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誥命夫人」就是誥封的命婦,就是皇帝下旨冊封,朝廷認可的「外命婦」。一般都是朝廷重要大員們的嫡妻或者母親。也就是說能被朝廷封為「誥命夫人」的一般都是自己的兒子或者男人牛逼,自己才贏得如此榮譽。
因此「誥命夫人」是沒有任何實質性權利的,只是一種榮譽和福利的象徵。
在朝廷效益好,「誥命夫人」的丈夫或者兒子仍然有實權得寵的時候,每年俸祿和過節福利都不會少,這些都是由朝廷買單。關鍵是碰上重要節慶,還有機會跟著老公或者兒子進宮參加活動,連吃帶拿。
而且在宗族裡,「誥命夫人」有權力把畫像掛在宗祠裡,接受後人香火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和國是一體的,歷史很多朝代都是以「孝」治國。因此傳統社會其實非常講陰陽平衡。
雖然傳統社會是典型的男權社會,對女人要求「三從四德」,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但是在家裡,由於「母以子貴」,卻是典型的母權社會,由於古代女性生命要長於男性,一般情況下都是家有老母。而老母親在家裡,那就是天。所以無論是《楊家將》裡的佘太君;《紅樓夢》裡的老祖宗史太君,都是家中的靈魂,和絕對權威。
所以一個女人要是被封為誥命,基本上不是因為自己有權力或者有能力,而是因為「母以子貴」、「妻以夫貴」。
《雍正王朝》裡,蘇舜卿原本一個青樓頭牌,樂籍身份,正是因為新科探花劉墨林因為救弘曆,無辜犧牲,朝廷出於補償與愧疚,最終被冊封為誥命夫人。
在誥封制度下,「誥命夫人」也是等級分明的。這些夫人們死後,誥命封刻在墓碑上,歷經成千上百年,都讓人感受其生前的榮耀。
如被冊封,一、二品官員的正妻為「夫人」,其嫡母為「太夫人」;三品官員的正妻為「淑人」;四品官員的正妻為「恭人」,五品官員的正氣為「宜人」,六品官員的正妻為「安人」,七品及以下官員的正妻為「孺人」。
所以看以前的墓碑,很多普通老百姓家的女性長輩的墓碑都是某老孺人,其實根本沒有誥封,說白了就是一個面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