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開放41處納涼點
7月22日,雖然天有些陰,沒有陽光直射,但天氣還是悶熱得令人難受。
上午10時,家住鄭州市西裡路一個小區的曹大爺,從家裡出來,順路到菜市場買了些菜,然後到了位於杜嶺街和西裡路口的一處人防工程納涼點。
這個納涼點是一處地下室,被一個賣鋼琴的商家承包,並改成了藝術培訓中心。納涼點其實就是該藝術中心的一個大教室,裡面很涼爽,環境也挺好。曹大爺見沒幾個人,就邊休息邊擇菜。
7月初,鄭州市人防辦對外宣布,面向全市開放41處納涼點,總面積達20萬平方米,以大型商場、賓館、社區所建人防工程為主,有不少納涼點設置在社區附近,市民可以在家門口就近避暑納涼。市民只要看到寫有「人防工程納涼點」等字樣的相關條幅,就可隨意進出,享受清涼夏日。
根據安排,氣溫連續3日高於35℃時,這些乘涼點就會開放,開放時間為9:30至17:30。市人防辦表示,今年的納涼點設有醒目標誌,並實施專人管理,配備了飲水機、桌椅、娛樂用品等。
納涼點頗受歡迎
近日,我省出現持續高溫天氣,7月21日下午4時,在全國城市天氣排行榜上,氣溫最高的前10個城市中我省佔據了9個。
連續數日的高溫天氣,令群眾納涼避暑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鄭州開放的納涼點「涼快」嗎?能否滿足群眾的需求?記者為此探訪了多個納涼點。
在鄭州市杜嶺街和西裡路交叉口,一家商業琴行的大門入口,「金水區人防工程納涼點」的標牌很大,也很好找。進入位於地下一層的納涼點,約百平方米的一個大房間裡氣溫涼爽,報紙刊物、撲克牌、人防知識宣傳手冊、純淨水一應俱全,環境還不錯。
「這幾天天太熱了,也不能老在家吹空調,有個納涼點,還是很不錯的!」曹大爺說,這些地下室就是天然的納涼點,周邊小區的居民都可以來這裡乘涼,大家可以一起打打牌、下下棋、聊聊天,怪舒服的。
在鄭州北環廟李村居住的孫大媽帶著孫子來到了東風路與豐樂路口的納涼點,在樓上的超市買完菜,順道在這個位於地下室的納涼點歇息起來。「幾乎每天我都帶著孫子來,在家吹空調又費電又容易吹出病,這裡的涼氣是自然的,小孩多了還能在一起玩。」
還有一些大學生也來納涼點看書、學習。
記者在幾個納涼點走訪多人,均對設置納涼點持歡迎態度,特別是老人和小孩居多,他們一般有時間就待在這裡。不少人表示,居民集中納涼,不僅增加了娛樂性,還節約了不少電。
美中不足:不好找、商業味濃
但在採訪中,也發現納涼點有不少問題。
據鄭州市人防辦發布的消息,今年開放的納涼點,主要在大型商場、社區所建的人防工程內。7月22日至24日,記者拿著今年開放的41處納涼點地址「按圖索驥」,發現納涼點基本都處於地下,在沒有明顯指示的情況下,想找到確切位置不太容易。
在東風路與豐樂路交叉口,顯示在某大型超市內有一處納涼點,記者在超市內轉悠了一大圈,也沒有找到,在反覆詢問總臺服務人員和保安之後,才順著一處電梯下到地下一層的停車場,在這裡看到了位於通向停車場的通道上,擺著幾排桌椅,一些購物的群眾在此休息,桌上還放著購買的東西。還有一些超市服務人員,也坐在這裡聊天。
同樣的情景出現在百腦匯,經詢問工作人員,得知納涼點在負一樓。但記者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找到,不少在此工作的人員也不清楚究竟在哪裡,最後記者在一個服務臺後面找到了這個納涼點。
除了位置「太隱蔽」外,令記者感受最深的就是,納涼點的「商業味」太濃了。
位於杜嶺街和西裡路口的納涼點,是41個納涼點中面積最大的一個,達到了1000平方米。而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一個有100多平方米的大廳外,其他空間都被隔成一個一個的「小教室」,擺放著鋼琴等教學設備,讓人感覺這裡就是一個藝術培訓點。只有椅子背面貼著的「納涼座椅」標示,才會讓人意識到這裡還是一個「公益性質」的納涼點。
在花園路與農業路口的納涼點,順著一樓麥當勞門店的指示牌,一直走到樓下一層,發現納涼點就是麥當勞的餐廳,為數不多的群眾坐在那裡,也不知是顧客還是納涼的市民。餐廳服務員不停地在打掃衛生,令人感覺不消費卻一直坐在這裡頗為不好意思。
採訪中一些市民表示,政府開放部分人防工程作為納涼點供市民享用,這體現了對民生的關愛和呵護,但是絕大部分地點都是商家提供的,商家畢竟以營利為目的,給人的感覺不太好,政府提供給市民的納涼點還是應當回歸公益性。此外,納涼點還是有些少,大部分人都是在家附近活動,如果能在每個社區開設納涼點,才能滿足大家避暑的需求。
據了解,今年夏天,湖北武漢啟動「納涼工程」,全市開闢了1400餘個社區納涼點,社區納涼點的設置原則上以方便群眾就近納涼為原則,每個社區原則上不少於一個納涼點,每個社區補助5000元經費,有條件或需求較大的社區可同時開闢室內和室外納涼點,相互補充,滿足不同對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