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每天都有幹不完的活,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甚至某些公司還崇尚加班文化,以至於很多員工白天磨洋工,等到下班之後才正式開始工作,最後在下班的時候發個朋友圈,證明自己是多麼的努力和勤奮。
這是現在很多職場上存在的普遍現象,每個人都看似忙忙碌碌,每個人都看似行色匆匆,但真要檢視一天中做了哪些事,很多人都說不出自己一天都在忙什麼。這種看似快速的工作,實際上,效率並沒有看起來那麼高。
「慢工出細活」,只有不急於求成,精益求精,才能做出完美的作品。我們應更多的保持一種「工匠精神」,不斷的琢磨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行程一種行而有效的可複製的規範流程,也許在前期我們會很慢,但隨著流程的大量複製,從長遠來看,效率是大大的提升了。
在工匠精神面前,德國人是最具有發言權的。德國人工作的最大特點就是「慢」,他們的職場中流行著一句口頭禪:not that hurry!(凡事不要催)如果放在中國,很多事情不催的話,任何一件事都能留到過年。
中國的職場,隨處可以聽到:什麼時候能做好?能不能快一點?結果什麼時候能出來?五分鐘以後我要看到報告……很多事情都需要不斷的、反覆的去催才能讓事情的進展能往前一點點,有時候還有可能出錯,到頭來又要重走一遍。
德國人的工匠精神幫助他們建立了很多百年企業,幫助他們讓全世界知道有一種製造叫「德國製造」。對德國人來說,他們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做「欲速則不達」,什麼叫做「慢工出細活」,他們一貫秉持著穩健第一,速度第二的做事原則。
國外很多公司,他們的工作時間都不長,很少有像國內這種996甚至997的工作時間,他們會經常在工作時間泡杯咖啡,聊聊天,玩會遊戲,但是他們的工作效率卻異常的高。很多國內公司也爭相效仿這種企業文化,但會發現,這種工作方式在國內與自己當初的設想完全是南轅北轍,原本一天的工作,可能要花上一個禮拜才能完成。
很多時候,國內的公司只是模仿了國外的形,並未領其意。國外很多公司為什麼工作節奏很慢,但是效率卻很高呢?首先,他們講究一件事從頭到尾全部做完之後才會去做另一件事。比如說他們在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經常會把事情處理的一次到位,中間從不中斷,也不允許被打擾,知道事務完美解決。
而國內完全相反,經常是這一件事情做到一半,又被安排了另外一件事。而另外一件事剛開始做,又有其他人催其他的事情,導致很多人一天也許做了十幾件事情,但是真正完成的事情甚至可能沒有一件,而國外很多人他們也許一天就做了兩件事情,但是兩件都完成了,這就是慢工出細活,這就是效率。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社交工具的多樣化,人與人的交流變得更加迅速和高效。但很多時候往往正是因為辦公工具的多樣性,溝通工具的多樣性,造成了事情的流程追蹤成本太高了。很多時候我們想知道事情的進展,卻發現我們不知道在哪裡去追蹤。
國外很簡單,他們通常都是用郵件來作為唯一的、正式的溝通工具。一件事情的始末都可以從郵件中找到前因後果,郵件辦公也讓每個員工的工作都能按部就班、逐個處理,更有利的是郵件可以分類整理和存檔,以便事後調閱。
在職場中,我一直強調很多工作需要制定出標準的流程,讓其可複製、可執行,這樣能大大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而事實情況是,很多公司的不同部門之間永遠在做著大量的、重複的工作,沒有任何內容沉澱。
簡單來說,同樣的一個事情,這個部門採用這個方法,另一個部門採用另一個方法,甚至同一個部門的員工之間彼此也是用著不同的方法。而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把大家的方法做一個整合、沉澱,形成一套標準的、固定的、可複製、可執行的系統流程,然後按照這套流程鋪開使用,至於執行過程中的個性化內容可以自行添加,這樣就會大大減少溝通成本,避免浪費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從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開始工作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計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一套模式,然後在開始工作,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真正的快,並不是拔腿就跑,而是因選好路線、找準方向、確定目標之後再一氣呵成,何愁效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