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被視作政治冷感的華裔,怎樣在美國社會集體發聲?

2021-01-08 澎湃新聞
長久被視作政治冷感的華裔,怎樣在美國社會集體發聲?

馬景超 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2016-03-10 15:24 來源:澎湃新聞

紐約警察梁彼得審判引發的華裔社群大規模街頭抗議。

關心美國亞裔政治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不久前的紐約警察梁彼得審判,及其引發的華裔社群的大規模街頭抗議。雖然這次抗議的街頭部分已經告一段落,但我希望華裔社群對於種族平等的追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續和發展。目前我們能做的,也許正是通過翻譯、討論、寫作等等來發展和培養我們的語言,使得種族歧視、種族平等、社會運動這些議題,能夠在中文和在華裔社群中真正生根。

從抗議者使用的標語出發,我希望能夠討論華裔社群與美國社會種族問題脈絡的關係,並且能夠將一點美國黑人種族理論的思考帶入我們對於亞裔處境的思考之中。

在抗議活動中,有很多抗議者的訴求是直接與梁彼得的審判和判罰相關的,「聲援梁彼得」或者「梁彼得應得到正義」這樣的標語並不少見,「一個悲劇,兩個受害者」也出現在各個城市的抗議中。這樣的標語將梁彼得擺在受害者的位置上,認為梁彼得的殺人是失誤,而非故意,而警察系統和司法系統以梁彼得為替罪羊,為整個警察系統的暴力買單,是非常不公的。這樣的措辭是很危險的,它看上去很有道理,但缺乏對於美國種族狀況的關切,尤其是忽視了美國黑人的處境和充斥著嚴重種族歧視的警察暴力。

美國的警察暴力中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這被稱為「種族歸納」(racial profiling),意為警察系統和司法系統在懷疑一個人的時候,會因為這個人的種族身份而產生不同的判斷。據「描繪警察暴力」網站(mappingpoliceviolence.org)統計,2015年一年,至少有102位手無寸鐵的黑人死於警察暴力,是白人的五倍。在日常的警察執法中,警察對於同樣情況中的白人和黑人區別對待,也時常發生。對於警察暴力的討論,不應脫離種族的語境。有人也許會說,黑人的犯罪率高於白人,黑人居住的街區的犯罪率也高於白人,但對此的討論也不應脫離種族的語境:這些差別與美國社會深重而廣泛的種族歧視是分不開的。美國黑人相較於白人,缺少受教育機會、工作機會、社會訴求能見度等等權益,他們在歷史上長期受到壓迫;在當下,即便有種族平等的相關法律,也積重難返,難以迅速改善黑人的處境,更難以撼動白人長久以來所享受的白人特權。梁彼得案中被殺的受害者阿凱·格裡(Akai Gurley)正是來自於居住在低收入人群房屋中的黑人家庭,美國華盛頓大學女性與性/別研究系博士候選人周舒璇對此評論說:「梁說害怕黑暗所以不小心扣動扳機,但那黑暗卻是Akai Gurley一家不得不日夜生活的公屋,那黑暗是怎樣無視黑人生命無視低收入人群的政府才能建造出的黑暗。」令警察感到恐懼的黑暗,卻是政府為低收入人群規劃的生活場所,這體現的種族特權可謂觸目驚心。

的確,美國對於警察暴力的處理中很少懲罰白人警察,而往往從重處罰有色人種警察。這體現了白人特權如何滲透入警察暴力的各個環節:白人警察不僅更少被處罰,這樣的處理還會激起少數族裔之間的矛盾,從而愈發掩蓋這一系統中的白人特權。在梁彼得案中,很多抗議者指出,紐約警方對於被起訴的白人警察和梁彼得提供截然不同的法律幫助和支持,但與其說這是因為梁彼得作為華裔而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毋寧說是充斥著白人特權的執法系統在為白人警察開脫。真正的不公平,在於執法系統如何因為膚色而粗暴地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具有威脅,在於警察以害怕為由就可以採取極端手段來制服甚至傷害手無寸鐵的黑人,在於白人警察往往會逃脫追責,而有色人種警察的審判又會引起不同少數族裔之間的誤解和敵意。聲稱梁彼得無罪,是延續警察系統的白人特權,試圖淡化針對有色人種的不公正執法。因而在抗議發生時,「黑人生命也是生命」(Black Lives Matter)的運動者會同時抗議,甚至打斷華裔社群的抗議,來為Akai Gurley要求一份應屬於他的正義。如果無視這一點,華裔社群的抗議就很容易錯失更加深重的種族不公正,而在華裔社群和黑人權益運動之間產生不必要的敵意。

亞裔社群在美國的種族處境一直以來是有一些尷尬的。美國的種族問題由於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歷史背景,一直聚焦於黑人與白人的關係之中。亞裔——尤其是華裔,雖然也曾經是備受歧視的勞動力,隨後又受到排華法案的驅逐,但在當今的種族圖景中,似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這是因為二戰後美國移民政策改變,更多的亞裔得以進入美國接受高等教育,從而進入中產階級,因而勞工階層和中產階級的亞裔之間產生了持久的階級張力。這些中產階級亞裔雖然面臨著更加嚴苛的要求——為了證明自己而必須「加倍優秀」(double as good,形容少數族裔的自我證明困境),也慢慢成為了「模範少數族群」(model minority)。普林斯頓大學學者鄭安玲(Anne Anlin Cheng)在《種族的憂鬱》(The Melancholy of Race)一書中,將美國亞裔群體的種族狀況描述為既是非法移民,同時又是模範少數族群,既是在美國求生存的外國人,又是白手起家勤奮致富的「美國夢」最常用的例證。

處於這樣的兩難處境中,亞裔族群在面對美國種族社會的種種問題時,難免會出現各種搖擺:既需要面臨來自白人的種族歧視,又需要證明自己與「主流」(白人)社會的期待一樣優秀,既需要抗議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又需要維持自己優秀而傑出的「形象」。這次抗議的號召理由之一,便是針對美國華裔社群長期以來的尷尬處境:既沒有白人的特權,又沒有黑人長久的民權運動歷史,華裔在美國社會中鮮見政治發聲,而在當下的社會運動圖景中,集體發聲似乎是唯一能夠迅速見效的政治行動方式。為梁彼得集體發聲,振臂一呼,集結了美國華裔長久以來處於政治與社會困境中的不滿,和被視作政治冷感的無奈處境。然而,不得不說,由於長期以來我們對於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及其歷史,對於警察暴力和種族歸納問題也缺乏深入的討論,這次抗議的訴求中,不少訴求都像是在爭取白人特權,幾乎無視甚至加深對黑人的種族歧視。正如西雅圖的兩個社會運動團體西雅圖黑人讀書會(Seattle Black Book Club)與環太平洋團結網絡(Pacific Rim Solidarity Network)在聯合聲明中所稱:「顯而易見,這個要求強化了美國的白人至上主義和種族主義等級制度。華裔美國人以黑人的性命為代價,要求得到白人的同等待遇。」

有人也許會說,我並沒有看不起黑人,只是認為華裔應該在美國主流社會中更有地位而已,這怎麼能算是種族主義呢?誠然,在當下的身份政治脈絡中,華裔在美國的確需要有政治發聲,也的確面臨著來自美國主流社會的種種刻板印象、調笑和欺凌;然而,如果不真誠的聽取其他少數族裔的壓迫與抗爭經驗,如果不聯合起來正視滲透美國社會的體系化的種族主義, 我們如何能夠真正去爭取種族的平等,而不是爭取自己在不平等結構中能夠爬到更高?2015年年末,Emory大學哲學系教授喬治·楊希(George Yancy)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致美國白人》(Dear White America)的公開信,引發了巨大的反響。在文中,Yancy教授犀利而誠摯的剖析了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的運作方式。他認為:作為男性,即便我不有意看輕女性、努力避免傷害女性,我仍然受益於這個社會普遍的性別歧視,我作為男性的種種特權與我們文化對於女性的剝奪和壓迫是分不開的,「即便我再好心,我仍然每天都在參與著性別歧視的延續」。那麼,作為白人,你與一個黑人一起走進一家商店,保安隨即尾隨那位黑人;你去申請銀行貸款,你的膚色不會給你扣分;你不需要在面對警察暴力之後,對你的孩子解釋為什麼警察會加倍懷疑有色人種——這些日常的便利就是你享有的特權,而有色人種就是在同樣的情境中忍受著歧視與偏見。如果亞裔社群不從美國社會的種族主義脈絡入手,而是僅僅面向「主流」(白人)社會來爭取一份尊嚴與舒適,那麼我們便仍舊是受益於美國種族主義社會對於有色人種的普遍壓迫,仍舊在參與種族主義的延續。

如果我們的語言能夠深入討論這些種族和壓迫議題,一方面可以使我們更容易與其他少數族裔和其他社會運動(性別、勞工、移民、階級等等)分享和聯結,一方面也可以哺育更多的敘述與思考。這樣,在我們需要發聲的時候,我們不至於被窘迫的擠壓在各個矛盾之間,或者強調自己聲音的同時忽視了同樣重要的其他聲音,而可以有從我們日常生活經驗和共享的歷史中所生長出來的真誠有力的聲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亞裔

相關推薦

評論(43)

相關焦點

  • 澳洲華人不再政治「冷感」 競選發聲積極
    此次大選,華裔以空前熱情投身其中,議員候選人的人數之多前所未有。在澳大利亞的華人群體就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議題積極發聲,密切關注華人社區的建設,不再做政治「冷感」的澳洲華人。  【踴躍:華人競選者身影頻現】  據澳媒報導,以往澳大利亞主流媒體上廣泛關注的同性婚姻、氣候變化和難民等大選議題經常並不為澳籍華人所關注。
  • 一改政治冷感 華裔成加拿大卑詩省選「關鍵力量」
    這次加拿大卑詩省選自由黨逆轉大勝,更在大部分華裔聚居的選區獲得高支持率,連主流傳媒也猜測勝選可能與華人票有關。大批華裔也在網際網路上坦言因不願看見省新民主黨執政而出門投票,日益壯大的華裔小區已不像過去般對政治冷感,逐漸成為影響選舉結果的「關鍵性力量」。
  • 英國華人政治冷感漸解凍 華社推動有望改寫參政史
    據英國BBC英倫網報導,一直以來,英國華人社區被視為對政治冷感的群體。不過,進入2015英國大選年,這個一向政治冷感的社群似乎出現了解凍的跡象。  目前,在英國國會下議院裡沒有華裔議員,地方議會中的華裔議員也寥寥可數。雖然英國華人有40萬之多,但華人對英國政壇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在不少英國人來看,大多數英國華人都遠離政治,甚至不願意參加選舉投票。
  • 美國黑人議員口出狂言:「華人不需要錢」,為何無人替華裔發聲?
    但美國種族歧視的又一個重災區,對華裔的歧視卻悄然潛伏在歷史的陰影后面,在這次暴動中,被打、被劫的華裔不計其數,更有黑人議員裡迪克說:「華裔不需要錢!」這很奇怪,為什麼華裔沒有人為他們說話?黑人議員事實上根本沒有人為華裔發聲,美國歷史上唯一一部針對特定種族群體的種族歧視法是專門為華裔而制定的,自製定之日起就將華裔打上美國低等公民的標籤。在美國,許多其他種族對華裔的態度就是「移動錢包」和到處撒氣的出氣筒。
  • 在美國投票選總統的華裔
    >長期以來,美國華裔都面臨著「竹子天花板」的桎梏,並受缺乏政治參與熱情的刻板印象所困,而當下,或許改變正在發生。長期以來,美國華裔都面臨著「竹子天花板」(註:指亞裔在美國職場中存在的一種無形的升職障礙)的桎梏,並受困於缺乏政治參與熱情的刻板印象,而當下,或許改變正在發生。越來越多的華裔,特別是年輕一代認識到,公民參與既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必要。
  • 沈雨田:在美國追夢的華裔千禧女孩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帶來美國華裔「千禧寶貝」沈雨田追逐藝術夢想的故事。沈雨田,一位愛好音樂戲劇表演、夢想在百老匯大放異彩的華裔美國女孩,2000年1月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現就讀於全美專業排名第一的密西根大學音樂舞蹈戲劇學院。沈雨田從小就與藝術結緣。她五歲開始學習鋼琴,六歲起多次在美國國內及國際鋼琴賽事中獲獎。
  • 華裔在美國的地位到底如何?400萬華裔與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現狀
    華裔在美國的地位到底如何?400萬華裔與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現狀對於在美國的華裔,有人說,華裔的地位還沒有黑人高,有人說,華裔的歡迎程度和印度人相差甚遠,還有人說,華裔正在逐步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和社會地位,但是華裔在美國到底是什麼樣的生存現狀,值得我們深入了解。
  • 「政治正確」的拜登會選華裔當商務部長嗎?這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當地時間昨日(11月23日),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宣布了一系列內閣成員名單,其中包括國務卿、國土安全部長、國家安全顧問等重要人物。 另一方面,備受矚目的美國商務部長一職暫未對外公布。根據美國媒體的廣泛猜測,華裔民主黨人楊安澤將有可能被拜登提名。無論是楊安澤還是拜登政府的其他成員,他們將怎樣影響中美貿易的形勢呢?
  • 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過的到底是怎樣的生活 ?
    華裔美國人,這個聽起來很是熟悉親近的群體,卻往往是我們最缺乏了解的。他們有著與留學生一樣的面孔,但是文化背景和語言程度卻大不相同。那麼,這群ABC(指出生在美國並且長大的華人)真實的生活情況是怎樣的?我不確定提問者想要怎樣的答案,那我就說說我的生活還有朋友。關於身份如果有人問起,我會回答我是亞裔美國人,如果繼續追問,我會答是華裔。很少人會回答「華裔美國人」。很少人這麼說,所以我覺得這個詞念起來怪怪的。也很少人會回答「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人倒是常用這個詞形容我來著。
  • 有人熱誠有人冷感,好萊塢明星政治態度大不同
    同樣,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著名好萊塢演員麥可·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日前也高調談論政治議題,表達自己對於美國政治體制的看法。麥可·道格拉斯75歲的小道格拉斯接受美國一家非盈利反腐機構訪問,感慨美國的政治體制已被那些當權者所綁架,於是他們可以為所欲為。在他看來,美國現行的兩黨制度,大有問題。
  • 外媒稱美國對華裔歧視有所緩解 但仍持續存在(圖)
    圖片來源:環球新聞在線  《美國之音》近期就「美國公眾對華裔美國人的看法」這一話題進行了持續報導,分析了華裔在美國的生活狀態,並對「模範族裔」、歧視等現象進行了剖析。文中提出,美國對華裔的歧視雖相較以往有所緩解,但仍持續存在。  貢獻不容忽視  難道美國忘了華人一直以來為當地所做的貢獻嗎?
  • 「華裔版伊藤詩織」性侵受害者張小夏勇敢發聲
    「華裔版伊藤詩織」性侵受害者張小夏:請以我之名稱呼我一周前,日本記者伊藤詩織性侵案勝訴。今年9月,斯坦福校園性侵案的受害者,一直以化名艾米莉·多伊存在於強姦故事裡的混血華裔女性張小夏,同樣以真名出版了回憶錄《知曉我姓名》,回溯自己2015年被布洛克·特納性侵的經歷,用豐富的細節勇敢發聲。
  • 華裔對美國大選的選擇
    美國華人對此次大選的熱情是空前的。原因有四:中國國勢空前強大,中美關係大勢良好,華裔在美國的社會地位隨之提高;華裔人口增多,入美國籍者大增,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票源;近些年來華裔參政有成就,鼓舞了華裔的政治熱情,也增強了各族裔對華裔參政的信任和歡迎程度;美國深陷伊拉克戰爭泥潭和經濟衰退、物價高漲,使華裔和其他族裔一樣,渴望美國政局改變。
  • 對話下屆美國總統競選人楊安澤:「亞裔美國人應為自己發聲」
    楊安澤認為,雖然亞裔美國人目前在職場和政治舞臺都無法獲得相比配的關注,但改變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更多人為自己發聲,並激發自己的領導力潛能。澎湃新聞: 自二月份宣布競選以來,你已經成為許多亞裔美國人的榜樣,你如何看待你的新角色?
  • 美國華裔那麼有錢,地位為什麼還不如黑人?三個字:劣根性
    最近美國的#黑人平權運動#如火如荼,起因前有黑人遭警察跪壓致死,後有警察對手無寸鐵的黑人連開七槍。這幾天美國不斷有罷工、遊行的行為,就連NBA都為抗議罷賽了一天。美國的種族歧視這麼嚴重,為什麼不見華裔為此發聲呢?難道華裔的地位比黑人要高嗎?
  • 2012美國華裔遇政治繁忙年 總統大選牽動華人心
    李瑞生劉醇逸  中新網1月4日電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導,剛剛過去的2011年對美國華人參政來說不是一個好的年份,很多州市的華裔政界要員在這一年都成為箭靶,有的甚至中箭落馬,令人扼腕嘆息,也讓華人參政的士氣大傷
  • 為什麼美國社會對華人的歧視依然存在?
    在美國生活的所有少數族裔中,黑人群體可以說是最團結、最敢於站出來反抗歧視的群體,他們生存境遇如此堪憂,那麼,生活在美國的「更少數」族裔——華人群體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事實上,來自中國的勞工為美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 美國疫情風暴背後的政治博弈——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外交研究...
    美國緣何錯失疫情防控時間窗口,聯邦政府和和州政府為何持續衝突,疫情風暴背後有怎樣的政治體制運轉邏輯和政治力量博弈?為此,本網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外交研究室主任袁徵。問:《紐約時報》近日刊髮長篇報導《川普為何忽視警告、一錯再錯》,復盤美國新冠疫情暴發過程中美國政府的表現。
  • 華人發聲:美國南加州華人聯合總會關於全美近期形勢的倡議書
    美國南加州華人聯合總會倡議書近日,由於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案引發的全美抗議遊行,以及突如其來的暴亂,影響和席捲了在美生活的每一個人。美國各地華人華僑也承受了更多的人身安全、防疫抗疫和政治抉擇方面的壓力。
  • 錢信伊:如何在川普治下當一個華裔喜劇演員?
    在美國最受歡迎的脫口秀節目之一《每日秀》(The Daily Show),他是該節目首位常駐亞裔演員,與主持人崔佛諾亞(Trevor Noah)一道,嬉笑怒罵點評美國政治與社會熱點新聞。周一到周五美東時間晚上11點,數以百萬計的觀眾會打開電視機或在網上收看節目,透過他們的表演去了解美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