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藝術到底是人工手雕的好,還是電腦機器雕的好

2020-12-20 百家號

我們現在有了電腦雕刻了,無論是在家具廠還是在我們這些工藝品上手把件上到處都是電腦雕刻。那麼到底是人手工雕的好還是電腦機器雕的好,一直爭論不休,為什麼爭論不休,我給你說的三個階段你就明白了。

首先,電腦雕刻運用在木雕上比較早,特簡單我跟你一說你就知道了,一塊木頭固定在機器上可以轉的,然後,旁邊兒伸出一個鑽頭來,這個鑽頭的可以轉,還可以按著程序運動,可以把木頭在三維坐標上雕刻,我們在中學學過x軸y軸z軸,雕刻出你要的東西來。

刻是刻出來了,可是它會留下鑽頭鑽的痕跡。那麼這種雕刻呀拿過來一看就明白你要是到了市場上你看拿過東西的上面有鑽頭雕的那個印,那這個就是早期作品,早期作品,那能好的了嗎?

那一看就不細膩,粗糙,會留下一圈一圈印記。所以說它的頭一個階段,一出來的時候給人的印象不好。這是頭一個階段。

進入了下一階段,商人覺得這個雕出來之後省事兒,不用這個請工人了可是那她也發現了賣不上價去,太糙。那麼現在的一般的都是機雕手修,怎麼辦,就是說我呢,請幾個工人,來給他呀再修一遍了砂紙打一打拿刀修一修,於是就變得眼睛看不出那個印兒了。

所以現在很多人就辨別機雕手雕,辨別不清楚了,這個階段的時候呢,那我們以什麼評價呢,兩個字「精」和「美」。就是說他雕的精不精,就要看他的匠人精神了,就是我要做事認真仔細,我雕的這個東西,我一定要把他修得非常平滑圓潤。那你機器做不到的,那我後期的加工我給你補足,這就叫精這個就是機器加人工。

然後再說美不美,美不美看什麼,看設計者,現在機器雕刻並不是機器自己雕的。懂電腦的一些技術人員設計的程序,也許這個人,懂電腦不懂美術設計出來的那個花兒,雕出來會很死板,呆板。如果說這個人又懂電腦又懂美術,那這個花設計出來之後光豔無比,那你看那麼設計者就是美不美的原創人,這就是機器與人工的階段,精和美才是吸引你的一個方式。

再說階段三,這個階段就像我們看到的那個電腦與人腦下圍棋一樣。將來的電腦,可能它自己會畫畫,自己去設計做出一個精美的圖案。那人都比不了,那個時候才是真正電腦發展到高階段的時候。

現在還達不到那種水平,我們目前還停留在機器加人工,表現精與美的階段上。

相關焦點

  • 這樣看木雕的雕工,才能體會到什麼叫藝術!
    木雕簡單的理解,就是在木頭上的雕刻,也是因為精湛的雕工,才讓一塊木頭擁有了藝術價值。那些經過精細雕琢出來的人物或者是華草鳥獸,都會讓人驚嘆如巧奪天工般的雕刻技藝,那應該如何看待木雕的雕工呢?整體的構圖比例是否協調,能否將所雕刻的對象重點的突出表現出來,是衡量一件木雕工藝品藝術價值的一個重要標準。在雕刻木雕工藝品的時候,雕刻工藝師都會先進行構圖,好的構圖比例都是協調的,在欣賞的時候能夠帶給人一種舒適的美感。
  • 他醉心木雕,妙手刻畫藝術人生
    憑著對木雕藝術的喜愛,來自惠來的盧亞畢潛心雕刻,傳承傳統技藝,用妙手刻畫出自己的藝術人生。今天的「藝術路上」,我們一起來聽聽盧亞畢和木雕的故事。 專注的眼神,熟練的雕刻,隨著細小木屑的不斷飄落,一件木雕作品已經顯現在眼前。
  • 非電腦時代的字體藝術--美術字
    非電腦時代是指上世紀,也就是民國到1990年代時候,在上世紀電腦平面設計及字體相對少,WINDOWS在1996年前還是DOS系統還沒有出現。操作方式類同於木雕方法。直到進入上世紀90年前後,才有了機器雕刻,可惜當時沒有拍下照片。也有了雕版印刷專用材料,有點像電木的材料上面用鋁合金材質雕出來圖案,這樣的是耐用。
  • 木雕大師話傳承:要學好雕刻 先學好「雕」自己
    中新網惠安9月16日電 題:木雕大師話傳承:要學好雕刻先要學好「雕」自己  作者蘇巧鳳陳龍山  「我和初學的學徒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要跟我學好雕刻,首先要學好『雕』自己,先把自己擺正,學習雕刻就是要進入雕刻的角色、要入戲。」提起木雕傳承,已經從事雕刻行業40多年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國明如是說。
  • 「手藝人」看27歲的老大爺怎麼把木雕給雕成一個精品
    一般的手藝人做工都非常精細,相信漫迷都知道木雕這個職業。木雕是我國的中華傳統工藝,也是一門手藝活,刻雕期間也要經受不少的時間,每一個細節都要非常仔細。相信漫迷都經常逛「抖音」以及「B戰」。這兩個APP都有不同的手藝人,將自己的手藝活轉變成一門藝術。木雕是民間文化工藝的一種,也是一門藝術活,不少漫迷在逛這兩個APP的同時都能夠遇見一些木雕人。
  • 木雕純手工雕刻與機器電腦雕刻的實際區別
    雕刻在我的文章中己經寫了非常多,但還是總有很多朋友會問什麼樣的雕刻才能真正算得上藝術雕刻。藝術雕刻一定是雕刻匠者構思打坯,再經過修光雕刻後或打磨或清刀雕刻後完成才能真正算得上藝術雕刻這是標準硬性條件。這其中真的要區分很多,有電腦雕刻打坯俗稱機器坯可複製、有三維電腦立體雕再過手工修、也有電腦雕刻再經過人工打磨等等當然這些是時代商品並不能稱之為藝術品。
  • 木頭變藝術品,百年工藝手工木雕師傅的藝術人生
    只見邱水金熟練地從五十多種刻刀裡拿出需要的那一把,挑選好角度後,再用木錘敲擊刻刀,利用手部的巧勁將需要的部分雕刻出來,這期間,邱水金還要不停地變換雕刻刀,因為不同的地方所需的雕刻刀也不同。▲邱水金的妻子正在給木雕作品的衣襟、袖口位置裝飾漆線雕一個木雕從製作到完成需要八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十分考驗製作者的功夫和耐心。完成了修光,接下來這個木雕還要經過拋光、上色、貼金箔、漆線雕等步驟。
  • 奇人匠心X藝術木雕 木雕非遺傳承人——張燕萍
    人物簡介張燕萍,奇人匠心旗下木雕手工藝人之一,浙江溫州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科普協會會員、溫州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張燕萍與木雕1958年出生的張燕萍,因生長在藝術家庭,冥冥之中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她的父親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民間錫製品工藝師,他的作品精美極致,小時候的張燕萍,總是在父親工作時看得很投入,非常地仰慕,漸漸地愛上了藝術創作,立志將來要當一位工藝美術大師。
  • 朽木可雕古風新意:傳統木雕巧制壁掛擺件
    原標題:朽木可雕古風新意:傳統木雕巧制壁掛擺件      木雕藝術善於處理木頭本色,既能融入空間裝飾中,又能像水墨畫一樣,清新淡雅,為古色古香的建築錦上添花。斷枝殘幹,洗淨腐朽,或嵌入瓷版畫,或由舊窗欞改造,或飾以絢麗彩繪……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工藝木雕被運用到室內裝飾中,有隨形就像當作擺設,有刪繁就簡製成壁掛,古風新意,為家居帶來濃鬱藝術氣息。
  • 一塊木頭幾把刀,現場要雕三天,看看國內頂尖的木雕大師在嵊州怎樣...
    12月11日,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嵊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屆「雕聖杯」中國(嵊州)木雕大師現場創作邀請賽在嵊州文創園拉開序幕。此次大賽邀請到了浙江、福建、四川、廣西、重慶、河南等地的國內頂尖的25名雕刻藝術家參加。
  • 婺源木雕裝飾藝術特點及文化內涵
    婺源建築裝飾中木雕數量最多,內容最廣,藝術價值最高,給民居風貌增添了影響力。婺源隸屬江西東北部山區,木材資源豐富,傳統民居建築皆以木結構為主,施以木雕裝飾。婺源木雕分布廣泛,從窗欞、屏風、柱欄、家具到文房用具,均有表現。婺源傳統民居主要由民宅、官邸和古祠堂構成,建築的梁坊、鬥拱、雀替、窗欞、隔扇、漏窗等構件皆有木雕形象生動的形態表現。
  • 潮州木雕現在價格低只因缺大師?
    創新:中式裝修落魄,「被迫」變成藝術品趙利平:我也是潮汕人,我記得小時候,家裡的門窗、衣櫃、梳妝檯上全是木雕,特別是床罩頂,整個密密麻麻地全雕著花。客廳的大門還很講究,上半部分是鏤空雕的,下半部分是浮雕的。更絕的是,門上的鏤空雕正反兩面的不規則圖案居然是一樣的。現在想起來,難怪廣州美院教授陳少豐曾感嘆:「村村都像木雕博物館,戶戶都像雕刻陳列室。」
  • 周末深閱讀|潮州木雕神龕的藝術特色和題材內容考察(上)
    從目前來看,學界還很少就禮祭器具類潮州木雕尤其是神龕進行專門研究,筆者不揣冒昧,擬結合潮汕文化的有關研究成果,對神龕類潮州木雕的藝術特色、結構布局、題材內容等做一綜合分析,以期加深我們對這類潮州木雕的認識。
  • 門道文化:讓木頭說話的手工藝—木雕
    木雕有圓雕、浮雕、鏤雕或幾種技法並用。有的還塗色施彩用以保護木質和美化。發展木雕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期的中國,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現木雕魚。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於成熟,繪畫、雕刻技術精緻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現,標誌著古代木雕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 40歲下崗自學成才 澄邁五旬木雕手藝人刀尖上的雕刻時光
    日前,記者在澄邁縣找到了一位五旬木雕手藝人曾令恩,他將普通的朽木變成了一件件藝術作品。  造型各異的18羅漢、精雕細琢的雄鷹……一件件木雕作品惟妙惟肖。在澄邁,53歲的曾令恩是小有名氣的木雕藝人。曾令恩當了多年木匠,對於這門傳統技藝,早已是愛入骨髓。每天拿起工具在木料上細心雕琢時,就是他最幸福、最高興的時刻。年逾半百的曾令恩,木工技藝相當精湛,尤其擅長手工雕制。
  • 「非遺」循夢 「文創」知新 葉柱探尋傳統黃楊木雕新的「打開方式」
    600多年歷史,它是時間的藝術,經過歲月的淘洗,綻放智慧的魅力。2016年創作的黃楊木雕作品《八仙》榮獲第六屆中國木(竹)雕優秀作品金獎,2017年創作黃楊木雕作品《童趣》榮獲第七屆中囯木(竹)雕展優秀作品金獎。2019年創作黃楊木雕作品《和氣生財》榮獲第12屆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木(竹)雕優秀作品展金獎,並授予製作2019年度金雕手榮譽稱號,其作品在同年中外木文化交流活動中被溫州特殊教育學校永久收藏。
  • 海南木雕技藝輝煌不再學徒難覓 名家盼能開班收徒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花瑰藝術雕在如今顯得有些落寞。「雕刻需要花費功夫學,想要學得精,更要花費時間,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花費那麼多功夫去學習。」在澄邁,花瑰藝術雕非遺項目傳承人徐日龍如是說。▲雕刻工具金山寺附近的花瑰藝術雕傳習所在澄邁縣的金山寺附近,有一所木雕(花瑰藝術雕)傳習所。
  • 【非遺故事】陝西白水縣:九龍木雕雕刻技藝
    10月4日,我來到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雷牙鎮雷牙村,拜訪了非遺項目九龍木雕雕刻技藝傳承人——馬曉斌。馬曉斌,藝名江龍,1971年生於陝西白水九龍木雕世家,從小受到家族藝術氛圍的薰陶,耳濡目染,深得其父馬金財言傳身教。
  • 王家大院中的「三雕藝術」
    靜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慶年間(1312年—1313年),先祖王實遷至靜升村後,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開始,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家業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在此前提下,其後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因為有了兩個朝代幾代人的生養供息,王家大院不僅僅是一座家宅,更是一座具有漢族文化特色的建築藝術博物館。
  • 來自法國的木匠「大地」:因木雕結下的義烏情緣
    一路向東 用中國木雕打造自己的藝術夢撣了撣身上的木屑,將零零散散的工具歸置得井井有條,大地在自己的木雕作品上忙碌了一天後,不知不覺已入深夜。拎著兩個充滿電的電瓶,從匍匐一日的工作間走出,利索地給電瓶車安裝好電瓶,整好外套、圍巾、頭盔等裝備,與送他下樓的師傅揮揮手,一路微笑著駛離,向家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