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
從冰箱裡拿出來還冒著「仙氣」的冰西瓜
是每個人的夏日續命神器
但是也有例外
有的西瓜差點成了「奪命元兇」
只因在冰箱裡保存不當、「清白」不保
家住武漢的劉女士50多歲了,平日生活非常節儉,她看到西瓜賣得比較便宜,就買了一個回家,當天吃剩下的一大半放進了冰箱保存。西瓜放了兩天,劉女士捨不得丟掉,拿出來繼續吃。
吃完沒過多久,她出現了發熱、畏寒 的症狀,心想著沒有大礙,也就沒在意。
第二天起床後,劉女士覺得兩眼發昏,雙腿乏力,路都走不了,還不停發抖,家人急忙把她送到醫院檢查。
醫生發現,劉女士到醫院時已經出現了休克血壓,體內的感染指標還是正常值的幾千倍!這是嚴重的細菌感染。
細菌從腸道進入了血液,會引發了膿毒血症、感染性休克,隨時會有生命危險 ,需要儘快搶救。所幸的是,經過搶救和對症治療,劉女士的情況逐步穩定了下來。
無獨有偶,湖南一位70歲大爺也有同樣遭遇,但他卻沒劉女士幸運——
吃了隔夜冰西瓜2小時後 ,他突然腹痛難忍,送到醫院後發現,近70㎝的小腸已經充血、水腫、壞死,最後被手術切除。
近年來,吃了冰箱裡的西瓜後出事的新聞頻頻出現,有人把矛頭指向了常用來包裹西瓜的保鮮膜。
理由是:西瓜蓋上保鮮膜,不僅不能防細菌,而且給細菌繁殖提供了密閉的空間,再加上西瓜中的糖分,最終加速了細菌的滋長。
這種說法始於2013年,當時有媒體做了個對比實驗,發現包了保鮮膜的西瓜上的細菌,比沒用保鮮膜的西瓜多出了將近十倍。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範志紅認為,這個實驗的意義不大。 日常生活中,冰箱會存儲各種水果、蔬菜等,保鮮膜組重要的作用是防止西瓜與其他食物交叉感染,但「實驗並沒有將生活中的真實情況模擬出來」。 此外,實驗中用的保鮮膜以及刀、砧板也有可能被汙染。
事實上,在西瓜表面覆蓋保鮮膜本身並不會導致細菌物質迅速滋生,但西瓜存放於不潔淨的環境、冰箱溫度過高等因素,才是導致細菌快速增長的「罪魁禍首」。
細菌繁殖的速度取決於兩點,一是食物受汙染的程度,二是食物的保存環境。
被保鮮膜包著的西瓜滋生了細菌,這不能僅僅只盯著保鮮膜。因為切西瓜的刀、砧板或裝西瓜的袋子,如果沒有清潔乾淨,都有可能導致西瓜在放進冰箱前,就滋生了大量細菌。
所以說,西瓜變壞這個「黑鍋」,保鮮膜不能背。
冰箱的低溫可以讓食物中的部分細菌處於休眠狀態。但也有一些細菌,是喜歡在這種低溫環境下生存的。冰箱中最常見的細菌有四種:沙門氏菌、耶爾森菌、志賀菌,以及李斯特菌。
① 沙門氏菌:常見於生肉、熟食、雞蛋殼
一旦這些食物離開冰箱,進入常溫環境,沙門氏菌也開始悄悄甦醒。它們會在夏季的高溫中加速繁殖,會使人腹痛、腹瀉、噁心、嘔吐。
② 志賀菌:常常出現在蔬菜水果中
志賀菌可能會導致細菌性痢疾,夏天沒吃完的西瓜中也可能藏著它們。志賀菌還會「人傳人」,所以將冰箱裡蔬菜水果拿出來後,一定要記得洗手。
③ 耶爾森菌:喜歡在生肉上安家
耶爾森菌是一種嗜冷菌,溫度越低,越放肆。所以,夏天囤冰淇淋的朋友,千萬別把它們和肉類放在同一格。
④ 李斯特菌:在熟肉、奶酪、沒喝完的牛奶中都能見到
李斯特菌的生命力極其頑強,甚至在零下 20℃ 的冷凍室也能存活 1 年。若是不幸中招,感染了李斯特菌,免疫力正常的人會出現腹瀉的症狀。免疫力較弱的人,甚至可能出現腦膜炎、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
此外,冰箱中還存在黴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桿菌等等,都不是好惹的。
所以,想不讓冰箱成為細菌的「天堂」,一定將冷藏室進行分區,生熟食物分開存放,最好能一個月清洗一次冰箱。
西瓜這樣放,隔夜才安全
總結一下,想讓西瓜安全過夜,我們必須做好兩件事:
包上保鮮膜
及時放冰箱
保鮮膜能夠把西瓜和冰箱中的其他食物隔離開,避免二次汙染;放進冰箱則可以降低細菌的活躍度,讓它們生長得慢一點。
切開的西瓜應該儘快放入冰箱冷藏,而不是先吃幾個小時,剩下的再放。西瓜在冰箱裡的冷藏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2小時,最長不要超過24小時。
此外,切西瓜時,一定要事先把案板、刀具和瓜皮清洗乾淨。
其實,從新鮮的角度講,我們更推薦——買小一點的瓜,儘量一次過吃完。
西瓜壞了一點,最好全部扔掉
如果西瓜的切面出現了變質、不新鮮的情況,很多人挖掉壞的地方,還會繼續吃。
其實這並不安全,細菌等微生物並不會只在西瓜的表面繁殖,如果西瓜表面的果肉已經腐敗變質了,很難保證毒素物質沒有擴散到西瓜內部,畢竟很多微生物細菌並不是人肉眼可以觀察到的。
因此,建議直接將全部西瓜扔掉。別拿自己的身體當賭注。
常見的「食物中毒」有哪些?它們是怎麼發生的?又該如何預防呢?記者採訪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營養源研究所的專家。專家將「食物中毒」分為四類:化學性食物中毒、微生物性中毒、有毒動植物及毒蘑菇中毒和不明原因中毒。針對幾種常見「食物中毒」的原因及預防措施,專家給出了以下建議。
許多菌類都含有營養成分,可以成為細菌的培養基。幹的時候,微生物沒法生長。一旦泡水,在環境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就不可避免地滋生多種微生物,變成培養基。如果運氣不好,其中可能會增殖一種叫做「椰毒假單胞菌」的致病菌。它會產生一種叫做「米酵菌酸」的毒素,其毒性非常兇猛。「最可怕的一點是,這種毒素非常耐熱。就泡過的木耳認真清洗過,又在沸水中焯燙過,毒素還是沒法完全去掉。」
1.這些食物在泡發時,一定要放在冰箱冷藏室裡泡。冰箱的作用是通過降溫來延緩微生物的增殖速度,抑制致病菌的產毒效率。
2.泡發的時候,一定要先把食材表面洗乾淨,然後使用乾淨的容器和乾淨的水來泡。不要給微生物提供更多的營養來源。
3.泡發各種乾貨之後,如果發現它們表面黏糊糊的,或者是有異味產生,都意味著微生物已經大舉進駐,一定要毫不可惜地丟掉。
4.不要一次泡發過多的乾貨。泡發後一定要儘快吃完,泡好之後在冰箱裡儲藏也不要超過24小時。如果泡發後24小時吃不完,建議分裝在保鮮袋裡,放冷凍室保存。取出之後再蒸一次或煮一次,保證殺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嗜鹽性細菌,存在於近岸海水、海底沉積物和魚、貝類等海產品中。如果處理不當,如未經過充分的清洗,或生熟食品的交叉汙染,或吃法不當,如生吃或半生不熟等,如水焯、鹽漬、燒烤等均可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食物中毒潛伏期一般為11至18小時,最短為4至6小時,長者達32小時,其臨床表現主要為上腹部陣發性絞痛,繼而腹瀉,每天5至10次。
用餐時注意辨別食物的新鮮度,
第一,不要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或外熟內生的海產品。
第二,對海產品定要燒熟煮透,螃蟹要蒸30分鐘,大蝦要煮沸10分鐘,才能保證該菌體被全部殺死。
第三,吃海產品要現吃現做,做熟後盛裝在經過消毒的容器內。剩下的或存放時間過長的海產品,下次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熱。
第四,盛裝過海產品的容器、用具、炊具及操作人員的手應經過徹底洗刷消毒後,才能接觸熟食品。
生豆漿中的毒素可能是胰蛋白酶抑制素、皂甙,發生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在飲用前,沒有將豆漿加熱透。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脹、腹瀉。可伴有腹痛、頭暈、乏力等症。
豆漿加熱不透的原因主要是,加熱時攪拌不勻,鍋底部分變稠甚至燒糊,從而影響加熱;豆漿在沸騰之前會起很多泡沫,有人往往誤認為豆漿已經煮開而停止加熱。
預防豆漿中毒的根本方法就是把豆漿徹底煮開後再飲用。對於豆漿有必要在沸騰連續10分鐘後進食。
四季豆:四季豆的外皮含有傷腸胃的「皂素」生物鹼(尤其在豆的兩頭及莢絲中特別多),只要徹底煮熟四季豆,毒性就能被破壞。
紅薯:削開發黑的皮,如果皮底下這一塊,呈現一片褐色,那就是黑斑紅薯了,有毒物質是一種叫做長喙殼菌的細菌,吃多了會噁心嘔吐,更嚴重的則會傷及肝臟甚至造成昏迷。
馬鈴薯:一旦發芽會產生龍葵鹼的毒素,不吃生芽多、有黑綠色皮的馬鈴薯。輕度發芽的馬鈴薯在食用時應徹底挖去芽和芽眼,並充分削去芽眼周圍的表皮,以免誤食入毒素而中毒。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營養源研究所每月不定期招募公眾進行全身亞健康掃描、動脈硬化檢測、量子全營養分析、骨折風險評估等健康預警項目。市民可撥打010-83530001提前預約諮詢。
來源:綜合廣州日報 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