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古代文化常識高頻試題40道 (宗法禮俗部分)

2021-02-28 相子詩生活

2019高考古代文化常識試題40道

宗法禮俗部分

 

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宗法制度是為了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鞏固貴族世襲統治服務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會中長期保存。

B. 嫡子,在封建社會中指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

C. 從周代起,王位都由嫡長子世襲,直至清末,中間從未改變過。

D. 依宗法,嫡長子要繼承大宗,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權,能繼承多的遺產,應受小宗的尊敬。周代以後王位由嫡子世襲,諸侯的君位也如此。

2. 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宗法是指古代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遠近區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定的嫡庶、系統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弔、送終等事情的家法。

B. 眾子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包括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C.宗子就是嫡長子。他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別高貴,故又叫「宗主」。

D. 庶子是指封建社會中妾(小妻)生的兒子。宗法社會以「殺嫡立庶」為非法,和廢長立幼一樣,是繼承制度的大忌,故而都得不到朝廷的認可。

3.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

B.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有貶。如嶽飛諡曰武穆,海瑞諡曰忠介。

C.  諡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表同情的有哀、愍、懷等。

D. 諡號有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諡,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諡,是門徒弟子、鄉裡、親朋或自個家人為其師友上的諡號。

4.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

B. 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

C.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一出現祥瑞災異,就常常改元。而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大多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D. 在歐洲,封號自封建時代開始到現在的君主立憲國家一直存在;「封號」與「分封」一樣,很大一部分體現在「爵位」的賜封上。

5.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三綱」是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範,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合稱。意思是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妻要絕對服從夫。

B. 「五常」即「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係,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

C.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

D. 「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間的封建關係準則,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上這些人倫關係,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與親疏等情感觀念。

6(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親戚在古代,「親」表示的親屬關係比較廣泛,兒女對父母可以稱「親」,父母對兒女也可以稱「親」。

B.  明代以後,「親」主要表內親,「戚」表外親。「親」與「戚」連用時,有時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親屬,有時指內外親屬,包括本宗與外姻,即同姓本族與異姓外族姻親。

C. 「六親」泛指親屬。有的指父子、兄弟、夫婦;有時也指父母、兄弟、妻子,有的還可指天、地、君、親、師、友。

D.  「三黨」指父黨、母黨、妻黨,亦即父族、母族、妻族。「九族」一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6.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誅九族」的九族是指玄孫、曾孫、仍孫、子、身、父、祖父、高祖父、曾祖父。如再加一族,便是師族,即師生一族。

B. 舊時父親死後稱「考」,母親死後稱「妣」,妻死後稱「嬪」。

C. 期功是古代喪服的一種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指大功,為九個月;小功為五個月。

D. 喪服是舊時居喪時穿戴的一種服飾。喪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反映了血統親疏的等級。

7.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過去,根據與死者關係的親疏,喪服分為五等,稱作「五服」, 習慣上以五服之內為親,五服以外為疏。

B. 「五服」具體指的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其中斬衰最上﹐用於重喪﹐取最粗的生麻布製作﹐不緝邊縫﹐出殯時披在胸前。

C.  五服以外的遠親喪服﹐只需袒免﹐即袒露左臂﹑免冠括發。「括發」就是束髮。

D. 我國古代喪服自周代已用素服﹐均取白色。在中國古代的五方說中,西方為白虎,西方

是刑天殺神,主蕭殺之秋,故古代常在秋冬兩季徵伐不義、處死犯人。

8.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七廟」指歷代帝王為維護宗法制度,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後以「七廟」為王朝的代稱。

B. 「七廟」具體是指太祖廟居中,左三穆,右三昭。「昭穆」是指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廟排列的次序。

C. 「七廟」的排列是:始祖廟在中間,以下各代按照輩分,分別列於兩側:二世、四世、六世為昭;三世、五世、七世為穆。

D. 有了「七廟」後,又依宗廟的次序而推廣到墳地葬位和祭祀時的排列順序,後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

9.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中國宗法有兩個特點:親屬關係拉得遠;親屬名稱分得細。這有利於凝結家族關係,穩定社會。

B. 因我國的宗法制,而在生活中有種種親屬關係,之間有種種稱呼,且一點也不能混亂。

C. 在過去,父之父為祖,古稱王父;父之母為祖母,古稱王母。祖之父母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為高祖父、高祖母。

D.  以上之理,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曾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昆)孫,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

10.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中國人親屬之間的稱呼非常複雜,但其中也遵循著有規律。如輩分是絕對不可顛倒的。

B. 兄之妻為嫂,弟之妻為弟婦。兄弟之子為從子,又稱為侄;兄弟之女為從女,後來又稱侄女。

C. 父之兄為世父(伯父),父之弟為叔父,簡稱為伯叔。世父叔父之妻稱為世母(伯母)叔母(後來稱為嬸)。伯叔之子(堂兄弟)稱為從父弟,又稱為從兄弟,這是同祖父的兄弟。父之姊妹為姑。

D. 姊妹之子為甥,後來又稱外甥。女之夫為女婿或子婿,後來省稱為婿。表與堂有時可以互換。

1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爾雅•釋親》:「女子謂弟之子為侄。」《儀禮•喪服傳》:「謂吾姑者,吾謂之侄。」可見上古姑侄不能對稱。兄弟之孫為從孫。

B. 妻又稱為婦。妻之父為外舅(嶽父),妻之母為外姑(嶽母)。妻之姊妹為姨。

C. 夫之父為舅,又稱為嫜。夫之母為姑。連稱為舅姑或姑嫜。夫之妹為小姑。

D. 夫之弟婦為娣婦,夫之嫂為姒婦,簡稱為娣姒,又叫妯娌。

1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婦之父母與婿之父母相謂為婚姻,分開來說,則婦之父為婚,婿之父為姻。兩婿相謂為婭,後代俗稱為連襟。

B.  婿的本意是夫,女婿是女之夫。子在上古兼指兒子和女兒,子婿也是指女之夫。

C.  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慣上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  兄弟姊妹中年紀最大的稱「伯」,有時也稱「孟」,但二者有區別:嫡長子稱「孟」,庶出長子稱「伯」。

13.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在封建社會中,遺棄妻子的七種藉口,叫「七出」,又叫「七去」「七棄」。是為維護夫權而制定的迫害婦女的禮教。

B. 「七出」的具體內容是: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口多言、不會女工。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遺棄。

C. 過去所謂的「三從四德」是「三從」與「四德」的合稱。這是封建倫理道德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

D. 「三從」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14.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封建社會裡,諸侯之封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

B. 諸侯再將部分國土分封給卿大夫作為採邑,卿大夫又將部分採邑分給士人作為祿田。

C. 由於諸侯國、採邑、祿田的地名直接轉變成了「氏」(以國為氏、以邑為氏、以關為氏、以鄉為氏、以亭為氏),於是,中國人的姓氏遍地開花,驟然增多。

D. 封建社會,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體現,家族長盛不衰的依據有祠堂、家譜、族權。祠堂主要作用是商討家族大事。

15.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族權在維護封建秩序、鞏固封建統治方面,很大程度上承擔了地方政權職能。

B.  社會上出現了與朝廷分庭抗禮的宗主、壁主等族權組織形式,事實上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自治的鄉土社會。

C. 《周易·家天下》:「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君」就是全國指名的嚴父,各級行政長官也被百姓視為父母,所謂「夫君者,民眾父母也」。

D.  古代《孝經》稱:「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可見,「仁」和「義」成為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本位。

16.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稱為十二生肖。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B. 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幹、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稱為生辰八字。

C. 古人用幹支紀年、紀月、紀日,如甲子、乙丑等,一個循環下來共有六十種排列組合。

D. 十二生具體的順序為子為鼠,醜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雞,酉為猴,戌為豬,亥為狗。

17.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

B. 古代帝王祭祀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為「少牢」。頓首,古代的一種見面禮,行禮時點點頭以示問候。

C.  稽首,古代的拜禮,行禮時頭碰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禮。

D.  古代的座次有時以左為尊,成語「虛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證明。

18.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齋戒包含了「齋」和「戒」兩個方面:「齋」主要是「整齊」,如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戒」主要是指戒遊樂。

B. 「初度」:出生三五天。「垂髫」:借指三歲到九歲的兒童。「總角」:是八歲到十四歲的少年。耄耋:指八九十歲。期頤:指百歲。黃髮:指長壽老人。

C.  及笄之年:指古代15歲的女子。女子十五歲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D.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達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對妃嬪的召見、寵幸。

19.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有關於座次尊卑的規定。如《儀禮·士昏禮》中的夫妻對席禮,夫坐東面西,妻坐西面東,這一座次就表示夫尊妻卑。

B. 古代把南向視為至尊,而北向象徵失敗、臣服,宮殿廟宇都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面南,做了皇帝又叫「南面稱尊」,打了敗仗,臣服他人叫「敗北」、「北面稱臣」。

C. 官場中,是以官階大小來分座次的,最尊貴的皇帝座位是座北向南。因此,古代常把稱帝叫作「北面」,而把稱臣叫作「南面」。 

 D. 大臣們一般面向北而坐,按官位高低從東往西排列。這樣,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這也是古代「右為上」的道理。 

20.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B. 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

C. 12個節是指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個氣是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

D. 「衰荷滾玉閃晶光,一夜西風一夜涼。雁陣聲聲蚊欲靜,棗紅點點桂流香。」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描寫的是秋分這一節氣。

2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為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如江陰是指長江的南岸,河陽指黃河的北岸。

B. 農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三十這一天叫「晦」。每個月的十五稱為「望」,每個月的十六稱為「既望」。

C.古人把每個季節三個月順次稱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5月。

D. 古人用十二地支紀時,其中子時是指23點至1點,辰時是指7點至9點,午時是指11點至13點。

2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的「是年」是指這一年。「經年」是指一年。「邇年」指近年。「不數歲」指不到幾年。

B. 「日」指當天。「旦日」指明天,第二天。「後日」是過幾天。「來日」指未來的日子。

C. 「旬日」 指十天左右。「兼旬」是十五天。「日」有每天的意思。

D.「旦旦」是天天。「昔日」是從前。「初陽歲」是農曆冬至以後,立春以前。

23.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以中原為中心,人們將處於東、西、南、北方的少數民族分別稱為東夷、西戎(西羌)、南蠻、北狄,有鄙視之意。

B. 古代的「山東」一般是崤山以東地區,和今天的山東省不是一個概念;古代的「中國」有「中原之國」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國」不是同一個概念。

C. 「路」是宋代時期區域的名稱,與今天的省區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廣東路。

D.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封地稱為「國」,士大夫的封地稱為「土」。

24.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對已婚婦女的稱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別,「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

B.  古代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C. 封禪,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禮節,多由皇帝親自到華山主持。

D. 賜姓:多是古代天子給有功之臣賜予姓氏,以示褒寵。賜姓分賜國姓、賜他姓、賜惡姓幾類。

25.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達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對妃嬪的召見、寵幸。

B. 「象笏」是用大象的腳趾甲做的笏。古代大臣上朝時用的手板,可以做備忘記事。

C.  陛下是對帝王的稱呼,古代不敢直稱帝王,轉而稱呼他殿前階下的人,表示尊重。

D .  古人的稱謂有謙敬之分,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時用「家父」,稱呼對方的父親用「令尊」。 「令」是美好的意思。     

26.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人對於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稱謂,父親去世曰「內艱」,母親去世曰「外艱」。

B.  朕是古人的自稱,本來沒有貴賤之分,自秦始皇開始專用為皇帝的自稱。

C.  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別,名供晚輩呼喚,字供長輩或平輩呼喚。

D. 尊親死後,服滿以前,居住在廬,斷絕娛樂和交際,以示哀思,稱「守孝」。

27.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喪制規定,人死後,守孝期為三年,凡祖父母、父母死後,嫡長子禍承重孫都要守孝三年。

B.守孝期間,守孝者不得到外任官、不得應考、不得嫁娶、居官者一律解除職務等。

C. 所謂在家守孝須達二十七個月。民間還規定:守孝期間不能貼紅春聯,後代對死者還要逢七日時上墳燒紙。

D. 守孝時間為27個月的由來,是因為母親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個月。


28.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禮俗就是指禮儀習俗。古代泛指婚喪、祭祀、交往等方面的禮節與習俗。今天我們依然保持了好多古代的風俗。

B. 古代所謂的「五禮」是五種禮的合稱。古代以祭祀的事為兇禮,冠婚的事為吉禮,賓客的事為賓禮,軍旅的事為軍禮,喪葬的事為平禮。

C. 古代所謂的「六禮」一般指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飲酒禮、相見禮。

D. 「六禮」還可以專指婚姻成立時的有關手續,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29.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未成年男子束髮,不戴冠,行過加冠禮後則標誌著進入成年了。

B. 古代男子到20歲左右要舉行加冠的禮儀,稱為冠禮,也稱「弱冠之年」。

C. 後代如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說法,都與此儀式有關。《祭妹文》中:「予弱冠粵行」,即是此意。

D. 古人非常重視冠禮,《禮記.冠義》上說:「冠者,禮之始也。」意思是說冠禮是一切禮儀中最重要的。

30.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時舉行的盤發插笄(簪子)的禮儀叫笄禮。年齡一般在15歲,表示年屆成人,可以結婚。

B. 笄禮由母親擔任主人。笄禮前三日戒賓,前一日宿賓,賓選擇親姻婦女中賢而有禮者擔任。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沒有許嫁,也可以行笄禮。

C. 「合巹」的起因是把一個匏分為兩個瓢叫「巹」,舉行結婚儀式時,一對新人各持一瓢而醑(用酒漱口),就叫「合巹」。後世以「合巹」為結婚或成年的代稱。

D. 冠(笄)之禮是我國漢民族傳統的成人儀禮,是漢民族重要的人文遺產,它在歷史上,對於個體成員成長的激勵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3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妻」指男子的配偶。在古代從等級上看,妻指諸侯以下男子正式的配偶,諸侯的正式配偶稱「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稱「後」。

B. 「妾」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後指貴族娶的「小妻」。「小妻」的地位極其低賤。舊時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時也自謙為「妾」「賤妾」。

C. 「姬」原是古代的顯姓。後成為貴族婦女的代稱,再進一步成為少女的美稱、美女的通稱。

D. 「媵」指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時隨嫁或陪嫁的人。這些被「媵」的貴族婦女,其間雖有輩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都有資格成為夫人,後來才和「妾」成為同義詞。
3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朝」古代各國諸侯按規定的時間覲見天子,叫「朝」。每次朝見天子,都要帶各類珍物貢品,叫做朝貢。如果不按時朝見天子,就會被視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一定會出兵徵伐。

B. 諸侯朝見天子的儀式稱覲禮。覲禮規定,天子不得下堂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失禮。C. 「覲見」是指古代諸侯見天子。諸侯春見曰朝,秋見曰覲。

D. 天子派卿大夫見諸侯叫「聘」。諸侯德風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問。

諸侯的國君即位,強大的諸侯國來賀見,也叫聘。此國往彼國的聘叫「如」,彼國往此國叫「聘」。

33.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用語言相互約束表示絕不違背信約叫「誓」。諸侯之間舉行這種儀式叫「誓禮」。 舉行這種儀式時,不能殺牲,不須歃血。

B. 兩國以上或兩人以上互相宣誓約定來協同辦事叫「盟」。會盟時殺牲、歃血,並且宣讀盟書,誓於神,叫做「盟禮」。

C. 盟與誓不同之處就在於舉行儀式時是否要殺牲、歃血。如遇有急難,諸侯之間會見,舉行盟禮,共同約定,相互援助,就叫會盟。

D. 諸侯之間不在規定的地點或時間忽然相見,叫「遇」。「歃血」是指古人盟誓時雙方主事人把自己的手指刺破,以表示誠意的儀式。

34.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按古代禮法,諸侯的軍隊過天子門時,戰車上的左右衛士必須脫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車步行而過,以示對天子的尊敬,叫「免胄」。

B. 古代出行之前一般要祭祀路神,此禮叫「祖」。後引申為在半路為別人設宴送別。

C. 古代統治者不僅重視祭宗廟,也重視祭天地山川,而最隆重的典禮叫做「封禪」。 古人認為泰山是五嶽之長,高大,離天又近,所以要到泰山頂上舉行祭天的儀式。

D. 古代帝王「封禪」時,都是由帝王親自到泰山去舉行,以報答天之功,這叫『封』。然後再到泰山腳下的梁父山上舉行祭地儀式,以報達先祖之功,這叫『禪』。

35.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用牲血塗器祭祀叫「釁鐘」「釁鼓」。就是新鍾必殺牲口取血塗在鐘的孔隙上,並舉行祭鍾儀式。

B. 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稷」,穀神叫「社」。後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

C. 古代祭祀時把宰殺的牛、羊、豬等牲畜叫做『犧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叫『犧』;體全叫『牲』。

D. 古代又有「三牲」之說,指祭祀用的牛、羊、豬。後來也以雞、魚、豬為「三牲」。

36.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棺」是裝殮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槨」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護棺材。上古貴族的墓裡大多有槨。

B. 給屍體穿衣下棺,叫「入殮」。殮而未葬叫「殯」,把送靈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殯」「送殯」。

C. 舊時人死後每隔七天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為止。這叫「七七」。

D. 古時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墳」,與地面相平的葬人場所叫「墓」。墓中刻有死者傳記的石刻叫「墓表」;立在墓旁,刻載死者生平、表揚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誌」。

37.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人的「坐」 是以兩膝著地,兩股貼在腳跟上。兩膝著地,直身,股不著腳跟,是「跪」。 跪與坐二者的區別是「跪安而坐危」。

B. 「跽」是挺腰聳身,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這種動作因與跪的動作相似,因而也叫「長跪」。

C. 古人坐席也有講究,所謂「虛坐盡後,食坐盡前」。就是儘量把身體往後坐一點,表示謙恭;儘量把身體往前挪一點,不因飲食而玷汙坐席。

D. 「拜」是古人常用表示禮節的方式,就是行禮叩頭。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拜禮,故後有「三叩九拜」之稱。

38.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拜禮中,禮節最重的是稽首。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

B. 肅拜是拜禮中禮節最輕的。只是拱手行禮,也就是現在的揖。婦人行禮,主要也是肅拜。

C. 古代作揖與後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古人作揖,根據對象不同,推手時有高平下之別。對庶姓、沒有親屬關係的推手時稍微往下, 對異姓、有婚姻關係的是平推手,對同姓、同族,稍微舉高。

D. 「執手」表示親暱的行禮方式,和現在的擁抱相似。如《詩經·鄴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39.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所謂的「布衣」是平民的代稱,因平民穿麻衣葛衣。黎民也稱「蒸黎」「黎元」,也有「平民」「眾民」之意。而「小人」是西周、春秋時代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稱謂。後又有一定的變化。

B. 「臣」最初指男性奴僕,跟女性的「妾」相對。後來成為君主時代官吏和百姓的統稱。另外,「臣」又是表示謙卑的自稱。

C.  「士」是商、周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這種「士」通常擔任卿大夫統治區域(即家)的家臣。春秋以後「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稱謂,再後便逐漸成了知識分子的通稱。

D. 「奴隸」為奴隸主無償勞動而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或殺害。最初的「眾」「奚」「僕」「臣」「妾」 「庶人」等都是奴隸。

40.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或傳授學術的人,「師長」含有視老師為尊長之義,是古時候對教師的尊稱之一。「夫子」原為孔子門徒對孔子的尊稱,後來夫子成為人們對教師的尊稱。

B. 「山長」是歷代對山中書院的主講教師的稱謂。「師傅」是古時老師的通稱。「西席」也稱「西賓」,是對教師的一種尊稱。「師保」原為古代輔弼帝王和教導王室子弟的官員,後來泛指老師。

C. 「教授」在古代太學中是講學的博士。「講郎」原為講授經書的官員。「教諭」原為宋代京師小學和武學中的學官名。「先生」一詞的最初含義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長輩、知識豐富的人。

D. 「刎頸之交」所表達的情意最為深重。「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的朋友。「金蘭之交」像金石般堅固的交情。「點頭之交」指交情甚淺,見了面點頭而已。「杵臼之交」比喻志同道合的朋友。「市道之交」指惟利是圖,為利害關係而結交的朋友。

宗法常識部分參考答案

1.C.  一般是這樣,但也有個別朝代改變過,如雍正。

2.  D.  故而都得不到朝廷的認可

3.D.  自個家人不能

4.C.  出現重大祥瑞災異才改元

5.D. 沒有反映出親疏等情感觀念

6(1).B. 是從漢代起的,非明代

6.A.  正確順序應該是曾祖父、高祖父

7.D.  只在秋季徵伐處死

8. B.  應該是左三昭,右三穆

9.D.  應該是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

10. D.  表與堂不可以互換

11. A.  姑侄能對稱

12. D.  應該是嫡長子稱「伯」,庶出長子稱「孟」。

13. B.  非不會女功,應該是竊盜

14.D.祠堂主要供奉的是祖先的神主排位

15.D.  是「忠」「孝」而非仁義

16.D   .應是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

17.B  頓首,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之間的敬禮

18. B. 「初度」:周歲。

19.C. 最尊貴的皇帝座位是座南向北。帝叫作「南面」,臣相反,叫北面。

20. D. 應是白露

21.B. 農曆的最後一天叫「晦」

22.C. 「兼旬」是二十天

23.D.  士大夫的封地稱為「家」

24.C.  是到泰山主辦

25.B. 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26.C.  名供長輩呼喚,字供晚輩或平輩呼喚

27. B 是不得任官

28. B.祭祀的事為吉禮,冠婚的事為嘉禮,喪葬的事為兇禮。

29. D.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說,是一切儀式的開始。

30.C. 「合巹」專指結婚

31.C. 應是婦女的美稱

32. A.  應該是 就有理由出兵徵伐

33. D.應是用嘴吸一點牲畜的血

34.D.以報達地之功

35.B.土神叫『社』,穀神叫『稷』

36.D.墓中刻有死者傳記的石刻叫「墓誌」;表揚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37. A.應是跪危而坐安

38.D.和現在的握手相似

39.D. 「庶人」不是奴隸,身份比奴隸高

40.D.「杵臼之交」比喻結交朋友不以貴賤而有分別。志同道合的朋友叫「苔岑之契」。另:道義之交:指以學問或品行互相勉勵的朋友,烏集之交: 一時為了同一利益而結交為朋友。總角之好:謂幼年相契的好朋友,與「青梅竹馬」相近。

文章來源:語文月刊

相關焦點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37.A【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A項,「秦是參宿的分野,蜀是井宿的分野」錯誤。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參宿的分野。故選A。
  • 高考文化常識專練與解析:科舉
    3.A【解析】此題考查對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文化常識知識量大,頭緒紛繁。包括傳統文化中事關人物稱謂、作品命名、古代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古代音樂和歷代刑罰等相關知識。學生平時要按照一定的線索多看多記。解題時須細心比對,防止張冠李戴,防止時代混淆,防止基本情節和人物錯亂等。
  • 總結了2020年100題必考文化常識的重點
    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  2.C  【詳解】  本題考查的是文化常識。一般試題難度不大,解答本題需要考生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如姓名及稱謂、官職及科舉、宗法及禮俗、天文及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節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類串記法,聯想記憶法等進行識記。
  • 2017高考怎麼考傳統文化常識?會以什麼形式考?
    不少老師在解讀新考綱時都表述為「增加了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其實用「增加」二字是不準確的,用「恢復」更為妥帖。早在上世紀90年代「古代文化常識」就是高考的考點之一,高考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始於1990年,最初是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的,當時所考查的知識基本都是出自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試題綜合性不強,難度較低。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下):宗法禮俗+服飾器物+曆法刑罰+音樂
    四、宗法和禮俗(一)宗法1.宗法 舊時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遠近區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定的嫡庶、血統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弔、送終等事情的家法。這種制度是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鞏固貴族世襲統治服務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會中長期保存。
  • 兩岸高考語文試題分析:臺灣更注重古代文化
    誠然,今天的高考無論在規模還是性質上都與當初不可同日而語,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模仿陳先生這種出題思路,但其中暗含的漢語文規律的「玄機」,卻值得我們深思。臺灣學測國文十分重視中國古代文化,其試題涉及面之廣、內容之深、考法之靈活,均值得借鑑如果說試卷結構和題型的差異屬於形式方面的話,那麼,更深層的差異則體現在試題內容方面。
  • 2019高考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63題
    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60170248,手機13602424805 語文月刊2018年8月高考作文專刊目錄
  • 中國古代禮儀宗法之小結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而在我們的事業單位考試中,文史類題目也時常「光顧」這一部分內容,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中國古代的禮儀宗法。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
  • 有關中國傳統的禮俗規約你知道多少?
    在文化混沌未分時,不存在俗與禮的區別; 伴隨著階級分化、文化分層的過程,禮逐漸從原始習俗中提純出來。化禮成俗:禮制化為民俗,與中國古代家族勢力通過家法、族規對禮制的維護有關,在家國一體的政治格局下,家族制度上升為國家禮制,然後又由國家禮制下降為民間家禮俗規。2.傳統禮俗規約的特點第一,等差性。嚴整的禮俗制度維持的是不平等的社會秩序。
  • 從現在開始積累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天文地理、官制科舉、稱謂禮俗
    文學常識是高考語文試題中常見的題型之一,這部分知識主要考察的是學生課外閱讀和文學素養等方面的能力。鑑於此,家長通新高考平臺開設了目前這個專題——高中語文文學常識分享,主要將一些常考的文學常識歸納總結,供大家參考。
  • 教材教學|必修課古代文化常識(姓名字號與禮儀制度)反思探究課教學實錄
    關鍵詞:古代文化常識  反思能力培養  探究教學目標:1、 搜集必修課文言文有關涉及到文化常識的姓名與禮儀制度中的典型範例,積累古文化有關姓名字號與禮儀制度的文化常識。2、 引導與培養學生在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識中的反思探究能力,使學生能識記與辨識古代文化常識。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必練判斷題
    ‍‍‍2020年9月高考優秀作文專輯9月出爐,買買買!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60170248,手機13602424805 語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專刊目錄
  • 高考資料庫VIP
    頁)必修1~5文言教材回顧(挖空)精校版(54頁)五種特殊句式50練高考 實詞十年試題總結詞類活用50練易錯高頻實詞100練教材文言實詞100練2021高考新題型「標點符號」專項訓練(一)120個高頻考查文言實詞高考語文常考的120個實詞(易記版)乾貨:高考語文必考的18個文言虛詞用法教材實例文化常識考點融入趣味故事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難點實詞10年試題總結(103頁)文言文挖空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文言文中出錯率達到
  • 2019年高考語文備考:巧記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讓複習事半功倍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博 大精深,中國古代文化知識浩如煙海。 自從2015年全國卷中開始出現古代文化常識題之後,這種題型便連續考了五年,成為高考語文試題中的必考 知識點之一。《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 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關於文化常識的規定是「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 文化知識」。古代文化常識這個考點大致可以分為官職、稱謂、飲食、服 飾、刑罰、天文曆法、地理、科舉制度、 風俗禮儀、音樂文娛十大類。內容繁 雜、信息量大,學生記憶起來費時費 力,效果不佳。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 結了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九種記憶方法,希望對學生學習有所幫助。具體方法如下。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承文明,學習古代文化的一本好書
    非常感謝能收到這本好書《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插圖修訂第四版),該書是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50餘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出版。
  • 權威解讀2019年高考江蘇卷語文科目試題:弘揚傳統文化,追求原創和...
    7日上午,2019年江蘇高考語文科目考試舉行,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正高級教師劉宏業對考題進行權威解讀。他認為,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江蘇卷)語文卷,以《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江蘇卷)說明》(以下簡稱《考試說明》)為命題依據,堅持立德樹人,注重價值引領,弘揚傳統文化,著力考查語文素養,追求原創和經典。試卷穩中求新求變,與2018年難度大致相當,同時注意與全國卷接軌,題型設置合理,梯度清晰,發揮了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導向作用。
  •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專題專項限時練85題附答案
    ‍‍‍2019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專輯8月出爐,買買買!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
  • 高考文化常識專項訓練:天文曆法
    9.文化常識:辨析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正誤。(1)賦,是我國的古代的一種文體,它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講究文採,注重韻律,類似於後世的散文詩。(______)(2)幹支紀年法,是中國曆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幹支是天幹和地支的總稱。把幹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幹支表」。
  • 真題彙編|2019年全國中考語文文學、文化常識、語法試題彙編
    >文化常識、語法試題彙編免費下載2019年全國各地中考試題,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部編版中學語文如需下載本期內容,請查看文末。2019年福建中考語文試題2.下列有關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戰國策》是西漢左丘明根據戰國時期的史料整理編輯而成的史書。B.
  • 簡便識記古代文化常識歌訣
    ‍‍‍2019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專輯8月出爐,歡迎預訂!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