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頭像關注六層樓醫生,學習更多女性健康知識和兩性交往知識哦~
圖片設計: 方冰 | 責任編輯: 會玩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導言
鏘鏘鏘!今天又是活潑可愛的小小團當班!鑑於上次非常成功的「團仔首秀」(具體表現為,小小團的「誇誇群」規模又壯大了不少
),小小團忍不住又來和大家嘮嗑啦。
其實呀,往事不堪回首,小小團也有過一些「黑歷史」,還曾經收穫過「小煩人」的「榮譽稱號」。
有一些特別關心我的親戚朋友,總是來給媽媽出謀劃策,讓她幫我改改「壞習慣」。But,那些小事情在媽媽眼裡根本無傷大雅,為此還跟ta們battle了幾個回合。
你問我是咋知道的?因為我就是這齣大戲的VIP觀眾啊,我甚至還給它起了個名字——小團媽三戰「糾正派」!
花生瓜子準備好,好戲上演啦!
01
第一回合:吃 or 不吃
▲圖片設計:方冰
話說,小小團打從出生起就有一個愛好——吃手,每次吃得那叫一個陶醉啊!雖然從一開始嘬著指頭不松嘴,到後來逐漸放過小手,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有的親戚看到了我「吧唧吧唧」、哈喇子直往外流的樣子忍不住又要操心了:
「給娃手上塗點辣椒,辣他幾回就好了!」
哈?!我才剛出生沒多久,看我辣成那個樣子,你們的心不會痛嗎?幸好,作為防守方,媽媽及時擋住了親戚發出的大招:
「有一大半的孩子小時候都會吸吮手指,對剛出生的小寶寶來說,這還有撫慰和鎮靜的好處呢。」
媽媽反擊成功,但她的話還沒說全。其實,當我們到4~7個月的時候,手的精細動作會快速發展,逐漸練就了抓、取的技能,這時不僅「手嘴搭配,吃著不累」,還能使我們的口腔獲得感覺上的刺激,促進大腦發育,這樣一來,我們就會變得更聰明啦。
而且,只要保持小手手乾淨衛生,7個月以下的弟弟妹妹喜歡吃指頭,爸媽都不用太擔憂,還有一些「嬌氣」的寶貝到了8個月左右還會偶爾吸指頭,這也沒什麼問題。
小小團揮手警告
注意哦,我這裡說的是7個月以下的小寶貝,要是小朋友們都4、5歲了,還在吸手指呢,那就得注意了,這可能會影響口腔上壁以及牙齒的排列。
爸爸媽媽們可以先溫和地提醒ta們,不行的話再使用「厭惡療法」(比如在手指上塗苦的東西、戴「護指」
)。這些都不管用,那就去看醫生吧,醫生可能會在口腔中安裝一個裝置,防止手指對上顎或牙齒施加壓力。
不建議用安撫奶嘴哦,在我眼裡這就是找了另一個東西代替手讓我吮吸,治標不治本。
02
第二回合:扔 or 不扔
▲圖片設計:方冰
不知道是不是之前嘴被「禁錮」的時間太久了,等我稍稍長大後,手就開始「放飛自我」了,逮著什麼扔什麼。於是,第二波攻擊又來了:
「你就拿尺子打他手板,這樣他就不敢再扔了,你們小時候都是這麼過來的。」
嗯嗯嗯???這次我還來不及把小手藏到背後,就開始心疼我的老母親了。看樣子,媽媽小時候是被揍得不輕,先是把我最愛的手抓球遞給我玩,接著就聲情並茂地開始了科普:
「寶寶扔東西其實是ta們空間敏感期(0~6歲)的常見行為,那是ta正在努力地認識世界的證明,也是ta智力逐漸加載的表現。而且,別小看『扔』這個動作,這也是需要能力的,它意味著寶寶的肌肉正在發育,肢體協調能力正在提升。」
「當然啦,扔東西除了代表著寶寶機體的成長,也反應了ta表達情緒的欲望,比如當ta想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可能就喜歡扔扔東西來『博眼球』;當ta餓了累了困了生氣了,也可能通過扔東西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所以你看,一個扔東西的小小動作就有這麼多種可能性,怎麼能用打手板草率地解決呢?」
看到媽媽一口氣說了這麼多,小小團偷偷地在心裡給她點了個贊!可不是嘛,你看這雙手,它就是不聽我的使喚呀~
在扔東西的這個問題上,媽媽也知道這並不一定是我能控制得住的,所以她就想出了好多好方法,讓我扔著開心,她看著放心。小小團就爽快地分享給大家吧:
1. 當我們開始扔東西時,爸媽們可以讓我們扔個夠,找合適的東西讓我們扔,在這小小團隆重推薦我的心頭寶——手抓球;
▲圖片來源:Google
2. 要告訴我們什麼可以扔、什麼不能扔,在哪兒可以扔、在哪兒又絕對不能扔。只要你們好好跟我們講道理,我們都是很聽話的;
3. 萬一我們用扔東西來發洩自己的小脾氣,可不能直接上手打,可以教我們用其他方式平復情緒呀,比如上次我因為生氣而扔東西之後,媽媽教我做了幾次深呼吸,那感覺可比扔東西好多啦;
4. 一味地講大道理,我們真的會不耐煩的,不如在這時多親近親近我們,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光可是拯救不開心的最佳「藥方」。
03
第三回合:罵 or 不罵
▲圖片設計:方冰
「壞習慣」就是個圈兒,當我逐漸長大不再「動手」之後,問題又兜兜轉轉回到了我的嘴上——我學會說謊了。
我明明覺得和小狗玩了一天,可媽媽卻說我們家根本沒養狗;那天不小心把家裡的花瓶碰倒了,正巧有親戚來家裡做客,我既怕丟了面子,又怕被打PP,死活不承認做錯了事……
看著嘴硬的我,「熱心」的親戚,又來給媽媽出主意了:「孩子說謊,你就拿針扎他的嘴,保證他下次不敢了!」
幸好,我有一個慈愛的老母親,看著我差點被嚇得屁滾尿流(真·字面意思),趕緊化身天使攔住了親戚:
「3~5歲正是孩子想像力最天馬行空的時候,別說他能想像和狗玩一天,就是他說自己是超人能拯救世界,咱們也不用驚訝。」
「只要他沒有傷害到其他人,不用太幹預,他願意的話,我甚至可以化身女超人和他一起『做做夢』!」
「要是他沉迷於編故事,混淆了現實世界和幻想中的世界,可咋辦?」親戚發出靈魂一問。
「那就得告訴他如果一直編故事,爸爸媽媽以後可能不會再相信你的話了。正好,我可以給他講講《狼來了》的故事,讓他意識到說謊的危害。」
聽到這,小小團鬆了一口氣,我可以繼續放飛我的想像力啦!不過,雖說這次我躲過了一劫,但之前我因為做了錯事不承認,還是受到了懲罰:
媽媽不僅讓我面壁思過,還對我說,本來我犯的只是一個小錯誤,但由於我「死鴨子嘴硬」,懲罰程度升級。聽到這,我再也不敢撒謊了。
哦,對啦,要是有的小朋友想得到表揚而選擇撒謊,那爸爸媽媽就要先反思一下了,你們對我們的期望是不是太高了,如果以我們的實際情況根本達不到,那我們可能會因為不想辜負你們而選擇說謊。
這時,只要爸媽們和我們好好聊聊天,說出你們的期望,我們就會明白誠實才是最重要的品德,努力做個聽話的寶寶的~
最後呢,小小團還想到前幾天一個小夥伴生氣地對我說:「明明爸爸之前說過要戒菸,可那天又在他身上聞到了煙味,他說了謊,為什麼不懲罰他呢?」
你看,我們有時候可以輕而易舉地識破家長的謊言,爸爸媽媽可是我們的榜樣呀,如果我們跟著你們學會了撒謊,那你們怎麼忍心責怪我們呢?
而且,在我們的世界裡,說謊就是說謊,甭管「善意的」還是「惡意的」,在我們這裡一視同仁。所以,只要是謊話,就別在我們面前說啦,我們都來做誠實的人吧~
完
這3種情況,只是小小團成長路上「壞習慣」的冰山一角。然而,看完我的故事,你是不是覺得這些習慣其實並沒有很「壞」,在很大程度上還對我的成長有幫助呢~
所以啊,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爸爸媽媽還是要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碰上一些「用著都說好」的方法時,別盲從,要像小團媽一樣勇敢地唱唱反調,保護寶寶健康快樂地長大!
記得點個 轉發 哦,如果你喜歡小小團的話,歡迎來評論區說說你還想聽我聊點什麼,我們下次再見~
點擊頭像關注六層樓醫生,學習更多女性健康知識和兩性交往知識哦~
參考文獻
[1] 謝爾弗.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M]. 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