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工真的就能出細活嗎?
小劉在公司負責一款產品,最近產品的銷售額一直不太好,於是領導叫他給一份整改方案,2周過去了,他還沒有交上。
這時候領導找小劉談話。
不想小劉振振有詞回應:領導,方案我做了20%,這個產品目前投入產出不好,目前另一款產品還在衝銷量,這份方案工程量比較大寬限一陣子,細緻完成怎麼樣?
領導一聽有點道理,就不再作聲。
但結果仍不如人願,一個月過去,趕在周五晚12點,小劉交上了方案。
那份方案打開一看,不過寥寥幾百字,而且都是些人盡皆知的東西......
慢工真的能出細活?的確不排除有這個可能性,但對於快節奏的職場來說,這條規定很多場合不適用。
再者,有時候我們一邊叫著「時間不夠」,一邊以「慢工出細活」為由申請延長時間,其實也是在拖延。
比如上述小劉的情況,可能他心裡不重視也不想做這份方案。
只是因為領導要得急,延長時間,下來之後他會忙他覺得緊急的事情,而把這份方案壓到了Deadline。
因此,很多情況下,我們所謂的沒時間,藉口延時,很有可能只是為自我拖延、工作低效找的藉口。
慢工不一定出細活,同樣速度快,未必就是做得不好。
職場上如何做到高效管理呢?
享譽世界的「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別人從來就沒有被真正的驗證過,但管理者卻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
誠然,管理他人不是最高境界,只有做好自我的管理,才是一切根本。
今天結合個人感悟,帶著大家精讀德魯克先生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二、卓有成效的管理法,普通人能學會嗎?
可能有讀者看到這個小標題,就忍不住要退出。
「我又不是管理者」「我只是一個基層員工啊」「這本管理學的書對我能有什麼用?「
其實不然,德魯克先生認為:「在一個現代的組織裡,如果一位知識工作者能夠憑藉其職位和知識,對該組織負有貢獻的責任,因而能對該組織的經營能力及達成的成果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那麼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簡單來說,就是只要我們的工作能對公司運轉產生實質性影響,我們就是管理者。
不必看職位,也不必看是否有下屬,我們都是自己的管理者。
作為自我管理者,工作中如果沒有成效,就會延誤個人進度,甚至危害公司運作。
作為高層管理者,如果沒有成效,公司的發展將會陷入癱瘓。
既然有效的管理如此重要,那麼如何使自我和企業一同成長?卓有成效的管理法,普通人可以學得會嗎?
提到某種很厲害的方法,很多人第一概念就是,需要有特殊天賦才能達到。事實真的如此嗎?
「不能量產的是經驗,可以被複製的是方法論」。卓有成效的管理法,就是一套精良的管理方法論,既然是方法論,那麼都是可以被學會的。
西洋棋大師的腦海裡有10萬各式棋譜,職業運動員通過常年訓練,才能憑藉直覺就能對各種惡劣賽局做出有效回應。
大師們的天賦都是學習、積攢而來的,有什麼方法是不可以被學會的呢?
三、哪些因素是管理有成效的關鍵
2001年11月BizEd雜誌對彼得.德魯克做了一次訪談。
訪談中,德魯克被問到:在諸多事項中,有哪三門課最重要,是當今商學院應該教給明日之管理者的?
整理為以下三點:
1、必須對自己負責
很多職場人士,尤其是初入職場的人,都會有這樣一個問題:依賴心理強。總是等待被別人安排,讓自己處於很被動的狀態。
比如,工作中遇到了困難,不好意思提問,怕被拒絕或者顯示得自己很不行,就自己憋出內傷。
期待同事或者領導,能主動發現自己的不對勁,給予改進方法。
這種想法是非常幼稚、且不切實際的,首先職場上領導和同事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人家注意力怎麼會無故轉移到你身上呢?
再者,領導思考的多是部門發展,以及公司決策性事務,同事專注自己的工作事項,也很難顧及到每一個人的感受。
這種情況下,垂頭喪氣不可取,要緊的是,自己對自己負責,建立好任務體系,而並非依賴他人。
2、向上管理領導
「要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珍妮.達洛克,彼得.德魯克與加藤雅俊管理學院院長曾這樣提到。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很多新任的領導者,上來第一件事就是注重,如何對下屬建立威信。
這點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職場上要想走得更穩健,就不能讓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向下管理,更多是決定你部門的產出是輸出,而向上管理更多則是來源,比如上級的各種資源、方案扶持。
很多小白,一面對領導就不由自主心生恐懼,排斥和領導建立連結。
我見過完全自我打拼,不會管理領導而事倍功半的,我也見過因為向上管理做得好,而屢次得到上級支持,壯大部門,給公司帶來更大貢獻的。
向上管理,決定我們在職場上能走多遠。
3、修習基本素養
提到修習基本素養,可能我們第一印象,更多會是培養自身工作所需的專業能力。
實際上遠不止。
知識型工作者,彼此之間工作都是獨立的,大家更習慣一頭扎進自己的專業領域,而對其他部門人的專業一無所知。
比如,我們公司是線上課程平臺,每一位員工也都知道、也會在平臺上上課。
可能因為更多是學習非訓練營課程,他們就不會知道統籌是做什麼的,面對一些工作配合,彼此之間也會有很多誤解。
比如他們會以為,訓練營是班委運營,統籌只是盯著驗收結果就行。
實際上中間有很多細節,比如課程上架、文案修改、推廣投放、訓練營售前、售後、口碑經營......
每一個細節,都是有可能加班到深夜的。
而彼得.德魯克此處提到的修習基本素養,意思就是說:你不能只懂自己專業的事,你還要知道公司運轉方面的一些細節。
只有把流程了解清楚了,你跟著實操了,才能打破自我專業限制的壁壘。
又如書中所說:「你想讓會計做好會計的事,但你也想讓她了解組織的其他功能何在。」
團隊之中,每個部門的配合非常重要,鑽研自己領域的同時,不要忘記偶爾抽離,關注下組織其他功能,以及彼此配合間的關鍵究竟有哪些。
做這件事,完全不用考慮,要是我行動了,別人還是一成不變怎麼辦呢?
我們的影響圈是有限的,關注自己能管理好的事情,而不是幹涉能力圈以外,他人的想法、行動。
四、怎樣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1、知道將自己的時間用在哪兒
什麼叫管理?簡單來說,就是有條理、有規劃的做事。
現實生活中,我發現很多人的工作、學習、生活,是沒有任何規劃的。
比如周末在家,睡醒了起床,吃了午飯睡一覺之後開始工作/學習。接著遇到電視節目或者朋友邀約、其他臨時事件,結果一天就泡湯了。
對於管理者來說,時間就顯得更為重要。
管理者的時間往往只屬於別人不屬於自己,而且他們通常會被公司「日常運作」事務所捆綁,無暇脫身。
突破重重困難之下,管理者一定要記住「要事第一」原則,即先處理最重要的事情,非必要事情,能不做就不做,或者委託他人。
2、重視自我對外界的貢獻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注重貢獻,並懂得將自己的工作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
書中提到,如果提出「你做什麼,才能匹配得上公司付給你的薪酬?」
通常回答這個問題,於我們而言,第一想法可能是會回答,「我負責做好公司的**業務」,「我負責**部門」,「我手裡管理著**人」。
以上的回答方式,基本都是從自身出發,從高點往低處看。不是最客觀的,帶有強烈主觀色彩,認為公司非自己不可,這是不對的。
真正重視自我對外界貢獻的人,則是會思考:我的任務是**,在這個基礎上,我可以怎樣推動公司業務、事項的發展。
抱著這樣態度,才會不斷思考:工作所需要的是哪些能力,為了把這份工作做得更好,自己還能在哪些地方精進。
3、運用自我以及他人長處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一個所謂全能的人,要麼是庸才,要麼哪一方面都很尋常。
同樣在團隊中也是如此,每個人的性格、經歷、天賦都是不一樣的。
用人來說,你不必讓一個不會PS、審美感覺低下的人去設計團隊所有物料,你不必讓一個不善書面表達的人負責各類文字工作......
不擅長審美的,或許善於業務,不擅長表達的,或許長於邏輯。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短處,當明確自身的優劣勢後,最應該做的不是馬上補短板,而是考慮當前這件事,團隊裡誰去做最合適。
懂得借力,才能有助力。
4、精力集中在關鍵領域
關鍵領域,這裡需要提到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發現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定律。」
比如一個公司,可能有上百件產品,但是帶來80%營收的,可能就是那10幾件。
再比如寫文過程中,可能你寫了100篇文章,收益了1W,可能主要收益就來源於那幾篇爆款。
對於工作,其實也是一樣。
混亂的工作者,他們會把所有的工作任務劃分成等同的重要性。
而有效的管理者,則是會根據工作的重要緊急程度劃分,堅守優先次序,做好最關鍵的工作,實現最大合力。
5、必須善於做有效的決策
管理者,最難的莫過於做決策。決策做好了,部門、公司會有穩定的發展,但是決策做糟了,則不可避免會承受各種損失。
比如《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提到,貝爾公司的總裁費爾,做了二項大的決策,當時遭到了董事會一致反對:
1、投入資金建立公司研究所。
2、拒絕利用當時的資本市場來籌措資金。
儘管這兩項決策,都被證明是對的。今天種種科學技術發展,比如電晶體、信息處理數學理論,都是得益于貝爾公司研究所。
而當時資本市場籌措資金的方式,風險成本過高,貝爾採用的「莎莉姑媽」型投資,即利用散戶閒錢投資的方式開創先河。
另外這裡也有決策方面的反例,前幾年國內某知名玩具企業,經過調研一款運動型玩具,在國外市場銷量很好,於是加大廣告、門店布局投放。
還群策眾力,包車費、餐飲,讓所有促銷員學習相關操作,各種考核。但最後,這款產品銷量極差,基本賣不太出去......
可見有效的決策實在太重要了!
那麼如何才能做有效決策,減少失誤呢?
這裡簡單說下:明確問題實質-找出解決問題需要滿足的條件-思考正確解決方案-確保決策執行-執行根據反饋及時調整。
結語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發現,無論你是否企業的高層管理,這套德魯克的高效自我管理法,都能對我們人生、職場,產生極大的助力。
「管理是用來改善社會和人生的工具。」
管理的核心在於人,而要想管理好他人,在這之前就要做好自我的管理。
也許今天我們只是自己的管理者,但心中保留有效管理的心法、並不斷踐行,來日一定可以做出更輝煌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