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人」看27歲的老大爺怎麼把木雕給雕成一個精品

2020-12-20 九月遇

「高手在民間」這句話常常浮現在漫迷腦海中,中華傳統中有許多手藝活被我們稱之為手藝人。

手藝人的基礎之下,在練習期間也會受到不小的阻撓。一般的手藝人做工都非常精細,相信漫迷都知道木雕這個職業。木雕是我國的中華傳統工藝,也是一門手藝活,刻雕期間也要經受不少的時間,每一個細節都要非常仔細。

相信漫迷都經常逛「抖音」以及「B戰」。這兩個APP都有不同的手藝人,將自己的手藝活轉變成一門藝術。木雕是民間文化工藝的一種,也是一門藝術活,不少漫迷在逛這兩個APP的同時都能夠遇見一些木雕人。

他們會用自己的手藝把作品呈現在漫迷或者小夥伴面前,小六最為關注的還是木雕手辦這個工藝活,其中也不乏他們的做工精細以及各種雕刻等工序,木雕的刻畫也極為複雜。

木雕手辦

「手辦」這個詞漫迷並不陌生,現實生活中不少漫迷都會利用一些閒暇的時間去搜集一些手辦來作為自己的戰利品。

木雕手辦在民間可是少之又少。當看見木雕手辦的時候,小六第一個想法就是「高手在民間」民間工藝與平常所見到的手辦完全不一樣。他們是精光木雕師仔細雕刻而成的。期間也會耗費不少時間,木材以及工具等等都相當難選。

了解木材的漫迷都知道的。木雕二次元的工藝手辦也是如此,既然要雕肯定會選擇一些上好的木材等。民間工藝的手辦不比日本二次元文化工藝差,兩者相同的是都是經過自己收益打造而成。

看見木雕的同時,小六還是比較傾向於中國文化傳統嘛?不知道漫迷經不經常逛B站等,一些領域中也有一些高超的手藝人。他們能夠靠著自己的手藝在短短數月收穫一大批粉絲。這次我們所提及到的是"UP主盧正義「一位72歲的老大爺。

盧正義更希望大家稱他為小盧,心中有一顆年少之心,雖然是72歲也被大家稱作27歲的「老大爺」他手上所雕刻的木雕工藝還是蠻多的。每一次觀看小盧雕雕刻木雕的時候都非常激動,主要這是一門藝術活,又是中華文化傳統的手藝活。

每一次刻雕都是二次元角色,有蕾姆,索隆等角色。備受歡迎,小盧所刻雕的角色都可以說是精品,仔細與二次元模型相比較的話,差別都不是很大,做工也非常精細。雖是手藝活,還是有一定的風險。例如在木雕的時候擔心會不會砸到手,木雕不僅要心細,還要掌握好力度。

一定情況下,力度掌握不好,木材也會被敲壞的。又要重新雕刻,對於木雕文化來說不少漫迷還是覺得很有趣的。最主要他是以不同形式的二次元文化風格呈現在漫迷眼前,讓大家看見不一樣的手辦,你們是什麼想法呢?

圖片來自於網絡,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這樣看木雕的雕工,才能體會到什麼叫藝術!
    木雕簡單的理解,就是在木頭上的雕刻,也是因為精湛的雕工,才讓一塊木頭擁有了藝術價值。那些經過精細雕琢出來的人物或者是華草鳥獸,都會讓人驚嘆如巧奪天工般的雕刻技藝,那應該如何看待木雕的雕工呢?從整體到細節,然後再精細到點、線、面,對木雕工藝品進行一個全方面的賞析,看是否具有神韻,這樣才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
  • 40歲下崗自學成才 澄邁五旬木雕手藝人刀尖上的雕刻時光
    日前,記者在澄邁縣找到了一位五旬木雕手藝人曾令恩,他將普通的朽木變成了一件件藝術作品。  造型各異的18羅漢、精雕細琢的雄鷹……一件件木雕作品惟妙惟肖。在澄邁,53歲的曾令恩是小有名氣的木雕藝人。曾令恩當了多年木匠,對於這門傳統技藝,早已是愛入骨髓。每天拿起工具在木料上細心雕琢時,就是他最幸福、最高興的時刻。年逾半百的曾令恩,木工技藝相當精湛,尤其擅長手工雕制。
  • 四川善樂木雕藝術品董事長、中國民間藝術大師楊義光
    但是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楊義光自幼便對木雕藝術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因此當時17歲的楊義光便拜藝人毛繼水為師,開啟了自己篆雕藝術的學習與傳承之路。艱難困苦逐夢路,一心求學不退卻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楊義光在追尋藝術的道路上同樣是面臨了無數的艱難,在學習手藝的過程中同樣面對了「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情景。
  • 來自法國的木匠「大地」:因木雕結下的義烏情緣
    2019-01-22 08:48 | 義烏商報方寸之間的工作檯上,大地釋放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喜歡鑽研中國木雕,喜歡看《駱駝祥子》,喜歡聽中國傳統戲劇,喜歡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喜歡冰清玉潔的荷花,喜歡……一般人怎麼也不會把這些關鍵詞和一個老外聯繫起來,但這的確是法國小夥Guilhem在義烏生活工作七年後刻印在身的一項項中國文化標籤
  • 朽木可雕古風新意:傳統木雕巧制壁掛擺件
    傳統木雕巧制壁掛擺件 彩繪陶瓷鑲嵌獨具匠心   木頭原本是有生命的物體。作為東方建築、家具的主要用材,鬥拱、簷楣、格扇、檻窗、床榻、屏風、案幾……自古以來,人們就發現了它們那種特別溫和、美麗以及質樸的品質。古代先民就地取材,因材施藝,刀削斧鑿工藝精湛,造型豐富且不拘一格,創造出許多巧奪天工的木雕精品,成為當今藝術市場的「寵兒」。
  • 奇人匠心X藝術木雕 木雕非遺傳承人——張燕萍
    人物簡介張燕萍,奇人匠心旗下木雕手工藝人之一,浙江溫州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科普協會會員、溫州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1971年9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張燕萍在柳市黃楊廠工作的哥哥張巖川應徵入伍了,廠裡為照顧軍屬,將張燕萍安排在黃楊廠工作,進廠後幹的是雜工活,為作品修飾、油漆等。過了幾年後,柳市黃楊廠分為三個廠,張燕萍被分配到柳市象牙廠工作,象牙通體光澤,堅柔,韌脆,雕刻難度大,她就耐心地向同廠工友請教,後來,其兄退伍回鄉,回到了柳市象牙廠,並擔任廠長之職。
  • 峇里島上最著名的木雕村,木雕工匠們奉獻一生
    今天我們要去峇里島欣賞木雕。在峇里島上最著名的木雕村馬斯,馬斯的意思就是黃金,在這個峇里島的木雕之鄉裡,聚集了全島最優秀的雕刻師,在這些馬斯村民心目中,他們最拿手的木雕絕活兒,就像金子一樣值錢,我們結識了本地的木雕手藝人西蒙,西蒙人很好很愛聊,不過英文發音不太標準,很考驗聽力,我們大人只能靠大致揣摩與他交流,那就更別提我們家小寶寶了,不過這絲毫不影響小寶寶對他的敬佩。
  • 趙瑞陽執著木雕,創業「雕」出經典品牌,成華北最大榆木家具企業
    1988年,趙瑞陽正值20歲,剛剛高中畢業的他就面臨了人生的第一次抉擇。看著身邊的大多數年輕人都選擇投身建築行業,年輕的趙瑞陽猶豫了。幾夜的輾轉反側之後,心底那一份對木雕的喜愛始終揮之不去,他不顧旁人反對,「固執」地選擇了木雕。
  • 木雕大師話傳承:要學好雕刻 先學好「雕」自己
    中新網惠安9月16日電 題:木雕大師話傳承:要學好雕刻先要學好「雕」自己  作者蘇巧鳳陳龍山  「我和初學的學徒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要跟我學好雕刻,首先要學好『雕』自己,先把自己擺正,學習雕刻就是要進入雕刻的角色、要入戲。」提起木雕傳承,已經從事雕刻行業40多年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國明如是說。
  • 新春話舊俗|木雕:「小技」雕出詩禮望族
    因此,看盧宅的建築木雕,也能看出自明代至民國的發展演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上海同濟大學的學生每年暑假都要過來,畫圖、測量,把盧宅當作實習基地。」可見得盧宅在建築史上的地位。       東陽盧氏曾經富甲一方,歷史上曾出過8位進士、29個舉人。盧宅以肅雍堂為主廳,面闊五開間,進深十檁,高三層約10米。雕梁畫棟,鬥拱彩畫以牡丹為襯底,施以巨大的龍鳳圖案。
  • 廣州荔灣「三雕一彩一繡」非遺大師精品展開幕
    2020年荔灣區「三雕一彩一繡」非遺大師精品展開幕式現場中國小康網8月17日訊 記者麥婉華 通訊員荔宣 珠江兩岸,風景如畫,百年歷史的歐陸建築與鱗次櫛比的摩登高樓隔江輝印,訴說著前世今生的繁華。8月17日,2020年廣州市荔灣區「三雕一彩一繡」非遺大師精品展開幕。本次展覽是一次非遺大師的精品成果展示,也是荔灣首屆沙面公共文化藝術季系列活動之一,旨在拉近非遺與民眾的距離,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本次展覽集合了荔灣區8個工藝美術類非遺項目、15位非遺大師的精品力作近150餘件,可以說是近年來規格高、範圍廣的非遺大師精品展。
  • 門道文化:讓木頭說話的手工藝—木雕
    在手藝人的手裡,枯木就像遇到生命裡的另一個春天,這種美,便是永恆的。簡介木雕工藝,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發展史,在歷朝歷代的傳承中,融合進了很多的地方特色與中國傳統文化,非常的切合人們的生活。木雕可以分為立體圓雕、根雕、浮雕三大類。
  • 小夥花200萬造巨型木獅,富商出300萬都不賣,如今擱置倉庫成廢品
    年紀稍長一點,提起民間藝人應該都不會陌生,腦海裡會馬上浮現出如打鐵匠、彈花匠、篾匠、解匠等,他們憑一技之長養家餬口,受人尊重,被統稱為「手藝人」。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很多民間手藝逐漸消失,但有一部分手藝人通過改進技術和藝術創造,反而更加如魚得水。
  • 木雕藝術到底是人工手雕的好,還是電腦機器雕的好
    那麼到底是人手工雕的好還是電腦機器雕的好,一直爭論不休,為什麼爭論不休,我給你說的三個階段你就明白了。首先,電腦雕刻運用在木雕上比較早,特簡單我跟你一說你就知道了,一塊木頭固定在機器上可以轉的,然後,旁邊兒伸出一個鑽頭來,這個鑽頭的可以轉,還可以按著程序運動,可以把木頭在三維坐標上雕刻,我們在中學學過x軸y軸z軸,雕刻出你要的東西來。
  • 一塊木頭幾把刀,現場要雕三天,看看國內頂尖的木雕大師在嵊州怎樣...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史春波 通訊員 俞其軍 攝影 喬安一把刀,在手上遊走,笨拙的木頭,慢慢有了鬍鬚、眼睛……「你看,我雕的是李白」,年近古稀的吳筱陽說12月11日,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嵊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屆「雕聖杯」中國(嵊州)木雕大師現場創作邀請賽在嵊州文創園拉開序幕。此次大賽邀請到了浙江、福建、四川、廣西、重慶、河南等地的國內頂尖的25名雕刻藝術家參加。
  • 探訪峇里島手工藝小村落,蠟染、銀器、木雕,流傳至今的匠人精神
    作坊內有幾臺老式的紡紗機,可以看到織布的過程,幾名女工們正在專心織布,動作嫻熟利落;門口有手藝人在進行蠟染,用一種特製的畫筆蘸上燒化的蠟在棉布上作畫,再用當地的一種黃褐色的草汁做配料,能快速地滲透到布料中,待完全乾透之後,只要不用熱水洗滌就不會脫色。
  • 中國8大傳統手工藝品,佩服手藝人的絕技,歷經上千年流傳至今
    中國有許多傳統民間或者官家手工技藝,不僅代表傳統民間手藝人智慧,還是中國文化傳承的物資載體,因此保護傳統手工藝十分迫切。1、絲綢刺繡刺繡在古代主要是在絲綢上繡製圖案,至少有3000多年歷史。6、木雕木雕是來自於民間的傳統手工藝,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最早出現的木雕魚等簡單的木雕工藝品代表作品。唐代木雕像技藝的發展到高峰,如今,歷經幾千年傳承的木雕工藝大多數的傳統技藝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
  • 梁俊維:太行山深處的木雕非遺傳承人
    梁俊維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也是梁氏雕刻技藝的第九代傳人,他的木雕作品,雕工精湛,題材貼近生活,賦有濃鬱的太行風情民俗,不僅聞名十裡八鄉,還被評為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今年70歲的梁俊維,出生在榆社縣郝北鎮郝北村一個農民之家。由於家庭貧困,他12歲就被迫輟學,靠放羊為生。雖然梁俊維的家地處深山,他的祖上卻是從清乾隆年間就開始從事木雕行業。
  • 致敬經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木雕!
    木雕是雕塑的一種,在我們國家常常被稱為「民間工藝」。木雕可以分為立體圓雕、根雕、浮雕三大類。木雕是從木工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工種,在我們國家的工種分類中為「精細木工」。 中國木雕,分布極廣,此衰彼興,潮起潮落。
  • 揭西藏著一個木雕村,精品之作價值相當於一部中檔汽車
    錢坑鎮埔龍尾村,是木雕師傅的聚集地。這個僅有1400多人的鄉村,便有200多名木雕師傅。走進埔龍尾村,隨處可見木雕工作室,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濃烈的原木香。這裡有老中青不同年齡層的木雕師傅,他們聚精會神精雕細琢,花草蟲魚、飛禽走獸,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作品便在木雕師傅手下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