地修了一條路,而這條路是別人想修卻總懶得動手去修的路。將最簡單的招式練到了極致,就是他的「絕招」。生活中,做一件簡單的事情並不難,難的是每一件簡單的事都做得非常好。古往今來,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那些勇于堅持的人,能夠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都做好,其實就是最大的絕招。
  • 學會全神貫注去做好一件事!
    1如果你想做的最好,那麼只有在同一時間集中精力去做同一件事才能做到最好。你應該聽到身邊的很多人跟你說過,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言下之意就是你可以多元化經營,你要分散風險,但真的是這樣的嗎?答案是這是謬論。
  •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如果說一個人一輩子只為做好一件事,那麼,對於陳永忠來說,這一件事就是讓每個人都吃上最純正、最好、最健康的茶油。陳永忠在脫貧攻堅期間,通過油茶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讓一片片高產油茶基地在邵陽大地紮根結果,吸引一大批回鄉創業人員走上了油茶致富的道路。 如今,油茶產業已經成為邵陽縣的支柱產業,累計帶動全縣3萬名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
  • 一個人一輩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經很不簡單了
    在《新聞聯播》中,任正非表示,「一個人一輩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經很不簡單。」不搞金融、不炒房地產的華為能夠以實業發展至今天地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一條路走到底的堅持,幾十年來「對準一個城牆口持續衝鋒」。
  • 「制筆匠人」劉好勤:「一生一件事,只做好毛筆」
    對58歲的劉好勤來說,做好一管毛筆是件神聖的事情。  劉好勤出生在河南項城市孫店鎮汝陽劉村,劉家世代製作毛筆。「劉家毛筆為秦朝大將蒙恬所創,後經其手下文書劉氏先祖劉寅傳承發展至今,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文房精品。自明代傳入皇宮,成為明清兩代宮廷貢品。」每每說到毛筆,平時沉默寡言的劉好勤總有說不完的話。
  • 高雄人只拜託這一件事 吳益政忍不住痛哭!
    民眾黨徵召的吳益政今天被問到父親節怎麼過時,不禁哽咽,除了連日的輿論壓力,甚至想到家人和高雄人時,他忍不住痛哭說:高雄人真的好辛苦,每個人都只拜託他一件事「把經濟做好,讓我們可以生活」。吳益政今天出席老車自救活動後,談到選舉,忍不住痛哭。吳難過說,「高雄人真的好辛苦,每個人都只拜託我一件事,把經濟做好,讓我們可以生活。
  • 高雄人只拜託這一件事 吳益政忍不住痛哭
    民眾黨徵召的吳益政今天被問到父親節怎麼過時,不禁哽咽,除了連日的輿論壓力,甚至想到家人和高雄人時,他忍不住痛哭說:高雄人真的好辛苦,每個人都只拜託他一件事「把經濟做好,讓我們可以生活」。吳益政今天出席老車自救活動後,談到選舉,忍不住痛哭。吳難過說,「高雄人真的好辛苦,每個人都只拜託我一件事,把經濟做好,讓我們可以生活。
  • 平凡卻又偉大的人民教師~黃會敏:用一輩子去做一件事
    一輩子去做一件事「從成為老師的那天起,我就愛上了這個職業。」黃會敏老師沒有高大上的理想,卻有實實在在的行動。說這句話時黃老師有幾分自豪,這獨具的「慧眼」,不是一日之功,是成年累月能力積累的驗證。放眼前方,又一座高峰巍然挺立,這便是她的下一個目標。不斷拼搏、不斷成長,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黃會敏老師在博客裡寫過這樣一句話:「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我知道永遠都不可能做出那麼大的事業,擁有那麼多財富,可以幫助很多鄉親擺脫貧困。但我有一顆執著的心,我可以奉獻自己,我會把自己的一生獻給農村的教育事業。用一輩子去做一件事,夠麼?」
  • 牡丹花開.古玥《一輩子很簡單:做一件事,愛一個人,守一個家》
    第三個是,在此後的四十年中,老胡只回過三次漢江平原上的那個小城;還有一個就是,老胡在新疆安了家落了戶。老胡說: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單純簡單,忠於自己的追求和信仰,一輩子執著幹好一件事,直到做成功。   2.老胡成家的事是基地領導和大媽大嬸一群人幫忙完成的。因為老胡三十二歲時還沒有時間談戀愛,在山裡一呆就是八、九個月。
  • 巴菲特:一生專注做好一件事,是成為高手的秘笈
    有人說:「上天給了你無限的機會,卻只給你有限的時間、精力和才華,所以越是優秀,越要專注。」 想做成一件事,就要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這件事上,把它做得越強越好。這是你未來成功的基礎。1真正的高手,一生專注做好一件事。我們這一生,時間和精力都有限,我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裡,把所有的事都做好,但一定能把一件事做好,乃至做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