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管校聘作為當下義務教育階段最熱門的話題,網友們一直爭論不休。有的人認為縣管校聘的初衷是使教育資源更加均衡,結果一定是好的,值得全國範圍內推廣;有的人則認為縣管校聘從試點反饋結果來看,已經出現了不少問題,更有人大代表指出,縣管校聘弊大於利,應暫緩全國推行。
縣管校聘顧名思義,就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校長和教師統一由縣級政府統籌管理,各學校根據需求聘任教師。其中特別強調縣域內的教師和校長是需要強制性定期交流,從而改變校長或教師「一輩子一所學校」的現狀,從而最大效果地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儘管該項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政策實施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不少問題。
01教師競聘演變成「末位淘汰」
末位淘汰制是近年來某些企業為了考核員工績效而流行起來的一種制度,儘管倍受人們詬病,但確實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為企業帶來了利潤。自校管校聘政策實施以來,教師差額競聘上崗已經成為常態化,差額勢必會造成部分教師落聘,落聘教師極有可能面臨解除勞動合同的風險,這就是縣管校聘的末位淘汰。但末尾淘汰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隊伍中實施,真的可行嗎?
首先,末位淘汰制度下的教師隊伍肯定會人人自危,還會有人安心搞好教育事業嗎?其次,教師競聘上崗過程中最大的弱者應該是從教幾十年的鄉村老教師或剛入職的年輕教師,鄉村老教師兢兢業業為基層教育事業奉獻了幾十年,如果被淘汰豈不令人心寒,而剛入職的年輕教師一入職即淘汰,試問還會有人報考教師崗位嗎?最後,實行末尾淘汰制的企業一般是工資福利相當豐厚的大企業,而對於本來工資就少得可憐的教師行業來說,只會庸人自擾、大大降低對於人才的吸引力。所以教師競聘演變成「末位淘汰」,甚至有的地方還有20%的要求,譚冰認為是極為不妥的。
02引發校長權力膨脹的質疑
說起縣管校聘,校長始終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部分試點地區,在校管校聘實施過程中,教師的「聘」與「不聘」都是校長一人說的算,這就引發了校長權力膨脹的質疑。在校聘過程中,是否存在拍馬溜須、請客送禮、與校長關係親近的教師被聘用、而認真務實、兢兢業業、不善於交際一心撲在教育事業的教師落聘現象發生?末位淘汰者真的是末位嗎?如果聘用過程不透明、領導能力被質疑,政策實施無疑是非常失敗的。
03導致教育資源優者更優、弱者更弱的局面
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中心城區,這是事實。縣管校聘如果採取競聘上崗的方式進行,勢必會導致更多優秀的教師湧向城區,而那些在城區落聘、甚至不求上進的教師則會進駐農村,極有可能導致優者更優、弱者更弱的局面,這與縣管校聘中提到的均衡教育資源的初衷是不符的。
04教育部回應
近日,針對人大代表提出的「縣管校聘弊大於利、應暫緩全國推行」的提議,教育部已作出回應:縣管校聘在改革實踐中還仍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聘」的環節,模糊了此項工作的重點。下一步將加強對縣管校聘的改革實踐過程中的調查研究,強化對地方的指導,確保均衡教育資源的初衷不變。
各位看官,你們對於「縣管校聘弊大於利,應暫緩全國推行」這件事如何看待?歡迎留言區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