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班主任上崗的第一件事是什麼?你可能想不到,答案是查字典。
花名冊上畫滿了圈圈點點,全班54個小朋友,近10個人的名字被註上了拼音,殳、彧、磬……差不多花了半個月才記住這些名字。「全年級最奇怪的名字可能都聚集到我們班了。」這位老師無奈地說。
生僻名字讓人抓狂
新學期伊始,教師劉雅寧發現「梓」「涵」「軒」在學生名字中的重複率極高,班裡起碼有十幾個學生的名字裡含有這些字。叫一聲「zi xuan」,樓道裡好幾個不同身高不同模樣的孩子齊刷刷同時回頭。
我們可以想像50年後的一天:早上起床,梓萱和梓涵一起晨練;住樓下的梓軒約梓熙下棋喝茶;夜幕降臨,小區的紫萱們跳起了廣場舞……
劉雅寧說,除了重名嚴重之外,名字生僻更是讓人抓狂。他們班54個小朋友,近10個人的名字被她註上了拼音,殳、彧、磬……孩子們桌子上放著寫有自己名字的名牌,半個月後,老師差不多才記住大家的名字,「名字生僻其實對老師沒什麼影響,主要是孩子以後不方便。」劉雅寧說。
從事網際網路教育行業的周晅昪太明白這種不方便了。大學錄取通知的信封上,收件人是兩個問號,戶口本是手寫的,公積金存摺上是亂碼……但凡需要辦事,「來,您去公安局蓋個章。」幾年前,他一度沒辦法開通快捷支付,用不了微信支付,「收到紅包也取不了錢。」他無奈地說。
「我懷疑我公司年會一直抽不到獎,是因為我名字壓根兒沒被錄進去。」
「網際網路+」取名
名字承載著對一個人的祝福和期盼,家長們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好和願望傾注到一兩個字裡。
就讀於江蘇廣播電視學校的李馛瑀深深體會到了來自母親的愛。她聽媽媽說,媽媽從懷孕開始,到她長到一歲多,每天起早貪黑,只睡三四個小時,打著手電戴著眼鏡翻爛了《辭源》才給她取名叫李馛瑀。
馛,香氣濃鬱;瑀,像玉的石頭,比喻女性堅貞高尚的節操和品德。這個名字在姓名打分網站上得到了100分的高分,媽媽很滿意。
「我覺得生僻字可以體現出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和期待。」李馛瑀說,「我以後有了孩子,還會讓媽媽取名。」
除了承載祝福,取名這件事也帶著時代的烙印。
現在,名字的構成則更加個性多樣。一項調查顯示,「80」後的名字集中度高達43%,但到了2018年,名字集中度降幅達到30%。
「父姓加母姓」這種「新複姓」正在逐漸流行,四字姓名也佔了一席之地。受《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影響,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從傳統典籍中給孩子取名,所謂「女詩經,男楚辭,文論語,武周易」。
網際網路的發展也帶動「網際網路+取名」。起名打分網站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輸入出生日期等個人信息,系統將自動生成姓名,也可以對已有的姓名打分,「梓軒」「梓涵」是這些網站的高頻詞。
取名字的生意經
絞盡腦汁也取不出滿意的名字怎麼辦?那就去找「先生」算一算。
北京雍和宮外西邊小徑上,曾每隔幾米就有一位「算命先生」。想要取名,要給「先生」提供具體到分鐘的出生時間,他們根據周易八卦等理論測算生辰八字,找出被取名者「命格」裡可能存在的問題缺陷,再選合適的字作為名來彌補。當然,要給「先生」潤筆費。
90後王雅韜的名字就是起名社取的。起名社說以前的名字不利於她的健康,所以給她換了新的名字。「本地區絕無重名。」起名社信誓旦旦地保證,然而上了學她才發現,似乎每個年級都有一個「王雅韜」。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起名的市場也從線下轉到線上。在淘寶網輸入「取名」,可以找到5670家相關店鋪。費用從1元到1萬不等,接受度比較高的服務費用集中在150元到500元之間,最暢銷的店鋪取名價格為298元,銷量2萬+。
名字寄予家長厚愛
生僻的名字給李馛瑀帶來不少困擾,從小到大很少有人能第一遍就叫對自己的名字。她成了別人口中的「李XX」、「李什麼瑀」。
「有的同學嘴巴漏風,會把我的名字讀成『李魔女』」李馛瑀說,「同學們會開玩笑,『小魔女怎麼沒來上課?』『她去魔法學校了』!」
「用生僻字給孩子取名,也是寄予了家長獨特的愛。」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郭龍生說,「但有可能給孩子帶來一生的麻煩。」
他不建議家長給孩子取太生僻的名字。「有的字老師都不認識,可能上課不會叫起來回答問題;太生僻的字,機器裡沒有,辦理戶口、銀行卡、坐飛機等都會帶來麻煩。」他說。
名字,簡單來看,只是個代號而已。翻字典、請「大師」、網上取名等方式,其實歸根到底,是寄託了父母對孩子深沉的愛。
「名字帶給人的影響是終生的。」郭龍生說。他建議家長在給孩子取名的時候,要考慮幾點要素。「筆畫不要太多,這樣孩子好寫;讀音響亮,叫起來聽得清楚。不要用多音字,別人可能不知道怎麼叫,會帶來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