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賞菊 佩茱萸 義烏這一活動真有「味」

2021-01-07 浙江日報

今天(10月17日)下午1點30分,義烏德勝巖巖南古寺前,一群身穿漢服的少年正拿著針線,認真縫製香囊。幾分鐘過去,一個綠色的香囊就初具模樣。農曆九月初九,正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義烏後宅街道和中國義烏網在巖南古寺前舉辦了「德勝古韻,孝義重陽」之登高賞菊佩茱萸漢服雅集活動。

自古重陽都有登高「趕秋」、賞菊佩茱萸的習俗,如果要說義烏重陽的登高勝地,非德勝巖莫屬。今年重陽,後宅在巖南古寺沿線布置菊花景觀,並在曹村、德勝巖登山沿線移植茱萸,為重陽登高的市民朋友增添一抹詩意。此時,巖南古寺前不但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登高市民,還聚集了一群漢服愛好者,賞菊做香囊。由丁香、成皮、薄荷、薰衣草等藥材組成的香囊隨機贈送給現場市民。據了解,菊花展將持續到本月21日,感興趣的市民朋友可以前往德勝巖一飽秋菊盛宴,讓你在「賞菊德勝巖,悠然眺烏傷」的田園詩意裡,感受濃濃古韻重陽。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揭開神秘的面紗,在場的市民不但會收到香囊,還進行了佩茱萸活動。青綠色的吳茱萸現場折下枝頭,佩戴在大家的頭上,寓意祛災闢邪,健康長壽。

相關焦點

  • 古人過重陽:賞菊飲酒、聚會享宴、食糕佩茱萸
    因為有那首膾炙人口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如果說僅此一詩不足為憑,還有杜工部的詩句「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為證。杜甫為何「獨酌」?身邊無親友。重陽佳節一人獨處,又有疾病纏身,何其悽涼!即使這樣,也要飲酒、登高,以不負佳節。宋朝人劉摯給友人文瑩的詩中,也有類似的心境:「無酒無人更無菊,重陽愁過鹿皮翁。」(宋·文瑩《玉壺清話》)鹿皮翁是一位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他一人在高山頂上修煉成仙。
  • 重陽節為何要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
    古人認為登高可祛除災難   關於重陽節登高的說法,《續齊諧記》中曾有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
  • 登高、賞菊、插茱萸,敬老節俗代代傳,今天,請陪長輩吃塊重陽糕
    今年,惠山景區再為老人敞開大門,考慮到往年的重陽節,惠山人山人海,今年,景區工作人員全體出動,引導市民有序登高。吳地重九賞菊的風習很盛「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名句。讓人一提起重陽節,就自然聯想到登高、插茱萸。茱萸是一種具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可以入藥,有驅蚊殺蟲的功能。
  • 重陽節為什麼叫老人節,有何來歷,除了登高還有哪些習俗
    一、重陽節為什麼叫老人節。農曆九月初九,古代民間都有登高風俗,故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把「九」定為陽,九月初九,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叫重陽,也叫重九。到了漢代,據《西京雜記》記載,當時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蓬餌,就是重陽糕。從此時起,已有了重陽節為老人祝壽活動,人們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魏晉時期,「重陽節」名稱已有記載,並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
  • 重陽節習俗:登高望遠賞菊花 佩茱萸闢邪去災
    重陽節習俗:登高望遠賞菊花 佩茱萸闢邪去災 2008年10月07日 11:21 來源:中國網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 飲菊花酒、嘗重陽糕、佩戴茱萸、陪長輩登高……重陽到,這組精美的...
    豐收祭天陪你到老登高望遠老人相伴秋遊重陽糕佩茱萸菊花酒記者看到,這組精美的「粉筆畫重陽」,包括飲菊花酒、嘗重陽糕、佩戴茱萸、陪長輩登高、豐收祭天等內容。朱中海說,重陽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敬老祭祖等風俗。傳統的重陽節還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節日,自唐宋以來,詩人們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懷遠,思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慨,留下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他鄉共酌金花酒,萬裡同悲鴻雁天」等流傳千古的名句。
  • ...佩戴茱萸、陪長輩登高……重陽到,這組精美的「粉筆畫重陽」火了
    菊花酒  記者看到,這組精美的「粉筆畫重陽」,包括飲菊花酒、嘗重陽糕、佩戴茱萸、陪長輩登高、豐收祭天等內容。寥寥數筆,刻畫傳神。  朱中海說,重陽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敬老祭祖等風俗。傳統的重陽節還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節日,自唐宋以來,詩人們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懷遠,思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慨,留下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他鄉共酌金花酒,萬裡同悲鴻雁天」等流傳千古的名句。
  • 詩情畫意說重陽|登高賞菊 遍插茱萸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畫中重陽張大千《重陽登高圖》清·石濤 重陽登高圖清代陳枚《月曼清遊圖》之九月重陽賞菊清代張同曾 《菊花圖》李苦禪 《重陽佳節菊花開》明代徐渭 《花卉圖卷》清代吳昌碩 《菊花圖》齊白石《延年益壽》齊白石《重陽生日》詩中重陽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重陽登高,祈福健康長壽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哪種茱萸?
    多記載西漢逸聞軼事的《西京雜記》,有一則便雲:「漢武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古,莫知所由。」宋代的《太平御覽》引晉周處《風土記》雲:「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頭,言闢除惡氣而御初寒也。」古人於重陽節登高並佩茱萸囊飲菊花酒之事,則見於南朝梁吳均的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
  • 登高祈福、秋遊賞菊……重陽節的起源、習俗,你知道多少?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主題。
  • 重陽必去的登高賞菊好去處!山奇花美,去過的人都淪陷了!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說起這個節日你一定會想起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於是農曆九月初九,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可以說是陪父母一起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的好時候。
  • 重陽節裡秋遊 登高祈福思故人
    重陽節裡秋遊 登高祈福思故人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為吉祥之日。
  • 重陽節的來歷|重陽節習俗|重陽節風俗有哪些
    習俗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等。現在我國將九月初九日定為敬老節。重陽由來已久,《易經》載以陽爻為九。」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據文獻記載,當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我國人民對重陽佳節歷來有著特殊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臨沂市蘭山經濟開發區中心幼兒園重陽節主題活動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
  • 【晨希·國潤幼兒園】重陽節主題教育活動
    >插茱萸、賞菊花,吃重陽糕,嘗菊花酒。與春季踏青相對,此時節已近深秋,天氣漸涼,草木凋零,故此時登高又被稱作「辭青」。佩茱萸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闢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闢邪翁」。
  • 重陽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登高節、敬老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但每年新曆的時間卻是不一樣的,那麼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2020重陽節是幾月幾號吧。《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遠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重陽節」之名稱記載,見於三國時代;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 重陽節快到了 記得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
    今年的10月9日是重陽節,登高、飲酒、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都是重陽節的民間習俗。這些習俗的形成又與傳統醫學對人體和四季的認識有密切的關係。  茱萸:戴可闢邪,食可溫補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描繪了插茱萸的場景。  傳統認為,配戴茱萸有避邪驅蟲,祛風散寒的功效。作為中藥,茱萸果肉味酸、澀,性微溫,可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內熱消渴等病症。  山茱萸粥是一款食療方。
  • 重陽節有哪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習俗 描寫重陽節習俗的古詩有哪些
    因此,重陽節的第一個節日主題,就是「祭祖」,這是一個遊子風塵歸來、全族祭奠先人的節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初九,宗族親人都在故鄉從事著重陽節的風俗活動,唯有王維一人獨在異鄉、獨自寂寥,他才分外懷念故土鄉親,懷念手足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