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老師給分享一道作文題以及一篇寫得不錯的下水文:
【原題再現】
(廣東省華南師大附中2020屆高三年級月考)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最近,某大學一位講古詩的教授成了「網紅」。網友們讚譽他用「接地氣」的幽默為詩歌講解增加了許多不尋常的現場感。該教授深受網友喜愛與他獨特的講課風格分不開。他生活化、個性化的「另類解讀」常常與詩人在大眾心目中的固有形象形成巨大反轉,再加上口音濃重的「麻辣普通話」和激情澎湃的現場表現,造就了這些授課視頻巨大的影響力。
但隨著授課視頻被大量轉發,該教授的講課方式受到一些專業人士的批評和質疑。有人指出該教授講課中的幽默感裹挾著一些錯誤的認識,誤導了不少文本的理解向度,甚至消解了詩歌本身的美。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
【解析】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雖然這道題沒有像其他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那樣有明確的外在形式,比如說演講稿、公眾號投稿、書信等等。
但這是一則爭議性社會新聞材料,考生需要選擇一個立場態度,或贊成,或反對,或其他看法,並圍繞這則材料,就事論事地展開論述。無論是從材料形式還是行文思路出發,都符合任務驅動材料作文的一般套路。
在立意的時候,可以贊成教授「接地氣」的講授方式,可以持質疑態度,也可以辯證看待。近幾年自媒體蓬勃發展,通過網絡平臺發表自己對經典作品的另類解讀越來越方便,作為受眾也更容易接觸到作品的多元解讀。相信這道作文題無論選擇哪個角度,考生應該都有話可說。
如果想要讓論證更有張力,在寫論證段落的時候可以採取駁論的方式。駁論段一般格式是:
對方觀點+讓步詞(如「誠然「)+對方優勢(合理之處)+轉折詞+(抓住漏洞)進行反駁
材料中有兩個現成的「對方觀點」,在駁論的時候可以直接拿來用:
第一點是,有人指出該教授講課中的幽默感裹挾著一些錯誤的認識,誤導了不少文本的理解向度;
第二點是,有人甚至覺得這樣的另類解讀消解了詩歌本身的美。
【廣州新東方名師下水文】
「另類解讀」的詩歌別具魅力
詩歌自古以來便是一種重要的抒情方式。說到思鄉,我們不禁詠誦起李白的那句「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到懷人,我們又不禁慨嘆出納蘭的那句「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詩歌的傳承,有著它特殊的意義。最近,某大學「網紅」教師用「麻辣普通話」帶來的詩歌「另類解讀」雖然 「接地氣」,但卻引來一些專業人士的批評和質疑。
在我看來,對詩歌的理解和傳承不僅需要保留它本來應有的音韻美,更應該保留它自身的精神內涵和社會意義。
正如北師大中文系教授康震老師曾說,詩歌最主要的作用是「抒情達意」,而將其拆開,其實就是「感情作用」和「社會作用」。中小學教材中對古詩詞的選錄,我想並不僅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只知其「韻律」而不知其「內涵」,而近幾年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的火爆,也不僅是由於人們對詩詞本身內容的熱愛,這都是由於大家對當中精神內涵以及社會意義的關注。那麼既然教授「接地氣」的「另類解讀」能夠幫助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和社會意義,我們又何必要用所謂的「傳統眼光」去批判這種新的形式?
有人說,教授講課中的幽默感裹挾著一些「錯誤的」認識,「誤導了」不少文本的理解向度。
在我看來,詩歌本身就並沒有一種被固化的解讀。
既然莎士比亞說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那麼我們為什麼就不允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李白」, 「一千個杜甫」,或者「一千個納蘭性德」呢?「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隱晦迷離、含蓄朦朧本就是晚唐詩人李商隱的「新風格、新境界」。試問,這是不是也就是在說,正因為李商隱含蓄朦朧的表達並沒有被所謂的「注釋」刻意解讀,才給讀者帶來更多豐富想像空間?
解讀並沒有什麼對錯高低。如果某首詩歌的解讀只成為了一個公認的「通識」,那麼這首詩歌真正光芒也一定大打折扣。就像我們如果只是把一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解讀成「對亡妻的思念」,那麼是不是也就少了關於這首《錦瑟》很多其它角度的深層解讀?
還有人說,教授「另類的解讀」消解了詩歌本身的美。
誠然,詩歌的美確實會體現在它自身的韻律和結構上,但是這並不是詩歌「美」的完整定義。
除了韻律和結構,詩歌的「美」也少不了自身的意境和內涵。而「接地氣」的「另類解讀」便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去用現代人的方式走進那些作者筆下獨特的世界。就像《江南》中的「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如果只是書面化的解讀,告知讀者這是「魚兒歡戲的場面「,或者這是一種」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象徵「,我想對於讀者來說,也只不過是一種表層的理解,而真正走進它們,還需要更生動的指引。
就像《天淨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如果只是把這些意象作為單獨的存在,那哪來的深秋情趣?
詩歌的傳承,不管是《經典詠流傳》這樣的歌唱模式,《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競賽模式,還是像教師這種「接地氣」的「另類解讀」模式,在我看來,只要能夠真正把其價值和意義傳遞下來,讓更多的人愛上詩詞,領悟到詩詞韻律美之外更多的內涵意義,那麼這些所謂的「另類」也一定會以一種新的「公認」角色站立在公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