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時光如梭,剎那間,又將至九月九。
九月九日的重陽節,古時又稱登高節,據說此節日沿於東漢,盛於唐朝,每逢九月九,前人們便登高望遠,吟詩敘懷。
今日無所閒事,雖然還有幾天才是登高節,但節氣已濃,便捷足先登了。須臾間登之聖安寺塔頂。
於塔之上,極目遠眺,洞庭湖上,君山狀如田螺,百舸形似柳葉,洞庭大橋如一條絲線飄過南北,而嶽陽樓,已掩映在民房裡、煙霧中。
於塔上,既可腑觀南湖,又能遠眺洞庭,嶽陽城更可一覽無餘。
我住持好幾處寺院,若論風光,此方山水算是絕佳之勝地了!因為其他寺院,要麼有山無水,要麼有水無山,要麼沒落入街巷之中,而聖安寺,前有南湖水,後依楞伽山,坐於洞庭湖之內,臨萬裡長江之傍,真可謂「寺門高開洞庭畔,寶塔已入雲霧中」。
作為方丈的我,說多了便有自擂自誇之閒,說真的,聖安寺也許不像我說的那樣絕倫之美,但若從聖安寺裡,或嶽陽塔上往外覽湖觀城,還真是美不勝收。
我常常陪客人來登塔,然登塔者但須堅持,方可到達塔之頂。
嶽陽塔建於楞伽山頂,楞伽山雖不甚高大,但亦有百餘米。有的客人,登至塔下已疲憊不堪,不願再上塔;有的上至三兩層,無心再上,但有的非要登之塔頂。其實,登到楞伽山頂誰都會感覺累,但貴在堅持,登塔者中的煉紅書記,蘭香書記,榮華書記便如是,一直堅持,直至塔頂。
登聖安寺寶塔,需要毅力,需要堅持,更重要的是一重境界,一種胸懷。登於塔頂,既有南極瀟湘,北通巫峽的那種寬廣的宰相胸懷,又有俯視嶽州城,觀萬家燈火的民本關懷。
立於塔上,俯視芸芸,思民之需,利民之心油然而生——學有所教否?勞有所獲否?病有所醫否?老有所養否?住有所居否?此城宜遊否?宜居否?宜業否?擁此胸懷的登塔者,才不辜負於「先天下人之憂而憂」的先賢所囑。
登高遠望,遷客騷人,古今賢聖皆好之,然登塔者心境各異,有登之者,心不在焉,人於塔上,魂已入牌室;有登之者,唯飽眼福,或借高位,重納物而輕人民,追名利而辱眾生;有登之者,只求於目極之遠近,覽物之美醜,此皆非登塔之真實意。
登塔者,應隨境變而有感懷,立高而望遠,觸目而沉思,觀國之憂患,念民之疾苦,心中有國,心中有民,心中有戒,心存良知,初心常在。
也許,這就是登塔望遠者之胸懷!
(作者: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聖安寺方丈懷梵法師)
溫馨提示:農曆九月十九日即觀音菩薩聖誕日,聖安寺隆重舉行萬人祈福大法會,屆時誠意歡迎各界人士蒞臨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