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才是茶本味?」這幾點道出真相

2020-12-20 茶道新生活

健康生活,從一杯茶開始

看到有茶友在網上抱怨說,「蒙頂黃芽,真苦為什麼?」

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又一茶友被騙!

怎麼會這麼說?

如果熟悉蒙頂黃芽的茶友,應該會知道蒙頂黃芽的典型特點——「黃葉黃湯黃底」。

而網友說的「蒙頂黃芽」

不僅葉片嫩綠,茶湯寡淡無色、葉梗偏多,且不說葉底怎麼樣,但不管怎麼看都不像蒙頂黃芽啊。

本以為評論區會有網友指正,但看了評論區「苦才是茶的本味」、「是陳茶吧?」,差點讓我遠離了這個世界。

說到底,茶友們對蒙頂黃芽還是不夠了解。

雖然蒙頂黃芽口感不如綠茶、烏龍茶高香飄揚,也不如巖茶、生普霸道猛烈,但它溫婉婉轉,自成一席,一句「色淡香長自仙」正好詮釋了其長情韻味。

蒙頂黃芽自古就帶「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的濾鏡。

自唐天寶元年,蒙頂茶成為皇室貢茶已經有1200多年歷史了,作為唯一一款正貢茶(其他貢茶為民貢),茶中地位無人能及。

白居易、劉禹錫、陸遊等歷代詩人就留下了無數關於蒙頂茶的華章辭句。

(蒙頂山)

現「蒙頂山茶」又喜提的中國馳名商標,茶友們想喝到一口來自蒙頂山滋味鮮爽甘甜的優質蒙頂黃芽,還真的挺難的。

不過「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也成了蒙頂黃芽現在的真實寫照。

當然,這裡面的傳承和發揚都繞不開下面提到的這位老人——楊天炯。

我們團隊去年走訪了四川雅安時就曾拜訪了這位八旬老人,他是茶界被公認的黃芽「祖師爺」,可見其在茶界的江湖地位。

楊天炯老人前半生種茶、做茶,不僅改變了茶樹種植模式,還帶頭制定了享譽國內外的名茶蒙頂黃芽、蒙頂甘露的生產工藝和標準。

(年輕的楊天炯在觀察茶樹)

但傳統手工蒙頂黃芽工藝複雜,其產量低、珍稀,價格並不親民,使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

在楊天炯老人退休後,政府還特批了一塊蒙頂山的土地給他專門做茶葉研究工作。

這款蒙頂黃芽就是楊天炯老人就是在此親自參與製作、設計改良的新工藝茶品。

這時候肯定會有茶友問,傳統手工和新工藝會有什麼異同?

其實,並沒有很大的差別,首先生長環境是一樣的

大家的原料都來自蒙頂山,因蒙頂山峰巒挺秀、重雲積霧的地理環境優勢和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又被譽為「仙茶故鄉」。

這裡常年降雨,空氣溼度大,空氣負氧離子含量充足,空氣品質良好;而且豐富的漫射光,利於茶樹氮代謝,使得茶葉游離胺基酸含量高,不僅滋潤了茶樹生長,還使芽葉恆久鮮嫩;

同時這裡偏酸肥沃的棕黃壤居多,其滲透性、儲水性都極好,外加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宜人環境,極其適宜茶樹生長。

快看這亦真亦幻的景色,每一幀照片都絕美,我都開始羨慕這裡的茶樹了。

還有就是原料精選一樣

蒙頂黃芽選自圓肥單芽和一芽一葉初展的芽頭原料,

成品茶芽條勻整,扁平挺直,

衝泡後的湯色明亮,入口鮮醇甘爽,不會有苦澀味,也沒有異常刺鼻的香氣。

好的蒙頂黃芽芽頭多、峰苗多,且葉質細嫩,沒有葉柄、茶梗的蒙頂黃芽為上品,因此原料要精選肥壯飽滿的早春單芽。

這款改良的蒙頂黃芽,選自海拔1100米以上的高山,採自今年春分時節,肥壯、長短、大小勻齊的單芽芽頭。

在春季3月,茶園出現10%的嫩芽即可開採,但蒙頂黃芽採摘的時間持續不到1個月,但每斤鮮芽含芽又得高達8千-1萬個不等,把握這個黃金時刻很不容易。

你仔細看還能看到細細的白毫,抓一把幹茶,可以感覺到手感比較沉甸,茶葉在手中握一會兒還有幽幽茶香。

如果要說不一樣,那就是製作工藝不一樣了。

根據楊天炯老人敘述,蒙頂黃芽製造可以概括為:「一炒青、兩包黃、一攤放、三復鍋、一烘乾。」

(悶黃)

傳統工藝與新工藝的差別就是引入了機器生產,相比於手工,新工藝能更準確地控制時間、溫度、水分、風量、轉速,消除了很多人為造成的不確定性,能很大程度上控制成品率。

蒙頂黃芽最關鍵的工序是悶黃,它是形成黃茶黃湯黃葉、醇爽口感的關鍵步驟。可以說沒有經過悶黃工藝的黃芽,其實根本算不上真正的黃芽。

(初包)

但悶黃工藝難以掌握,其時間、鍋溫是關鍵,悶的時間如果過短,發酵度不夠,又似綠茶;若時間過長,又似老黃菜了。

如此秀麗的蒙頂山孕育出的名茶,加上難以掌握的「悶黃」工藝。目前市場上的優質蒙頂黃芽還是很稀缺,所以用變質綠茶回鍋炒黃以假亂真的現象也層出不窮。

這款新工藝的蒙頂黃芽,其悶黃和手工藝悶黃一樣,同樣沿用了楊天炯老人制定的手工工藝,殺完青,用厚紙一包,讓水熱作用悶出甜醇的滋味來。

泡出來的茶湯口感也不會和傳統手工的蒙頂黃芽有太大的差別。

衝泡時可以聞到似板慄味細膩幽長的香氣,不爭不奪,低調沉穩,

湯感清爽通透,表面還飄浮著一些細細的茶毫。

入口口感清冽甘爽、生津,細品甜醇,口間還有幽幽的回甘。

毫不誇張地說,就連小編悶泡在杯子裡,前幾泡茶湯也沒有明顯的苦澀感,反倒是泡越久,還能將影響滋味高鮮爽口的胺基酸持續析出,茶湯變得越發得醇厚甘甜。

雖然不提倡這種喝法,但即使是這麼隨意的泡法,它也可以那麼好喝,並沒有前面網友說「蒙頂黃芽」的「真苦」。

你看,一口茶湯裡,有樹的倒影、花的芬芳、風的輕盈,好像不多不少,剛剛好是一整個春天的滋味。

明朝李時珍還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真茶性冷,惟雅州蒙頂山出者,溫而主疾。」蒙頂山茶性溫,最適合在溫柔喜悅的時節飲用。

最近受弱冷空氣影響,廣東氣溫稍有下降。

在這個時節,適合喝些溫和的茶品,一杯滋味甘甜鮮爽、清新舒適的蒙頂黃芽再合適不過了。

雖然我們的《茶源地理 · 雅安》還沒有出版發行,但你可以嘗鮮品到雅安當地茶品,更何況是一杯當年只有皇帝才能喝到的極品黃茶呢~

作者 | 茶道君

部分圖片來源 | 網絡

相關焦點

  • 作家三毛說:人生如茶!一苦二甜三淡!苦才是茶的本味!
    正如茶,苦才是茶的本質,不會因為各種的造作而變得沒有苦澀。作家三毛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感悟,也是因為她的生活經歷。在嘗過感情與生命的苦,並在自己的作品中以素樸的文字和真實的情感,給我們傳遞悲情中的愛情與智慧。生命的苦是不會變化的,可沒有吃過苦瓜的人,永遠都不會理解苦瓜是苦的本質。
  • 冤枉,秋壽眉真的不是劣質茶,看過這10點真相,讓你搶著喝秋茶
    《2》真相1,好茶以嫩為貴,秋壽眉都是老葉不值錢?這是對秋白茶的最深誤解。歷來,在茶圈裡評價一款茶的好與壞,都是看產區環境,加工工藝,儲存情況。怎麼到了白茶壽眉這,大家就要嫌棄它的葉片大,茶梗粗呢?這對一款高山原料的,純正日光萎凋的,精心三層包裝法倉儲保存的優質壽眉而言,實在太冤了!真相2,秋白茶為什麼看起來不夠綠?
  • 佛手茶 苦是人間正品_佛教_鳳凰網
    甚至還有機緣看到陸羽的《茶經》,在雲南看到古老的茶樹王,在杭州看到龍井茶樹和茶壠,連同龍井寺旁古人專一用來泡茶的龍井泉,連同工人炮製茶葉的整個過程。甚至還聽到很多關於茶的故事,和茶人們談茶道,觀賞茶藝表演。最玄的要算把禪和茶弄在一起的佛門中人了。他們說禪中有茶,茶中有禪,習禪如品茶,品茶如習禪,大家都這麼說,玄玄乎乎的,至於茶中怎麼個禪味,禪中怎麼個茶味,我至今沒有聽到,也沒有看到,更沒有體味到。
  • 茶有五味,分別對應茶中不同內含物質,你品出來了幾味
    茶茶的主要五味是:苦、澀、鮮、甜、酸。其實,茶葉的口感滋味不止有五味,還有許多讓人不喜歡的口感滋味如:麻味、水味、無味、等等。只是因為還沒有完全分析出它們所對應的物質成分而已。茶㈠ 茶之五味分別對應茶中哪些物質? 「苦」味主要來自於咖啡鹼類。茶葉中的苦味主要來自於咖啡鹼,還包含有:花青素、茶皂甙等物質。而同屬於茶多酚的兒茶素、黃酮類,即是苦味物質,又是澀味物質。所以,茶湯中苦澀滋味總是相伴相生,形影不離的。苦澀味就是茶葉的本真味,它們構成了茶湯的濃度、強度。
  • 《茶泡飯之味》:結了婚的夫妻就是一碗茶泡飯,平淡才是細水長流
    茶的清苦融合著米飯的甜糯,兩種截然不同的味道在味蕾中巧妙融合,讓人在平淡中回味到生活的本真之味。茶泡飯,完美地詮釋了日本傳統的飲食哲學——追求真實、自然、平和的「日本之味」。而當丈夫離開了,自己要獨自一人面對生活時,她才真切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平淡。這道平淡,是質樸的人生本質,是令自己安心的生活本真。那些過往的華麗幻想,終究浮於虛無,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現實生活中來,才最令人心安。之前文中曾說到小津導演的電影就像是一杯日本綠茶,需要人慢慢的等,細細的品。
  • 浮雲吹作雪,世味煮成茶
    小的時候不明白,大人為什麼喜歡喝茶,茶既苦又澀。後來才明白,從茶水的光影裡細數流年的過往,品味生活的美好,便覺得許多事情都可以雲淡風輕了。原來從茶水的光影裡,看到的都是人生的倒影!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陳江河說,茶是好東西呀,吸天地精華,佔盡五行八卦。
  • 一杯好茶,重要的是對味!
    苦澀味從舌面散開,而不是收斂。不苦不澀不是茶,苦澀是茶的本性,但關鍵在於能否快速散去。如苦澀味一直留在口腔中,所謂「盯舌頭」,應該不能算是好茶。也有人好這一口的,那只能算他個人的主觀標準。異味,指不是茶本身的味道,一般是因為茶在生產儲存過程中,吸收了其他味道,比如香水或化妝品的味道、煙味、其他雜味。因為茶的吸附性非常好,所以生產存放時一定要注意,異味一旦吸收,幾乎無法去除,再好的茶也毀了。
  • 為什麼很多人泡的茶苦澀味很重?看看這3個方面,你就知道了
    以前家裡人泡茶時,每次都是沏一大缸子,再加點白糖,茶的苦澀味和白糖的甜味,構成了一杯日常的茶。如今有越來越多的茶友加入喝茶的行列,在衝泡方法和器具上面都和以前有了很大的區別,已經不是為了喝茶去簡簡單單的沏一大杯子茶,而是講究如何泡茶,如何品茶。但大家在泡茶喝茶時總有個很大疑問,為什麼自己衝泡的茶總是沒有什麼口感可言,而且苦澀味很重呢?因為有這樣3個問題,大家需要特別的注意。
  • 好茶與否,在於苦後能否回甘
    好茶與否,在於苦後能否回甘 愛喝鐵觀音的朋友們在飲用的過程中,發現許多鐵觀音在飲用時略帶苦澀味。隨之,有一些茶客便認為這種鐵觀音並非好茶。
  • 好茶的評判標準,到底什麼才是真的好茶
    到底什麼才是真的好茶 很多人都想買好茶,喝好茶,但卻苦於沒有專業知識,而且各種茶的品質又不一樣,常常把自己弄得暈頭轉向。今天,我們為你介紹這些知識,只要你掌握這些,這不至於買茶上當。因為茶的吸附性非常好,所以生產存放時一定要注意,異味一旦吸收,幾乎無法去除,再好的茶也毀了。2、怪味,指的是茶本身讓人不愉快的味道,比如黴味。還有一些語言無法表達的,讓人覺得難受的味道。也有人說,這才是這款茶的特別之處,不要聽他的鬼話,怪味往往說明這款茶有問題。
  • 勐庫戎氏·本味好茶中國行濟南站將亮相中國茶葉博覽會
    會上,將舉行豐富多彩的「勐庫戎氏·本味好茶中國行濟南站」品鑑活動,現場演示普洱茶製作過程、茶民族文化表演、多款普洱茶品鑑活動。該茶企主要有以下普洱茶產品,並且所有產品都有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提供的檢測報告。  ■■■關鍵詞:茶魂  勐庫戎氏茶魂,得戎氏「本味制茶法」真髓,三代茶人制茶技藝傳承,百年經驗體悟集於一身。
  • 「臺灣茶王」親制:這口茶,聞如梔子花,味藏牛乳香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款茶,它聞如夏天甜甜的梔子花香,輕柔、乾淨;喝到嘴裡,是一股飽滿的牛乳香,嘗過的人,無不被它的「天然奶香」驚豔。它是,來自臺灣的奶香金萱烏龍茶。產自臺灣茶核心產區阿里山,由百年茶葉品牌郭少三出品、臺灣茶王陳立偉親制,每年一上市,必在寶島茶圈供不應求。
  • 泡法適當,茶才會更好味!
    ◇生普新的生普,茶性上有點接近綠茶,衝泡中要避免因高溫悶泡而出現「熟湯味」。用沸水衝泡,時間不能過久,或者可以稍稍降低水溫。通過高溫潤茶有助於渥堆味的散發,略降溫衝泡,衝泡時間不能太長,以避免苦澀味和出現「醬油湯」。老茶怎麼泡?老茶經過長期的存放轉化,內含物質變得更加豐富,但久存也有產生陳味的可能性。對於老茶,無論生、熟一般要求高溫醒茶、高溫衝泡,有利於陳味的散發。
  • 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生酸甜與苦辣
    正所謂:「人生酸甜與苦辣,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生百態,萬般皆有味。人活一世,自然少不了粗茶淡飯,少不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看似平淡、瑣碎,但卻是趣味,是生活,也是人生。一個人能夠有被利用的價值才是你生存的根本,為此我們必須終身保持自己獨特的實用價值,這種價值越是無可替代,你就能夠贏得更多人緣與機會。
  • 來自寶記茶友的開湯品鑑——寶和祥茶米,一款不苦的勐海茶
    我平日多喝普洱茶,提起勐海茶,大多數茶人的一個感覺應該都是這是一款苦底茶,滋味濃醇但是苦有餘味,今天這款茶,雖然也有勐海茶的特點,卻又有所不同之處,以至於入口以後,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幹茶幹茶:形似一個個牙石子一樣,鬆緊適中,顯有金毫,拿起聞幹茶香有略有陳味。
  • 別再概念炒作了,可可粉味,巧克力味,梅子味,都不是白茶的本味
    這朱古力味,我們還可以叫它的別稱,可可粉味,巧克力味。除了這兩種味道之外,與朱古力味齊名的,還有梅子味。這兩種氣味,出現的次數太頻繁了。有的茶掌柜會說,帶著這樣氣味的白茶是高等級的茶葉。其實,這只不過是信口雌黃的,胡說八道罷了。《2》朱古力味和梅子味白茶是什麼?說句實在話,帶有這兩種氣味的白茶品質不佳。
  • 學茶|一杯好茶,通常具備這4個特點!
    02 有苦澀味,但不明顯 苦澀是茶葉的本味,茶裡沒了苦澀味,就會顯得單調淡薄。通過合理工序加工製成的茶葉,就算苦澀味不明顯,但多少還是會保留一些,因為茶葉本身就是有苦澀味的。
  • 「水中君子」,於茶味中品味禪意
    茶闡一味,於茶味中品味人生 古人說「茶是水中君子,酒是水中小人」,古時的文人騷客仕途不順就喜歡隱逸,隱居到山裡可以採茶、制茶,以茶養性,以茶怡情,茶中尋趣。古人講君子之交淡如水,而茶正好滿足了他們清高淡雅的性格。茶之質,茶之性,正好順應了人的內心需求與精神的寄託。活火煮清泉,將透亮的茶湯倒入茶碗中,凸顯出茶清淡潔淨的品性。茶至無味仍餘香,人若無妄心自清。品茶,乃至品人生,要的就是平實簡約,雅致純清。
  • 還在教茶友們把白茶存出梅子味,巧克力味?這可不是好事!
    茶友A先生問:「你那兒有賣梅子香的白茶嗎?」梅子?香?那可是一股酸味。這樣的茶,是存壞的茶,當然沒賣!若是要從消法來說,這是殘次品,怎麼還敢大張旗鼓地售賣?茶友B大叔說:「最近喝了款巧克力味的白茶,味道不錯。」
  • 圖解茶圈好茶不怕悶泡背後的真相,那是好茶和劣茶的試金石!
    《2》為什麼仍然有大量的茶友,認為茶必須要悶泡,才會有味道呢?因為他們喝到的茶,都不太好。這大批的茶友,買到的茶,都是需要悶泡才有味道的(重口味者除外),這樣的茶,都是不太好的茶。在這之前,由於沒有真正的好山場、好工藝的好茶做參照物,他們只會順從劣茶帶來的感官標準,認為茶,就是要悶泡才有味道。而有味道,才是好茶。《6》其實,茶不能悶泡,除了好茶與劣茶這一對立元素之外,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