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360度大反轉:中法戰爭清軍大勝法軍,卻為何突然求和?原因很殘酷》
清朝末年,列強爭相蠶食中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人騎到頭上,敢怒不敢言。我們看到更多是清軍被打壓的情形,不過清政府倒還真有過一次大勝仗,對手是法國軍隊。可是詭異的是,這次大勝之後,清政府卻主動求和,連忙說不打了,導致清軍不敗而敗,法軍不勝而勝,很讓人費解,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歷史背景。
清朝光緒年間,越南是大清朝的藩屬國,享受著天朝上國的照顧和保護。但是法國人在1883年非法入侵了越南,並且還強迫越南脫離中國,做法國的殖民地。慈禧老佛爺看著越南小弟被欺負了怎麼能袖手旁觀呢?一怒之下便派軍去越南擊退侵略的法國人,這就拉開了中法戰爭的序幕,前期戰場主要在越南境內的北部地區,後期戰爭擴大,一直到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
戰爭初期,清軍在越南對法作戰吃了幾次小敗仗,導致軍心渙散,之後法軍便攻佔了中越邊境的鎮南關。雖然法國軍隊在海軍和陸軍上佔盡了優勢,但是一直都沒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而清兵這邊也在頑強的抵抗,雙方僵持不下,不分勝負。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清軍的玩命抗戰下,終於迎來了一次絕佳的戰機。次年,法國軍隊在鎮南關境內由於軍糧補給短缺,不得不撤出鎮南關,回到越南境內等待後方的支援。此時的清軍將領馮子材抓住這個絕佳的好時機,在法國軍隊等待他們的援軍時,清軍來了一次偷襲,打得法軍措手不及,死傷慘重。法國人一下子被打懵了,兵不厭詐這招讓法國人恨得牙痒痒。清軍的這次偷襲勝利也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和西方列強直接對抗取得的唯一一次決定性勝利,史稱鎮南關大捷。這次的勝利也讓大清朝的腰板在國際上硬氣了起來。
雖然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但是情況似乎沒有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本來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能讓中國在國際地位上嗓門響亮一些,但是清政府卻突然要向法國求和。其實自戰爭開始之時,清政府就多次有意無意地向法軍求和,在法國之前早就和列強籤訂了那麼多條約,似乎再和法國籤一個也無妨!抱著這樣的心態,於是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和法軍談判求和。他們利用這次鎮南關大捷和法國人說上了話,於是就籤訂了《中法新約》,慈禧太后下令撤軍,中法戰爭結束,而越南小弟也成了法國的殖民地。
這樣的結果讓清政府再一次的背上歷史的罵名,所以世人都說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早就已經麻木了。那麼為何這場中法戰爭清朝勝而不勝,法國敗而不敗呢?其實總結起來主要有這樣3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雖然鎮南關大捷清軍取得勝利,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整個戰爭下來清軍死亡人數將近2萬人,最後只剩下1萬多人,而法軍這邊只死傷一千多人。爾後法軍又來援兵2萬多人,而且裝備精良,這樣的實力懸殊,清軍是完全沒有再次取勝的可能。另外清朝政府這邊也沒有多少軍餉的支持,而法軍卻又得到國家1.5億法郎的戰爭款。因此鎮南關大捷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是撿了漏。
第二個原因:當時清朝和法國開戰為的就是保護越南這個藩屬國,但是越南的親法勢力奪權之後,便和法國籤訂了合約,公然砸碎了大清賞賜的國璽,宣布脫離大清接受法國的援助,甚至到了後期越南軍還和法軍聯合起來對抗清軍,這就讓大清感到十分的尷尬,要是再打下去,恐怕就成了清朝入侵越南了,到時候在國際上就百口莫辯了。
第三個原因:當時法國的海軍同時佔領了臺灣的澎湖。這讓本身捉襟見肘的清政府很為難,要麼保護越南失去澎湖,要麼保護澎湖丟掉越南。最後清政府還是選擇了後者,畢竟澎湖是自己的地盤,於是清朝放棄越南班師回朝,法國海軍也從澎湖退軍。還好有驚無險,清政府這才保全了臺灣領土。所以,從以上三點來看,這恐怕還是清政府一次明智的決策,是當時不得已卻是最佳的一次選擇。各位讀者朋友你們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