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之惑:清軍反敗為勝,為什麼還要與法國議和?

2020-12-22 小院之觀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

戰事分兩個階段,持續了15個月左右,最後的結果是清軍在取得鎮南關到諒山戰役勝利後卻停止了攻勢,兩國最後達成《中法新約》,清政府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也就意味著失去了越南這個藩屬國。

脫開時代背景光看結果,很容易得出中法之戰「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這樣的結論。

不過,歷史是有局限性的,勝勢之下清軍為何不繼續進兵;法國茹費理內閣已垮臺,為何還要和談。這些都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才能更清楚。

法國的行動和越南態度

中法之戰是在1883年,越南和法國卻早在17世紀末就產生了聯繫,阮福映向法國求援對抗西山朝起,越南的禍根就已種下。阮朝投入法國的懷抱,並開始擺脫中國的行動,法國也開始染指越南,以進行它的東南亞布局。

1874年,法國和越南籤訂《甲戌和約》,也就是《第二次西貢條約》,越南就承認了法國對南圻的佔領。而且關鍵的是,越南和法國是撇開清政府籤訂的條約,越南的態度就很值得玩味了。

越南對大清這個宗主國是什麼態度呢?

簡單來說,就是朝三暮四,既不想做大清的宗藩國,又想要大清的保護。

越南無視清朝這個宗主國,未及時通報就擅自和法國籤約,等於是默認接受了法國保護,法國佔領越南就有了依據。

條約籤訂後,越南覺得吃了虧,又要求清朝幹預,朝廷中不少人覺得越南太不地道,越南已籤約,中國很難代它再反悔,李鴻章說「當日越王既未請示,此時中國實難代為反悔,似只有聽越之自為而已」。郭嵩燾也認為「安南目前救急之法,當由安南發之,非中國所能計議。」

開戰前的爭論

在開戰前,朝廷就是戰是和就展開了長期爭論,兵者國之重器,打仗不是嘴上一說,牽涉到無數方方面面,不能不慎重。

爭論有兩派,主和派和主戰派。

主和派自然主張不保越南,除了越南的態度,還有越南的實力。

當時的越南,處於阮氏王朝的末期統治之下,政治腐敗,軍事廢弛,已經達到不堪一擊的地步。清朝要保護越南,越南本身是指望不上的,得完全靠清朝自己,而越南遠在西南邊陲之外,以當時清朝的軍事制度,即使能與法軍一戰,一旦戰事陷入相持,依靠馱馬的後勤保障也難以支持。

中國本身也是實力有限,法強中弱也是人所共識,洋務運動在軍事上還沒有收穫成果,能否和法軍碰一碰誰也心裡沒底。

就算不計前嫌,要扶起越南這個阿鬥,投入的資源必然巨大,一旦保越失敗,巨額投入打水漂不說,天朝威望又將受損,更加得不償失。

雲南布政使唐炯說:耗三省之力而為越南守土,在彼無 絲毫之益,在我有邱山之損。基本上能代表主和派的觀點。

有不保越南的說法,也有要保越南的說法,持這個看法的大臣們也有自己的理由。

他們從中國傳統的宗藩關係出發,認為藩屬國對中國意義重大,保藩才能固邊,如果不保護藩屬國,則腹地也要受到威脅。如果越南被法國控制,會成為法國的跳板,進而圖謀西南數省。

從大局來看,如果不救越南,等於向列強示弱,進而引起其他列強圖謀中國之心,如沙俄、日本,連葡萄牙也佔據了澳門,放棄越南等於鼓勵他們進一步包圍中國。

所以中國不能坐視不救,不救越南,後患無窮。

也就是,「後患將無窮期,且環伺而起者不止一法國,相逼而處者不止一越南,此不特邊疆之患,抑亦大局之憂也」。

看上去,兩方面的說法都有道理。辯論之下,朝廷最終選擇保越,維護古老的宗藩關係,盡宗主國的義務。

鎮南關戰役後法國的態度

中法之戰的進程基本驗證了棄越派的觀點,清軍入越聯合黑旗軍作戰卻一路潰敗,水陸兩路都無法抵擋法軍,戰火延伸到了中國東南沿海。法軍威脅中越邊境,沒曾想卻在鎮南關折戟,清軍乘勝反推,收復了諒山,扭轉了開戰以來的頹勢。

鎮南關到諒山之敗給法國造成很大震動,法國茹費理內閣垮臺,許多人認為這是這場戰役的功勞。

中越邊境的失敗對茹費理內閣確實有很大影響,但要追究根源,還不是根本原因,茹費理的下臺是法國政治鬥爭的結果。

茹費理內閣是個長命的內閣,它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歷任總理中任期第二長的總理。茹費理本人在法國政壇上是個樹敵頗多的人物,克雷蒙梭、杜懷爾等都是他的反對派,經常在議會裡對其發難,中國戰場的失敗就為他的反對派提供了攻擊的口實。

茹費理內閣為了應對責難,制定了增兵、增加軍費等措施,準備通過軍事上的勝利挽回政治上的被動。

接下來的事情就比較有意思了,反對派堅決要求先進行投票表決再討論茹費理內閣的提議,投票結果是306票對149票,茹費理內閣被迫辭職。

內閣倒臺了,議會開始談正事了,3月30日下午茹費理宣布辭職,3月31日議會同意增加軍費五千萬法郎,一星期後新內閣成立,又再次增加一億五千萬法郎。

也就是說,法國政府把戰爭打下去的目標並沒有變,戰場上的失敗只是為了把茹費理趕下臺,「諒山的災難只不過是被政治家們利用的一個方便的藉口 , 他們一直在尋找一種方法以結束長命的茹費理內閣」。

當時代表中國進行秘密談判接觸的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看得很清楚:

我猜想無論是茹費理當權,或者另外一幫——即使是和平黨也罷——執政 , 都將決定從事於大規模的戰爭,和野心更大的計劃。

這就是法國的態度——鎮南關到諒山的失敗尚不足以讓法國打退堂鼓。增兵、撥款,要在戰場上擊敗清軍,否則投入這麼大的本錢就都打了水漂,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是法國無法接受的。

因此,除非清軍能勢如破竹,再打出幾場讓法軍損失慘重的戰役,把法國徹底打服,否則戰事還將膠著下去。

話說回來,即使清軍突然變身為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能不能打下去,還要看看別人的臉色,那就是列強的態度。

列強的態度

中法戰爭不止牽連到中、法、越三國,也牽涉到西方列強在遠東的利益,其中的代表是英國。

英國是最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在中國攫取利益最多的國家,它始終以霸主自居,中法戰爭這麼大的事,英國是絕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中國勝利是英國不願意見到的,之前中俄伊犁事件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已被激發,如果再擊敗法國,必將持續高漲,威脅到英國在中國的既得利益。

同樣,法國的勝利也會排擠英國在暹羅和緬甸的利益,影響英國的出口貿易。同時法國還和英國在蘇伊士運河上有利益衝突,如果法國獲勝得到壯大,也會對英法蘇伊士運河問題產生影響。

權衡利弊之下,英國在這場戰爭裡採取的對策是:一是儘量避免戰爭擴大而影響到英國的利益;二是儘量讓戰爭時間延長以消耗中法的實力;三是要保證戰爭結果無論是哪一方獲勝,都不能出現大勝和大敗的局面,以防止另一方坐大。

基於這樣的策略,英國為法國提供了不少幫助。比如:為法國提供港口;為法軍傳遞密碼電報;暗中為法國提供燃煤等物資;法國戰事吃緊時偏袒法國。

同時,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英國也對法國做了諸多限制,如:限制法軍的作戰範圍,避免戰爭擴大;反對法國把中國運往廣東以北的大米列入戰時禁運品的清單;製造一些小摩擦,如搜查法國船隻等來提醒英國的存在等。

英國如此,德、美等其他列強也差不多,它們都戴著「中立國」的帽子為自己的利益在盤算。

因此,清軍雖然反攻諒山,但如果要再繼續深入,甚至想把法軍趕回老家,收復越南全境,那也必然引發其他列強幹涉,因為這不符合它們的利益。

列強們會拉偏架,會出兵威懾,必要時也會使用武力手段,他們的目的還是在於保護自己的利益,但另一個強鄰卻是真會要你命的——日本。

日本的威脅

除了西方列強,還有近在咫尺的威脅,那就是日本。

當時的日本在亞洲還稱不上老大,對日本來說,明治維新接近完成,國力日漸強盛,上下蠢蠢欲動,迫切想挑戰一下老牌封建主義大哥大清帝國的東亞老大地位。

並且,日本真的動手了。

地方不是在越南,而是中國另一個藩屬國——朝鮮。

1884年12月4日,朝鮮發生甲申政變,開化黨在日本公使和的支持下刺殺守舊派大臣發動政變,成立新政府,宣布斷絕與清朝的宗藩關係。

甲申政變最後被袁世凱強力鎮壓,但日本也藉口公使受到攻擊,使館被焚燒等理由與朝鮮和中國各籤訂條約,撈到了一些好處,並成為十年後甲午戰爭爆發的禍根。

甲申政變後,日本通過《天津會議專條》,實際上確立了在朝鮮半島與清朝對等的地位,中日在朝鮮已成均勢。假使這時在越南和法國僵持下去,戰事遲遲不能結束的話,既影響洋務運動的進展,又牽制清朝軍事力量,萬一日本在朝鮮突然發難,清朝將左右為難。

中日必有一戰,這是當時許多人的共識,從防備日本的角度考慮,中法戰爭結束需要儘早結束,如果法國受挫,轉而聯合日本或沙俄,南北同時發難,是清政府不能承受之重。

有了以上種種,即使在陸地取得了勝利,和談也始終在考慮和接觸之中,那麼主和派的表現如何呢?

李鴻章的考量

李鴻章是主和的代表人物,分析李鴻章從始至終的考量,就能了解主和派的意圖和決策。

早在1882年,李鴻章就提出越南太弱,無法保全,建議終止和越南的宗藩關係。當然,朝廷還是決定保越,主和建議被否定。

雖然朝廷一度主戰,李鴻章卻以主和為主,對於不喜李鴻章的人來說,無論生前身後,這都是被作為他妥協投降的一個實錘。

作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在晚清政壇叱吒風雲,要是沒點能力,早就被政敵拉下馬,那麼李鴻章為何在中法戰爭中表現得這麼慫呢?

需要說明的是,李鴻章主和不假,卻也不是沒有為戰事出力。在戰事已開後,李鴻章也積極參與籌劃,替臺灣的劉銘傳籌兵措餉,授潘鼎新以作戰方案等。主和歸主和,李鴻章為戰事的贊畫也不應被有意省略。

李鴻章的考量,實際代表著洋務派的考量,也就是「外須和戎,內須變法」,這是二鴉之後洋務派的決策。

中法戰爭之前,除了從來主戰的清流派,洋務派中一部分成員也成為了主戰派,如張之洞、彭玉麟、劉銘傳等。他們主戰的主要理由在上文已經有過交待,而李鴻章主和的理由,除了上面提過的內容,還有他對於局勢的認識。

如果要說晚清誰最懂洋務,那還是李鴻章,這點上「鬼子六」恭親王奕訢也比不上。李鴻章長期經辦洋務,在外交過程中對「和戎」和「變法」有深切體會。

李鴻章的考量主要有三點。

一是戰爭爆發的時間段。

19世紀80年代中期,洋務運動正在關鍵階段,北洋水師未成,海防炮臺未固,興建的軍用和民用工廠還沒到收穫時節。在這個時間點用兵,洋務運動在環境和資金上都會受到影響,影響它的發展。

二是清軍實力不足以擊敗法軍。

法強中弱,這是人所共識,就算主戰的張之洞、左宗棠也承認這點。

李鴻章對此有過具體分析,他認為法軍共計一萬數千人,清朝在越南戰爭能派出的軍隊有三萬多人,人數似乎能夠匹敵。但法國的海軍可以碾壓清朝水師,水陸可以呼應,清軍無論在海岸還是水面都無力抗衡法國艦隊,制海權對清軍來說是不存在的。

裝備上,滇軍和桂軍的槍枝和法國的後膛槍相差甚遠,訓練也不足,大炮差得更多,兵員素質又不如法軍,很難依靠他們去取勝。

因此,李鴻章認為中國軍隊在陸地或許可以憑指揮、勇氣和人數抵擋住法軍的攻勢,但在海陸立體攻勢下無法抵擋,更無法抵擋法國艦隊的碾壓。

三也是險惡的國際形勢。

這點在上文已有說明。越南固然又想脫離宗主國清朝,又想要清朝的保護,事實上朝鮮有這樣想法的人也不少。

古老的宗藩制度走到這時候已經不合時宜,難以維繫,如同雞肋,棄之又可惜。如果一定要棄,那也是選擇棄越南而保朝鮮,李鴻章警惕於日本在朝鮮的活躍,相比越南,朝鮮的戰略地位對中國更加要緊,日本的威脅也遠大於法國,因此他主張「棄越固韓,緩法抗日」。

基於以上考量,李鴻章主堅持「慎戰」,以主和為主,到清軍在邊境上取勝以後,他也主張「乘勝即收」。

「乘勝即收」是否合理

清軍取得鎮南關大捷,反攻到諒山後,海路的孤拔同時也率艦隊攻佔了澎湖,威脅臺灣。這時候,朝廷就面臨著選擇,是在陸地跟法軍死磕到底,代價是臺灣可能被佔領;還是停戰議和,換取法軍撤出澎湖。

這個天平的兩邊重量其實並不相等。清軍可以繼續進攻,但無法保證能擊敗決意增兵的法國陸軍,而在法國艦隊圍攻下,臺灣的失陷卻是大概率事件。

況且,還要考慮到列強幹涉的可能性,日本在朝鮮的動作以及還要投入多少財力、資源才能結束這場戰爭的問題。

「乘勝即收」可以爭取談判的最大利益,清軍取得的勝利可以成為談判桌上的砝碼,這個時間段也就成了和談最好的時機。

從條約的籤訂來看,《中法新約》固然還談不上一個平等條約,但相比之前的條約,損失小了許多。在談判過程中,法國提出的索賠要求被駁回,臺灣和澎湖也如願收回,在外交上也不算是一次大的失敗,能有如此底氣,也是拜陸路取勝所賜。

清軍在鎮南關到諒山戰役中的取勝換來士氣大振。但具體到戰果,法軍損失的只是少量部隊,並未受到毀滅性打擊,在越法軍仍有戰力,且法國政府已決定增兵增餉。另外在海上,隨著澎湖被佔,臺灣已孤立無援,險象環生。

法軍陸路失利,海路取勝;清軍陸路取勝,海路失利。對雙方來說,其實不存在絕對的不敗與不勝,清軍的「不敗」和法軍的「不勝」其實並不準確。

因此,乘勝即收可以說是委曲求全,但如果說「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則失之偏頗。

基於多種考量,只有舍越保臺,才能最大限度保全自身。因此在法國舊內閣下臺、局勢尚未穩定之時選擇和談,「乘勝議和」成為不失明智的選擇。

綜上所述,主戰未必利國、主和未必害國,形勢不容浪戰時,適當的妥協能換來更大的利益。

當然,寫下此文,並不是說主和就無比正確。過分小心謹慎的主和也束縛了自己,如馬尾海戰福建水師的全滅,就因害怕觸怒法國艦隊而不敢起錨脫離以保全艦隊,派系之爭也是主和的一個原因,這些都是消極的方面。

光看中法戰爭結果,很容易得出「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結論。但結論要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裡去看,宗藩制度已經行將入土,中國無法永遠當宗主國,也沒有力量在近代始終保護越南。

後人也不必對此義憤填膺,真要繼續打下去,誰勝誰負實在不好說,中國的損失反而可能會更大。「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這句話是脫離歷史局限性看問題,一意主戰而不顧其他是為不智。

所以答案其實很簡單,把你放到當時的清朝,是選擇保全固有領土臺灣萬無一失,還是冒著失去臺灣的風險保護宗藩國越南?

最後以清政府在條約籤訂前電諭前線官兵休戰的電文結尾:

現在桂甫復諒、法即據澎,馮、王署不乘勝即收,不惟全局敗壞,且孤軍深入,戰事益無把握...越地終非我有,而全臺隸我版圖,援斷餉絕,一失難復,彼時和戰兩難,更將何以為計?

相關焦點

  • 360度反轉:中法戰爭清軍大勝法軍,卻為何突然求和?原因很殘酷
    原文標題:《360度大反轉:中法戰爭清軍大勝法軍,卻為何突然求和?原因很殘酷》清朝末年,列強爭相蠶食中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人騎到頭上,敢怒不敢言。一怒之下便派軍去越南擊退侵略的法國人,這就拉開了中法戰爭的序幕,前期戰場主要在越南境內的北部地區,後期戰爭擴大,一直到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戰爭初期,清軍在越南對法作戰吃了幾次小敗仗,導致軍心渙散,之後法軍便攻佔了中越邊境的鎮南關。雖然法國軍隊在海軍和陸軍上佔盡了優勢,但是一直都沒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而清兵這邊也在頑強的抵抗,雙方僵持不下,不分勝負。
  • 中法戰爭清軍陣亡1萬多,法軍又陣亡多少?真實數據讓人瞠目結舌
    【本文由世界好咹靜獨家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本人允許,禁止抄襲轉發,侵權必究】 中法戰爭又作清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清軍參戰人數26000到35000人, 陣亡10000人,而法國軍隊參戰人數並不多,所以總共陣亡了2300人。其實清王朝的五大對外戰爭之比較在近代史上,清王朝先後與外國打了五場大的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這幾場戰爭中,小編認為打得最好的是中法戰爭。為何?不說過程,就從最為人所痛恨的結果來說吧。
  • 臺灣首次讓中法戰爭陣亡的清軍將士入祀公墓
    華夏經緯網9月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昨天上午在十九響喪炮聲中,臺北市宣布讓一百二十年前在中法戰爭中陣亡的清軍將士入祀位於南港的一處公墓臺灣湖南同鄉會常務監事席增光還表示,湖南人對臺灣有很大的貢獻,湘軍其實不只在中法戰爭打敗法軍,在後來的抗日軍中也有湖南人的身影。  據了解,這是南港這處公墓建立以來,首次有清軍將兵烈士入祀。
  • 清軍的火炮技術究竟有多強?八裡橋之戰中被英法聯軍打回原形
    隨著戰爭進程的不斷深入和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八旗在進軍遼東後,攻城就得啃硬骨頭了。在明軍的堅城利炮面前,對火炮缺乏認識、對攻城也沒有經驗的八旗同樣損失慘重,如寧遠大戰中,就連一生從無敗績的努爾哈赤也被炮火擊傷,並在不久後死去。 吃此大虧後,皇太極時期開始大力加強清軍的火炮能力。
  • 想和不言和,暗合不明和:崇禎十一年明朝的「議和」之念
    其實不僅是崇禎帝,甚至包括一些權臣,都覺得同清國長期對峙,消弱了明朝自身的實力,內心有議和的念想。但是他們都太要面子,或者是缺乏擔當,害怕議和從己出而遭到言官的群起批判。那為什麼俺答封貢可以實現,而崇禎帝等君臣卻羞於公開主張議和呢?
  • 1883年中法戰爭中的香港華人:提供情報、贊助軍費,助力清軍取勝
    張之洞上任兩廣總督之時,中方在中法戰爭中正處於下風。1884年3月,北寧失守,華軍敗退,戰火燒到中越邊境,對廣西、雲南形成了極大的威脅。為了扭轉不利局面,朝廷希望藉助張之洞的才幹,領導協調廣東、廣西、雲南三省,打好對法戰爭。1884年7月至1885年7月這一年,正是中法戰爭最緊張的階段。
  • 中法戰爭後,清朝和越南劃界,收回了三座島嶼
    而越南真正割斷和中國的聯繫,其實是中法戰爭結束後。 中法戰爭開始於1883年12月,結束於1885年4月,是由於法國侵略越南引發,中國作為越南的宗主國,也被捲入了戰爭。
  • 「法軍不勝而勝,吾軍不敗而敗」?這場戰役究竟還有怎樣的細節?
    中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中國和越南而引起的一次戰爭。
  • 聖女貞德拯救法國,英法百年戰爭查理七世笑到最後
    1356年戰爭再起,英國奪取法國西南部的基恩和加斯科涅,法王約翰二世在普瓦提誒之戰中兵敗被俘,英國藉此索要大筆贖金。1360年英法停戰,法國割讓羅亞爾河以南直至庇里牛斯山脈的全部領土,還賠償英國300萬金幣的補償款。
  • 基隆之戰:首戰告捷,再敗法軍後,劉銘傳卻主動捨棄了基隆
    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臺灣告急,清政府詔令劉銘傳以巡撫銜赴臺灣督辦軍務。當時,臺灣的防務十分薄弱,總共四十營官兵,兩萬餘人,要守衛長達2000餘裡的海疆,顯然力不從心。而且,軍隊裝備極差,名為水師,卻沒有船隻。海岸的火炮少得可憐。臺灣道臺劉璈在兵力部署上重南輕北,四十營兵,臺南部署了三十一營,而臺北僅有九營。
  • 甲午戰爭陸戰的最後一戰:清軍慘敗 600多百姓喪生
    如此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在當時沒有得到很好的清算和揭露,這也是日本在全面侵華戰爭肆意殺戮的重要原因。」  9月11日,盤錦田莊臺鎮甲午戰爭陸地遺址。清軍殉國將士墓,靜靜地安放在一大片玉米地的懷抱中。  碾房村69歲村民董金貴家的蔬菜大棚就在墓園的東牆外,看到來採訪的記者,董金貴放下了手中的活計:「甲午戰爭,我太爺趕上了,抗日戰爭,我爺爺、我爸爸趕上了。
  • 為何在清法戰爭中取勝的清軍,沒有走向爭霸的序列,接收越南?
    在十九世紀的中國當時還處於清朝時期,根據近代史記載,當時的清王朝曾發生過五起對外的戰爭,而在這五場戰爭之中有一場便是清法戰爭;而在這發生在歷史轉折點上的一次次與外戰爭文明的融合之中,清政府卻選擇了自御的方式將自己駐足於自己的領土藩籬內,不僅錯失了一次難得防守反擊的機會,從此之後的晚清還進入了山雨欲來的黑暗之狀
  • 最慘無人道的戰爭,導致虛偽的日本人死傷無數,哀鴻遍野
    不久前,德皇還在鼓動沙皇與日本作戰,此刻他卻就日本的大獲全勝向日本駐德公使表示祝賀,還宣稱這場海戰是自英國艦隊在特拉法爾加戰勝法國和西班牙的艦隊以來,最宏大的一場戰役。捷報傳來時,金子堅太郎正在紐約,他向羅斯福總統發送電報,稱這場戰爭是「世界歷史上最輝煌的海戰大捷」羅斯福表示同意。他給金子回電說,「這是全世界目睹過的最偉大的奇蹟。甚至特拉法爾加戰役也無法與之相比。當我第一次獲知這個消息時都不相信。
  • 兩次蘇芬戰爭,弱小的芬蘭為什麼能重挫蘇聯,這幾點不容忽視
    兩次蘇芬戰爭,弱小的芬蘭為什麼能重挫蘇聯,這幾點不容忽視蘇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是二戰中重要的反法西斯力量。二戰中,蘇聯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連德國都敗在了蘇聯人的手中。不過強大的蘇聯竟然兩次都被自己的鄰國芬蘭重挫,儘管蘇聯在兩次蘇芬戰爭中都獲得了勝利,但自己也是損兵折將,沒有討到大便宜!和蘇聯比起來芬蘭簡直就是就是彈丸小國,那麼芬蘭為什麼能讓蘇聯兩次吃癟呢?1808年芬蘭被興起於歐洲東部的沙皇俄國所徵服,成為了俄國的屬國。直到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芬蘭政府立即於1917年12月6日宣布獨立。
  • 英法百年戰爭,好一出眼花繚亂的家族恩怨大戲
    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已經奄奄一息,時日無多。然而,估計誰也不曾預料,此時查理四世膝下無嗣,竟然悄無聲息地埋下了滔天大禍,最終點燃了英法連綿116年的戰爭,史稱英法百年戰爭。當初查理四世去世時,曾經派人到法國謀求法王的繼承權,被法國貴族一口回絕了。當然,當時的法國也是許多公爵伯爵組成的鬆散的聯盟,遠不是一個國家。其中,法國西南部的吉耶納與東北方的蓬蒂厄是英王的屬地。
  • 甲午戰爭中,此人獻出奇襲計劃有望扭轉戰爭局勢,最終是何結局?
    實際上,在戰爭爆發之初,曾有人提出設想:如果設想能夠在當時被慈禧太后批准、付諸實施,這場戰爭很有可能會反敗為勝,日本變成中國的一個省。提出設想的這個人叫宋育仁。從小刻苦的棟梁出生於四川富順的宋育仁,從小刻苦努力,勤奮好學。後來他考中進士,他這個人善於接受新的思想,雖然接受的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但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維新派。
  • 清軍入關後,中原人口由五千萬驟降至兩千萬,這是為什麼?
    不管哪一個史料反映的數據是真實可靠的,他們都說明了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清軍入關後,漢族的人口出現了不正常的急劇減少。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由於清朝後來大興文字獄導致了大量真實的史料被銷毀,許多歷史已經無法確切的考證。但是從諸多遺留的文獻中還是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那就是清軍入關之後對漢族進行了無情的打壓和殘暴的屠殺,企圖滅絕漢文化,以達到摧毀漢民族自信和自尊的目的。為了達到目的。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01徵緬戰事指的清軍和緬軍的戰爭。這場戰爭為何讓乾隆這樣說?據了解,當時滿洲八旗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這是為什麼呢?在這個過程中,滿洲八旗起了重要的作用,立下了赫赫戰功。等到叛亂平息後,乾隆將所有兵力放在了清緬戰爭中。當時乾隆下旨表示:「我們要把來犯之敵全部殺光,以此來震懾南蠻子。」整個戰爭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衛。1962年,緬軍進入雲南境內劫掠,劉藻派出部隊徵剿,敵人聞訊撤掉,只抓了幾個緬軍。
  • 談明清戰爭:清軍從來都不是什麼高達戰士!
    我覺得,很多人對戰爭的理解是有非常大的偏差的,其實不只是戰爭,很多歷史事件的走向,實際上也是多個偶然和必然疊加的結果。首先決定戰爭成敗的最大的因素就是人數,至少在冷兵器和冷熱兵器混合時代是這樣的,而雙方的人數實際上也可以最直觀地展現出雙方的實力對比,而實際上,縱觀整個明清戰爭,至少在清軍入關之前,清(後金)在很多時候,實際上在人數上是有壓倒性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