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甲三日,後甲三日」是《易經·蠱卦》的卦辭。要正確理解這句話,首先要把握《蠱卦》的中心思想。
何為「蠱」?一談到「蠱」,人們準是不自覺地和巫術聯繫在一起,其實並沒有那麼神秘。蠱者,置百蟲於皿中,讓其餓而相食,互相殘殺,最後存活而僅剩者為蠱。這是傳統而基本公認的一種解釋。下面我們從《蠱卦》中來探究「蠱」的本源意義。
《蠱卦》是由《泰卦》變化而來的,《蠱卦》上九來自於《泰卦》初九,是卦變的動爻,也是主爻。《泰卦》是消息卦,陰消而陽息,陰陽平衡而其趨勢是陽將勝陰。其天文意義就是太陽直射赤道而直射點趨向北移,節氣為春分,地球上晝夜長短相等而陰陽達到平衡,為我國的仲春之月。
仲春之月,萬物出達。《禮記·月令》雲:「是月(仲春之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鹹動,啟戶始出。」這裡的「蟄蟲鹹動,啟戶始出」,就是指蟄伏了一冬的鱗蟲,應春氣動而出達也。從卦象上看,《泰卦》是消息卦,下卦三陽都是依次一個接一個地從下面息長出來的,為朋為伴,而最先息長出來的是《泰卦》九三。《泰卦》九三是震體主爻,「震為龍」,而龍是鱗蟲之長,故《泰卦》下面三陽皆可取象為「龍」或「鱗蟲」。《泰卦》上卦是一個坤體,「坤為地」,故《泰卦》有群龍(蟲)在地下而欲出之象。又「坤為釜」,「釜」是一種造飯的容器,這裡引申而取象為「皿」,故《泰卦》又有群蟲在皿中欲出之象。《泰卦》變《蠱卦》時,《泰卦》初九爭先出達,最終成為《蠱卦》上九。這就是《蠱卦·彖傳》所謂「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剛上而柔下」說明了卦變的過程,「巽而止」說明了卦變的意義。
《蠱卦》上艮下巽,「艮為止」,故曰「巽而止」。「巽為長、為高、為進退」,這裡指鱗蟲出達時所做的各種努力。又「艮為止、為成」「巽而止」的意思就是指鱗蟲經過努力奮鬥,最終止於上而成功。鱗蟲經過努力出於皿(或地下)而達於上,終有所成功,這就是「蠱」,也是《蠱卦》因而得名的真正原因。「蠱」引申而泛指經過艱難的努力和拼搏而最終取得成功的人或物。
明白了以上道理,「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就好解釋了。《泰卦》變為《蠱卦》,描述了仲春之月的物候規律,明確了其天時在仲春之月。「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就是特指仲春之月,就是明示《蠱卦》的天時就在仲春之月。古人用幹支計時,「甲」是春天的天幹,寅、卯、辰是春天的地支。寅代表孟春之月,卯代表仲春之月,辰代表季春三月,所謂「三春」是也,「三春」是謂「三甲」也。「甲」是整個春天的天幹,「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則表示《蠱卦》之甲在其中也,中甲對應地支就是「卯」時,也就是仲春之月。那麼為什麼是「三日」呢?這是因為《易》中的「三」並不是確數,而是泛指多、眾。如「三思而後行」中的「三思」,並不是說思考了三次,而是指多次、反覆地思考。
《蠱卦》整體講是春天之卦,但精確講是仲春之卦,前面還有很多天是春天,後面也有很多天也是春天,但萬物在仲春之月出達,正當時也,在孟春之月出達則太早,易受凍傷,在季春之月出達則太遲,易水潦為敗。《禮記·月令》就說:「(季春之月),句者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內。」意思就是如果到了季春之月,句萌者還未能出達,就危險了,很可能就敗於其中,再也無出頭之日了。「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在《蠱卦》中的另一個意義就是指蟄蟲正常應當在仲春之月的前後幾日內出達,否則就會敗而不能成「蠱」了,這就是天道。故《蠱卦·彖傳》釋曰:「『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子夏故壇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