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度反轉:中法戰爭清軍大勝法軍,卻為何突然求和?原因很殘酷

2020-12-22 驢叔歷趣史

原文標題:《360度大反轉:中法戰爭清軍大勝法軍,卻為何突然求和?原因很殘酷》

清朝末年,列強爭相蠶食中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人騎到頭上,敢怒不敢言。我們看到更多是清軍被打壓的情形,不過清政府倒還真有過一次大勝仗,對手是法國軍隊。可是詭異的是,這次大勝之後,清政府卻主動求和,連忙說不打了,導致清軍不敗而敗,法軍不勝而勝,很讓人費解,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歷史背景。

清朝光緒年間,越南是大清朝的藩屬國,享受著天朝上國的照顧和保護。但是法國人在1883年非法入侵了越南,並且還強迫越南脫離中國,做法國的殖民地。慈禧老佛爺看著越南小弟被欺負了怎麼能袖手旁觀呢?一怒之下便派軍去越南擊退侵略的法國人,這就拉開了中法戰爭的序幕,前期戰場主要在越南境內的北部地區,後期戰爭擴大,一直到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

戰爭初期,清軍在越南對法作戰吃了幾次小敗仗,導致軍心渙散,之後法軍便攻佔了中越邊境的鎮南關。雖然法國軍隊在海軍和陸軍上佔盡了優勢,但是一直都沒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而清兵這邊也在頑強的抵抗,雙方僵持不下,不分勝負。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清軍的玩命抗戰下,終於迎來了一次絕佳的戰機。次年,法國軍隊在鎮南關境內由於軍糧補給短缺,不得不撤出鎮南關,回到越南境內等待後方的支援。此時的清軍將領馮子材抓住這個絕佳的好時機,在法國軍隊等待他們的援軍時,清軍來了一次偷襲,打得法軍措手不及,死傷慘重。法國人一下子被打懵了,兵不厭詐這招讓法國人恨得牙痒痒。清軍的這次偷襲勝利也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和西方列強直接對抗取得的唯一一次決定性勝利,史稱鎮南關大捷。這次的勝利也讓大清朝的腰板在國際上硬氣了起來。

雖然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但是情況似乎沒有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本來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能讓中國在國際地位上嗓門響亮一些,但是清政府卻突然要向法國求和。其實自戰爭開始之時,清政府就多次有意無意地向法軍求和,在法國之前早就和列強籤訂了那麼多條約,似乎再和法國籤一個也無妨!抱著這樣的心態,於是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和法軍談判求和。他們利用這次鎮南關大捷和法國人說上了話,於是就籤訂了《中法新約》,慈禧太后下令撤軍,中法戰爭結束,而越南小弟也成了法國的殖民地。

這樣的結果讓清政府再一次的背上歷史的罵名,所以世人都說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早就已經麻木了。那麼為何這場中法戰爭清朝勝而不勝,法國敗而不敗呢?其實總結起來主要有這樣3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雖然鎮南關大捷清軍取得勝利,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整個戰爭下來清軍死亡人數將近2萬人,最後只剩下1萬多人,而法軍這邊只死傷一千多人。爾後法軍又來援兵2萬多人,而且裝備精良,這樣的實力懸殊,清軍是完全沒有再次取勝的可能。另外清朝政府這邊也沒有多少軍餉的支持,而法軍卻又得到國家1.5億法郎的戰爭款。因此鎮南關大捷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是撿了漏。

第二個原因:當時清朝和法國開戰為的就是保護越南這個藩屬國,但是越南的親法勢力奪權之後,便和法國籤訂了合約,公然砸碎了大清賞賜的國璽,宣布脫離大清接受法國的援助,甚至到了後期越南軍還和法軍聯合起來對抗清軍,這就讓大清感到十分的尷尬,要是再打下去,恐怕就成了清朝入侵越南了,到時候在國際上就百口莫辯了。

第三個原因:當時法國的海軍同時佔領了臺灣的澎湖。這讓本身捉襟見肘的清政府很為難,要麼保護越南失去澎湖,要麼保護澎湖丟掉越南。最後清政府還是選擇了後者,畢竟澎湖是自己的地盤,於是清朝放棄越南班師回朝,法國海軍也從澎湖退軍。還好有驚無險,清政府這才保全了臺灣領土。所以,從以上三點來看,這恐怕還是清政府一次明智的決策,是當時不得已卻是最佳的一次選擇。各位讀者朋友你們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中法戰爭之惑:清軍反敗為勝,為什麼還要與法國議和?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戰事分兩個階段,持續了15個月左右,最後的結果是清軍在取得鎮南關到諒山戰役勝利後卻停止了攻勢,兩國最後達成《中法新約》,清政府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也就意味著失去了越南這個藩屬國。
  • 臺灣首次讓中法戰爭陣亡的清軍將士入祀公墓
    華夏經緯網9月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昨天上午在十九響喪炮聲中,臺北市宣布讓一百二十年前在中法戰爭中陣亡的清軍將士入祀位於南港的一處公墓臺灣湖南同鄉會常務監事席增光還表示,湖南人對臺灣有很大的貢獻,湘軍其實不只在中法戰爭打敗法軍,在後來的抗日軍中也有湖南人的身影。  據了解,這是南港這處公墓建立以來,首次有清軍將兵烈士入祀。
  • 中法戰爭清軍陣亡1萬多,法軍又陣亡多少?真實數據讓人瞠目結舌
    【本文由世界好咹靜獨家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本人允許,禁止抄襲轉發,侵權必究】 中法戰爭又作清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清軍參戰人數26000到35000人, 陣亡10000人,而法國軍隊參戰人數並不多,所以總共陣亡了2300人。其實清王朝的五大對外戰爭之比較在近代史上,清王朝先後與外國打了五場大的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這幾場戰爭中,小編認為打得最好的是中法戰爭。為何?不說過程,就從最為人所痛恨的結果來說吧。
  • 中法戰爭後,清朝和越南劃界,收回了三座島嶼
    而越南真正割斷和中國的聯繫,其實是中法戰爭結束後。 中法戰爭開始於1883年12月,結束於1885年4月,是由於法國侵略越南引發,中國作為越南的宗主國,也被捲入了戰爭。
  • 談明清戰爭:清軍從來都不是什麼高達戰士!
    這個問題也是老話題了,哈哈,但是請注意,雖然是比較理性的分析,但是我還是願意把立場放在明朝這邊,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往前推400年,我家至少在清軍入關之前,仍然處於明朝的控制區,而且距離明朝的軍事重鎮薊州非常近,僅此而已,無論講多少次大道理,都不如自己身邊的人平平安安,自己能過上好日子重要,這是我讀歷史讀這麼長時間,勉強悟出的一個道理,如果認為我說的還能入眼,那就請您受用。
  • 企業360度測評法
    什麼是360度測評法360度測評法可稱為多源評估或多評價者評估,它不同於自上而下,由上級主管評定下屬的傳統方式。被評估者不僅可以從自己、上司、部屬、同事甚至顧客處獲得多種角度的反饋,適用於對中層以上的人員進行考核。
  • 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何打不過多爾袞的清軍?
    李自成劇照那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何打不過多爾袞的清軍?主要是大順軍成規模和建制的紅夷大炮缺乏,更沒有鑄造仿製紅夷大炮的能力,因而在戰爭中抵擋不住當時大量裝備了最先進紅夷大炮的清軍的攻勢。可見清軍此次能順利攻破大順軍把守的太原城,紅夷大炮起了重要作用。在接下來決定大順政權生死存亡的潼關之戰中,清軍的紅夷大炮再次成為戰勝大順軍的利器。《洪業—清朝開國史》記載:「潼關在許多世紀以來,就是中國戰爭史上的要地。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一開始增援計劃進行的很順利,「威遠」艦甚至提前返航,可在「濟遠」、「廣乙」兩艦行駛到牙山灣口豐島附近的海域時,突然碰上日本聯合艦隊中的第一遊擊隊,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軍艦,原來他們早已洞悉增援計劃,在此處埋伏多時,打算一舉消滅這兩艘北洋軍艦。我們來對比一下雙方的軍事實力差距。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01徵緬戰事指的清軍和緬軍的戰爭。這場戰爭為何讓乾隆這樣說?據了解,當時滿洲八旗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這是為什麼呢?在這個過程中,滿洲八旗起了重要的作用,立下了赫赫戰功。等到叛亂平息後,乾隆將所有兵力放在了清緬戰爭中。當時乾隆下旨表示:「我們要把來犯之敵全部殺光,以此來震懾南蠻子。」整個戰爭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衛。1962年,緬軍進入雲南境內劫掠,劉藻派出部隊徵剿,敵人聞訊撤掉,只抓了幾個緬軍。
  • 清軍的火炮技術究竟有多強?八裡橋之戰中被英法聯軍打回原形
    隨著戰爭進程的不斷深入和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八旗在進軍遼東後,攻城就得啃硬骨頭了。在明軍的堅城利炮面前,對火炮缺乏認識、對攻城也沒有經驗的八旗同樣損失慘重,如寧遠大戰中,就連一生從無敗績的努爾哈赤也被炮火擊傷,並在不久後死去。 吃此大虧後,皇太極時期開始大力加強清軍的火炮能力。
  • 為何在清法戰爭中取勝的清軍,沒有走向爭霸的序列,接收越南?
    在十九世紀的中國當時還處於清朝時期,根據近代史記載,當時的清王朝曾發生過五起對外的戰爭,而在這五場戰爭之中有一場便是清法戰爭;而在這發生在歷史轉折點上的一次次與外戰爭文明的融合之中,清政府卻選擇了自御的方式將自己駐足於自己的領土藩籬內,不僅錯失了一次難得防守反擊的機會,從此之後的晚清還進入了山雨欲來的黑暗之狀
  • 武器是熱的,人是冷的:大清為何被外國輪番狂虐?
    一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與英法聯軍交戰的清軍部隊所使用的輕兵器,還是傳統的鳥槍、抬槍、弓箭和刀矛等。 從武器到軍隊,跟英法強國的代差,越來越大。 甲午戰爭前30年,中國追回了沒? 晚清在武器裝備上真正有所作為,是從第二次鴉片戰爭被吊打後開始的。 儘管不中聽,但還是不得不說一句:對於晚清軍事近代化,李鴻章功不可沒。
  • 摧殘太平天國俘虜,湘軍和清軍誰更無情?英國人:清軍令人切齒
    湘軍屠城許多的是採用迅速方法完畢另一方生命,可清軍卻更加慘忍。針對清軍的殘忍,當時在中國的英國人目睹了清軍的屠殺行為。1862年5月13日,印尼版《泰晤士報》在一個醒目的位置發表了一位英國軍人親眼看到在上海市區慘忍殘殺太平軍的情景。「這批太平軍戰俘老老少少常有,殘殺剛開始前,清軍先把女性和少女交給無賴小混混姦污,隨後再拖回來凌遲挖心砍頭。」,英國生氣地說道。
  • 清軍連發步槍敗給了日軍單發步槍(五)
    在甲午戰爭中,清軍不是武器不如日軍,反而是優於日軍。但用毛瑟連發快槍的清軍每次遇到使用單發步槍的日軍。幾乎都是大潰而逃。後世史家往往據此將武器裝備落後,作為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對這個問題應做具體分析。李鴻章意在掩飾其麾下淮軍的腐敗和自己指揮上的失誤,宋慶、依克唐阿等人的看法也不無偏頗之處。筆者擬對此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於方家。鴉片戰爭前,清軍主要裝備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輔之以少量的抬槍、抬炮、鳥槍。鴉片戰爭中雖敗於英軍的近代槍炮,清政府並末接受教訓,部隊裝備仍無大的改進。
  • 雅克薩位於外東北,但雅克薩之戰中,康熙為何調集500福建兵
    寧古塔、盛京位於東北,氣候與位於外東北的雅克薩相近,康熙帝選拔這兩地兵力可以理解,但福建與雅克薩相隔萬裡,為何在反擊沙俄的兵力組成中,康熙帝又特意塞進了500福建藤牌兵?其實,這既是康熙的有知,也是康熙的無知。
  • 清軍如何對待太平軍戰俘?被斬首算「優待」,凌遲、虐殺層出不窮
    在太平天國戰爭中,許多太平軍將士,尤其是從廣西就加入了太平軍的老兵在與清軍交戰時,即便敗局已定、無力回天,仍然會以死相拼,戰鬥到最後一息。他們寧可慘烈的戰死,也不向清軍投降,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並不複雜,因為就算投降了,落到清軍之手,也很難有好下場。清軍在抓住太平軍戰俘之後,往往會用各種手段對他們進行無情的折磨。即便是在處死戰俘之時,能被斬首已經算是「運氣好」了,搞不好就要被清軍用凌遲、剖腹等手段殘酷虐殺。而清軍這種殘酷的做法,從他們對待太平軍北伐時期的戰俘就能看得出來。
  • 大小金川為何讓清軍崩掉門牙?土司的碉堡簡直是降維打擊
    說到這場戰爭,還得從元朝開始就存在的土司制度說起。雍正元年年羹堯推薦徵討西藏有功的莎羅奔為大金川土司,原來的土司澤旺作為小金川土司。 大小金川的命名是由於當地的兩條河流,均為藏語翻譯。大小金川之戰打了兩次,第一次還算比較順利。由於被冊封為大金川土司的莎羅奔膨脹了起來,將小金川土司澤旺趕跑,地區的混亂最終引來了清軍。這一次戰役其實已經暴露出了大小金川地區複雜的地理環境和清軍遠道而來不熟悉地形的問題。
  • 清朝極具優勢的一戰,為何變成最耗時耗錢的慘勝呢?五點原因說清
    【清朝極具優勢的一戰,為何變成最耗時耗錢的慘勝呢?五點原因說清】乾隆皇帝在位期間,用兵次數較多,據他自己總結認為比較大的有十次,所以他將此稱為自己的「十全武功」。這其中耗時最長、耗金最多的當屬大小金川之戰。此戰前後耗時長達五年,花費達七千萬兩之多。
  • 打開清軍武器庫,八國聯軍嚇出一身冷汗:清軍難道是故意放水打敗仗?
    俄軍4000,英軍3000,美軍2000,法軍800,德軍100,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的軍隊加起來一共100人,日本最多,出了10000。總共就這2萬人馬,對抗16萬清軍義和團聯合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