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有兩樁熱點事件一直佔據著輿論,在社交圈刷屏。
一件,是演員譚松韻母親車禍案;一件,是女生梁穎狀告羅冠軍強姦案。
關於車禍案,網上的傳言太過激烈,有些超出了常識;關於強姦案,只有當事一方的一面之詞,也沒有媒體報導。
塵埃落定之前,別急著道德審判,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果不其然,在過去的幾天裡,反轉接連出現,輿論風向變化了一波又一波。
持續關注之後,決定和大家聊聊。
所謂真相,真的是你以為的那樣嗎?
01
女演員媽媽被撞案
事情要從一年多前說起。
2019年的跨年夜,有4位老友剛剛結束聚會,一起走在路邊。
突然,一輛飛馳而來的汽車衝過來。
速度之快,直接把人撞飛。
司機肇事後,當即駕車逃逸。
受害者一人輕傷,一人重傷,還有一個阿姨,搶救無效去世了。
一場意外,幾個家庭破碎。
後來我們才知道,被撞身亡的死者,正是演員譚松韻的母親。
譚松韻
8月31日,案件開庭,譚松韻作為受害者家屬也出庭了。
這引發了全網的關注,9個半小時的現場直播,獲得了超過1000萬的觀看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因為譚松韻的明星身份,使得這起案件備受關注。
而也正因如此,輿論的畫風,漸漸扭曲起來......
全長577分鐘的庭審結束後,有人截取其中片段,總結出現場幾大「疑點」:
一條條、一層層羅列,集中成微博發出,瞬間轉發突破20萬。
之後又有網友更進一步,深扒肇事司機馬某的家庭。
果然不簡單:在當地小縣城「頗有背景」「人脈很廣」,整個法庭都被搞定了......
說實話,這些明指+暗示,任誰看了都不免氣憤心寒。
不由得聯想:一個大明星維權,上千萬人圍觀,都這麼難,換做我們這些沒錢沒勢的普通人,怎麼辦?
一石激起千層浪。
有人疾呼喊冤:誰來幫幫譚松韻啊。
有人質疑法律:到底是保護好人還是保護罪犯?
群情激憤。
可還沒等「正義」被伸張,劇情反轉了。
或者說,打臉了。
有博主在完整看完庭審錄像後,發現網友們盛傳的氣人情節,根本不是事實的全貌。
首先,所謂被告拒不認罪,假的。
他當庭對罪名供認不諱,不存在抵賴。
但因為他舉止輕佻,坐姿不良,便被人添油加醋,說成「有權有勢」,「搞定」了法庭。
他也沒有當庭撒尿。
而是因為緊張,所以說自己想上廁所。
其次,說證據丟失,假的。
只是因為採樣不合規,只夠檢測,不夠備份留存。
最後,說法官偏袒,打斷原告律師發言,更是不存在。
我國庭審制度是糾問制,法官本就有權在律師發言時提出疑問。
一場交通肇事案,審了足足9個多小時,本就能證明司法對這起案件的重視。
可這麼一件嚴肅的事情,卻成了電視劇一般,被炒得火熱。
現在真相出來了,連帶著一批帶節奏的營銷號都被封了。
↓上下滑動查看全文↓
而當初那些大罵世道不公的人呢?
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指責......
02
羅冠軍強姦案
這件事,更加撲朔迷離。
前幾天,一個名叫梁穎的女生,發了篇幾千字的長微博,血淚控訴自己的男友羅冠軍是個渣男。
她說,兩人第一次見面,羅冠軍就強姦了她。
她反抗,掙扎,最後被迫同意戀愛。
但在相處過程中,她發現羅冠軍劣跡斑斑,不僅經常嫖娼,還強姦過其他女生。
於是她痛下決心,做好了被毀滅的準備,把自己的悲劇公之於眾,並祈禱不再有女孩受到這種傷害。
輿論一下子爆炸了。
女孩的微博,幾億閱讀量,幾十萬人轉發,人人為她搖旗吶喊。
而從那天開始,羅冠軍的微博下面,每天都有人「日常問候」,咒他趕緊去死。
幾十萬的私信辱罵。
甚至有人給他製作「遺照」到處轉發。
他的手機,24小時都有騷擾電話打進來,詛咒的簡訊一條接一條。
在這波線上線下齊頭並進的重錘後,羅冠軍如眾人所願,已經「社會性死亡」了。
家庭住址、工作單位都被曝光,全家人都受影響。
後續曝光的錄音裡,羅冠軍說他這半年來,因為這事工作丟了3次,家也搬了3次,每次都如逃命一般。
這是一場正義的勝利?
不,劇情又一次熟悉地反轉了。
有人發現,「受害者」梁穎曾經的很多言論過於誇張。
比如自稱為了和羅冠軍打官司,僱律師花了2000萬。
網友質疑怎麼會這麼貴,她不予回復。
比如一會兒說懷了孩子,把孩子屍體埋在樓下花壇,一會兒又說埋在寺廟旁邊。
而羅冠軍的姐姐,則曝出很多梁穎和羅冠軍的合照,二人看上去確實是親密的戀愛狀態。
以及自己和梁穎的聊天記錄,也並沒有如梁穎所說的那麼「痛苦」。
就在昨天,詭異的劇情出現了。
當初那條曝光的長微博,被女孩自己刪除,她還請代理律師聯繫羅冠軍,表示願意與他和解,並澄清事實。
而羅冠軍,也發微博稱想放下過去,衷心祝福梁穎。
從雙方各執一詞,到光速變臉,真相到底如何,也許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了。
但洶湧的輿論從來不會缺席。
當初那些恨不得羅冠軍原地爆炸的網友,又排著隊來跟他道歉。
接著,又排著隊去女孩梁穎的微博下冷嘲熱諷,破口大罵......
03
你以為的真相,其實都是假象
之所以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對比,是因為耳朵覺得,它們太熟悉了。
熟悉得讓人不由想起,這些年來我們親歷過的一樁樁反轉事件。
可在義憤填膺後才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女孩媽媽一手炮製的。
故事,是編的;血衣,是化妝品和水偽造的。
可口誅筆伐後才知道,公交之所以會墜江,原因是有乘客毆打司機,導致車輛失控。
而那個女司機,只不過剛好被失控的公交衝撞了。
可聲討後才知道,是男孩摸了她的屁股,還向她吐口水,而男孩母親在網上發布的是刻意刪減的視頻。
那個女醫生的清白,是吞了500顆安眠藥才換來的。
這些事情,都尚未過去很久。
都說網際網路沒有記憶,可人的記憶呢?
每一次,我們都在被帶節奏、被煽動情緒之後,憤怒,宣洩。
隨後真相曝光,又發現自己是被利用了善良,消費了良心,接著沉默,反思自己是不是太盲目。
可當相似的事件又一次發生,我們還是不由分說開始站隊......
卻從來不曾想過,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你以為的事實也不一定是真相。
給大家看幾張圖吧。
這是英國的威廉王子。
他一貫溫文爾雅,舉止端莊,可這張照片裡,他竟然在公開場合豎中指。
是不是很虛偽,很噁心?
可真相是,那時王妃剛剛懷上第三胎,威廉王子不過是開心地官宣,向鏡頭比了個「3」。
若不是看了第二張圖,誰能不被照片矇騙?
一張照片,不同角度拍下去,尚且如此,何況一件事、一個人?
去年,網上流傳一段視頻。
楊冪飾演的黃蓉,扮相可愛,古靈精怪,不少人驚呼「演技很好啊」。
但仔細一想,楊冪什麼時候演過黃蓉?
原來,這不過是一款AI換臉軟體,將楊冪的臉換到了朱茵身上。
毫無破綻。若不是這款軟體被曝光,多少人會真的以為楊冪演了新片?
看下面古裝劇的場面,你是不是以為男主角在公主抱著女主角?
但實際上,他只是做出了抱的動作,背後卻有道具、工作人員的幫助。
若不是片場花絮流出,誰會知道演員拍戲其實有這樣的「小心機」?
所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哪怕你親眼所見,也可能只是假象。
因為,我們看到的,從來都只是冰山的一角。
我們相信的,往往只是別人遞過來的事實。
04
看不見的,才決定了看得見的
【拾遺】寫過一段話:
「這世界有一個秘密:所有看得到的東西,其實都是由看不到的東西決定的。」
什麼意思?
簡單來說,就好比這張圖片。
你看到的,只是浮在水面上的一小塊冰山,那更加巨大的山體,卻隱藏在漆黑的水面下。
而正是你看不見的部分,決定了它真實的樣子。
就像一部手機,你看不見裡面的晶片,但晶片決定了它的性能;
一張銀行卡,你看不見其中的金額,但金額決定了它的價值。
而一個人,你看不見ta的修養,但修養決定了ta的品性。
這些看不見的東西,才是人和事的決定性因素。
有人在網上曬出過一張海關辦事窗口的照片。
一位女性工作人員,沒有穿工裝,而是穿著一件黑色吊帶裙。
乍看之下,你以為她輕佻,不得體。
可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她其實當天休假,準備下班。
當她換好便服要離開時,恰逢有人前來辦事,為了不耽誤對方,她才臨時受理了業務。
原來敬業,才是她的真實。
知乎上有人說過一個故事。
她的外婆買西瓜,賣西瓜的人把瓜切開,外婆伸手去拿了一小塊吃。
她立馬大聲對外婆喊:「你不準吃,說了多少遍!」
外婆眨巴眨巴眼睛, 委屈地說:「就一塊.....」
路過的人看她,眼裡帶著嫌惡,覺得她蠻橫,不孝。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外婆有糖尿病,好幾次因為偷吃葡萄、西瓜被送進醫院,卻還是忍不住。
原來孝順,才是她的真實。
在這個時代,鋪天蓋地的信息,總是以碎片化的形式被送到我們眼前。
我們目之所及,都是冰山上的一角,真正決定事情本質的東西,往往掩藏在我們觸及不到的地方。
如果未知全貌,不如先不予置評吧。
正如韓寒所說:
「如果你不了解,你就閉嘴;
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應該閉嘴,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了什麼。」
05
永遠不要喪失自己的判斷力
兩年前,杭州女孩吳思齊,中考狀元,鋼琴10級,被大肆報導。
但有人爆料,報紙上的原圖,是她和一個男同學手拉手。
這還得了,年紀輕輕,公然早戀?
瞬間謠言四起,說女孩怎麼怎麼不學好。
但事實呢?男女同學手拉手,不過是他們班的畢業照創意。
這張照片最原始的版本,其實是這樣的。
一張正常的照片,竟衍生出了3種解讀。
其實,這不正是我們當下輿論現狀的縮影嗎?
憑一張圖片,就能掀起一場網絡暴力。
一則幾秒的視頻,就能引發雪崩般的群情。
但你有沒有真正思考過:
1.這件事,是否有充足的證據和事實支撐?
2.你所了解的信息,是否太過片面?
3.你是否已經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沒有,那你所謂的伸張正義,有可能是在為虎作倀。
你上下嘴唇輕輕一碰,就可能給別人帶去滅頂之災。
所以,永遠不要輕易相信別人遞過來的事實,永遠不要喪失自己的判斷力。
如果實在看不透、想不明白,不如先讓子彈飛一會兒,交給時間來處理吧。
在這個複雜的世界,希望我們都能學會「守腦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