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
潮汕地區自古人文薈萃,不僅有海濱鄒魯之稱,門類豐富的民間藝術也爭奇鬥豔,潮州木雕就是其中最負盛名的。潮州木雕因主產於古潮州府所屬地區而得名,淵源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潮州木雕孕育於潮汕文化之中,深受其影響之外,自身也與之融為一體,反哺潮汕建築、家具陳設以及禮祭之用,使用十分普遍。
隨著潮州木雕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潮州木雕專題展覽和研究也逐漸增多。總體而言,目前學界對潮州木雕的研究主要聚焦於潮州木雕的工藝與創作、技藝傳承與現狀、源流與特點、題材等方面,此外還編輯出版了一些圖冊和專著,這些著作展現了公私機構和個人收藏的潮州木雕精品,為學界深入研究潮州木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目前來看,學界還很少就禮祭器具類潮州木雕尤其是神龕進行專門研究,筆者不揣冒昧,擬結合潮汕文化的有關研究成果,對神龕類潮州木雕的藝術特色、結構布局、題材內容等做一綜合分析,以期加深我們對這類潮州木雕的認識。
一、作為禮祭器具類潮州木雕的神龕
傳統的潮州木雕品類繁多,主要用於建築、家具陳設以及禮祭器具的裝飾,完全獨立的案頭擺設較少。禮祭器具類是潮州木雕中產生精品最多的一個品類,可見藝人們對這類木雕的重視。有學者歸納了潮州木雕的三個地域性特徵,其中擁有形制多樣的禮祭器具類木雕尤其是種類繁多的遊神類木雕器具是潮州木雕的三個地域性特徵之一。
具體而言,禮祭器具類潮州木雕根據其使用空間的不同,主要分為祠廟常設類和遊神器具類,前者主要置於宗祠、廟宇等建築之內,而後者則在神誕日作遊神之用。祠廟常設類包括屏風、聖旨架、神龕、香幾、饌盒、香爐、宣爐罩、貢碟、糖枋架、貢臺、大燭架、燭臺、香架、油燈罩、瓶花、神位牌等,遊神器具類包括神轎、神亭、香亭、鼓架、炮鬥、茶擔、梳妝檯等。除了這些獨立和完整的器類,現存的木雕作品也有許多與禮祭器具類木雕有關係,如神龕的龕楣花、窗花、門窗肚、花板等,從一個側面彰顯昔日神龕的風採。
金漆通雕《郭子儀慶壽》神龕門肚(背面)
其實,在眾多禮祭器具類潮州木雕中,神龕由於在潮州人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中具有特殊意義,故而凝聚了潮州木雕技藝和裝飾之精華,成為潮州木雕頗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種作品。以神龕為例,探討其在藝術特色、結構布局、題材內容等方面的特點,將進一步深化我們對這一特殊門類作品與潮汕其他民間藝術和潮汕地域文化之間關係的認識。
二、藝術特色
民國時期的潮州木雕藝人陳舜羌將潮州木雕的特點歸結為「勻勻、雜雜、通通」。當代的潮州木雕研究者曾慶釗總結潮州木雕的藝術特色為: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構圖飽滿,布局勻稱;精雕細刻,金碧輝煌;美化實用,融為一體。可以說,潮州木雕在題材、構圖、技法以及風格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鮮明特點。
根據不同的題材、不同的裝飾部位,潮州木雕藝人們把各種類型的浮雕、圓雕、通雕、線刻,或單獨,或相間,或綜合地靈活運用。潮州木雕多髹漆貼金,襯以黑色漆底,或輔以金漆畫裝飾,寓雕刻與漆畫於一體,共同造就了其金碧輝煌、玲瓏剔透的藝術風格,具有很強的裝飾性。作為一種裝飾性木雕,潮州木雕在滿足各類裝飾和審美需要的同時,又具有顯而易見的使用價值,木雕藝人們將二者有機結合。
布局上則主次分明、莊重勻稱。充分利用空間,各類裝飾基本遍布器物全身。主體物象居中,次要物象位於四周,給人以層次分明之感。既注重整體的布局,又不失細節地精雕細刻。比如小神龕門上高僅兩三釐米的古裝人物也雕刻得鬚眉畢現,冠袍盔甲的式樣花紋清晰可辨。潮州木雕因而具有既可遠觀,又可近賞的藝術氣度。
構圖上吸收中國繪畫和戲劇藝術之長,如將中國繪畫的散點透視法、「之」字形構圖徑路和中國山水畫「高遠」的章法運用於潮州木雕的構圖之中。同時,吸取戲劇藝術「以一當十」、以簡勝繁的表現手法,選取典型物件,從而達到以局部表現整體的效果。可見,潮州木雕是在吸取中國傳統藝術和當地民間藝術等精華的基礎上,結合不同器物的功用進行的不朽創造,而神龕及其重要部件門肚、窗肚等的髹漆貼金鏤通雕無疑是這方面的集大成者。
上述藝術特色在各類用途的潮州木雕中都有體現,尤其突出表現在禮祭器具類作品中。這之中,神龕的雕鏤裝飾最受重視,一般都綜合使用門類豐富的各種表現手法。這固然是器物本身的功用要求有比較豪華的裝飾,也因為器物本身的結構為多種手法的運用提供了條件。神龕作為典型的潮州木雕禮祭類作品,集最精湛的工藝於一身,尤其是大神龕,從結構的複雜、裝飾的繁複精緻以及技法的多樣性上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如潮州市博物館藏清光緒金漆木雕大神龕,由80多件木雕和20多幅漆畫組成,除龕門、龕楣裝飾有花鳥、博古、人物故事等題材的木雕和漆畫外,神龕內的五級臺階、龕後壁也飾有博古圖、花卉、祥禽瑞獸題材的金漆畫,可謂充分利用每寸空間進行周身布飾,而就每一件木雕來說則又構圖飽滿。這件大神龕就結合了潮州木雕的浮雕、通雕、圓雕以及磨金漆畫、暈漆畫等表現手法。
三、結構布局
每一器類之中又有體量、款式之別,比如神龕就有大神龕(圖一)和神櫝之不同,神櫝有時也叫作小神龕。大神龕擺放在寺廟、宗族的祠堂裡或者是大戶人家的拜亭裡,小戶人家就用體積略小、形制相仿的神櫝,通常置於家居廳內案几上。除了體量和結構上略有不同,二者在裝飾風格、題材內容等方面皆十分相似。大神龕高達2-4米不等,結構更為複雜,與之相比,神櫝在結構上缺少龕腳、中盤和框架等部分,體量上也小得多,高度上一般不超過1米。
神龕(櫝)結構較為複雜,由龕門、底座、龕楣、龕內臺階、龕內屏風等構成,有些神龕在龕門上方的神龕頂部也會施以雕刻,因此整個神龕包含多個裝飾面,或施以雕刻,髹漆貼金,或繪以漆畫,金漆輝映,粲然大觀。由於神龕具有特殊的祭祀意義,往往集中了潮州木雕最高超、最精細之技藝,其中龕門是神龕裝飾的重點。
龕門兩扇,朝內的兩面是正面,朝外的兩面是背面,不論正背面,其布局和題材均為對稱式。每扇龕門一般都由橫肚、門肚、窗肚、企肚、枋欄等裝飾面構成,枋欄則不是每一扇龕門都具備。由於龕門是對稱式布局,因此下文介紹的龕門均是指一扇龕門的某一面(正面或背面)。龕門具體的布局形式有橫式和橫縱組合式兩種,根據裝飾面由少到多,又有多種類型。各個裝飾面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最簡單的龕門為橫式布局,僅由上橫肚、門肚和下橫肚組成3個裝飾面(圖二)。稍複雜的龕門則在上橫肚與門肚之間,增加了一面窗肚,組成4個裝飾面,依然為橫式布局(圖三)。就4個裝飾面的龕門而言,還有一種橫縱結合式布局,即不設下橫肚,而在窗肚旁邊平行設一企肚(圖四),縱式企肚的巧設,使得神龕門扇的裝飾布局更顯靈活多變,增強其裝飾性和美感。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扇龕門,其正面和背面的布局有時並不完全相同。如廣東省博物館藏金漆木雕博古圖及瑞獸小神龕門,正面為3個裝飾面的橫式布局,門肚用桌子將圖案分為上下兩部分,而背面則為4個裝飾面的橫式布局,窗肚和門肚均為獨立的開光圖案。最複雜的龕門由6個裝飾面組成,分別為上橫肚、企肚、窗肚、中橫肚、門肚和下橫肚,如廣東省博物館藏金漆木雕「比武定帥」小神龕。
龕門有兩扇,開門的兩面為正面,關門的兩面為背面,而正面又是神龕裝飾的重中之重。各個裝飾面的題材呈對稱分布,如博古靜物對應博古靜物,花鳥對應花鳥,人物故事對應人物故事等。就表現手段而言,神龕內外有所不同。如神龕門,正面多劃分成三至六個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裝飾面,主要以多層鏤空通雕為主,尤其是門窗肚基本都是多層鏤空通雕;而背面則以漆畫裝飾為多,尤其大肚基本都以各類題材的漆畫裝飾。
金漆木雕「比武定帥」小神龕
四、題材內容
潮州木雕題材極其豐富,包括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傳統藝術題材、發生在平民身邊的生活圖景、與潮人生活密切相關的江海水族、民間文藝、反映外國人的題材等方面。就神龕而言,其裝飾形式包括木雕、金漆畫、金漆字等。木雕和漆畫都含有豐富的題材。木雕的題材包括人物故事、傳統吉祥圖案、博古圖、祥禽瑞獸、江海水族、幾何紋飾、金漆字等。漆畫包括人物故事、吉祥花鳥、博古圖、吉祥圖案、祥禽瑞獸、山水人物等。
在題材的分布上,人物故事主要裝飾於神龕門(正面),而花鳥、博古圖、文字、祥禽瑞獸、山水、建築等則廣泛分布於龕楣、龕內漆畫圍屏、龕門(背面)、龕門(正面)橫肚和企肚及枋欄等部位。如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藏有一件神龕門,其正面均以多層鏤通雕為飾,窗肚、門肚鑲嵌人物故事題材,神龕門背面則只有窗肚為多層鏤通雕,其餘裝飾面均為花鳥、山水人物等題材的漆畫。
多層鏤空金漆通雕神龕門飾正面(上)、背面(下)
由於神龕在潮汕人信仰和祭祀活動中的特殊意義和不可替代性,在題材內容的豐富性、裝飾技法的高超和多樣化等方面均較其他木雕品類明顯。在神龕題材上,人物故事和吉祥圖案運用得十分廣泛。神龕裝飾面多,且不少裝飾面的空間不小,適宜人物故事等複雜題材的呈現。此外,人物故事大多其來有自,或來自歷史典故,或來自民間傳說,或來自古代文學,或來自潮劇劇目,或來自宗教題材,這類故事情節豐富,造型多樣,可以很好地滿足人神共賞的實際需要。
吉祥圖案的類型也很多,如表達人們良好願望的天官賜福圖、福祿壽圖、博古吉祥圖等,還有利用諧音表達豐富內涵的連(蓮)年有餘(魚)圖、鯉魚跳龍門、多籽葡萄、榴開百子等。從這些富含吉祥寓意的圖案,我們可以感受到傳宗接代、人丁興旺等對潮汕人思想觀念的深刻影響。
金漆字作為潮州木雕中的特殊題材,除了賀壽屏風之外,主要就用於神龕上。金漆字有雕刻好字之後再髹漆貼金和描金漆字等,在神龕上多以對聯、短文等形式出現,從中可管窺潮汕人對宗族和祭祀文化的高度重視。
(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蘭維,系潮州木雕展策展人之一,廣東省博物館學術期刊部副主任;本文原刊載於《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圖錄,因篇幅所限,隱去了相關注釋。配圖略有調整。)
【展覽信息】
海報設計 | 袁曉璐
展覽: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南8展廳
展出至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