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每個人精彩的記憶和難忘的歲月,藍藍的天,青青的草,潺潺的溪水,碧綠的荷塘,房前屋後,塘旁路邊,單薄的身影奔跑于田野之間,攆貓追狗,牽牛餵豬,將屋內屋外擾的不安寧,惹來父母陣陣的呵斥和責罵,但少不更事的我們仍然沒事一樣繼續遊蕩起來。
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網遊,沒有動漫,娛樂和活動節目少的可憐,少了很多的喧鬧和嘈雜,多了幾分寧靜和愜意,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物質生活相對匱乏,但兒時的樂趣卻不減半分,約上三兩個夥伴,玩彈珠,滾鐵環,扔豆豆,打磚頭、躲迷藏、扮角色……,不一而足,鄉土味濃鬱,簡單的快樂、簡單的玩法、簡單的相處,歡聲笑語,喜怒哀樂,童年的記憶不折舊不提現,如過往雲煙,一切都消失在時間的長河裡。
這樣一首詩讓我聯想到兒時的場景和記憶,前兩句通過寫實景,烘託出周邊的氣氛和意境。一個蓬頭散發、面容青澀、身形稚嫩的小孩,在河邊學著大人的樣子釣魚,上蚯蚓,放長線,甩竹竿,看著浮子在水裡蕩來蕩去。小孩側著身子,坐在草叢和青苔中,野草掩蓋了他瘦小的身影。
《小兒垂釣》——唐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兩句寫垂髫小孩學大人釣魚的情景,生動活潑,惟妙惟肖,童趣味十足,童年本無價,回憶最美好。
後兩句描寫詩人訪友途中想問路,於是向小孩走去想詢問一下,但小孩擔心說話驚到水裡的魚兒,遠遠的便招手示意不要過來,小孩遙招手的寫實動作,表情認真,純真無邪,與「牧童遙指杏花村」有異曲同工之妙。
胡令能(785-826年),唐代詩人(唐貞元、元和時期人),河南鄭州中牟縣人,隱居圃田(河南省鄭州市中牟莆田)。家境貧寒,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他的詩語言淺顯易懂而構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濃,現僅存七絕詩4首。
傳說,有一天有一個仙人來到胡令能家,剖其腹,以一卷書內之,遂能吟詠。仙人離開後,胡令能從此便會寫詩了,真正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這首詩通過 「學、坐、遙」等幾個簡單的肢體語言將小孩的幼稚、童趣、純真的韻味表現的入木三分,活靈活現,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既表現小孩靈動的神態和動作,又極吻合小孩的實際年齡,將童年的畫面感表現的栩栩如生。
整首詩將一個蓬頭稚子學釣魚的情景表現的生動活潑,童趣天真,形象飽滿,毫無違和感,賦予了詩詞極大的張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